文 | 馬國青
懷舊,是時間送給每個人的禮物,而能夠引發人們濃烈懷舊感的東西,磁帶也不外是其中之一。
那麼,你還記得聽A面和B面的那些過去時光嗎? 你還懷戀以前運城那滿大街的磁帶音像店嗎?你的耳畔可否還會迴蕩起昨日熟悉的城市聲音嗎?
編者是70後,最早接觸到盒式磁帶的時間是在八十年代中期。
而那個時期,正是流行樂在內地發軔與發展的黃金期,也是磁帶市場如日中天的時候,運城也不例外。
當年,運城解放路從喬家巷到百貨大樓路段,尤其是水廠這一地段,磁帶店遍地開花,各店門口貼滿了歌星專輯海報,音箱裡高分貝循環播放著當紅主打流行歌,如《遲到》《成吉思汗》《熱情的沙漠》等經典歌曲,可以說逛個街非常熱鬧,特別是那種快節奏的舞曲一響,只覺得走路都有風,而那時貌似也不覺得這是甚麼噪音污染。
同處鬧市區的鳳凰路,那時還叫北大街,音像門面也是不少,編者家中的錄音機便是在這條街上買的。那還是在1987年春節過後不久,父母在此買回一台由上海星光無線電廠生產的海星牌立體聲雙卡收錄機,那個年代,上海造是人們心中的金字招牌,是質量的保證。
有了播放機器雖好,但那時普通工人的月工資只有百十元錢,而磁帶一盒售價基本都在五塊五以上,家裡不可能頻繁購買新磁帶。因此,很長一段時間內,就是幾盒磁帶反覆在聽,如中視出版的《你會愛上它——87春節晚會歌曲精選》、中唱引進版《荷東1》、廣州太平洋引進版《猛士1》,廣東音像出版的《87狂熱1》等幾盒。不過,好在這些磁帶都非常好聽耐聽,直至現在亦是百聽不厭。
也由此,每每星期天和父母逛街時,看到滿街的磁帶店就心痒痒的不行,裡邊那麼多有著音樂魔力的磁帶,簡直比零食還誘惑。
真正與磁帶有了親密接觸還是在九十年代。
1991年,編者畢業回到運城上班,開始有了一定的工資收入,添購磁帶於是成為常事。
當時呢,因為工作單位就在市中心,所以每隔個兩三天的下班之後,便到音像店看看有無新進磁帶。
話說那會剛參加工作,月工資也不高,約六七十元左右的樣子,但因還沒有什麼家庭負擔,故每逢看到有喜愛歌手出的新專輯到貨,就會毫不猶豫買下而如獲至寶。不過,一盒引進版的零售價就在八元上下,每月收入自是捉襟見肘。
部分收藏
那幾年的運城磁帶店面數量,比起八十年代中後期應該少了一些,但每天在街上的音樂轟炸仍是不減。
曾印象深刻的是,有一盒1987年由中錄出版的肖寒《甜美的情歌》專輯甚為火爆(註:該磁帶運城經銷時間較晚),多家磁帶店每天放的最多的就是它,歷時幾近半年之久。當然,最後幾年方知這是一盒有版權爭議的磁帶,實為韓寶儀歌曲精選集。
對於磁帶質量,也就是音質追求方面,編者算是個完美主義者,因而首先保證音帶是正版才會收入囊中。
在九十年代中後期的運城音像市場,位於原水廠處的一家音像批零店,可謂是本地的「磁帶大王」,老闆姓閆,生意做得活泛而有規模,在他店裡,正版新專輯往往是搶先上市,故而,編者那些年購買磁帶基本固定在此。
另外,在解一學校東邊的銀河音像,也是磁帶批零大戶,常有新帶到貨,編者亦是這裡的常客。
隨著年齡的增長,編者的音樂興趣也逐漸擴展到多種風格和類型,從國內到國外,從歌曲到樂曲,從古典到流行,從抒情到搖滾,自忖也算半個音樂發燒友了。
那個時期,如若對外文歌曲感興趣,去新華書店音像部就對了,品種多,也保證正版。記得新華書店的音像部先是開在面向解放路的這頭,後又轉至面向紅旗街的那頭。而那會,港台引進版每盒已經賣到九塊八,歐美外文音帶則貴了不少,通常在十幾元的「天價」不等。
部分收藏
九十年代末期,隨著光碟的興起和衝擊,磁帶的銷量開始逐年下滑。進入二十一世紀,磁帶遂進入了衰退期,據2001年的相關數據顯示,磁帶僅占全球音樂銷售份額的4%。
到了2004年,編者家中裝上了電腦,有了豐富的網絡音樂資源,加上孩子出生花費也高,幾乎就很少購買磁帶了。而到了2012年前後,卡帶音樂格式已然走向沒落,編者積攢下的數百盒磁帶也成為了一段歷史,被束之高閣。
曾經運城滿大街的音像店,如今已寥寥無幾,所賣的音像製品也是為數極少的戲曲類光碟或車載碟片,而那一道獨特的街頭有聲風景也在消失遠去。
回想往昔,磁帶作為當年眾多年輕人接觸音樂的重要媒介,那些從卡帶「沙沙」轉動聲中流出的旋律,讓躁動的青春得到溫暖的精神慰藉,並成就了一個音樂激情四溢、無法複製的年代。
如今,手機聽歌已成為數碼時代的絕對主流,磁帶這種特定時代的產物,尤其對於00後的新生代來說,更是非常之陌生。
作為深受磁帶影響的一代人,這些年來,雖然編者收藏的這些老磁帶,封套都已不再光鮮,但磁帶的歌聲記憶是永遠抹不掉的,因為這是成長的時代背景音。
很慶幸喜歡音樂,很有幸保留一份對音樂摯愛的昨日情懷。
如果你也深有感念,那麼恭喜你,我們都老了。
欣賞更多原創運城生活圖文,敬請關注「運城之窗網」頭條號。
責任編輯:張國平
備案編號:運城網信A002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