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暑期檔有點意思。
在第一回合的較量,剛開始以為是四強爭霸。
結果最後是三足鼎立(《消失的她》《八角籠中》《長安三萬里》)。
提前掉隊的,是今年暑期檔的港片獨苗——
《掃毒3》
1
2013年,《掃毒》上映。
陳木勝執導,古天樂、劉青雲、張家輝主演。
題材依然是傳統的警察、臥底、毒販鬥法。
但因為兄弟情刻畫得足夠感人至深,加上「阿偉死了」的名場面。在這些年的網絡上經典詠流傳。
讓《掃毒》這部電影,成為2010年之後,為數不多讓人回味的港片之一。
時隔六年,《掃毒2》上映。
古天樂繼續當主演,昔日無線五虎之二劉德華和苗僑偉加入。
兩代楊過對決,一代楊康吃瓜。
噱頭十足。
票房直接起飛,達到13.12億。
一度成為港片在內地的票房天花板。後來這個紀錄被《怒火重案》打破。
第二部的導演,從陳木勝換成了邱禮濤。
記住他,正是他把掃毒系列,徹底帶偏。
他執導的《拆彈專家》第一部,專門斥資1億港元打造紅磡隧道,然後親自炸毀它。
這一炸,炸出了4億票房。
從此,邱禮濤就在成為「香港爆炸貝」的路上越走越遠。
到了《掃毒2》,直接搭了一個1:1的地鐵站,上演了一場地鐵飆車大戰。
票房似乎也證明了,觀眾愛看這種。
在《掃毒2》里沒炸夠,到了《拆彈專家2》更加放飛自我。
國際機場、青馬大橋挨個被炸,連劉德華飾演的潘乘風都被設計成一個隨時會爆的「炸彈」。
最終票房也賣了6億。
《拆彈專家》《掃毒2》《拆彈專家2》票房一路高漲,證明了港產警匪片在內地市場仍然大有可為。
邱禮濤已經毫無疑問成為了當下香港作者中,執導商業警匪大片當仁不讓的「金字招牌」。
所以,這一次《掃毒3》的投資直接飆升到了3億。
邱禮濤繼續執導。
影帝陣容,管夠。
沒有了劉德華,重新拉回劉青雲,再加一個郭富城,和古天樂組成新的「鐵三角」組合。
就連配角,都是憑《南海十三郎》拿過影帝的謝君豪,還有三屆視帝羅嘉良。
這套陣容,放在現在的港片身上,實屬頂配。
大卡司、大製作、大IP,錢肉眼可見都花在了刀刃上。
然而,事實卻十分殘酷。
《掃毒3》首日票房僅為4722萬。
上映6天,票房勉強過2億。
某平台預測它的最終票房不到4億。
根據「票房必須是成本的三倍才能回本」的定律,《掃毒3》基本回本無望。
比起票房,口碑下跌得更厲害。
《掃毒1》7.6分,《掃毒2》勉強守住及格線,《掃毒3》上映不到一個星期評分已經不及格。
問題到底出在哪?
