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說故里之平陸油潑麵

2020-03-27     運城之窗網

文 | 胡春良

在孟子名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有這樣的記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中,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於市。」 被稱為「聖人」的傅說故里在哪裡呢?在山西的南大門,古稱虞國與虢國之地的平陸。平陸縣地處秦、晉、豫交界處三角地帶,北靠中條山與運城盆地相依,南臨黃河與河南省三門峽市相望,東接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與河南省洛陽市、鄭州市為鄰,西與芮城縣為鄰。唐天寶元年(742)「太守李齊物開三門,石下得戟,大刃有『平陸』篆字,因改(河北縣)為平陸縣」。從此綿延至今。

傅說,古虞國(今山西平陸)人,是比孔子更早的「聖人」,生卒不詳,商王武丁的大臣。因在傅岩(今山西平陸東)地方從事版築,被武丁起用,故以傅為姓。傅說無疑是平陸大地人文驕傲,同樣油潑麵也是平陸的靚麗名片。閒來無事,隨便侃一侃這道有名的風味名吃。

圖片來源網絡

油潑麵是山西、陝西很有特色的一種主食,又叫拉麵、拽面、抻面、楨條面、香棍面等,據說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當然陝西的油潑麵名號是很響的,在某些方面蓋過山西平陸油潑麵。陝西油潑麵最早在西安案板街,炭市街一帶經營,後來在西安很普遍了。但是平陸油潑麵也是風味獨具,深受喜愛。

油潑麵的歷史非常久遠,是在周代「禮面」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秦漢時代稱之為「湯餅」,屬於「煮餅」類中的一種;隋唐時代叫「長命面」,意為下入鍋內久煮不斷;宋元時代又改稱為「水滑面」。據元代韓奕所著《易牙遺意》記載:「水滑面:用十分白面揉搜成劑。一斤作十數塊。放在水中,候其面性發得十分滿足,逐塊抽拽,下湯煮熟。抽拽得闊薄乃好。」清代朝廷大臣薛寶辰在其著作《素食說略》中記載更為詳細:「其以水和面,入鹽、鹼、清油揉勻,復以濕布,俟其融和,扯為細條。煮之,名為楨面。」書中還指出:「作法以陝西朝邑、同州為最佳。」關於楨條面的形狀,書中說道:「其薄等於韭菜,其細比於掛麵,可以成三棱之形,可以成中空之形。」「其餘如面片、面旗之類」。同樣一塊面,能址抻成多種不同的形狀,可見技術的精湛非同一般。

油潑麵是一種很普通的麵食,手工擀制的又粗又寬的麵條,在開水中煮熟後撈在碗里,先配上蔥花、肉絲、花椒粉、鹽等配料,再撒上一層厚厚的辣椒麵,用燒的滾燙的菜油澆在調料上,頓時熱油沸騰,將花椒麵、辣椒麵燙熟而滿碗紅光,隨後調入適量醬油、香醋即可。潑油是關鍵工序。其中油潑的辣椒麵很有講究,購買和食用辣椒麵切記察「顏」觀「色」。選購辣椒麵時要注意辨別,正常辣椒麵呈紅色或紅黃色,是油潤而均勻的粉末,不含雜質,無結塊,還具有辣椒固有的辣香味,聞之刺鼻打噴嚏,如發現色澤非常鮮紅、口感辛辣味不強烈的辣椒麵肯定不正常。

圖片來源網絡

平陸油潑麵的具體製作:

主料:手擀麵

配料:食用油、辣椒麵、香蔥、鹽、食用鹼、味精、雞精、生抽、醋、小青菜

做法:在涼水裡放入少量鹽和食用鹼(比例2:1),將面和成較硬的麵糰,靜置一個小時以上,中間要揉面數次,保證麵糰均勻光滑。將面擀好,切成指頭粗的麵條。

起油鍋,將油燒熱待用。

將面下入鍋內,開後加入涼水,再開後加入洗凈的小青菜至開即可,將面盛入碗內,加入鹽、味精、雞精,再放上蔥花,在蔥花上撒上辣椒麵。(味精、雞精一定要在蔥花下面,直接被熱油燙會是味精被破壞)

將熱油澆到辣椒麵上,根據個人口味加入生抽和醋拌勻就好啦。記住油一定要多些,否則就不是油潑麵的感覺了。

平陸油潑麵,香辣綿長,回味無窮。在「溝三千」的古老土地上,在筷子的攪動之間,在大碗的豐盈之間,在芸芸的唇齒之間,滄桑而鮮活,平凡而幸福。

欣賞更多原創運城生活圖文,敬請關注「運城之窗網」頭條號。

責任編輯:張國平

備案編號:運城網信A00236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2qPH3EBrZ4kL1Vixewd.html



拌菜的味道

2020-04-15






運城櫻花開了

2020-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