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據下滑,唯品會難逃「腰部」桎梏

2022-05-20     燃財經

原標題:多數據下滑,唯品會難逃「腰部」桎梏

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創

燃財經出品

作者 | 馮曉亭

編輯 | 饒霞飛

北京時間5月19日,唯品會(VIPS.US)發布截至3月31日的2022年第一季度財報。

儘管唯品會董事長兼執行長沈亞表示,「在充滿挑戰的宏觀環境和新冠疫情的影響下,我們的業務展現了強大的執行力和經營靈活性。我們很高興地看到,穩健的商業模式使公司利潤維持在健康水平。」

以及,迄今為止,唯品會已經連續38個季度盈利。但也難掩多項業績數據均延續上一季度同比增速下滑的頹勢

財報顯示,唯品會在2022年第一季度的凈營收為252.4億元(人民幣,以下未註明則同),同比下滑11.13%;歸屬於唯品會股東的凈利潤為11億元,同比下滑29.06%;Non-GAAP(非公認會計原則)凈利潤14億元,同比下滑17.6%;一季度GMV總額為426億元,同比下滑7.6%;季度活躍客戶數為4220萬,同比下滑7.86%。

圖/唯品會營收狀況 燃財經製圖

此外,在財報指引方面,唯品會預計2022年第二季度凈營收為222-237億元,有20-25%的下滑也就是說,唯品會下一季度很有可能業績將繼續下滑

顯而易見,唯品會的處境並不好。

於2012年赴美上市的唯品會也曾有過風光無限之光景,但截至北京時間5月20日美股收盤,唯品會二級市場股價僅為8.57美元/股,且不論公司股價在初上市早年,股價一度過百美元,即便與去年3月盤中達到的46美元/股相比,一年光景,唯品會股價縮水八成,市值也蒸發超1600億元。

如今接連下挫的股價也讓公司考慮回港上市事宜。財報電話會透露,「赴港上市在我們的管理層計劃中,我們會評估各種選項,目前沒有股票分紅計劃,但會回購股份。」

與此同時,今年3月,唯品會宣布了10億美元回購計劃,公司預計使用現有現金餘額為回購提供資金。

但回港上市只是一個計劃,目前真切擺在唯品會面前尤為重要的,還是該如何扭轉唯品會多項業績同比增幅繼續下挫之勢。

為此,這家專門做特賣的網站,也在嘗試進行非主打品類的突破,「為響應不斷變化的消費者需求,我們擴大了非服裝產品的供應,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可選商品的疲弱需求。」

從事商業研究的陳森認為唯品會此舉意在為自身謀出路,「作為曾經風光無兩的垂直電商平台,如今的處境卻實屬堪憂,垂直電商的路子走不通便只能嘗試綜合電商,而且由唯品會的前車之鑑可預見,唯品會此次擴充品類的步子不會邁太大。」

陳森還指出,唯品會即便想擺脫「垂直電商」魔咒,也依舊難衝破「腰部電商」桎梏。前者可以主觀上通過轉型求變,但後者卻是客觀存在。

腰部與頭部之間的差距是無法跨越的鴻溝,從GMV來說,淘寶、京東和拼多多三家頭部平台均在萬億人民幣級別以上,而2021年唯品會的GMV只有1915億元。這個數據也被電商領域新貴抖音電商和快手電商遠遠甩在身後。其中抖音電商被網傳2021年GMV為7000-8000億元,快手財報則顯示快手全年電商交易總額為6800億元。

Z世代「拋棄」唯品會

唯品會用戶同比增長仍顯頹勢。

財報數據顯示,自2021年一季度後,唯品會季度活躍用戶數的同比增幅已連續多月下月,近兩個季度,更是呈負向走勢。除了活躍用戶數外,訂單數量和GMV數據的同比增幅也均逃離不了下滑趨勢。

圖/唯品會季度活躍客戶數據 燃財經製圖

對此,陳森表示,目前唯品會仍保持較為穩定的活躍用戶數,與唯品會股東騰訊這一依仗密不可分。「常年占據微信的『九宮格』流量入口,還僅是如此的用戶數據表現,唯品會的表現實在難讓人滿意。」

唯品會穩定的活躍用戶數據背後,是一群高粘性用戶。

「要不是北京疫情影響了派單速度,我家現在依舊隔天一個唯品會包裹,多的時候一天得有好幾件。」楊英告訴燃財經,她主要從唯品會上買穿戴類商品,「唯品會的品牌店比線下門店價格要優惠,退換貨也方便,所以從唯品會下單比較多。」

