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就去征服大自然吧:自駕雲南南姐洛徒步小記

2023-09-28     少數派

原標題:現在就去征服大自然吧:自駕雲南南姐洛徒步小記

編注:本文為「這個夏天我在這」特別活動延伸策劃內容,通過行程規劃、旅途好物、出行遊記等一系列相關話題內容,希望能夠幫助你策劃一場更加「完美」的旅遊。也歡迎你在微博參加我們的照片徵集活動,告訴我們你在路上發生的故事,我們每周將從話題投稿中篩選優秀作品投稿送出「夏日出行禮包」。全文約 8600 字,請耐心閱讀。

小時候老房子在城邊上靠山,最喜歡的事情是背著水和餅乾一個人去爬山,現在回想起來大人們心倒是也和自己的年紀一般大。慢慢長大、升學、搬進城裡……好像就再也沒有想起這個愛好。

或許是最近的露營、徒步大風吹得太猛,二十年後突然興起參加了本地的一個徒步小隊,爬山、差點摔下山、曬傷、被荊棘割得滿手血痕……心有餘悸但與城市生活、工作截然不同的體驗讓這種冒險魅力非凡。

第一次在貴州徒步踉踉蹌蹌跟著隊伍走進大山深處

一邊嚷嚷著再也不參加這樣危險的活動了,一邊日久生 Timeline 推薦邏輯狂暴如小紅書滿屏的各種徒步勝地應接不暇,突然就被位於滇藏交界處的南姐洛迷得好幾晚睡不著覺,小心試探後又和我司活力開發李姐一拍即合,就收起了行囊。

南姐洛一隅

在寫下這些文字的此刻,在回憶起那幾天的每一刻,都會感激彼時自己任由其滋長的衝動和李姐的不離不棄。

怎麼去

這趟行程簡單來說很簡單,開著我的 Model Y 中午從貴陽出發,下午些到昆明機場接上從深圳起飛的李姐,然後一起沖向南姐洛,再原路返回。一個簡單的時間線:

  • Day.1:貴陽 - 昆明 - 大理;

  • Day.2:大理 - 巴迪鄉;

  • Day.3:南姐洛進山徒步;

  • Day.4:巴迪鄉 - 大理;

  • Day.5:大理 - 昆明;

  • Day.6:昆明 - 貴陽。

Day.1:貴陽 - 昆明 - 大理;

Day.2:大理 - 巴迪鄉;

Day.3:南姐洛進山徒步;

Day.4:巴迪鄉 - 大理;

Day.5:大理 - 昆明;

不簡單的話倒是也有一些可以說說。

雲南對新能源汽車尚不友好

因為身處貧困大省貴州,所以我通常會把這裡的現狀作為國內普遍情況的下限,「新能源友好」也在其中。不討論油電之爭,但不可否認新能源汽車的確代表著一個全新的時代,所以當貴州也能開著新能源「村村通」的時候,我認為開著 Model Y 應該也可以橫掃雲南,事實上並非如此。

例如高速上充電,貴州境內至多間隔兩個服務區一定會有電站,但云南其實很多高速段超過三個以上無法補電,儘管也沒有超過目前主流電車的續航里程都能找到電站,但你仍然需要多留一個心眼規劃所要停靠的服務區,或許恰好當你想要補電的時候錯過目的地。

而我在雲南境內高速和諸如昆明、大理這樣的主要城市裡也發現大部分還是油車居多,偶見的電車也大都貼著「滴滴出行」,私家電車外地車牌居多——相較之下。

注意選擇有兩個槍且個頭更大的充電樁

另外一個 Tips 是雲南境內大部分服務區的充電樁都是來自「雲南交投」,而且會有四個個頭較小的單槍樁(它們大部分還獨占著雨棚)和一個個頭更大的雙槍樁,充電時無比選擇後者,它們能提供超過 100KW 的直流快充,而其它的幾個小樁只是堪比家充的慢充電樁。

