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與「採風」的定義

2019-12-15     洛陽車人


每次出去參加網絡活動,都要戴一個「採風證」,也不知怎麼了,我很反感,不願意戴…不管領導怎麼要求,我就是不戴…總是有一種感覺:似乎定義有問題。查閱後才恍然大悟,我竟然是對的。

網絡「自媒體」已經也是媒體了,發展很厲害,我們也是采寫新聞,與採風的意思不一樣。

採風是指一些文學、攝影等愛好者為了去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所特定的詞彙,採風是針對這些人用的。「採風」的本意是收集民間各種文學素材,來自於「詩經」中的「國風」中的「風」字。

在我國古代,「採風」的含義主要是指採集民歌。民歌是個總稱,它包括民謠,後來又包括諺語,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易》中就有產生於商代的民間謠諺。 公元前五百多年時編寫的《詩經》,其中《國風》的約大部分和《小雅》的小部分,就是周初到春秋中期的民歌,它們都是從民間采來的。

再翻閱歷史文集的時候,發現古代的詩詞歌賦的文體形式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註明了採風。可見我國的採風活動起源很早,歷史悠久。

也不知怎麼了,網絡的「記者證」始終未辦,也就是這類人群不被承認唄,可我們下去采寫的是新聞,不是其它內容,怎麼報社、電視台的是採訪,我們就必須是「採風」呢?

不知時乃直覺告訴我有問題,明晰時又很無奈,專業記者叫:採訪,業餘記者就必須寫「採風」。這是啥規制,啥規矩啊?

「貓熊」被命名為「熊貓」,是清朝的錯,似乎問題不大。當代把「冰櫃」定義為「冰箱」?北方的文化人都笑了。為啥「柜子」與「箱子」竟然能整反啦?

採風是那個高人定的調?也已經這樣了,就像「熊貓」的錯,不好改變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7TUG28BMH2_cNUgm8V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