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用戶「遺忘」的馬蜂窩,輝煌不再

2023-06-14     燃財經

原標題:被用戶「遺忘」的馬蜂窩,輝煌不再

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創

作者 | 陶 淘

編輯 | 曹 楊

「文章冗長,又充滿一大堆抒情文字,上千字遊記找不到一個推薦景點,不適合當作工具類APP使用。」曾是馬蜂窩忠實粉絲的90後恩佐,已經不記得上回使用馬蜂窩APP是何時了。

而「沒用過馬蜂窩」,更是成為了燃次元接觸到的大多數95後網友的一致回復。取而代之的,是小紅書、美團點評以及攜程、同程等OTA類平台等。

用戶的「遺忘」,解釋了為何在今年2月中旬,馬蜂窩時隔4年獲得F輪融資時,在投資界以及社交平台並未攪動起多少波瀾。馬蜂窩創始人、CEO陳罡表示,「我們將把這筆資金用到內容體系建設和新型供應鏈重塑中。」

天眼查顯示,馬蜂窩(北京螞蜂窩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07年,於2010年起正式開始運營,主要商業模式包括UGC(用戶創造內容)、旅遊大數據和自由行交易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在PC時代,作為出行指南的馬蜂窩,曾經風頭無兩。然而如今,馬蜂窩的高光時代早已不在。

「PC時代,社區內容還沒有『種草』之名,但彼時的馬蜂窩就率先摸索出了一套『種草之實』的模式,這也是早期,馬蜂窩在旅行社區中站穩腳跟的重要原因。」網際網路分析師丁道師分析道。

但就是在PC時代「先人一步」的馬蜂窩,卻沒能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抓住機會。

「10年前,馬蜂窩曾經靠萬字長文吸引了不少像我一樣,喜歡寫旅行隨筆的文旅博主。但到了移動端搶占用戶時長的近些年,短視頻、九宮格圖文比萬字長文更適應小屏,對用戶的吸引力也更強,我也就很少再用馬蜂窩了。」曾是馬蜂窩深度用戶的旅行編輯通通對燃次元表示,如今的通通,已經轉戰小紅書多年。

圖/馬蜂窩APP 6月1日的蜂首推薦

來源/馬蜂窩 燃次元截圖

除了內容沒能儘快「適配」用戶習慣,馬蜂窩的另一大弊病,或在於其落後的商業化進程。

「馬蜂窩早期靠廣告收入支撐社區的商業模式較為單一。而在後來探索OTA模式時又起步較晚,以攜程、同程等為代表的OTA平台,早已形成較為完整的市場格局。」深耕消費、旅遊行業多年的投資人喆喆對燃次元分析道。

數據也佐證著馬蜂窩夕陽西下的地位。華經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在線旅遊市場中,攜程以36.3%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一;其次是美團旅行,市場份額占20.6%。同程、去哪兒、飛豬分列第三、四、五名。而馬蜂窩則被歸入「其他」,「其他」市場份額加在一起僅7.1%。

也正因此,對於馬蜂窩而言,能夠再次獲得資本市場的垂青,無疑也是一件幸事。本輪融資後,陳罡提到,上市計劃仍在推進。資本的進一步積累或也可以為馬蜂窩謀求上市鋪路。

只不過,商業化路徑並不明晰,且面臨OTA、內容平台「多面夾擊」的馬蜂窩,其IPO之路,仍道阻且長。

01

被「取代」的馬蜂窩

「出去旅行,我一般會用攜程的跟團游功能,了解出行的大致路線,之後再去小紅書尋找熱門景點的具體玩法,以作補充。」一位95後自由行愛好者告訴燃次元,在自己的腦海里,幾乎從未出現過「馬蜂窩」這一選項。

但與上述95後出行習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於不少80後、90後的旅行與攝影愛好者來說,馬蜂窩曾是他們的「心頭好」。只不過,就是這麼曾經風靡一時的馬蜂窩,卻因為軟文增多、原本的社群氛圍稀釋等原因,與老用戶的距離越來越遠

