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屋智能?來自建築設計狗的不完全指北

2023-12-07     少數派

原標題:全屋智能?來自建築設計狗的不完全指北

編注:全文約 9200 字,配圖較少,請耐心閱讀。

引言

今年 5 月,在事務所經手了一個家裝項目,涉及到了智能家居的部分,由於本人作為一個折騰黨已經搭建智能家居多年,也折騰了各種智能硬體,於是便借著一個室內裝飾項目需要,對目前市面上比較大的幾家全屋智能品牌做了一個全方面調研。在歷時數月對接了十幾家服務商之後,終於對這個行業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結合本人的折騰經驗,給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幫助到正在經歷裝修以及希望對這個行業有所了解的朋友們。

智能家居的搭建,最好發生在房屋裝修完工前,因為各種傳感器與智能硬體都需要涉及各種預留條件。你當然也可以通過各種魔改或者針對性的產品來在裝修完之後補救,但那就是另一個話題了。所以,本文主要考慮新房裝修或重新裝修的情況。

1️⃣

搭建一個智能家居系統,你需要準備什麼

搭建一個智能家居系統,聽上去很酷,但事實上這幾乎是一個很難一蹴而就的事。所以在開始實施你的智能家居計劃之前,不管你是打賞自行搭建還是選擇交由全屋智能服務商搭建,你都需要以下兩大準備。

1.1 梳理自己的生活場景

智能家居系統,本質上就是一個自動化系統。

早年間物聯網概念橫行,一時間所有的家電都給自己加上了 WIFI 和 app 控制。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用過微波爐的 app 控制,但是我知道智能家居絕不是給所有家居加上一個遙控器這麼簡單。智能家居是為了減少我們生活中的重複勞動,讓人更懶,讓家庭的「硬體」能隨心而動。而想要實現這一點,最主要的就是需要先梳理自己生活中重複且可被預測的部分

比如:我每次回家之後都需要打開門廳的燈,並且為了防止隱私問題,我需要關閉家內的攝像頭,同時,因為畏寒我需要關閉空調。此時如果室內已經亮起溫馨的燈光就再好不過了。此時這個場景就可以被歸納為由門禁解除為觸發器的一連串自動化,它可以讓家中的各種電器更貼合你的生活習慣,但是沒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的生活習慣。所以第一步,你需要先了解你自己。

除了對內反省,也可以通過在論壇上查看別人的自動化來獲取靈感,但是過度複製別人的生活往往效果並不好,比如前一陣盛行沉浸式回家,它很炫酷,也很抓眼球,但並不適合所有人。據我的經驗來看,一般情況下當你下班疲憊地攤在沙發上,或者早上不想起床的時候,腦子飄過「要是有一個機器僕人能為我代勞就好了」的念頭,大機率就是你最需要的智能場景,畢竟懶是人類的第一生產力。

1.2 做好充足的預留

人都是善變的,今年的你和明年的你,可能對於客廳的使用需求就完全不同。不僅如此,目前的智能家居硬體市場也如同十年前的手機市場一樣,發展迅速,更新極快,如果一開始沒有做好準備,後續的升級就難免出現遺憾。

1.2.1 網絡條件

雖然無線網絡的發展也極其迅速,最新的 WIFI 6 幾乎已經可以代替家用千兆網絡了,但是智能硬體的網絡更新並不快,並且網絡的短板也很容易成為選購智能硬體的限制條件。所以我建議,有條件的情況下為每個房間都預留至少一條千兆網線。

要知道即使是 WIFI 6,在兩堵承重牆背後也難免卡頓失聯,一條預留的有線網絡,不僅可以保證基本的網絡通暢,還可以避免後期升級由於無法走線,捨近求遠帶來的經濟損失和體驗降級。而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考慮為智能面板位置也預留一條網線,這會進一步提升整個系統的穩定性。

以 Aqara s1 面板為例

對於不同的智能家居平台,無線網絡設備的選擇也有其偏好性。對於目前全球主流的三大智能家居平台:米家、蘋果以及 GoogleHome:米家平台推薦採用自家的路由器,可以併入智能系統,且帶有一根獨立的 ioT 天線;蘋果平台如果監控需求可以考慮選購受 HomeKit 保護的路由器,在隱私保護上更進一步;而對於在國內無法使用的GoogleHome,軟路由是必備的。而除了以上三個平台,帶機量大,覆蓋廣,運行穩定是所有智能家居路由器選擇的普適性選擇。