我就在此吃過虧,充了近倆小時補能才過百公里,而大樁孤零零裝在旁我一度以為是給大車補充尿素用的機器,是一個路過的保安大叔好心提醒我才知道。而與之相似的是我在昆明和大理導航找電站都無一不錯過路口繞了兩圈才找到,與貴陽普遍建在城中顯眼處的電站還是挺不相同。

所以在雲南電車自駕儘管不算是多麼麻煩的事兒,但還是要多花幾分心思規劃和留意,切不可當開油車一般隨心所欲。

小心大車

幾年前我第一次坐老麥的車時很明顯感受到一個新手的侷促和小心翼翼,然後當他轟轟烈烈進藏之旅結束後再坐他的車完全就是變了個人,我問他車技怎麼這麼快就突飛猛進他說在藏區和大車博弈練出來的。

這次三千公里的車程中有三分之二都在雲南境內,儘管我尚不能客觀評價自己車技有無增強,但回程時至少沒有再出現「別開了回家吧」這樣的消極念頭。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雲南的大車真的太野了。

當然我拿照也不過一年技術有限,去過的地方也尚少,未來回想起來這些體驗可能會有「小巫見大巫」的自嘲,但那是後話了。我在貴州高速、縣道、鄉道乃至村間土路開了也有一萬六七公里,見過的大車亦不計其數,但都沒有很深刻的恐懼,一方面貴州限速比較嚴格,即便是高速也都多是 100km/h,大車至多 80km/h 並且大部分都是在 6、70km/h 左右,其它路段更慢;而且在一些雙車道窄路上若我想超過前方的大車,禮貌按聲喇叭提醒後他們通常都會帶一腳剎車讓我過去。

雲南就不。雲南高速普遍限速 120km/h,而且彎道甚多,但我所遇到的大車幾乎都頂速行駛,印象非常深我接上李姐已經傍晚,在機場附近補了電上高速去往大理時已經天黑,我現在依然記得那四個小時的高速我是多麼膽戰心驚,到大理後去吃宵夜我藏著沒讓李姐看到我拿筷子的手還在發顫,指關節是緊抓方向盤到生疼。

從昆明往大理走儘量不要選這條路

別的路段我不清楚,但如果你技術、經驗有限並且要在夜晚往返昆明和大理,一定不要選價格最便宜的杭瑞高速。它不僅彎道居多、車道相對較窄,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路段甚至車道線都不明,還有數段路未澆灌找平,的確是需要不少功夫。

大理 - 巴迪鄉一路的雙向單車道泊油路,但彎道多也常見落石

而我無論高速還是從大理去巴迪鄉的近三百公里國道上,所遇到的大車無一會主動讓超,即便是某些連續彎道上升路段偶遇小段平路,他甚至會刻意加速不讓後車越過,再加上常遇落石阻路,整個路程非常考驗駕駛人的耐心、把握時機能力和車況,當然運氣也有一定成分,我遇到好幾次別車超車時突然遇到落實然後對向又來車,雖然都險險變道避開或兩車及時踩剎沒有釀成事故——而整個過程中大車悠然行駛毫不減速讓道。

在山邊公路沿著湍急的瀾滄江前行

當然我也無權指責大車就一定有義務讓行,只是建議大家可以考慮規划行程時儘量不要在夜間趕路。說來此行也讓我扭轉了一個觀點,之前我一直沒太在意現在各家車廠比拼的「百公里加速」,總覺得平凡駕駛的自己也不賽車並不會有多大影響,但現在後知後覺一輛可以猛加速的汽車或許可以在某些道路和場景下帶來些許安全。

