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或自媒體應該旗幟鮮明的抵制「地域黑」

2019-11-28     洛陽車人

河南姑娘小閆,因為找工作遭遇「地域黑」被無情拒絕,學法律的她走進了法庭並得到當地法院的快速立案,目前也基本算打贏了這場官司。看到網上披露的證據,我今天想與大家再談談:地域黑。

當今,如果說被地域黑第一的地區乃河南,沒人敢稱第二……這也是網友的「精論」,事實確實是這樣。改革開放後,作為人口超越一個億的農業大省,80%的農業人口,不出去謀生那是絕對不行的。與沿海及其他大城市比,河南相對還是落後的。「自謀生路」可喜可贊,為啥縷縷遭歧視呢?

首先我們得分析:區域不同,鄉情有別,南北方在生活上有很大差異,大家同是漢族,但未必都乃一種生活習慣與方式,對問題的理解也有很大不同。

城鄉的差別也很明顯,不管你承認或不想承認,差別就在那裡呈現,這就是問題所在。

在我們人民解放軍的隊伍里,戰友們都在謹慎避諱這件事兒,為啥呢?教育與引導:城市兵絕對不允許看不起農村兵,我們來自五湖四海,都是戰友,戰場上就是「生死兄弟」,沒完沒了的分歧鬧彆扭,怎麼會有戰鬥力?常年的教育培養,「戰友啊戰友,親如兄弟」,就連退伍後,大家也會珍惜這段情感,誰遇到難處,大家會慷慨解囊相助,管他是哪裡人…

看看部隊教育戰士的效果,我們大家都應該明晰,社會上在這個領域上教育的短缺,我們的優良傳統正被淡化、丟棄。

生活中我們大家都明白:遠親不如近鄰…工作中,我們為啥要區分你、我、他是哪裡人呢?他只要不違背法律,不坑人、害人不就是一個好人或正常的人嗎。

過去,我們曾把觀點不同,分成啥「派」,把住過監獄的人叫「勞改釋放犯」,人家已經改過自新了,怎麼還是「犯人」呢?通過「撥亂反正」,大家這些年都明白了,原來的做法不符合法律,不符合人性,已經非常可笑啦。

那些年,我們看電影,好人與壞人觀眾一目了然,這樣簡單「臉譜化」的教育,你依然還能接受嗎?

我曾遭遇一次同事歧視,笑話我是河南人,也沒太較真兒的生氣,僅僅是問:恁家有家譜嗎?查一下祖先姓氏起源在哪裡?呵呵,幾天後他真的答覆了我:他家之姓起源在河南黃河北部的一個縣,大家都心知肚明,不再多言了,何必「煮豆燃豆箕」呢。這件真實的故事不可能啟發那些腦子不太靈光的偏激人,可莫要忘記:我們大家都是中國人,都是華夏子孫,為何非要「心靈相殘」呢。

我們在家教育子女,是不是循循善誘?對於孩子的愛僅僅是譏諷嘲笑嗎?對同事我們是不是也得有這份耐心、愛心?針對鄉情的不同,我們是不是也該善意的提醒:這樣做不合適,儘量規避。

年少時,母親或老師從不許我看不起任何人,她們在教育我的時候,也儘量的迴避外人。參加工作後,領導也是這樣,儘可能的不傷面子,讓你自己反悟,該還是不該,對還是錯。

一個軍事奇才是河南人,一個能搞出高性能飛機發動機的科學家,一個能整出航天燃料的科學家,一個能設計飛彈的設計師…比如都是河南人,怎麼辦?國家也歧視不用他們?這不是太可笑了嗎?可別想著河南人就會種植小麥,就會去南方打工。

地域歧視在當今社會十分常見,這種現象令人厭惡,如果考證,這「地域歧視」的現象,還真是「源遠流長」,自古有之,連許多飽讀詩書之輩也未能免俗,常有地域歧視之語。不過文人雅謔,比較含蓄,和如今露骨粗俗的用語還不太一樣。

不論古代或當今,我們都該認知地域黑的壞處,分散情感,傷害人心,難聚眾力。經常看不起他人者,也會被人捨棄,經常看不上他人者,最後心傷的必然乃自己,想長壽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已經看到了這些人得到的後果。

如要想改善丟棄地域黑,單憑不搭理,氣宇軒昂的去反擊…似乎作用都不一定好。最好的辦法是:媒體特別是「自媒體」堅決反對或旗幟鮮明的杜絕,讓這些糟粕無處發芽生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STru24BMH2_cNUgf9q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