「不用馬蜂窩,是因為上面的軟文在5、6年前就已經逐漸增多,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辨別文章的真實性。」昔日馬蜂窩深度用戶、80後的陌然對燃次元表示。

「2018年前後,隨著大量新用戶湧入馬蜂窩,馬蜂窩的社區氛圍便發生了變化,再也不是以前那個熟人社區的感覺了。」陌然進一步補充道,「以前我經常會根據馬蜂窩的推薦,去一些網紅景點打卡。但如今,我不太想去人多的地方,因此,出遊的時候,一般會用極簡的方式,打開地圖類APP,選擇自己想去的城市,然後從市中心開始放大地圖,根據自己對當地原有的了解,再加上地圖上顯示的周邊景點,去一探究竟。」

同樣曾是馬蜂窩用戶的90後女生白白回憶道,馬蜂窩對自己來說,更多的是尋找推薦景點的工具,「我是在2017年之前,用馬蜂窩比較多,但我沒怎麼寫過筆記,都是用完即走,所以對它也談不上什麼情懷。」

「隨著可以查找攻略的平台逐漸多元化,馬蜂窩的獨特優勢就更加弱化了。」白白補充道,2017年,自己換了手機,在篩選需要按照的APP時,馬蜂窩APP並沒有被考慮在內。「之後,我就經常用微信公眾號與微博搜索關鍵詞的方式查找旅行攻略,一樣可以滿足我的旅行需求,到了2019年之後,我又轉站了小紅書。此後,便再也沒有用過馬蜂窩了。」

與白白不同只是單純地用戶不同,6、7年前在海外留學,後來又在文旅行業摸爬滾打了多年的通通,曾在馬蜂窩認真的記錄過出行筆記,並且也曾把馬蜂窩當成是很重要的信息檢索庫。但如今,通通卻也很久沒登錄過馬蜂窩APP了。

「我之前寫文章會參考馬蜂窩用戶的筆記,但如今寫長文章,變得更願意參考一些權威的書籍與雜誌,比如,Monocle系列書籍,會把一個國家、一座城市的內容都介紹得很詳細,我看了十幾本。還有《孤獨星球》雜誌,如果是對文旅行業浸潤較深的人,基本都長期訂閱。」

當然,在被「用戶」拋棄前,馬蜂窩也曾有過高光時刻。真實可靠的內容、高質量的banner推薦文章和優質的社群氛圍,都是馬蜂窩曾經將用戶留存在平台上的理由

2013-2016年,陌然旅行前一般都會把馬蜂窩當作全方位的指南,「那時候,社區內筆記相對比較客觀,大家的體驗更多是基於真情實感。」

彼時,自駕愛好者陌然,每年都會安排3-5次的短途或長途旅遊。而出行前,馬蜂窩是必參考平台之一。出行的次數多了,陌然偶爾也會寫一寫自己的長篇筆記,「馬蜂窩曾是一片有著高質量旅行用戶隨想的精神自留地。」

陌然表示,從2014年8月到2018年10月,自己在馬蜂窩上一共寫了13篇遊記,但此後再未更新。

圖/陌然的馬蜂窩主頁與遊記頁

來源/馬蜂窩,燃次元截圖

通通在讀大學與剛做博主的早期頻繁使用馬蜂窩做攻略、欣賞旅行散記,她在馬蜂窩的官網上籤到了20多個國家,200多座城市。

通通坦言,彼時被馬蜂窩所吸引,最核心的因素是馬蜂窩的「蜂首」文章,即首頁每日一篇的萬字遊記推薦。「那時候,我每天都會關注『蜂首』是誰寫的,KOL或者素人。對於發表了500多張圖,同時寫出萬字長文的博主來說,我真的會肅然起敬,覺得非常專業,給人出行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馬蜂窩的『蜂首』還有『蜂首俱樂部』,且定期會組織一些官方出行活動,來維持其社區的高度黏性,這也在早期顯示出了其獨到之處。」通通還補充道,但現在似乎早已鮮有人關注。