怎麼過活兒

行程有好幾天難免會關心另一個或許更重要的問題——食宿,整個雲南行給我的感覺都是性價比極高,無論吃飯還是住宿。

便宜也能住上好民宿

因為是偽窮游,所以住宿我們都選的是比較便宜的民宿,儘管犧牲了一些居住條件(如隔音、硬體設施等),但環境我都非常喜歡,其中有兩個推薦給大家。

巴迪鄉鳳馨小院

  • 訂房渠道:攜程
  • 價格:150/單人大床房

可以直接把車停在民宿院內

因為南姐洛不能自己開車進山,需要換成當地村民的越野車,而進山需要近四小時的時間,所以安排南姐洛行程時最好預留兩晚的時間。我在查資料時了解到綜合距離和居住環境大家普遍選擇巴迪鄉或者茨中村,而我選擇的是前者,但因為進山那天嚮導是先接上我們再去茨中村接另倆人,所以也順帶窺了一眼茨中村,環境條件倒也不相上下,大家可以根據能預定到的住宿地兒決定。

茨中村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進山需要提前預約嚮導和司機,所以務必明確好進山日期再預定住宿,據我所知巴迪鄉或茨中村的民宿老闆都有自己交好的嚮導聯繫方式,所以如果你沒有熟悉的嚮導或找不到聯繫方式的話,在預定房間之前先聯繫住處預約好進山嚮導和日期,再以此作為入住時間。

大理雙廊海灣榕客棧

  • 訂房渠道:攜程

  • 價格:178/單人大床房

訂房渠道:攜程

因為回程的時候在大理待了一宿,所以也定了一個雙廊附近的客棧。

它不是一搜就隨便千兒八百的那種洱海邊網紅客棧,需要過條馬路才能走到雙廊景區內(幾百米),不過屋頂也是能看到洱海(但不算好視野),綜合價格、位置以及房間衛生和舒適度我覺得是非常值得推薦的。特別要說的是他家房間裡的枕頭真的特別舒服,是我第一次退房時會主動讓老闆推薦購買連結,不過遺憾老闆說這是在酒店用品批發市場採購的。

但之所以訂這個客棧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它也有一個可以停車的院子,雖然雙廊四周都有非常方便的公共停車場,但有什麼能比直接把車停在門口更方便的呢?

一些好吃的

九湖一山人家

  • 位置:巴迪鄉

  • 特色:土雞湯

位置:巴迪鄉

這是我們進山時同車「隊友」盛讚的餐館,並且盛邀下山後一起,因為他們昨天吃的時候很想嘗嘗店家特色的燉土雞,但老闆說是整隻現殺土雞燉湯,他倆肯定吃不完所以不願賣給他們,要他們至少再找兩個人一起才可以。

拼了團後嘗試果然非常了不起,儘管只是用了蔥姜一些很簡單的燉料,但的確是我迄今為止喝過最鮮美濃郁的雞湯、雞肉也軟嫩不柴,而且正如老闆所言的確是非常大一鍋,我們四個人經過一天饑寒交迫後都沒有見底。

與此同時我們還點了一個很基礎簡單的三椒炒肉末,火候和調味都非常棒,想必他家的其它炒菜也不會太差。遺憾我們隔日就要回程,如果你有機會去到希望能分享他家其它的菜品滋味。

維西縣不知名咖啡館

汽車站附近,大概在箭頭所指的位置

因為從大理往返巴迪鄉最近的充電站都在途徑的維西縣,回程充電時我和李姐決定順便去吃個午飯。

維西縣

維西縣是個占地面積挺大但又很「小」的城市,我們搜了下也只有「蜜雪冰城」和「華萊士」這兩個比較熟悉的名字,所以我們決定去一家離充電處最近的小餐館吃飯,事實上我們根本沒有走到目的地就隨便找了一家應付。但非常慶幸的是我們居然路過了一家未預料到的咖啡館。

我和李姐對往返南姐洛徒步的吃住其實並沒有太高的預期,因為整個線路都非常偏僻遙遠,而更是沒有妄想過能喝一杯咖啡,所以我在離開大理去往巴迪鄉的時候連灌三杯才上路。這家咖啡館非常小,要不是李姐走路時喜歡搖頭晃腦我們根本沒法兒發現,而它從外觀上看就只是一家村鎮里小小的奶茶店,難能可貴的是店裡是正兒八經的現磨豆子機器萃取。