像楊英這類的高粘性用戶還有不少。報告期內,唯品會超級VIP躍用戶數同比增37%,對一季度線上凈GMV貢獻占比達38%。唯品會稱,這類用戶具有高復購率、高購買力、高留存率等特點。

但與對唯品會忠誠滿滿的用戶相反,是對唯品會越來越無感的Z世代消費群體。

「唯品會在Z世代消費群體中越來越沒存在感」,是當下唯品會留給很多年輕消費群體的印象。即便這些年輕人都對唯品會當年那句「一家專門做特賣的網站」的廣告語耳熟能詳,也還記得唯品會曾高調官宣的代言人周杰倫、昆凌夫婦。

只是,至今仍在各類國產劇綜藝中高調且頻繁的廣告植入,以及短視頻中密集的信息流廣告,卻依然很難吸引年輕人在唯品會買單。

「平台賣假貨相關負面消息很多,況且線上有聚划算、秒殺,線下有奧特萊斯店,未必只有唯品會一家平台做特賣。」95後女孩娜娜告訴燃財經,最近一次唯品會購物體驗還得追溯到幾年前上大學期間,而現在她不會再選擇這家平台的原因在於,「可以更多範圍選擇自己想買的,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能買到性價比高的『大牌』。」

對於「拋棄」唯品會的理由,娜娜表示,可選擇更多是一方面,還有一方面則源於一次並不好的消費體驗,「畢業拍畢業照前,特意在唯品會買了一雙皮鞋,結果就在拍畢業照那天,鞋根掉了。雖然售後也很及時做了退款處理,但依舊難言再愛。」

娜娜的做法或許有些極端,但她現在回想起來,也不在於是否消費體驗不好,更多在於可替代唯品會的選擇有太多了,「我在淘寶、拼多多的消費體驗差的次數十根手指估計都數不過來,但相應的,我不用唯品會不會對我生活造成任何困擾,但如果選擇不使用淘寶或拼多多,我的生活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

「特賣」壁壘逐漸失靈

唯品會品牌特賣模式不再吸引消費者的背後,也大有文章。

一方面,品牌為了清理積壓庫存,利用自身品牌優勢自建特賣業務線,品牌開設工廠店、Outlets店以銷售過季折扣商品無不源此。另一方面,頭部電商平台既承接不少品牌開設的折扣店外,也開始通過聚划算、秒殺等方式低價賣貨。

「去年冬天我就在波司登的折扣網店買了一件2019年款的羽絨服,價格不到標籤價的3折。」娜娜告訴燃財經,即便不選擇用唯品會,但在日常她仍會有選擇通過折扣店購入服裝。

這就意味著,唯品會的「特賣」競爭壁壘形同虛設。

而在過去,唯品會剛起家之時,以服裝為核心品類,靠著精選品牌+超低折扣+限時搶購的特賣模式,在特賣這一垂直電商領域闖出一片天地,一度在拼多多橫空出世前,隱約有著成為業內前三的氣魄。自2008年8月上線後不到4年時間登陸紐交所,並在同年首次實現扭虧為盈後至今,唯品會連續38個季度實現盈利。

只可惜,當年有機會登頂業內前三的唯品會,如今已被頭部電商甩開。就連後來者拼多多,2021年創下的GMV都是唯品會的十倍有餘。

唯品會一步步落於下風期間,還伴隨著一些戰略選擇錯誤。在業內看來,在過去的幾年裡,唯品會錯誤在於差點沒堅持自己的「特賣」競爭優勢。

陳森記憶猶新,早年唯品會也做過轉型綜合電商平台的嘗試。先是在2013年,面對同行紛紛盯上自己的「特賣生意」,推出特賣專場或開拓特賣業務線時,唯品會慌不擇路也開始「all in」,擬要將3C、母嬰、家居等多品類全部拿下。同年,面對因「陳歐體」而火爆出圈的美妝電商聚美優品,唯品會又盯上了美妝版唯品會樂蜂網,並於2014將其進行收購。

但無論是3C、美妝、母嬰,亦或是其他品類,所創造的效果均不如平台主打的服裝品類。與之相伴的,是一心想轉型為綜合電商平台的唯品會撞了南牆。

「儘管那時的唯品會在特賣電商領域做得風生水起,但想做綜合電商平台還是嫩了點。品類全面開花但做不到物流和價格上的優勢,一方面消費者不買帳,另一方面還無端拖累平台的發展主力。」陳森直言道。

