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耗資20億,這部災難片拍出了所有日本人的「終極恐懼」

2023-08-27   無尾電影

原標題:17年前,耗資20億,這部災難片拍出了所有日本人的「終極恐懼」

2023年8月24日,在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聲中,日本核污染水排海正式開始。

開放排污水之日,便是國際海洋環境的災難日。

日本政府如此大膽妄為,骨子裡邊是日本「自掃門前雪」的文化。

如果類似事件,發生在影視作品裡,日本人又會作何應對?

早在17年前,日本就耗資20億日元,拍了一部災難片。

這部片子,被當時的媒體評論說是拍出了日本人的「終極恐懼」。

而如今,我重看發現,與其說是一部災難科幻片,更像是一部預言性質的紀錄片。

電影和當下現實對比,可謂是相當的魔幻——

《日本沉沒》

1

在一間會議室里,坐滿了日本政府的高層。

所有人的表情神色凝重。

因為台上美國專家的講話,讓他們陷入了絕望。

專家根據地質活動,推算出日本將於幾十年後沉沒。

而這是一個不可阻止的進程。

不過,除了首相,其他內閣成員覺得還有幾十年,毫無危機感。

首相認為當下就應該制定好方案,為將來的末日做準備。

只是,美國人的結論,還是過於樂觀。

另一邊,物理學家雄介博士帶領自己的團隊前往深海科考,發現海底出現異常龜裂與亂泥流。

經驗告訴博士,這絕不是偶然事件。

之後,他開始輾轉海底、島嶼、還有火山地帶進行調研。

調查結果顯示,地殼正在發生異常變化。

博士把收集好的數據和資料,輸入電腦,讓機器計算出變動的時期。

博士盯著螢幕上的推算過程,臉色逐漸難看。

最終,結果顯示,日本將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完全沉沒。

博士無法接受,一拳打爆了顯示器。

2

博士把這個結論告訴日本政府,並且準確告訴他們整個災難崩壞的順序。

可是,日本政府的官員們卻認為博士的預測是不值得相信的謊言。

只有首相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

他任命博士的前妻沙織為危機管理大臣,並且宣布組建一個團隊,研究這次變動。

博士一聽瞬間無語。

還剩不到一年的時間,還搞什麼論證研究。

現在當務之急是考慮如何讓更多的人逃出去。

與此同時,紗織也和首相制定了移民計劃。

向世界各國求援,請求各國大量收留日本難民。

有意思的是,片子特意展現了中國願意接收的難民數量是高於其他國家這一細節。

這是因為片子誕生的時期,恰好是兩國邦交正常化。

在如今的日本影視作品裡,你已經看不到這樣的細節描寫了。

首相跟紗織說,自己拜訪了方方面面的權威人士。

讓他們發表對日本人未來的看法。

其中有很多不同領域的人不約而同地提出了同一種想法:

最好的辦法就是什麼都不做。

高情商的說法,是讓民眾和這個國家生死與共。

低情商的說法,就是躺平擺爛。

刨去首相這個身份,首相個人也認同這種觀點。

他認為這樣的想法會讓自己心裡變得踏實。

當年第一次看,沒覺得首相的話有哪裡不對。

後來明白,首相的話代表了一種日本文化的底色:

逃避責任。

3

日本文化有一種特質,就是通過每個人做好自己責任邊界內的事,以迴避負更大的責任。

因為害怕擔責,所以我們經常看到:

修橋出事故,日本工程師自殺;

防疫不力被批,日本官員自殺;

溫泉檢測不合格,社長自殺……

對於個人而言,這看似是一種負責的體現,但卻造成了最主要的責任逃避。

因為問題的本身,並沒有得到解決。

大量的日本企業逃避責任,就是這個原因。

在決策者的角度,什麼都不做,反而是最安全的。

所以我們看到,福島事故後,但凡前面有任何一個地方他們有點兒擔當,願意承受短期損失換取長期收益。

事態都不會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

現實歸現實,到了藝術作品,還是要加工一下的。

首相最後說,所有人都應該有活下去的權利。

救援行動刻不容緩。

自己馬上就要坐飛機出國訪問,他把國內一切事務交給紗織打理。

結果,首相拿到的是單程機票。

飛機正飛行在九州上空時,底下的火山噴發了。

首相的飛機被岩漿擊中墜毀。

全國各地的火山,先後開始噴發。

地震變得越來越頻繁。

日本沉沒的倒計時,正式開始。

報紙新聞的文章,讓國民陷入恐慌。

一向以嚴謹、有禮貌的日本人,也發起了零元購的行動。

高速公路堵得水泄不通;

