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的第二回合較量正式開始。
上場的選手分別是:
王寶強賭上所有的《八角籠中》;
追光動畫十周年的野心之作《長安三萬里》;
頗具黑馬潛質的《茶啊二中》;
還有代表「好萊塢動作大片」最後的榮光的——
《碟中諜7》
1
先說我自己的第一觀影感受:
這已經是今年看到的第三部分上下集的電影了。
還好,完成度比前兩個系列做得要好,起碼是有一個階段性的收尾。
自從第四部開始標榜玩命大場面之後,每一部都會有一場讓人手心出汗的特技表演。
這一部的摩托跳崖、低空開傘由於看過製作特輯,等看成片的時候反而沒有了那種震撼力。
而且比我想像中要短。
反而中段羅馬飆車那一段比較符合我的胃口。同樣的地點,同樣的飆車,《速激10》出來挨打,你看你拍得的是個啥?
新加入的女角色「美隊女友」海莉戲份比我想像中要多,跟阿湯哥的化學反應意外地還不錯。
這就導致了前作出場過的伊爾莎和白寡婦的戲份被嚴重壓縮。
更沒想到的是,劇情中段竟然猝不及防地發刀?
這還有復活的可能嗎?等等,這不是速激系列,那應該就是不可能了。
這一部有太多細節和彩蛋致敬《碟中諜1》,新入坑的觀眾估計無感,但系列老粉應該會心生感慨。
最後的火車大戰,比跳傘的那場有意思,又回到那種傳統的諜戰片的復古風格。
阿湯哥一直在堅守著那種古典英雄主義,到了這一部越發的濃烈。
文戲占比在這一部里相當之大,大段大段解釋性的台詞瘋狂考驗我的智商。
新瓶裝舊酒,套路還是個套路。
看了這麼多年的好萊塢電影,「拯救世界」「英雄宿命」這些命題已經很難讓我產生代入感了。
看著銀幕里持續奔跑的阿湯哥,27年歲月流轉,從青春年華到稍顯老態(西蒙佩吉老得更加讓人心疼)。
他早已和伊森這個角色高度融合,守護著好萊塢動作電影最後的榮光。
多少還是有點感動的。
目前,《碟中諜7》豆瓣率先開分,8.4,現在下降了0.1,為8.3。
位列系列口碑第二名。
然而,首日票房跟這個口碑完全不成正比。
2
《碟中諜7》上映第一天,按照以往的慣例,理應可以拿一個日票房冠軍。
但是,這個劇本並沒有如期出現。
現在的劇本是:
《八角籠中》重返日票房冠軍。
白天《長安三萬里》力壓《碟中諜7》成日亞。《碟中諜7》靠黃金場扳回一城,但威脅不了《八角籠中》的冠軍位置。
這不是一個樂觀的信號。
作為對比,《碟中諜6》上映於2018年,首日票房高達1.6億。
這樣的開局,才能讓《碟中諜6》最終的票房達到12.45億。
這個成績,是系列在內地票房的最高紀錄。
自2002年《碟中諜2》在國內上映後,該系列便從未缺席過國內院線。
《碟中諜2》由吳宇森執導,於當年取得了2500萬元的票房成績。
2006年,《碟中諜3》上映,在國內市場取得了8120萬元的票房成績。
票房差不多翻了四倍。
2012年,《碟中諜4》上映,是讓該系列真正起飛的一部。
阿湯哥徒手攀爬杜拜高塔,讓這部電影在當年火出了圈。
票房大幅提高,在國內市場豪取6.72億元的豪華戰績。
成功把系列帶進了「億元俱樂部」。
《碟中諜4》也被許多影迷認為是系列中最好的一部。
2015年,《碟中諜5》上映,票房繼續穩步上漲,達到8.68億。
位列年度票房榜第11位。
《碟中諜6》的輝煌戰績,是好萊塢大片在內地最後瘋狂的一個縮影。
那一年的票房榜前十位,好萊塢大片占了四部,分別是:
《復仇者聯盟3》(23.9億)、《毒液》(18.7億)、《海王》(18.52億)、《侏羅紀世界2》(16.95億)。
《碟中諜6》這樣的票房都得排到15名。
2019年上映的《復仇者聯盟4》,成了好萊塢大片在內地的票房天花板(42.48億)。
中國電影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票倉,好萊塢廠商個個摩拳擦掌,都想在這個大蛋糕上分一杯羹。
而然,一切的一切,在疫情之後,全都變了。
進入2023年,好萊塢大片集體失寵。
上一部撲一部。
曾經,變形金剛、漫威、速度與激情,是好萊塢在內地票房的三大頂流IP。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變形金剛》是唯一的拿了不止一次內地全年年冠的進口片系列( 2007,2011,2014三次全年年冠 )。
是曾經內地當之無愧的好萊塢王者,更是在2014年超越了《阿凡達》成為了內地進口片影史冠軍。
但也正是從《變形金剛4》開始,這個系列就開始由盛轉衰。
