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池神廟三大殿之池神、太陽神、風神

2020-04-03     運城之窗網

文 | 胡春良

池神廟建在運城市臥雲崗上,是一座專門奉祀鹽池神靈的廟宇,其歷史整體布局呈烏龜形,南邊的歌薰樓(已毀)是頭部,似伸入鹽湖飲水,神道及台階是烏龜的頸,海光樓、中門(碑林)、戲台及三大殿龜背,龜尾是池神廟的干門,整個廟宇仰山面水,氣勢壯觀。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大殿是池神廟主殿,橫軸排列,並列尊位,這在全國廟宇建築史上是不多見的。三殿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四周圍廊。唯中殿較兩側殿為大,重檐歇山頂。下檐柱頭斗拱四鋪作單下昂,上檐斗拱五鋪作,雙下昂計心造,柱頭與轉角鋪作製成鴛鴦交首拱,殿內梁架製作規整,設有藻井。殿頂筒板布瓦覆蓋,黃、綠、藍三彩琉璃彩剪邊。

三大殿始建於唐代大曆十二年(777年),歷代均有修葺。現存主要建築為明嘉靖十四年遺構,面闊五間,重檐歇山頂。由靈慶公神祠、雨師太陽神祠、條山風洞神祠組成,為鹽池神廟主殿,殿內分別供奉著青銅鑄造的池神、太陽神、風神三尊神像,體現了鹽池生產與太陽、風的自然關係。


風洞神祠


風神銅像


靈慶公神祠


池神銅像


太陽神祠

太陽神銅像

池神是運城鹽池特有的神祗。池神的來歷是怎樣的呢?據介紹,唐代宗大曆十二年(777),由於陰雨連綿,成為災害,鹽池生產受到很大損失,當時兼任河東租庸鹽鐵侍御史的崔陲時,祝禱天佑。後來,果然天晴了,而且,鹽池裡竟然「紅鹽自生,盈掬傾筐,或繭或栗,形攢伏虎,色沏丹砂,靈貺休徵,古未有之。」於是,經戶部韓滉報告給唐代宗。唐代宗派諫議大夫蔣鎮去核查,回報屬實。遂詔賜池名曰「寶應靈慶」,兼置祠矣。並新建池神廟於臥雲崗上,封池神為「靈慶公」,納入了國祭。

運城鹽池自古分為東西二池。因此,宋朝徽宗年間(1102年)又分別封東池神為「資寶公」,西池神為「惠康公」,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又進爵為王,提高了池神的身份。

元朝統治鹽池之後,在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賜池神廟號為「宏濟祠」。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又給東西兩池神加封,東池神為「永澤資寶王」,西池神為「廣濟惠康王」,並刻石碑為記。

明朱元璋洪武初年(1368年)正鹽池神號為「鹽池之神」。到明神宗萬曆十七年(1589年)又賜廟號為「靈祐」。明代對池神廟也多次進行修復。

清代除了重修池神廟外,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年)冬十月,因鹽花不種自生,多至七百餘萬斤,商民稱慶。經欽定加封為「昭惠裕阜鹽池之神」。規定每年三、六、九月致祭。

太陽神,民間信仰中的神靈,中國的傳統神話、原始信仰、民間信仰和宗教中的太陽神共有六位,他們分別是:帝俊、炎帝神農氏、羲和、日主、東君、太陽星君。太陽神也是遠古太陽崇拜的具體反映。據有關資料綜合分析,池神廟的太陽神應該為太陽星君,又稱太陽公、太陽菩薩、太陽神、日神。太陽為眾陽之宗、紀歲時之准,昔有朱明、大明、陽烏(亦作暘烏)、金烏、金輪等別稱;中國民間信仰和道教尊奉的太陽神,主掌太陽;道教尊稱「日宮炎光太陽星君」,又稱「大明之神」,俗稱「太陽帝君」、「太陽公」;人們把每年農曆三月十九日定為太陽星君的生日。在炎帝神農時代即有拜祭太陽星君典禮,到帝堯時代,以春分朝日,秋分餞日,周制且帥諸侯朝日於郊,嗣後之朝代,均有拜日朝日之禮;朝廷如此,民間也早就衍為時俗,形成拜太陽公之風尚,以感謝四季陽光普照之恩惠。運城池神廟奉祀太陽神,其本源就是因為太陽在鹽池的生產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風神叫禺疆,「禺疆」為傳說中的海神、風神和瘟神,也作「禺強」、「禺京」,是黃帝之孫。海神禺疆統治北海,身體象魚,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雙頭龍;風神禺疆據說字「玄冥」,是顓頊的大臣,形象為人面鳥身、兩耳各懸一條青蛇,腳踏兩條青蛇,支配北方。據說禺疆的風能夠傳播瘟疫,如果遇上它颳起的西北風,將會受傷,所以西北風也被古人稱為「厲風」。當然,在鹽池的生產中,特別是古代,風的作用不可小覷,自然也被奉為重要的神祗。

運城池神廟三大殿池神、風神、太陽神銅像,是近年敬制,高均為3米,採用優質青銅鑄造,以現代科技和藝術再現了池神廟自然神祗莊嚴威靈,成為運城市自然崇拜的人文藝術佳作。

欣賞更多原創運城生活圖文,敬請關注「運城之窗網」頭條號。

責任編輯:張國平

備案編號:運城網信A00236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XhiXHEBnkjnB-0zBblz.html




拌菜的味道

2020-04-15






運城櫻花開了

2020-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