其實這裡還有一些比較煽情和自我的感受,雖然我不認為咖啡是一種多麼高級的飲品,但是相比更下沉的奶茶等其它飲料,我認為咖啡多少還是蘊含著一些文化和超然(主要指咖啡師)在其中,願意在更熱鬧的城鎮或景區開一家極具特色的咖啡館固然富有情調,但看著二十出頭、穿著樸素但乾淨整潔的小店主有條不紊的做著咖啡還是讓我心裡觸動了一下。——但凡我有多一點技能和機會都不可能安然生活在這麼僻靜的小地方的,而她儘管看起來與我在路上的每一個人都不一樣,但還是停下來了。

但無論如何,去往巴迪的路長又難,一定記得停下來喝杯咖啡再走。

銀米 · 雲南傳統過橋米線

  • 位置:大理雙廊

  • 特色:過橋米線

位置:大理雙廊

其實我很猶豫要不要推薦他家,因為說實話味道的確沒有讓我覺得很驚艷,但他家的特點是儀式感和氛圍拉滿。

我覺得好的飲食文化除了吃,看也很重要。中國其實大多數城市都有自己非常了不起的特色粉面,但提及相關估計全世界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日本拉麵」。這裡不談別的那些有的沒的,也不拉踩誰更好吃,只是感覺中國菜在很多時候都走入了兩個極端——要麼是裝潢富貴華麗但味道一言難盡而且普通百姓沒事兒根本不可能去消費的高級餐館、要麼是每個城市深處破破爛爛但吃一次終身難忘意猶未盡的蒼蠅館子,罕見那種諸如日式拉麵館同時具備有辨識度的裝潢、精緻的菜品食具和食用方式(儀式)的地方。

銀米給我的就是這樣的感覺,它有兼具特色和精緻的室內裝潢及食器,而且菜品命名講究,乃至教授食材放入順序的小冊子也非常討喜。從小了說,是一個挺不錯的拍照打卡小店,往大了講,吃過那麼多過橋米線我第一次感覺這玩兒還有不少功夫可以琢磨的新奇。

雖不驚艷但也算是真材實料不糊弄,價格不能說平易近人但普通人當花錢買個門票去遊覽一番「精緻的過橋米線」倒也划算。至少共情了一番小學時課本上描寫的「妻子讓在外辛苦的丈夫也能吃到熱騰新鮮且食材豐富的米線」沒法兒開火但也不將就的故事。

鐵朋小鍋米線

  • 位置:昆明

  • 特色:臭豆腐米線

位置:昆明

回程的時候為了開車輕鬆點我在昆明歇了一宿隔天才回的貴陽,彼時李姐已經回深圳剩我一個人想著晚飯將就下就挑了個雲南好像比較出名的「小鍋米線」。點評上搜了下這家店好像年代久遠而且 24 小時營業,看到唯一比較負面的評價都是說這兒老闆對客人愛理不理,並且衛生堪憂——可哪個好吃的蒼蠅館子不是這樣呢。

點了他家特色的臭豆腐米線,也的確是一個個小鍋現煮出來的,並且用料非常紮實,兩大坨臭豆腐一大坨肉沫,如果你平時喜歡吃臭豆腐的話那應該也會喜歡它,鮮香麻辣加上一點也不含糊的齁臭的臭豆腐,味道非常奇妙迷人,而且價格非常實惠,值得一來。

至於衛生環境嘛,都吃臭豆腐就別這麼講究了。

進山裝備篇

我大部分時候都是一個喜歡「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人,買東西已經很愉快了,為了確切的需求買東西的幸福簡直難以言喻。而這次有些略顯「超綱」的裝備準備讓我成了同行人群里全程最舒適的人。當然許多陪同進山的嚮導穿著迷彩外套和解放鞋也能在山上如履平地,所以也沒有說不準備那麼好就徒不了步的意思。