02

OTA、內容平台雙面夾擊

從備受關注到被人「拋棄」,沒能抵擋時代洪流沖刷的馬蜂窩,在用戶的大規模湧入之下,失去了原本熟人高品質社交的屬性。

或許,這正如那些年「豆瓣不再是豆瓣」「知乎不再是知乎」等論調一樣,屬於文藝青年、程式設計師的社區,已經在移動網際網路網絡環境的改變之下,逐漸失去了其本來的壁壘

與此同時,馬蜂窩面臨的,還包括激烈的外部競爭,OTA與內容平台的雙面夾擊

「馬蜂窩靠廣告收入維持其『小而美』很多年,但隨著用戶規模的擴張,其商業模式於2015年開始改變,探索了機酒預訂、跟團游項目等OTA模式。但彼時,早期入局OTA的平台已經積累了10多年的經驗,用戶也具有了一定的粘性,馬蜂窩很難分得一杯羹。」喆喆分析道。

用戶們的習慣也驗證著「後來者」馬蜂窩的被動地位。在尋找攻略時,從來都以地圖為線索,按圖索驥的陌然,在出行前還會使用的另一個APP,是攜程,「這個應用一直在手機里保留了很多年,畢竟預訂機票很方便。」

恩佐也因為用了同程多年,覺得「訂機酒的服務鏈路非常齊全,所以就一直沿用著。」

不難看出,攜程、同程等APP,早在馬蜂窩做OTA之前,已經搶占了大量用戶的心智,這使得馬蜂窩在市場份額的擴展方面,進行得並不順利。

「攜程、同程之後,同為後來者的飛豬也占據了一席之地,但這主要是因為其背靠阿里集團,有著龐大的供應鏈體系與技術作為支撐,可以與阿里的其他會員與應用快速打通。」喆喆對燃次元分析道。

新市場探索「遇難」的同時,馬蜂窩的「大本營」也在遭受著內容平台如小紅書、抖音等後起之秀的蠶食。只是,在許多業內人士與用戶看來,這並不令人意外。

馬蜂窩在PC時代以長而精的文字被用戶熟知,但是這種優勢也只能停留在PC時代。萬字蜂首到了移動端與九宮格圖文PK,就如同博客遇上微博,註定會逐漸沒落。」通通分析道。

同樣曾是馬蜂窩用戶的恩佐也直言,「近5年來就沒再用過這個APP,文章太長,信息密度太低了,所以就不再用了。」

雖然大而全的內容並沒有錯,但對於經歷了不同網際網路時期的馬蜂窩來說,可謂是「成也蕭何敗蕭何」。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以工具為主要用途的旅行推薦社區,其長文已經很難再適配移動端最大公約數用戶的普遍需求。

更何況,小紅書、抖音等平台,也在不斷切入本地生活業務,開始與傳統OTA搶占在線旅遊市場。

2020年上半年,小紅書開始涉足酒旅業務,邀請民宿入住、開通預訂功能、自營線下營地等。這也使得小紅書在旅行方面從種草到預訂的交易鏈路,變得更加完整。比達諮詢報告顯示,小紅書在2020年上半年已超越攜程、馬蜂窩,成為消費者首要的旅遊決策入口。

此外,抖音近兩年也將酒旅業務作為本地生活的一個重要變現領域。

據抖音生活服務發布的《2023抖音生活服務酒旅行業價值通案》,2022年抖音旅行興趣人群達到了2.7億人,用戶已在抖音形成邊刷邊搜的消費習慣,酒旅類關鍵詞搜索量每年高達「8億+」。與2021年相比,2022年,抖音酒旅行業支付GMV增長12倍、酒旅訂單用戶增長9倍、酒旅相關視頻播放更是達1.4萬億次。