在2015年被《速度與激情7》取代。
《速度與激情7》因為戲外保羅的離世,加上主題曲《See You Again》的情緒加持,票房直接衝到了24.26億。成為2015年的進口片票房冠軍。
《速度與激情8》最終票房26.7億,刷新了系列進口片票房的新高。
然而,好景不長。
《速度與激情9》口碑撲街,票房比第八部縮水了近一半,只有13.92億。
《速度與激情10》連「十億門檻」都夠不著,只有9.83億。
曾經《速8》一天破3億也不是什麼新聞,現在《速10》3天破了2億,片方就迫不及待地發海報慶祝。
熟悉的劇情,在漫威身上又上演了一遍。
《復聯4》拿下內地進口影史總冠軍後,漫威也迅速墮落,而且衰的比兩位前輩還快。
《蟻人3》2.72億,本來是作為MCU第五階段的打頭炮,現在卻成了炮灰。
《銀河護衛隊3》豆瓣評分高達8.4分,票房6.06億。
全部沒有達到漫威的預期。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好萊塢在內地躺著賺錢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3
可以看出,好萊塢的頂級IP今年在內地算是全折了。
在同行襯托下,《碟中諜7》儼然已經成為了好萊塢大片在內地的最後尊嚴。
一個系列出到第7部,三部評分7分以上,四部評分8分以上。
口碑有目共睹。
在數字特效泛濫,綠幕摳圖拍攝成為主流的當下。
阿湯哥仍然堅持不用替身完成所有危險動作,用最傳統的、最古典的方式把肉體感官的真實體驗傳遞給觀眾,以此抵抗好萊塢的數字浪潮。
這樣的孤勇者,當然值得尊敬。
我也認為《碟中諜7》是一部不應該在大銀幕上錯過的電影。
但是,票房基本盤還是得看路人。
影迷可以永遠相信阿湯哥,但普通觀眾可能已經不再相信好萊塢大片。
經過這幾年的洗禮,尤其今年上半年,很多人已經被好萊塢電影的敷衍給噁心壞了。
經濟下行,消費慾望變低,使得觀眾在選擇電影的時候,變得比以往更加謹慎。
而不思進取的好萊塢,還在批量生產糟粕。
差不多的套路,差不多的劇情,差不多的特效,差不多的主題。
政治正確的矯枉過正,意識形態的粗暴糅雜。
使得觀眾對好萊塢大片的濾鏡逐漸消失。
碟中諜這個IP,在國內的影響力,和漫威相比,算是「小眾」。
但這個系列之前幾部都有上映國內,怎麼也有所積累,但上映第一天日冠都守不住,多少有點出乎我的意料。
好萊塢頂級大製作 + 幾乎同步北美上映 + 口碑上佳 + 暑期檔。
Buff疊滿之下,並沒有對票房起到十分巨大的提振作用。
前有《八角籠中》《消失的她》《長安三萬里》熱度未退。
後有暑期巨製《封神第一部》和《超能一家人》來勢洶洶。
《碟中諜7》能不能成為今年內地首部破10億的好萊塢大片,現在看還真的不好說。
在阿湯哥的老家北美,《碟中諜7》同樣面臨巨大的考驗。
雖然提前夜場票房收穫700萬美元,超過《碟中諜6》的600萬周四提前夜場票房,創造《碟中諜》系列最佳提前夜場票房成績。
不過考慮到高達2.9億美元製作成本,《碟中諜7》要想實現收支平衡,需要在周三首日和首周五天內取得更給力的表現。
不僅如此,電影下周還要面臨《芭比》與《奧本海默》兩位搶占特效廳的對手帶來的衝擊。
這一次,阿湯哥要如何化腐朽為神奇?
END
為什麼好萊塢大片在內地失去了魔力?
某種程度上講,好萊塢大片和港片在內地的境況有些微妙的相似。
總是在懷念過去的輝煌,總是在抱怨現在的觀眾不懂欣賞。
那些電影製片廠的高管們,因為自己曾經經歷過那個好萊塢黃金時代,覺得只要無腦復刻十幾二十年前的經典佳作就能把錢賺了。
但他們忘了最重要的一點。
當年的那些作品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像史匹柏、盧卡斯等人,這些懂得年輕人愛好的青年創作者,他們製作出新時代觀眾所能理解跟接受的作品。
當現代好萊塢變得越來越成功,並開始尋求財務穩定時,創意上的大膽嘗試由此遭遇壓制甚至被終結。
結果便是,新IP屈指可數,粗製濫造的續作橫行無忌。
老觀眾意興闌珊,不願再為情懷買單。
當代年輕人因為選擇變多,好萊塢大片不再是唯一,他們只會為質量好的電影付費。
只有資本家看了自我感動得痛哭流涕。
但是,市場永遠是殘酷而且誠實的。
等老本吃完之後,這個行業要想重獲生命力,去跟上時代的腳步,必須不破不立。
如果做不到,等待它的只有一個下場:
半死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