1.2.2 強電條件

除了網絡條件,作為能源供給的強電也是需要考慮的,最需要注意的是家裡的開關點位常規做法都是單火線的,而智能開關是需要零火線都有,以便為開關的智能模塊供電,雖然市面上已經出現了很多單火線的智能開關產品,但是大多數都採用了電池供電,比起原生的零火線產品總還是會有一定程度的妥協。

如果還沒開始管線裝修,有條件的話最好還是都按零火線布置。除了開關,其他諸如智能多路斷路器,智能電錶等設備還可以進一步實現智能控制整個房間的電路通斷、隨時查看用電量、估算電費等場景,讓家庭的整個電力系統都融入你的全屋智能。

1.2.3 兼容性

兼容性是智能家居保證持續疊代的重要基礎,除了智能家居平台的選擇,你還需要留意家中的固定電器是否能兼容智能。主要涉及安裝後一般不會輕易更換的暖通系統,比如空調在選購時如果是分體機(大部分家庭安裝的空調)則沒有什麼大的限制,至少可以通過紅外控制。而對於中央空調的選購就需要提前考慮了,建議提前諮詢智能家居品牌,可以獲取中央空調的兼容列表,目前以各家諮詢結果來看大金的兼容型號最多的。

新風系統則需要另外考慮,有一些中央空調是自帶新風功能的,需要提前和智能家居品牌溝通他家的溫控器是否能夠同時兼容空調和新風功能。但是由於新風空調也是近幾年才普及,目前看來各家的兼容情況都不太好。如果新風系統是單獨設置的,還有一定機會,目前多個平台都有對應的溫控器模塊。

除了空調新風,許多北方家庭會希望地暖也能夠智能調節,但是通過與多名智能家居從業人員的溝通,智能地暖目前是一個偽需求。尤其是對於普及率最高的水地暖來說,地暖的調溫延遲很大。主要原理就是通過電磁閥控制地暖管流量,基本上反饋時間至少需要 5 小時以上。就好比你在操作一台延遲 5 小時的電腦,這種情況下智能系統並不能比手動調節水閥偷多少懶,再加上一年基本只需要調一次,給地暖加裝智能溫控意義不大。

總的來說,如果預算充足,希望全屋智能能控制家裡所有的環境電器,那就需要在採購家電之前就考慮好選擇哪個智能平台,並根據兼容性來選擇空調新風地暖等家電。如果已經決定了環境家電再來選擇智能平台,就會異常痛苦,總要面對顧此失彼的妥協。而如果是小戶型或者預算有限,各種面向個人消費者的產品也可以通過紅外、射頻等功能曲線救國,比如空調採用智能紅外遙控、新風采用智能新風機、地暖手動控制,則無需考慮兼容性之類的問題,選擇也更加靈活。

1.3 明確平台選擇

平台選擇一定程度上指導了你後續設置智能家居的一切行動,所以一定要提前考慮清楚哪個平台更加適合自己。在我們討論品牌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智能家居的控制方式。

智能家居平台根據控制方式主要分為有線智能和無線智能,這其中的有線和無線指的並不是整個系統中有沒有線,也不是 WIFI 和有線網絡的區別,線指的是控制線,有線智能利用智能模塊以控制線直接聯繫設備與控制面板,基本都是採用私有協議,最主要的部分是控制模塊。

打個比方,全屋智能常見的智能窗簾,在有線智能平台里它就是一個單純的電機,而在無線智能平台里,這個智能窗簾電機就變成了電機+智能模塊的集合,窗簾電機需要聯網或接入其他無線通訊協議。

1.3.1 有線智能

這樣對比下來,有線智能的窗簾電機更便宜和簡單,如果家裡窗簾電機很多,那麼可能只需要一到兩個智能模塊就可以完成電動窗簾的智能化,而智能面板-控制模塊-電機之間也全部採用有線的私有協議通訊,抗干擾能力比起 WIFI、ble 或者 zigbee 都強了不止一點。

而缺點也隨之而來,有線智能模塊考慮到供電、檢修等因素,一般會集中放置在智能模塊機櫃中,這需要占用一定面積,同時如果房屋面積較大,各個窗簾電機到控制櫃之間的電纜長度和數量都會很多,這不僅貴,而且耗工耗時。