國內航班全部暫停運營;

股市暴跌、銀行擠兌;

全國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臨時首相打算欺騙國民,說日本會在五年內沉沒。

因為他清楚的知道,要是不管社會恐慌。

日本會在沉沒之前先崩潰。

4

紗織希望他立刻出訪,跟中國和美國商量收容的事宜。

但臨時首相拒絕,他不想重蹈前首相的下場。

隨後,他發表電視講話。

日本國民,全部去外國避難。

在被分配到國外之前,全部國民,要有序地進入避難場所避難。

其他國家已經表示,很難在收容日本人。

換句話說,能離開日本的只有一少部分人。

更多的人,只能在原地等死。

就在這種時候,代理首相又不幹人事了。

比起救人,他先救的,是日本的國寶。

紗織質問,難道國寶比人命還重要?

代理首相給紗織看了一組數據。

結果顯示,會有超過8000萬人死於這一次的災難。

在他眼裡,註定要死的人,沒必要到國外避難。

那自然也不用在意各國會不會收容日本人的問題。

紗織被代理首相罔顧無辜百姓的言論深深震撼。

她無力地看著周圍。

背後大螢幕上不斷變動的死亡失蹤人口的數字,異常的刺眼。

5

現在的紗織,腦子裡只想到一個人。

就是博士前夫。

她問前夫,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嗎?

博士用一張報紙,為紗織展示避免日本沉沒的辦法。

方法簡單粗暴。

在板塊的裂縫處,裝上海量的炸彈,然後引爆。

板塊因此斷裂,日本就不會再受板塊的牽引而沉入海底。

如此大規模的作業,需要全世界挖掘船來做。

博士悲觀地認為,短時間內召集這麼多船,幾乎不可能。

不過,紗織賭上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辦到了。

隨著日本難民開始湧入世界其他國家。

全球各地爆發了對日本難民的抗議。

美國也在這個時刻,大量拋售日元和日本國債。

這也意味著美國要徹底拋棄日本。

關於美日關係,當年的日本編劇還是看得很透的。

現在的話,就不好說了。

地震的強度逐漸增強。

富士山爆發,會成為最後的導火索。

它會將本州撕成兩半。

然後日本就會一口氣沉沒。

另一邊,博士傳來消息。

挖掘作業和炸彈裝填,已經按計劃全部完成。

如今,只要讓海神號將起爆炸藥送下去就行。

這項任務,落到了博士的學生結城頭上。

6

當海神號到達起爆位置時,海溝底部噴發了強烈的泥石流。

海神號被亂流沖走。

起爆炸藥也掉到了溝里。

海神號受損,艙內開始進水。

結城犧牲,任務失敗。

引爆不了炸彈,就無法阻止日本沉沒。

博士眼看所有的努力,都要功虧一簣。

劇情推進到這裡,自然是要有人抗下所有。

這個人,就是本片的男主角俊夫。

前面我們提到了,日本的文化是「自掃門前雪」。

做好自己責任邊界內的事,以迴避負更大的責任。

拯救世界?

與我無關。

最好就是有人站出來,把這些危險統統擋下。

我只過好我自己的日子就行了。

如果你喜歡看日漫,你就會發現很多類似這樣的設定:

火影的暗部,海賊王的CP9,鬼滅的鬼殺隊……

但它跟好萊塢的個人英雄主義又不一樣。

島國思維註定了日本人的格局大不了。

《流浪地球2》,我們可以做到「五十歲以上出列」,犧牲小我成全大我。

這樣的事情,是無法在日本上演的。

為國家犧牲自己,拍出來連日本人自己都不信。

所以,俊夫最終同意執行任務。

不是為了國家,而是想守護自己喜歡的人。

7

在我們看來,危難關頭,唯有責任。

而對於日本人而言,更容易被「為了守護某個具體的人而奮不顧身」的決心而打動。

別問,問就是中二。

所以,這個電影有一半時間,在鋪男女主的感情線。

在一次地震里,女主玲子救了俊夫。

兩人因此成為了朋友。

兩人互有好感,但一直沒有捅破那一層窗戶紙。

俊夫也是博士的學生。

博士把日本會在一年內沉沒的事實告訴了俊夫。

俊夫本想著離開日本前往英國。

他鼓起勇氣向玲子表白,並且希望玲子可以跟他一起去英國生活。

玲子拒絕了俊夫的邀請。

玲子是一名消防危機救援隊隊員。

她不忍心丟下那些需要救援的人,一走了之。

俊夫說,日本橫豎都要沉沒。

這麼多人你救得了幾個呢?

