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午間突發奇想:洛陽的湯館遍布全城,有好聽的名字嗎?似乎有似乎也沒有。提前說一句抱歉話啊:車人沒有貶低任何湯老闆的意圖,僅僅是商榷、討論,期望洛陽湯館有更大的發展。
近些年,很多文化人開始光臨最最普通的湯館,喝與品之間,開始深思「湯」的真味,也開始研磨「湯」的文化。「湯城」「湯文化」開始在洛陽叫響,一小部分湯館開始裝修,整得古色古香,很有文化味。作為老洛陽人,我很看好這樣的轉變,「小生意」做出了大作為,「喝湯頂飢補充營養」,已開始向「品」檔次轉化。毫無疑問,這是文化人在為湯館的未來操心,為洛陽的飲食文化謀發展。
湯:1.熱水:湯雪。赴湯蹈火。揚湯止沸。
2.煮東西的汁液:米湯。參(shēn)湯。
3.烹調後汁特別多的食物:雞湯。菜湯。清湯。這裡應該叫:液汁。
4.專指溫泉(現多用於地名):湯泉(泉)。湯山(在中國北京市)。
5.中藥的劑型:湯劑。湯藥。
6.姓。
中國烹飪「以味為核心,以養為目的」自成特色,香飄四海,風靡世界。在中國烹飪中,除了要求能充分利用原料自身鮮味外,還非常講究調製鮮味,那便是烹調時用的各種湯。
中國烹飪中制湯技術歷史悠久。早在《呂氏春秋》的「本味篇里就有「凡味之本,水為最始」的說法。
製作的湯用作調味,對菜肴的味道影響很大。因而行業中有「唱戲的腔,廚師的湯」之說法。
本地文化人稱洛陽為「湯城」不過分,九縣多區,那個地方能沒有湯館?有人說千家、有人曰:萬家,誰知道呢,反正就是多的意思唄,沒有誰去真正的統計,也有「高人」形容:洛陽人早餐一頓可消耗一「游泳池」的水…這個比喻誇張嗎?洛陽人似乎都信啦。
縱觀洛陽這麼多湯館,有沒有好聽的名字呢?當我提出這個問題時,一定有文化人質疑,因為他們大都喜歡…聯想。也會有湯館老闆不滿,這個無所謂,我乃商榷,是討論絕不是貶低與抬槓。
「洛陽湯城」的推介者、湯群群主曹會智先生與我商榷:1、聽了想喝,至少不能有不好的聯想。2、朗朗上口,易於傳播。3、特色分明。我非常贊同曹先生的見解,畢竟天津的「狗不理」,洛陽的「真不同」飯店名字,就是朗朗上口。
在洛陽,湯館的名稱有幾個類型:老闆自己的名與姓,可當店名,比如:馬傑山,馬建國,馬武周等,也有街名地域名為號:東關、鐵謝等,更有炫耀:第一家…偏通俗的有「大眾」,顯文化的有「知味香」,也有三個「羊」啥的。
我也在洛陽「湯群」混日月,基本不言語,看的多說的少,唯恐得罪了比「公雞」起的還早的老闆們……人家賺的可都是辛苦錢,咱得尊敬人家,何況他們都在堅守傳統,弘揚「湯文化」。
如果不是曹先生提醒,我可能會偏激,但還是抑制不住的想說:通俗易懂的名號已經沒問題了,湯城、湯文化也夜以繼日的鳴響,可文化味重一點的招牌,是不是該考慮啦?既然我們的文化人去館子是「品湯」,那麼,咱也給老闆們整幾個叫得響的文化招牌?
目前,全國各地都在統一店牌,這個很可怕的現象,必然會阻止我的「幻想」,那些喜歡整齊劃一的官員,他們才不會如我之喜歡的聯想,統一背景色、統一字體為了漂亮、好看?還為了啥?
我不會熬湯,但每年的春節前也會和老洛陽人一樣「煮牛肉、煮牛骨頭」熬湯,因為咱老洛陽喜歡吃燴菜呀,這離不開牛肉湯。
三十多年前,我與「馬傑山」老先生乃老少結友,喝湯品湯其樂融融。他喜歡我提意見,我喜歡老爺子的乾淨利落,不斷整改…「雅座」乃馬老先創,店名這問題他也與我商量過,也請我這個「文化人」給起個好名字,可惜,我真的才疏學淺,沒有滿足老人家的心愿。後來,他家來了一位名人,沒花錢撰寫了「馬傑山牛肉湯館」,說話簡單的喝湯人那會這樣囉嗦,也就是四個字或三個字的叫啦。
啥好聽啥不好聽,民間早就有定義,「大姑娘叫、新媳婦哼、小孩叫爹頭一聲」,哈哈,我說的很俗氣嗎,豈不然,層次有別,素養高深,莫測人家定論,都是街道店名?也太通,都是俗氣易懂?也不好談「湯文化」,雅俗共享豈不是多層滿足?
我曾寫過「湯館的布局與改良」,舊的陋習不管你多喜歡,必然被淘汰,新的雅致不管你文化人玩命推崇,依然難被全部接納,這就是社會,這就是生活。
探討就是商榷,商榷人不太喜歡抬槓,文化人喜歡韻味,簡單人喜歡直接,那就順其自然吧,畢竟人是最不好左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