後來便是,唯品會在2018年選擇重回特賣賽道。而這次試錯體驗,至今仍對唯品會的決策產生深遠影響。電話會中,當被問及品類拓展是戰略變化還是短暫時,唯品會回應,「我們不需要太多SKU,要確保常用SKU具有特色。」

「公司對標品是長期策略,主要為了提高用戶ARPU(單個用戶收益)值。不會盲目增加低利潤的標品,整體來看標品的毛利不會很低,穿戴類仍然占據70%的比例。」從中不難看出,唯品會對於「綜合電商平台」仍有規劃,但步子比早年要穩健得多。

但在特賣模式逐漸失去號召力之下,唯品會逐漸失去吸引力被人遺忘還只是開端。

腰部電商難有春天

唯品會走下坡路的背後,實則是電商領域總在風起雲湧,不曾平靜過。

巨頭盤亘不代表沒有生長空間,其中拼多多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力證這點。2016年,正是拼多多在五環外攻城略地前夕,國內電商是淘寶和京東雙雄爭霸,二者市場份額合計也超80%。就在外界以為電商領域格局已定之時,拼多多偏生在夾縫中為自己謀得一席之位。

拼多多之後,就在眾人以為多年的電商市場競爭將告一段落之時,隨著直播帶貨的興起,短視頻平台抖音和快手也大舉涉足電商領域,歷經一年半載,均創下不菲戰績。

但唯品會卻始終錯失風頭,不溫不火。

客觀來說,無論從經營管理還是財務表現上,業內都找不出第二家比唯品會經營更佳的垂直電商,亦或者說「腰部電商」,畢竟在國內電商領域,注重某一領域的垂直電商往往體量較小,也往往被稱之為腰部電商。

「小而美」的垂直電商生意,在早期有著藍海一般的市場。湧現一批找准一領域便埋頭苦幹的垂直電商平台,時尚電商蘑菇街、美妝電商聚美優品、奢侈品電商寺庫、社交電商雲集……

只是,隨著時間推移,這些都曾冠絕領域內但體量較小的垂直電商逐漸褪去往日光環。蘑菇街大幅裁員、聚美優品已經退市、寺庫啟動私有化要約、雲集股價跌近1美元。

終其根源,在於電商領域馬太效應顯著。

眾所周知,垂直電商占據電商領域中大多數的,除了頭部的綜合類電商平台外,其他無論腰部還是底部,大多均為垂直電商。因為垂直電商只需滿足固定用戶特有的購物需求即可,在過去,垂直電商的優勢便是聚焦的特定的用戶群體。

但是,腰部垂直電商的生存空間愈發遭受著頭部綜合電商平台的積壓。

很多時候,綜合電商平台無論是成熟的倉儲運輸體系還是後端服務保障,乃至價格優勢上都要更甚於垂直電商平台一籌。腰部電商與頭部電商在物流和議價能力上的差距,也限制著前者進一步的發展。

腰部電商的命運走向,將如劉強東2013年在一次採訪中所預料般發展,「以自主品牌為主的平台有大量機會,但是以零售平台為主的垂直電商註定是沒有機會的。不管傳統零售行業還是網際網路細分行業,發展到最後也就三到五家,而現在是幾千家,所以我覺得99%的電商會死掉,這句話我仍然還是保留。」

給唯品會乃至一眾腰部電商平台,做出一番蓋棺定論的判斷或許不妙,但從腰部電商近年來不斷式微現狀來看,這種斷言不無道理。

唯品會是其中的「倖存者」。一方面,目前唯品會仍聚集一群高粘性用戶群體;另一方面,唯品會背後資本實力雄厚。股東騰訊給予流量扶持,此外,高瓴資本旗下基金管理公司HHLR Advisors也在大幅增持唯品會,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其對唯品會的持倉市值較上一個季度增長了165%。

但在諸多業內人士看來,唯品會重返高光路也並不容易。多項數據同比增幅持續多季度、下季度還將繼續下滑,主打的「特賣模式」的優勢逐漸被取代,年輕用戶群體難被吸引及留存……上述種種,都是唯品會當下亟待解決的難題。

*題圖及內文配圖來源於視覺中國。

*文中陳森、娜娜、楊英均為化名。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e5e0307b16cbc1c64493040e9729f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