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里》深度解析:電影細節和真實歷史對比,差別在哪?

2023-07-09   無尾電影

原標題:《長安三萬里》深度解析:電影細節和真實歷史對比,差別在哪?

2019年,《白蛇:緣起》上映。

打破了「動畫是未成年人專屬」的刻板印象。

票房口碑雙豐收。

也讓追光動畫一炮打響。

之後,追光動畫推出了《新神榜:哪吒重生》《白蛇2:青蛇劫起》《新神榜:楊戩》。

雖然未能達到《白蛇》的高度,但至少看得出它在嘗試探索不同的風格。

今年,是追光動畫成立十周年。

在這個節點,追光動畫交出了屬於它的階段性答卷——

《長安三萬里》

上映首日票房破億,連拿3個第一。

我記得最早看這部電影的預告,還是在《楊戩》的彩蛋部分。

說實話,在看預告的時候,我也沒有太多的期待。

正因為對電影沒有太多的預設,才會在電影開始之後,在168分鐘里被深深的震撼。

1

以下是我的第一觀影感受:

《長安三萬里》又可以叫《長安往事》或者《被嫌棄的李白的一生》。

從未想過一部動畫會以這樣的視角講述李白的一生。

當然,追光的野心並不局限於此。

用李白,帶出他和高適的友誼。

再以這兩個人作為圓點,輻射出唐朝詩人的群像。

兩個人的命運沉浮背後,是大唐由盛轉衰的歷史軌跡。

電影時長和《流浪地球2》相當,內容塞得滿滿當當,感覺跟看了一部唐朝回憶錄一樣。

你會為高適和李白的友誼所動容;

你會為他們的人生際遇而唏噓;

你會被大唐盛世的景象所震撼;

你會為戰亂後滿目瘡痍的山河而惋惜。

劇情可能有人覺得太流水帳,但最後的主題升華還是很戳人:

詩在,書在,長安就在。

只要我們一直流傳,文化就會一直存在。

曾經上學被要求全文背誦的詩句,如今被電影里的詩人深情地吟唱,那種感覺很奇妙。

更像一場打破時空,跨越千年的詩友會。

《將進酒》一出,雞皮疙瘩起一身,唐朝詩人的浪漫和想像力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生於大唐,是他們的幸運。

長安三萬里,中華五千年。

是我們的驕傲。

可以預見,《長安三萬里》會是一部評價兩極分化的電影。

如果你是動畫愛好者,對文學有興趣,對家國有情懷,對理想有憧憬,那這三個小時下來,你會覺得意猶未盡。

但是,如果你是嚴肅歷史愛好者,生活理念偏現實主義。那麼在這三個小時里你可能會如坐針氈,看不進去。

我也知道電影里很多細節都是架空,但我並不會因為它和部分歷史不符,就全盤否定。

《三國演義》的文學形象也不是真實歷史人物形象,但也不影響它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

看完這部電影,至少能讓我想要主動去了解這些詩人在那動盪年代所經歷的事情。

某程度上講,已經說明這部電影是成功的。

如果你非要在一部商業電影里去學習歷史知識……

那我只能說,你開心就好。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電影細節和真實歷史對比,都有哪些差別。

因為我只看了一遍,難免總結得不全,如果大家有不同看法,歡迎在評論區里留言討論。

2

首先是高適和李白相識的時間點。

在電影里,兩人在二十多歲的時候,不打不相識。

而根據史料記載,李白是和杜甫在出遊的時候,和高適不期而遇。

那年李白43歲,高適40歲,杜甫32歲。

由於大家都是詩人,志趣相投。

之後,三人就結伴一起旅遊。

當時李白如日中天,杜甫和高適還是默默無聞,自感懷才不遇。

在電影里,高適在第一次告別李白之後,就在長安認識了還是青少年的杜甫。

這也是歷史愛好者批評得最多的一點;

杜甫在35歲之前,並沒有去過長安。

甚至高適,也沒有在這個點出現在長安。

而這個電影,最討巧的一個點,就是從年老高適的視角出發,去回憶他和李白的「友情歲月」。

既然是回憶,就證明帶有很強的主觀色彩。

對某些回憶做出美化或者篡改都是很常見的。

所以,電影里出現所謂不符合歷史的李白,僅僅只代表電影里高適個人的看法。

既然一千個人的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那為什麼不能一千個人的心中就有一千個李白?