除此之外,我本身也只是一個非常小白的徒步小白,無論從技巧、經驗還是對裝備的了解程度都非常有限,所以這裡的推薦只是分享我走了這一番後對它們的體驗,沒有說它們絕世無雙你一定要擁有的意思。

LOWA 徒步鞋

因為事先已經知道了南姐洛無論天氣如何都會有涉水淌泥的路段,所以防水和中高幫是我對徒步鞋最起碼的要求。

LOWA Zephyr MK2

不同於許多只是加了防水塗層的徒步鞋,LOWA Zephyr MK2 額外還有一個防水內襯,粗暴點理解的話就是「鞋中鞋」的意思,所以它的能耐不僅是防水,還可以涉水。

有一段需要經過小溪前進的路我沒有繞道而是直接橫穿,較深處直接沒過鞋面直達腳踝,但即便如此也只是鞋面織物的塗層沒耐住浸水,鞋內則仍舊乾爽。

其實南姐洛的整個徒步路線(而我們還只是走了小環線)並不好走,有很多借碎石上下和淤泥道,所以對鞋的要求除了防水,還有就是穩。LOWA Zephyr MK2 與之相關的兩個優化則是支撐鞋周的骨架和橡膠大底,這樣在應對大多數路況時都能穩定腳步的同時保護不容易崴腳。——這些其實是我在買鞋前看推薦時很多人的說法,彼時我並不相信成年人的世界哪有這麼容易崴到,但在南姐洛走這一遭後也確實感覺到了「功能鞋」和「普通鞋」之間的區別和了不起。

最後一個我認為非常重要的特點,大家看到上圖中那滿是泥濘的鞋面是我這一圈走下來後樣貌,然後在下山後遇到一個小瀑布我是直接把鞋伸進去沖洗,晾乾後則是首圖鞋櫃里的樣子。在南姐洛的民宿浴室門上有掛一個牌子寫著「請不要在浴室里洗鞋,院子裡有水管和清洗工具」,當時我還腦補了一下自己時隔多年坐在小馬紮上吭哧吭哧刷鞋的場景,結果並沒有體驗到。

UPPERVOID 衝鋒衣

當真的為了買一件衝鋒衣而去找一件合適的衝鋒衣的時候,玲琅滿目的各個品牌各個價位毫不遜色於多年前買 PC 的自己——而直到大半個月後的今天我的微信朋友圈還在主動給我推薦一些動輒過萬的衝鋒衣大牌。

也應付不了這種眼花繚亂,就索性選了之前曾有過合作的 UPPERVOID 衝鋒衣。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試穿體驗過它並不厚重用料下的防水保暖性和好看,UPPERVOID 是很懂營銷的,其它大部分品牌的衝鋒衣無論是宣傳圖還是介紹都真的很衝鋒,令人望而生畏的衝鋒,但它在刻板參數下也還洋溢著一些「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鬆弛和親切,對我來說沒有那麼遙遠。

在山上淋了整整六個小時的雨依然沒有浸潤內里

也沒有說其它品牌沒有 UPPERVOID 好的意思,但我還是非常慶幸我選了它家的衝鋒衣 C 2.4 和衝鋒褲。

因為運氣非常背,從開始徒步那一刻直到回到出發點整個南姐洛就沒間斷過的中雨和大雨,而且非常冷——但這是我在下山後發現雙手已經凍僵腫脹才意識到,在徒步時也只有在停下來拍照時才會感到涼意,走著的時候則是剛剛好,而我衣服裡面就只穿了一件短袖 T 恤。一個不太準確的參考,我在出發前查了一下南姐洛的氣溫是 6 - 9℃,但上山大雨大風絕對要比這個最低溫更甚。

經過雨淋、涉水褲子也依舊完好

因為不方便拿取相機的原因,所以我是同行隊伍里唯一沒有披著雨衣的,但也是唯一一個沒有被淋濕內裡衣物的,UPPERVOID 衝鋒衣有很多防雨淋的細節設計包括接縫處的防水膠條、帽檐和高領等大家可以通過商品頁面了解我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但值得一提的是它的衝鋒褲。