並且,智能模塊本身也是非常貴,最便宜的電機控制模塊也要 4 位數起步,一整個模塊櫃光物料就五位數了,高昂的成本決定了有線智能的用戶註定是少數的,它只適合注重穩定性,房屋面積大,智能設備多的用戶。

家裝中的有線智能控制櫃

由於有線智能設備都是採用有線通訊,與手機等移動設備的通訊只能採用網絡,所以這方面的穩定性和無線智能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如果網絡出現問題,有線智能還是只能在家裡通過控制面板像傳統開關面板一樣來進行控制。並且由於私有協議,智能音箱一類的產品基本無緣,各類手機 app 也是各家獨立開發的版本,可以說有線智能的智能程度比無線智能要弱不少。

目前在做有線智能的品牌基本上還是那幾個傳統電器品牌,飛利浦、西門子、羅格朗,而作為個人消費者,你能接觸到的也就是各個品牌的下級代理商,有些代理商甚至同時代理了好幾個品牌,由於私有協議、再加上產品大多都需要編程調試,整個智能家居的設置和施工都沒那麼透明,自己動手基本不可能,只能選擇代理商來進行全程設計施工。

1.3.2 無線智能

相比之下,無線智能就要靈活開放多了。還是剛剛的智能窗簾場景,不需要考慮控制櫃放在哪,不需要在天花板上布一堆線,甚至連插座都不需要留(有些智能窗簾電機帶電池)。你可以用開關控制,也可以用手機,用智能音箱,甚至可以讓電機根據你的鬧鐘時間或日出時間來自動開啟。

這種開放性也讓無線智能產品富有活力,產品疊代要比有線智能快許多。這種快速的疊代是好事也是壞事。好處在於產品發展很快,並且一直研發新功能,產品易用性和交互體驗都一直在變好;另一方面是這種疊代還沒有進入穩定期。

以米家產品為例,主推的通訊協議從 zigbee 變成了 ble,又從 ble 變成了 WIFI,現在又要變成 Matter,雖然體驗一直在變好,但是智能家居不是快消品,這種快速的疊代會導致手裡的產品會很快過時,因此選擇一個穩定、有一定的延續性的協議以及平台對於後續的使用和升級也尤為重要。

雖然早年間智能家居總會被嘲諷為「把手機變成了全屋遙控器」,但確實今年智能家居的發展,主要是由幾個智慧型手機廠家推動的,傳統的電器廠家的思路就是把開關面板換成螢幕,而手機廠商們為了吃上生態的紅利,都在深耕交互體驗。

無論你願不願意承認,iPhone 用戶使用 HomeKit、小米用戶使用米家的體驗就是要比其它平台好得多,顯然移動設備也已經是智能家居的一環了。而對於其他手機品牌的用戶,我建議你在選擇智能家居品牌時,在考慮除以上兩個平台以外,還需要了解一下平台未來對 Matter 協議的支持情況。

目前來說,米家作為國內接入量最大的智能家居平台,HomeKit 依託 ios 的龐大用戶體量在全球接入量也數一數二。再加上海外的亞馬遜和谷歌,智能家居目前還是被這幾個平台四分天下。但這四個平台雖然各自體量都不小,彼此都是封閉生態,並不互通,而這對於我們消費者來說,選擇了其中一個平台就總是會有一種被生態綁架的感覺。

而前文一直提到的 Matter 協議,就是由眾多智能廠家一起起草的開放協議,它的願景很美好,就像接口中的 USB 協議一樣,希望可以通過一個協議讓各家的設備在各自的平台上都可以使用。打個比方,目前支持 HomeKit 的產品都比米家的產品要貴一些,如果米家設備支持 Matter 協議,那我就可以之間在 iOS 家庭中控制米家設備了,這對於消費者是非常利好的。

但是截至 2023 年 10 月,雖然市場上已經出現了支持 Matter 協議的產品,但是各個平台還沒完全開放對 Matter 協議的支持。如果時間允許,可以進一步觀望 Matter 協議的產品普及,如果最近就要考慮購置了,則可以考慮一些積極推進 Matter 的平台,如 aqara、yeelight、HomeKit。

2️⃣

自己動手 OR 全屋智能服務商

在你走進任何一家全屋智能服務商的店面的時候,都會聽到來自店員的諸如「一條龍服務」「一站式解決方案」等宣傳語,在服務商的宣傳中他們可以替你包辦一切,你只要交錢然後幾個月後打開家門體驗智能生活就好了,但這是不可能的。