電影里虛構了高適和李白的三次分別,就是想向觀眾呈現兩種不同的人生軌跡。

高適和李白第一次去黃鶴樓。

李白詩興大發,要寫詩。

小二帶他去看了崔顥寫的詩。然後李白摔筆而走。

很多人覺得李白不應該是那麼沒有氣度的人。

但我覺得,這裡的李白不是因為嫉妒別人的詩寫得好。

而是小二無意戳中了李白的出身,李白是因為這個才破防的。

高適第一次闖蕩長安無果,心灰意冷要打道回府。

但想起自己和李白的一年之約,還是決定先去一趟揚州找李白。

在揚州,高適認識了跟自己同樣一腔熱血無處撒的裴十二。

裴十二這個女性角色,應該是虛構的。

歷史上只有一個叫裴十三的。

他是唐朝將領裴旻的侄子。

李白的詩、張旭的草書、還有裴旻的劍舞,被稱為「唐代三絕」。

還有一種傳聞,說李白是裴旻的徒弟,劍術為列大唐第二。

在李白向韓荊州自薦文章《與韓荊州書》中,他自稱:「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

意思就是十五歲的時候,劍術已經很難遇到敵手了。

李白的友人也說過,一人一劍於集市擊殺數人,這非絕頂劍術高手,不能辦到。

而讓李白劍客形象深入人心的,可能要歸功於國民手游《王者榮耀》。

電影里李白剛出場的時候,就是一副劍客的形象。

吟詩喝酒、鮮衣怒馬、仗劍天涯,太浪漫了。

和他晚年落魄的窘況形成強烈的對比。

在電影里,高適見證了李白的起起落落。

他第二次去長安赴約,是李白正處於人生的顛峰時刻。

李白如願當了官,接觸到了權力核心層。

這裡電影用了《飲中八仙歌》的經典場面來表現唐王朝的繁榮,也側面表現李白在官場的如魚得水。

他蔑視封建禮教等級制度,不願阿諛奉承,崇尚個性的自由和解放。

現實的黑暗,使他的理想幻滅。

官場失意,讓他寄希望於入道。

電影里李白、高適、杜甫三人唯一一次出遊,就是陪李白去紫極宮請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籙。

安史之亂,是高適和李白,甚至是所有人的人生分水嶺。

高適等了好久終於等到今天,短時間內晉升至淮南節度使。

他帶兵收復雲山城大敗吐蕃是虛構的情節。

歷史上高適做官名聲不錯,對老百姓很仁慈,但作為節度使帶兵很失敗。

他的繼任者嚴武為人暴虐嚴苛,但帶兵打仗有一套。

擊敗吐蕃七萬人和收復元山城並不是發生在同一個時間點。

電影里把兩個事件串聯起來,變成是高適收復了雲山城,設計困住了吐蕃七萬人等嚴武大軍支援圍剿。

最後把功勞全部歸於嚴武,自己卸甲返鄉。

李白這邊,出世後又入世,還被叛軍永王招致麾下,站在了高適的對立面。

最後李白被抓入獄。

歷史上高適並沒有出面為李白求情。

這導致兩人之後再沒見面,老死不相往來。

電影里借程公公的話給出了一個偏美好化的猜測:

高適寫信給郭子儀,讓他出面救了李白。

但歷史上記載救李白的,是宋若思、崔渙。

3

總得來說,高適和李白兩個人的個人經歷大抵是按歷史來。

但為了增加戲劇張力,兩條人物線交織的過程中做了許多藝術化處理。

看得出來,追光的野心很大。

之前的《白蛇》《青蛇》是新傳說系列,《哪吒》《楊戩》是新神話系列。

屬於為傳奇故事賦新詞。

而《長安三萬里》是新文化系列的第一部作品。

屬於為歷史人物換新顏。

讓那些在課本上出現過的人和事,藉助動畫這個載體,融入中國風的傳統美學,讓它們在大銀幕上重新「活」過來。

這等於是開創了一條屬於中國動畫的全新賽道。

追光動畫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堅定地踏出了第一步。

這會不會成為影響未來十年的國產動畫電影走向,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