俊夫差一點沒忍住,就要跟玲子說出真相。

此時的俊夫不理解這種白白送死的行為。

玲子走後,俊夫回到老家。

母親決定留下不走,這也讓俊夫大為不解。

這裡有著俊夫父親所有的回憶,母親想陪伴丈夫到最後一刻。

母親說,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對某人的愛。

這讓俊夫的想法開始發生轉變。

之後,俊夫遇見了玲子的家人和朋友。

他們已經被日本政府放棄,被迫留下。

但他們絲毫沒有對即將到來的死亡感到恐懼。

依然是樂觀面對。

該吃吃,該喝喝。

他從玲子姨媽口中,知道了玲子對自己的心意。

俊夫走在已經變成廢墟的街上。

地上整齊地鋪著一具具屍體。

俊夫面前,還有一名抱著嬰兒屍體的母親。

嘴裡不斷地說著「對不起」。

如果地獄真的存在,大概就是眼前這般景象。

8

同事結城的犧牲,成了壓垮俊夫的最後一根稻草。

比起自己,他第一次關心起了別人的命運:

「那日本呢,還留在日本的人該怎麼辦?」

博士無力回天。

俊夫回頭看向一艘退役的潛水艇。

他終於找到了他的使命。

他也有了無論如何也要守護的人。

俊夫跑去找玲子,謊稱明天自己要走,今天來見她最後一面。

玲子第一次向俊夫,袒露心扉。

地震奪走了她父母和朋友的生命。

她本以為自己不會再喜歡上任何人。

沒有喜歡,就沒有牽掛。

然而,她還是無可救藥地喜歡上俊夫。

而偏偏又撞上了末日危機。

怪就怪造化弄人。

沒有什麼是一個吻不能解決的。

俊夫和玲子,終於確定了彼此的心意。

要這是好萊塢的災難片,下一秒兩人肯定就坦誠相見了。

但日本還是比較保守的。

兩人只是擁抱了一下,點到為止。

天亮玲子醒來,只看到俊夫留下的一封信。

她明白了俊夫想要赴死的決心。

玲子騎著摩托,趕去見俊夫的最後一面。

兩人緊緊地擁抱在了一起。

配上偶像風格的音樂,畫風一下從災難片變成了愛情片。

見完玲子,俊夫從容下水。

頂住巨大的壓力,把引爆炸藥放到指定的位置。

最終,炸藥被悉數引爆。

富士山大爆發沒有如期發生,日本沉沒的危機解除了。

END

《日本沉沒》這部電影改編自小松左京的同名小說。

東寶花費20億日元,試圖超越1973年版本的票房成績。

同時,該片還得到了來自日本防衛廳、海陸空自衛隊以及東京消防廳的全面協助。

兩版的結局大不相同。

73版的結局是日本全沉,主角團分別去了亞洲大陸國和澳洲等地。

有很濃的悲劇色彩。

06版的日本沒有全沉,眾人望著天空射下的陽光,預示著新生的開始。

是一個帶有希望的結局。

然而,諷刺的是,現實里的日本,沒有像電影主角那樣的勇者站出來。

電影里捨己為人,現實里鞠躬道歉。

如今日本把核廢水傾倒進太平洋。

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讓整個人類生態圈去為他們的錯誤墊背。

因此,當我再看一遍這部電影時,發現不過是一個笑話。

當下,太多事情都給我一種世界馬上要毀滅的感覺。

極端惡劣的天氣,殘酷血腥的戰爭,無法避免的病毒……

天災的人為的,看得見的看不見的,既魔幻又真實,既荒謬又荒誕。

地球像飛輪一樣始終按自己的節奏在旋轉,從不停頓,從不關心個人的命運。

還能怎麼辦呢?

湊合活著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