2.1 全屋智能服務商是什麼

全屋智能服務商,可以簡單理解成手機廠商們的線下體驗店,提供了產品銷售、場景展示、設計施工等服務,但是與 Apple Store、小米之家等手機廠商的線下店不同,全屋智能服務商更類似於家具廠家的代理 + 分銷模式,每一個門店的銷售、設計、施工團隊都是獨立的,這意味著同一城市的三家門店給出的施工方案、報價和工時都是不同的。所以選擇門店時也不一定遵守就近原則。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各自為戰,每一個服務商門店的銷售、設計、施工團隊也是獨立的,這往往和門店規模有關,但這也意味著他們不一定經過了嚴格的標準化培訓,門店的施工團隊基本都是自己找的幾個水電工或者老闆親自下場開干,設計團隊就更混亂了,以銷售為導向的設計,最終結果只能是把你家變成一個全屋智能展廳。

拋開這些行業「通病」,全屋智能服務商能為我們提供哪些服務呢

比起電商自購更優惠的價格。比起在某寶某東自購,服務商們由於規模效應和內部價格,可以做到比個人消費者更低的價格,尤其是量大的情況下。

安裝輔料全包。一般情況下服務商都會提供安裝服務,所涉及到的一切輔料也可以一起採購,這意味著你不用準備安裝工具以及涉及到的各種線材、絕緣膠布等輔料。當然需要注意的是,輔料也會是服務商的一個盈利點。

簡單的安裝調試。各種燈具、磁吸軌道、智能牆面插座以及電動窗簾的安裝,以及組網和調試,服務商可以全部代勞,甚至於一些簡單的家庭網絡安裝也能接單。

總的來說,服務商的服務主要是考慮到降低用戶的入門門檻,大部分情況下可以解決安裝調試中產生的所有技術性問題,但是僅限技術性問題,你仍舊需要注意以下事項是服務商無法代勞的

情景模式相關的智能家居點位設計

舉個例子,服務商可能會根據觀影模式向你推銷 RGB 氛圍燈帶,根據某書平台上爆火的「沉浸式回家」向你推薦各種線性燈槽。爆款情景模式,看起來很炫酷,很新奇,但是大多數照明情景模式並不時候居家空間,在逛展廳時看到的各種場景並不一定適合你的生活習慣,在上頭下單之前,記得先梳理一下自己是否真的需要。

插座開關點位設計

牆面插座安在哪、安幾個、是否真的需要把家裡所有開關都換成智能的?服務商的出發點肯定不是從你的體驗出發,更多的銷量才是他們的設計目的。

建議可以自己做做功課,結合自己的使用習慣來考慮一版插座開關點位設計,螢幕面板一個空間內一個足矣,甚至於中小戶型全屋一個都夠用了。

照明設計

智能燈帶、智能射燈、智能筒燈、智能軌道燈,全屋智能在展廳里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像酒店一樣的各種燈光場景,並且這也是目前各大廠商的一大盈利點,再加上智能廠商大多在照明行業大多屬於新入門選手,燈具素質也參差不齊,建議在全屋智能中將燈具與控制器分開購買

大多數智能燈具都是採用燈具自帶控制器的方式,這種集成綁定讓大多數消費者以為只能購買該廠商的燈具才能實現展廳里看到的各種炫酷場景。但實際上,所有全屋智能廠商都有單獨的控制器模塊,這些模塊大多兼容「dali」「0-10v」等標準調光協議,你完全可以購買另外的老牌燈具廠商產品,再搭配相應的控制器即可,有些品牌的控制器還可以支持多路控制,這對於降低成本和減少接入點數量都有幫助。

除此之外,著重提一下照明設計,大多數全屋智能服務商甚至於一般的裝修公司對於照明設計(也就是燈安在哪裡,安幾盞)都是完全的門外漢,我不止一次在展廳或者實際案例中看到了無主燈在沙發正上方安射燈,客廳一圈 RGB 燈帶,家裡全是線性燈,客廳一堆磁吸軌道燈等情況。這種過猶不及的情況太常見了,錢也花了,效果卻不好。無論是在智能方案設計還是裝修方案設計中一定要注意和設計師表明不接受燈具的濫用。