拿到褲子的當下我是有點後悔的,因為它是我此生見過最厚重、硬挺的褲子,試穿的時候在屋裡走著非常不方便(相比傳統褲子),所以是比較擔心它會不會太捂不透氣(儘管褲腿是開放式透氣連接),以及會不會行走不便,但因為兩天後就要啟程也來不及換別的選擇所以硬著頭皮穿著它上山。

結果是滿意到一路都在和李姐吹噓我多麼明智之選,首先它的厚重在背著二十多斤背包的襯托下走著幾乎沒有特別明顯的負擔,其次和衝鋒衣一樣,保暖但不捂氣,體驗非常好,特別是之前我不理解的硬挺,它非常牢靠地緊貼鞋子,所以在走了一圈下來沒有一滴水從褲腳倒灌進去。

和前面提到的 LOWA Zephyr MK2 一樣,這也是我第一次深刻體會到了「功能服裝」和「日常服裝」之間的區別,但前者至少可以靠技術累計彌補(我在山上見著過穿普通水桶雨靴山上的徒步客),而衣服真的就是你穿什麼就感受什麼。

又因為出發前做攻略看到說八九月份是雲南陰晴不定的雨季,而我平日裡非常抗拒打傘只要下雨就不出門,考慮到這次不僅會開很長時間的車,也還計劃著徒步完後去雙廊和喜洲逛逛,所以就又還入了 UPPERVOID 的工裝長褲和超輕衝鋒衣。

工裝長褲有一定的防潑水性能

而大理也的確沒有讓我失望,除了開車時時晴時雨,走在路上的每一刻每一秒都在下雨,每一刻每一秒!

除了在南姐洛徒步的那陣子穿的是衝鋒褲之外,我從出門至回到家六天的時間都穿的是這條褲子,舒適程度是很不錯,而且儘管淋了雨(當然不能和在南極洛比,都是小雨),在沒有特別晾乾擦乾的前提下也沒有明顯感覺到潮潤——我也真是在寫稿子的時候才意識到我挺瘋的,颳風下雨大晴天連著穿同一條褲子沒換過。

但最棒的還是衝鋒衣。

感謝李姐出鏡

說是超薄衝鋒衣起初我以為可能和防曬衣差不多的性質,但在大理 12、3℃ 陰雨中我卻隱隱覺得有點多了,只要在室內都會脫下(裡面僅一件短袖 T 恤),可見儘管薄得透光但它的保暖性並不差,所以這件衝鋒衣多是被我用來當雨衣穿。

但好在它非常輕,我幾乎都會揉成一團塞進隨身小包里也不會皺巴,非常出行利器,估計以後只要不是酷暑和嚴冬它都會固定跟著我走,除了價格有點貴之外也沒有別的缺點可以被點名了。

其實之前在和 UPPERVOID 合作時儘管我也挺喜歡當時的產品,也還是覺得溢價挺高,也懷疑它是不是在打著「戶外裝備」的幌子營銷而已,但這次一路下來覺得它真的挺好,不便宜,但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其它

鞋子和衣褲單獨拿出來講是因為它們真的給作為徒步新人的我提供了莫大幫助,就像新號上線但一身無級別裝備在擂台上挑釁旁人的樣子。除此之外我還準備了其它工具上山,一同分享出來以供參考。

Shimoda Action V2 40L

此前我已經在《編輯部的新玩意》里分享過 Shimoda Action V2 40L 這款背包,這次即便是爬升近 600 米到 4000 多海拔高度的南姐洛它也讓我在重負中得以一些「輕鬆」。

不過這次也感受到它稍有遺憾的是防水性能非常有限,本以為它應該具備和衝鋒衣相等的防水性能,卻沒想到中途包內就已經完全被浸潤。同時也夸一下富士 XT-5 的全天候耐用性,一半的路程拿在手上一半裝在包里,當時鏡頭裡已經全是水霧都做好了大不了再給此行加一萬五的旅遊經費,沒想到會民宿開著暖風機烘乾一宿後恢復如初。