2
兩部《拆彈專家》和《掃毒2》可以看出,邱禮濤很痴迷槍戰和爆炸的大場面。
這一次終於不差錢,邱禮濤難得任性了一把。
《掃毒3》幾乎是從頭打到尾。
開場就是碼頭槍戰。
劉青雲飾演的毒梟康素差,帶領著張建行(郭富城 飾)和歐志遠(古天樂 飾)等手下到碼頭進行毒品交易。
隨後遭到警方圍捕。
康素差拘捕,下令手下突圍,雙方開始爆發槍戰。
這一場就已經暴露了邱禮濤的問題:
場面調度混亂,槍聲此起彼伏,卻沒能給觀眾造成任何緊張感。
電影中段的山路伏擊戰,比一場動作戲的要好。
起碼你能看清康素差是如何策划行動,然後成功把對方包了餃子,而不是無腦的突突突。
結果,到了影片最終大戰,又亂成了一鍋粥。
時長足足有20分鐘,涉及四方勢力。
泰國方面,要徹底消滅羅嘉良飾演的總司令的武裝力量。
直接出動F16進行空襲,隨後地面部隊進村掃蕩。
總司令下令防守,負隅頑抗。
飛機、迫擊炮、火箭筒,輪番轟炸。
整個毒寨,頃刻間被蕩平。
康素差等人要趁亂逃走。
臥底張建行,則是想帶意中人金三角村姑離開。
歐志遠不配合泰國軍方的行動指揮,一個人深入敵後,只想帶好兄弟張建行回香港。
四方勢力開始接觸後,場面徹底失控。
加上發生的時間是黑夜,邱禮濤想通過鏡頭快切營造刺激的臨場感。
這就導致有些觀眾都看不清現在是誰和誰打。
一會是奪車火併,一會是重火力轟炸,全程只聽到一堆槍聲和爆炸聲。
港片玩得這麼嗨,還是頭一次見。
但是,這掩蓋不了本片動作戲的平庸。
《掃毒2》的地鐵飆車到現在我都印象深刻,很遺憾我看完《掃毒3》,對動作戲完全沒有任何記憶點。
一味追求宏大敘事,顧此失彼,丟掉港片的優良傳統,才是《掃毒3》最大的問題所在。
《掃毒3》撕下了港片最後一塊「遮羞布」。
3
香港警匪片繼承了武俠片里的講情義,講義氣的風骨。
這在內地影視題材里你是看不到的。
也是因為這一點,港片才能風靡亞洲,叫好叫座,讓無數人至今都念念不忘。
《掃毒》為什麼能在港產警匪片里占有一席之地,看點從來不是動作戲,而是骨子裡的兄弟情。
第一部剛開場不久,陳木勝只用一場戲,就把三個人的手足情講透了。
古天樂抱怨這臥底什麼時候才是個頭。
劉青雲說早點抓人不就早點可以歸隊了嗎。
張家輝在一旁打圓場。
這個時候,電台響起鄭少秋的《誓要入刀山》。
僵硬的氣氛一下得到緩解,三個人回憶當年的趣事,互相拿對方的短處開玩笑。
小聲說,大聲笑。
讓觀眾一下就相信他們真的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兄弟。
這段文戲要做到如此流暢自然,除了三位影帝的演技,還要歸功於三人多次合作形成的默契還有私底下的友情。
這種默契感很自然延續到電影里,陳木勝輕輕鬆鬆就把兄弟情拍出來了。
到了《掃毒3》,兄弟情的元素也有。
電影極力想表現古天樂和郭富城的兄弟情,但方式非常簡單粗暴。
同樣也是一場兄弟之間開玩笑的戲。
兩個臥底一邊大笑一邊說「如果他知道我們早就認識還是警察」。
戲外,古天樂和郭富城給人感覺就是兩人不熟。
而電影在沒有經過任何鋪墊上來就按頭讓觀眾相信:快看,他們倆是好兄弟。
所以,那一場戲古天樂笑得越用力,我就覺得越尷尬。
兩人的兄弟情基本靠回憶塑造。
中間有一大段劇情,古天樂這個角色直接游離於主線之外,淪為工具人,存在感薄弱。
刪掉這個角色,一點影響沒有,劇情還是可以繼續推進。
讓他演更像是出於票房的考慮。
畢竟如今港圈裡能扛起票房大旗的人,第一個是劉德華,第二個就是古天樂。
但是,古天樂自從拿了影帝之後,演技已經越來越公式化了。演什麼都是一個樣。