另外如果是你的設計師對照明設計並不在行,我建議你減少固定燈具的點位,每個空間保留基本的功能性照明,追求美觀的活交給可以移動的裝飾燈具,如檯燈/落地燈/吊燈,我國發達的小商品製造業等讓你在網上找到任何你想要的燈具,用他們來慢慢填充並最終形成你獨一無二的家,比在天花板上安一個一年開不了一次的 RGB 燈帶要合適的多。

2.2 成本與風險

明確了全屋智能服務商的服務範圍,剩下的就是根據成本與風險來考慮了。

2.2.1 規模效應

如果一開始就打算一步到位,在前期設想時就已經確定全面接入智能家居了,那麼多達幾十甚至上百個的智能設備,從電商購買絕對沒有從服務商批量採購便宜,服務商們一般都是可以從廠家直接調貨,可以拿到比面向 C 端更低的價格,而且量大的話多半還可以包安裝。

2.2.2 風險

就像找裝修設計師一樣,全屋智能服務商的「設計師」中也難免有一些不靠譜的,再加上設計師本身既是選手又是裁判,很容易出現效果失控的情況,如果在裝修中本就找了室內設計師,就可以在確定平台之後讓設計師參與到智能設備的選品中,尤其是開關插座面板、燈具等的選品。

如果沒有設計師,那就只能自己多看展廳的實物效果了。如果已經敲定了其中一家服務商,可以向服務商索要樣品在現場看效果。總的來說,全屋智能設計師這個行業目前現狀是入門門檻低且新,魚龍混雜,這其中的風險只能通過自己多費心來規避了。

3️⃣全屋智能廠商的選擇

因為涉及到各個品牌,為了避免產生不必要的糾紛,就不進行「家長會點名式」的推薦了,有些智能家居廠商還並沒有推出全屋智能服務,但是也提供類似的代理渠道,在這裡也一併列出。在此將目前國內市場的智能廠商進行了一個不嚴謹的籠統分類,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傳統電氣行業轉型

對於全屋智能這幾年的高速發展,雖然目前對於廉價的非智能傳統電氣產品沒有造成太大的衝擊,但是各個傳統電氣廠商都意識到了危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全屋智能產品,但是目前來看絕大部分廠家都還是抱著傳統電氣行業的慣性思維來思考的。

對於此類廠家,只能推薦給追求絕對穩定性的同時又希望有一點錦上添花的「智能」成分的用戶了,但是考慮到價格和體驗的話,性價比又略低。此類廠商基本只能聯繫到私人代理商。

手機廠商擴展生態

說到生態,有的廠家只搭架子就可以吸引大家入駐,而國內的廠家大多數只能搭完架子之後先自己充實內容,再吸引其他人,而由於起步的早晚,布局的力度大小,各家差距還是不小的,這種自建生態的行為,前期用戶一定會有一定的「稅」要交的,這是任何一個智能家居生態前期都躲不開的,所以在這建議在選擇除了大家都知道的那家以外的其他手機廠商的智能家居時保持謹慎態度。

新興的獨立廠商

獨立廠商有些是獨立起家,有些是另立門戶,勢單力薄的他們在推進自家平台的同時多半要依靠其他生態平台,所以對於新協議以及大的智能家居平台的態度都較為開放,同時更新疊代也更快更有活力,如果兼容的平台恰巧有你心儀的可以選擇。此類廠商在各大家居市場以及商場一般都能找到展廳,可以去親自體驗一下。

歸國的留學生

比起國內的發展,海外的智能家居市場競爭也不弱,而國內出海廠商慣常的策略是先卷一波參數和配置,再加上國外智能家居大平台也就御三家(Apple、Google、Amazon),所以在這些平台上的體驗一般都不錯,歸國之後由於低知名度和較高的售價基本都選擇了進軍 B 端,但是高兼容性,不錯的穩定性以及配置上的堆料使之無法忽視,雖然絕大多數廠家都沒有面向 C 端的門店或展廳但是在官網大多也能找到所在地區的 C 端代理商,如果預算可以接受的也可以考慮。

4️⃣對於自己動手的建議

就像決定自己裝修一樣,自己動手搭建全屋智能也是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考慮這一領域的上限和本人的能力,在此只給出一些對於入門者的方向性建議。

4.1 技術方向

4.1.1 選擇一個開放的平台

一個開放的平台能夠給你在搭建全屋智能時就有極大的自由度,在這裡一定要提及 Homeassistant,作為一個開源的智能家居平台,它極大的兼容性和社區活躍度讓你可以把各個品牌的智能家居產品整合,再加上可編程的自動化,讓 Homeassistant 無法忽視。當然,如果你不想折騰,米家、HomeKit 以及未來的 Matter 也是很好的開放平台的例子。如果你決定入門 Homeassistant,以下是幾個適合入門的論壇或文章:

  • 瀚思彼岸智能家居技術論壇 https://bbs.hassbian.com/
  • HA 官方論壇 https://community.home-assistant.io/
  • 超新人友好的自建 HA 服務入門教程
  • 基於群暉的全流程入門指南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7769256/

開放的平台也可以增加對各種第三方智能控制項的兼容,各種 DIY 製品的搭配有時能產生比普通 C 端智能產品更智能的自動化,比如座位壓力傳感器、USB 上電檢測、射頻萬能遙控、智能電錶,這些 DIY 製品擴展了全屋智能的覆蓋程度,有時能搭配出意想不到的自動化場景。

4.1.3 減少雲端依賴

有許多朋友都或多或少了解過米家的伺服器癱瘓導致的智能開關失控,以及各種攝像頭的泄露風波,目前連米家也在推廣本地控制,自己動手搭建的全屋智能如果能減少雲端的依賴(如在 Homeassistant 接入各品牌產品時採用區域網控制),就可以進一步提升全屋智能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當然,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我們是沒辦法徹底擺脫各個大公司的雲端控制的,所以也不要對此有什麼本地化執念,有餘力的情況下儘可能減少雲端服務的依賴即可。

4.2 體驗方向

智能家居的智能主要體現在交互體驗上,就像自己裝修要想好看逃不過美學薰陶一樣,自己搭建全屋智能也逃不過簡單的互動設計。

4.2.1 主動交互

智能家居交互主要分為主動交互與自動交互,前幾年各家都在發智能開關、智能音箱、語音助手,這就屬於簡單的主動交互,但是我們反覆提及早期的主動交互基本還屬於是把開關面板換成螢幕或者語音,這並不夠智能,只能是更方便了一些。

目前各個廠商的主動交互主力是智能音箱和智能螢幕面板,對於智能螢幕面板,我個人認為它不應該是一個布滿按鈕的控制台,螢幕面板應該更多的承擔展示功能,而且考慮到發光螢幕對居家環境的影響,在主要公共空間(如起居室)布置一個就已經滿足大部分家庭的需求了。

而對於智能開關,個人建議不用全屋配置,各個空間入口有一個即可,沒有必要所有點位都是智能開關。

4.2.2 自動交互

如果說主動交互解決了最基礎的」遙控全屋「的控制功能,那麼自動交互才是智能家居之所以」智能「的核心。而對於自動交互,主要還是集中在智能家居自動化這個功能上。米家、HomeKit 以及 Homeassistant 等三方開源平台的自動化功能都已經做的很完善了,如果你本身就對編程有一定的了解,應該很好上手。

在文章的一開始就已經提到,要想實現符合自己的自動化,就要先梳理自己的生活規律。除了被動整理,其實主動的規範化自己的生活場景也是一個途徑。而搭建全屋智能,本質上也是對自己居家生活的編程,加強對於自我的理解,也有利與儘早達到人家合一的境界。但是我相信,在未來隨著 AI 的發展,只要我們願意犧牲一點點隱私,AI 遲早能代替這一步,比你還懂你自己

結語

隨著各個廠商的研發,Matter 協議的推廣,智能家居的快速發展和日益普及,無疑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大趨勢。然而,目前全屋智能市場的混沌發展也不可否認。隨著各種不同標準和技術的湧現,各個廠商都希望能獨占生態,快速的產品疊代也會導致智能家居產品的保鮮期較短,而各路代理的非標準化運營也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混沌。

因此,我依然建議各位在選擇智能家居品牌時保持中立觀望的態度,不要急於敲定一個品牌不變,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更加成熟,標準更加明晰。而在此之前,只有儘可能的選擇開放的平台。

綜上所述,這就是我曾經作為一個建築設計狗對全屋智能的一點理解和經驗分享,作為半個內行,一定有很多地方是有所偏頗的,也希望大家理想判斷,參考即可;如果這些文字能對您的「夢中情家」產生幫助,我會感到十分榮幸。

原文連結:

https://sspai.com/post/84820?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囂張

責編:Lotta

/ 更多熱門文章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34f76c99e9d8f56d4dc1d34b1c3f4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