三峰 A1 鋁合金登山杖

登山杖非常有必要。此前我對登山杖的認知還停留在「徒步時增加行動力」認為它只是能讓我走得更輕鬆,但在南姐洛時因為有很多爬升、下降的路段,並且都是泥濘碎石,有著登山杖的幫助真真是穩當也安全許多。

三峰的這款登山杖性價比挺高,雖然不是更高端的碳纖維材質但其實重量非常輕(比其它隊友的其它品牌鋁合金登山杖來說)。說起來此前我也準備買碳纖維來著,但同為少數派作者的戶外先鋒@小紫說鋁合金更堅固不容易壞,所以就沒有跟風。

除此之外就是根據需求決定是否追加的手套和雨衣,其實這次我都有帶上(同為三峰旗下產品),但因為覺得影響拿取相機所以一直放在包里。另外必備的水和巧克力(或其他快速補充糖分和熱量的零食,強烈推薦士力架,我吃了八根)則不必多說。

最後說說氧氣瓶。山上其實吸氧的人很多,我總覺得沒有到臨界點所以也是儘管帶了但沒用上,結果是我心率一度飆上一百七,後半段直到隔天都在頭疼。所以我的建議首先是有備無患,其次如果已經明顯感到不適了最好還是吸吸。

最後

我還是會經常想起這次徒步之旅的點滴,然後慶幸自己當時非常果斷地決定了就出發,不然無論是後續南姐洛的徒步管理髮生變化,或一拖再拖不了了之都會是不小的遺憾。

但另一方面,南姐洛真的非常危險。

越野車貼著懸崖邊上山和人踩出路前進

相對來說徒步路線其實還好,根據實力自行選擇大小環線,不行也可以隨時原路撤回,但近四個小時的越野車進山之路不開玩笑的說真的是刀尖上跳舞。

一千多米的爬升中完全是貼著懸崖邊盤山前進,整整四十二個彎一個不少,好幾個大彎幾乎是小於 30 度的原地掉頭,並且路窄根本沒有會車的可能,而旁邊無保護懸崖但凡掉下去絕對不可能有任何生還的可能,所以進山前要簽免責協議,上下山也得嚴格根據規定避免兩車相會。

當然你可以安慰自己要相信嚮導的駕駛技術,小心慢行大可相安無事,但因為坐副駕的原因我很清楚的看到所有路都是沒有任何路基的,上方也有不少露出半個頭的大石頭。所以這真的也非常考驗運氣,看這條路能剛好撐過多少輛車,看堆疊穩住大石的一顆顆泥土碎石誰先崩潰。所以大家都形容南姐洛去一次少一次一點沒錯,但絕不只是所謂保護環境或被開發後失去了原本的樣子,而是它就像往駱駝上堆稻草,看誰會成為最後一根。

之前在貴州徒步時我問領隊徒步到底安不安全,領隊說只是貴陽周邊這幾個點在今年她知道的就已經死了好幾個人,而南姐洛在所有徒步地來說都還只是危險性較小的選擇。我想或許這就是徒步的魅力吧,人類群居的主要目的往往是為了彼此保護周全,離群前行伴隨著巨大的危險但也有神秘的未知。

而一次次徒步不僅經受美麗的衝擊,也不斷提醒自己:你那麼脆弱又微不足道,何必那麼多煩惱。

:維西縣林業局在九月初發布通知,自九月十日後南姐洛將不再允許個人或團隊旅行者進山。但社交平台上亦有遊客分享他們在聯繫嚮導後得到的回覆是可以進,只是手續繁瑣了些。故請有意進山者事先了解清楚情況,避免空跑 。

另及,「南姐洛」與「南極洛」都是同一個地方,且兩種命名都被官方使用。

原文連結:

https://sspai.com/post/82818?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Microhoo

/ 更多熱門文章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994192d0265e556bd39940c5099b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