《掃毒2》里的地藏難得讓人眼前一亮,這一次的角色又回到了套路化的表演中。
當然這個角色也沒有可讓他發揮的餘地。
但更加致命的是,古天樂僵化的面部表情,在這一部電影里,被徹底放大。
好多情緒,只有微表情可以表達,但古天樂都演得十分用力。
越用力,就越讓人出戲。
郭富城和劉青雲這一條兄弟線,同樣有很多可以值得玩味的點。
然而,因為劇本太拉垮,導致這兩個角色的人設全都立不住。
郭富城飾演的臥底,應該有的警惕、煎熬、掙扎完全沒表現出來。
導演還要專門為他安排一場致敬《無間道》情節的戲份。
我一度以為導演想借這場戲暗示郭富城最後會黑化反水,結果證明是我想多了。
人家一直是充滿使命感的正義警察。
但偏偏這個警察,卻是個戀愛腦。
郭富城專屬的這一條愛情線,又臭又長,畫風一下就變成了鄉村愛情故事,不明所以。他想表現郭富城這個角色的什麼弧光,我沒看懂。
唯一的作用就是給沒見過罌粟花的人科普一下背景知識。
剩下的,多一分鐘都是煎熬。
第三幕。郭富城要回村裡帶她走,她死活抱著柱子不願走的戲份,徹底把我看懵了。
雖然知道身為沒出過金三角的土著眼界有限,但在如此緊張激烈的槍戰戲裡,非要插入這一段瓊瑤式的抓馬戲碼,也是醉了。
所以,最後郭富城拿著他送給村姑的髮夾,在那仰天大哭,對不起真的共情不了。
羅嘉良飾演的總司令,理應是一個對標第一部八面佛的存在。
結果也是一個笑話般的存在。
本身羅嘉良的氣質,就不適合演匪。
他往那一站,我想到的還是《創世紀》里的葉榮添。
謝君豪的確演什麼像什麼,但奈何角色連高光時刻都沒有,在另外三個影帝面前,只能當綠葉。
這個片子唯一能夸的,就只有劉青雲飾演的毒梟。
開場,一句「要在最上流的社會做最下流的事」足見他的癲。
面對捨命救過自己的郭富城,他不離不棄。
玩世不恭地扔下一句:「哪個夠膽動你,我就砰砰砰砰砰」。
去劫總司令的貨回頭又去應聘,體現了他藝高人膽大。
在總司令認定手下是臥底的時候,他義無反顧地站在郭富城的一邊,毫不猶豫地跟總司令翻臉。
作為一個反派,魅力值拉滿。
然而,這個角色到最後,人設還是崩了。
三人用槍對峙,本應該是全片的高潮,結果「我是警察」的對白一出,全場爆笑。
一個擋子彈的情節就讓劉青雲一個大毒梟毫無防備地信任郭富城,太兒戲了。
在看《掃毒1》里,張家輝臥底五年,八面佛都不信任他。
兩條兄弟線,全都立不住腳。
掃毒系列的核心,被扔得一乾二淨。
之前就有網友總結過:
陳木勝之後,再無《掃毒》。
《掃毒3》的表現,再次證明這個觀點是對的。
END
這一次的《掃毒3》就是僵硬機械的流水線作業。
連導演邱禮濤最擅長的作者表達都沒有了。
《掃毒2》里,他會追問:程序正義和結果正義,哪一個重要。以正義為名的犯罪,是正義,還是犯罪?
《拆彈專家2》里,他會借劉德華的口,完成對制度和時代環境的控訴。
《掃毒3》更像是邱禮濤為了完成任務的敷衍之作。
我們為什麼喜歡香港電影。
是因為港片讓我們看到,黑與白之間,會有灰色地帶,正與邪之間,不一定涇渭分明。
真正殺死香港電影的,不是電影工業沒落,演員斷代青黃不接。
而是港片為了迎合票房,開始說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話。
這正是今天港片變味的原因。
它失去了它本來的性格。
不是我們拋棄了港片,而是港片自己拋棄了自己。
如果都是這種敷衍港片,只會加速港片衰落的速度。
有時候覺得,悲哀的不是香港電影的衰落,是我們不再談論香港電影。
到那個時候,香港電影就真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