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對於自己所生長的城市,或許都有這樣的一種特殊情感。
那就是——
既願城市建設有著璀璨的明天,卻又時常懷想城市過去的樣子。
尤其隨著年歲的增長,有關城市的記憶會更回味再三。
而說到我們運城,自然也有著諸多感到親切又陌生、似曾相識又恍如隔世的城市記憶。
風景有情,影像可語。
舊照片是記錄城市發展的載體,可直觀反映城市建設發展面貌,記載著老城區的溫度與速度。
作為一座有著近700年建城史的三晉名城,運城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變遷,都飽含著歲月的包漿。
那麼,今天就讓我們共同回首運城從 1983 年至 2000 年以縣級市規模來定位建設的這一時期,透過這一幅幅並不算很遙遠的歷史境頭,了解運城的過去,見證運城的發展。
1987年10月1日,運城首座立交橋——解放路下穿立交橋正式通車。該橋於1986年1月11日動工,總投資540萬元,採用難度最大的「後背頂進法」技術,鐵路橋長32.4米,寬40米,有4股鐵道同時通過,橋下為公路,分為3孔,中孔寬12米,高5米,兩側孔寬6.5米,高3.5米,南引道長168米,北引道長204米,是當年我省南同蒲鐵路線上規模最大、技術最複雜的立交橋。
從下圖來看,那時的立交橋上部還未設置圍護,中孔也沒加裝限高杆,從橋下通過的舊式客車則有著滿滿的年代感。
籌建於1986年冬,並在1988年10月6日正式竣工開業的運城地區黃河大廈,是地區糧食局直屬單位。該大廈總投資780萬元,總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共12層,樓高41.5米,是全區首家星級賓館,也是當年河東大地第一樓。
從下圖來看,「歡迎您中外遊客」的紅色大字分外奪目,足見這是一家星級旅遊涉外飯店,「運城地區黃河大廈」的標誌也格外醒目,可見其為地級的飲食服務行業,而樓前還有一輛經典的BJ-212駛過,你注意到了嗎?
建成於1989年的運城郵電大樓,是我區「七五」計劃重點建設項目之一,也為運城當年的形象建築工程。大樓總投資480萬元,建築面積6350平方米,機房高4層,塔高11層,48.3米,一度曾是中心城區最高建築。
從下圖來看,夜景亮化後的郵電大樓在那個年代多燈壁輝煌,而那個高大的時鐘,又是多少運城人每次走到附近就情不自禁抬頭一看鐘表時間的「計時打卡地」,同時,人們約定地點或報告方位,一說「郵電大樓」,對方就准知道。
1990年,在鳳凰北路路口和解放路路口分別修建了一座交通崗樓。其中,位於鳳凰北路路口的崗樓,外觀是渾圓球形,中部為圓弧玻璃的觀察窗,當時看來,其設計頗有些藝術前衛性。
如果說起來,此球形崗樓所處位置,其實也是去年12月正式通車後的河東西街延長線「六岔口」中央地帶。都說通車後這處節點更擁堵了,不知重新修設交通轉盤或者修建環形過街天橋,是否可以緩解?
如果說運城有史以來是哪家商城開創了消費新體驗,昔日的銀潞商廈當仁不讓。
開業於九十年代初期的銀潞商廈,以園林式的水上建築為依託,所打造的「水上樂園 購物天堂」,曾經人流火爆的景象猶在眼前。後在市場大潮的變幻中,最終轉身成為全市最大的電腦城,當然,轉身還是成功的,只是曾經的水上經營特色卻不再有。
河東大酒家,曾經河東街(文明街)上的一家中高檔飯店,屬當時的市糧局主管。
在九十年代內,河東大酒家可謂運城飲食服務業中的佼佼者,飯菜和服務均很上檔次。後在2002年4月全市實施的「2211」重點工程(新建一個廣場:南風廣場)中被拆遷。
1997年,總投資100萬元的大型「鳳翔」「展翅」現代化雕塑分別在人民路口和建北橋路口落成,為城市增添了新的景觀。
下圖為「展翅」雕塑,看著甚為大氣,只是多年以後,它在你腦海回憶里占得比重還大不大呢?
以上各幅舊照片的作者,雖然編者亦是不詳,但他們用手中的鏡頭,為我們凝固下城市發展的每個瞬間。且對他們的時代奉獻深致謝意。
每一個年代都有屬於那個年代的標誌性建築,回首運城改革開放城市建設發展的這些年,真正發生巨大變化的是運城撤地設市後的20年。
儘管如此,那些年的運城舊貌,在飛逝的光陰里,已成為心中的永恆風景。
因為,從舊照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舊時光的另一種歲月靜好——
那些年,運城小車沒這麼多,大部分人騎自行車,還不知道什麼叫堵車;
那些年,運城沒有高樓林立,人居條件也不夠好,但房價還沒如此的高;
那些年,運城物質還不豐富,消費水平也還一般,但還沒什麼超前消費;
...... ...... ......
城市之中,你的故事,我的記憶,這就是運城的時代蝶變。
(文 /馬國青 )
原創作品,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張國平
備案編號:運城網信A00236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PKCnG8BUQOea5Owtcl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