圖/小紅書(左)、抖音(右)的本地生活布局

來源/小紅書、抖音 燃次元截圖

對此,丁道師分析道,「小紅書、抖音等平台的技術、資源,都更勝一籌,用戶分流也在意料之中。」

03

商業化困境難解

或許,正是因為一方面遭受用戶的「拋棄」,一方面又面臨勁敵,才讓久未在大眾面前發聲的馬蜂窩的這筆戰略融資,顯得尤為關鍵。

與此同時,今年以來旅遊行業的極速復甦,也有利於馬蜂窩這樣的在線旅遊社區「回血」。

據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測算,今年「五一」假期,國內旅遊出遊合計2.74億人次,同比增長70.83%;實現國內旅遊收入1480.56億元,同比增長128.90%。2023年,「五一」出境遊人均交易筆數已超3年前同期,人均消費金額比2019年「五一」增長40%。

來源/視覺中國

然而,儘管行業正在逐漸向好,但作為UGC起家的內容社區,馬蜂窩如果不能化解其商業化困境的難點,或也很難抓住機會。

首先的難點在於垂類APP流量不足帶來的廣告投放限制。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馬蜂窩作為旅遊垂類內容社區,其流量的天花板,與全品類的內容社區之間,是不可相提並論的

「小紅書做的是全品類內容,而馬蜂窩只做文旅,內容太窄,其流量天花板也會較低。」領易諮詢總經理鄒毅對燃次元分析道。

「像小紅書、抖音這種平台,廣泛涉及旅行、穿搭、護膚、喜劇等內容,全年流量都可以處於高位,而馬蜂窩的流量高位主要集中在假期前後,不可能365天,天天都很高。」通通也這樣認為。

而誠如喆喆、丁道師所言,在OTA模式方面,攜程、同程對市場的攻城略地,擠壓了馬蜂窩的生存空間;加之飛豬等平台背靠更強大的平台資源,供應鏈、技術更強,使得馬蜂窩在OTA領域的探索,劣勢突顯。

雖然都是『內容+交易』平台,但攜程的原生基因是交易平台,而馬蜂窩的原生基因則是內容平台。馬蜂窩在機酒交易方面的供應鏈做的並不完善。記得有一次,我發現馬蜂窩上的機票比攜程便宜,我就在馬蜂窩上訂了一張機票。但當我想要發票時,馬蜂窩過了很久才把發票寄給我。」通通吐槽道。

除了「廣告+交易」,馬蜂窩也試圖利用大量的UGC遊記本身來變現。2020年底,馬蜂窩推出了「北極星攻略」,即用更結構化、更系統化的攻略,服務更多用戶。官方表述稱,北極星攻略上線1年就已服務1.8億旅行者。

對此,喆喆直言,「這興許一定程度提升了用戶黏度,但這種官方攻略也仍沒有盈利點。」

不過,在線旅遊差異化的市場空間依舊存在。在喆喆看來,對於馬蜂窩來說,由於其社群旅記分享的特性,其後續還可以在定製游、落地游、目的地零散業務(如單項潛水、景點體驗等)方面尋求部分機會,「但遺憾的是,這部分的市場空間,也相對比較有限。」

而談及馬蜂窩一直在尋求的上市機會,在喆喆看來,旅遊平台上市需要進一步了解其財務情況,基本上需要完成3個財年業績。

「2023年是旅遊復甦年,馬蜂窩估計最快也得2026報材料,2027年才能上市。」喆喆分析道,「大機率會在港股上市,但估值也不會太高。」

對於馬蜂窩這家依舊以UGC見長的文旅公司來說,儘管疫情陰霾已經散去,消費端的需求也日漸增高,但盈利模式的困境,仍舊籠罩著它。

*題圖及部分內文配圖來源於視覺中國。

*文中通通、喆喆、陌然、白白、恩佐為化名。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47929fa5c4f7b68ac639b7e5a69e7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