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多天之前,也就是去年的 7 月 3 號,我買下了一台星光色的 iPhone 13 mini,替換掉了此前使用一年多的二手 iPhone 8 ,正式加入了面容解鎖的時代。
選擇在 7 月份買一台新 iPhone 其實是個有點尷尬的選擇,因為再過兩個月新一代的機型也就發布了,無論怎麼算都會多少有一點「49 年入國軍」的感覺。
但幸好 iPhone 13 mini 不是——因為再過兩個月,整個 iPhone mini 的產品線就被要蘋果給砍掉了。
▍為什麼我要選擇 mini
手機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實用主義屬性很強的東西,雖然伴隨著手機市場過去十年之間的「貼身肉搏」正在有向著飯圈 icon 滑落的趨勢,但仍然無法掩蓋手機是一件隨身工具的本質。
而至少在我的理解里,iPhone 13 mini 就是工具屬性很強的那一類機型。它捉襟見肘的體積意味著它的能力很平均(或者說平庸),我 100% 的拿著 13 mini 就能保證發揮它 100% 的能力,而不會有任何形如「相機這麼好我不用它拿個普利茲獎豈不是浪費了」的焦慮。
「沒事,只有兩個也很厲害了」
另一方面,iPhone 13 mini 在我的使用習慣中是非常恰如其分的一環。如果你看過我以前的文章就會知道,我一直是個多持手機的用戶,並且我的使用場景——比如拍照、支付、音樂、視頻、同步等等——在各個設備之間攤的很平均,因此 iPhone 13 mini 的短板可以很輕鬆的分擔給 Pixel ,同時用蘋果優秀的本地化來彌補 Pixel 的一些不足。
比如有時候是這樣的
換句話說,在我的使用習慣里,iPhone 13 mini 可以是一堆揚長避短的功能集合,而不是一台必須要能夠面面俱到的設備。當然,除此之外也加上 13 mini 放在如今隨處可見的玻璃手機中可以算是最精緻的那一批,我就是單純的由於曾經的 iPhone 5 而愛屋及烏而已。
畢竟在我的記憶里,iPhone 就應該是這個尺寸的
▍去年至今
至此,雖然身邊的 Android 風水輪流轉,但 iPhone 13 mini 永遠都會呆在我的左邊口袋裡,是我每天都在使用的設備之一。
每一處磕痕都不是白來的
首先要承認就是 iPhone 現在的確已經變成了很無聊的東西。這一方面是因為使用方式的瓶頸,現階段的手機上很難再突然出現什麼破壞式技術創新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 13 mini 本身的起點不算高,很難從設備的角度激發什麼新的使用慾望。總之,在過去的五百多天裡,iPhone 13 mini 在絕大多數時間都只是一台盡職盡責的電話而已。
不過雖然我對於 13 mini 的硬體在購買前後都有「比較充分且平和」的預期,但 iOS 17 卻是一個我沒想到的大坑——我在今年的 WWDC 之後馬上就更新到了 Developer Beta 一直使用到正式版發布,並且每次都及時更新至今,但我著實沒有想到我用過的最穩定沒有 bug 的 iOS 17 就是當初的開發者預覽版 尤其是系統鍵盤打字音丟失、主螢幕小組件無法更新乃至直接消失這種非常影響體驗的 bug ,直到最新的 iOS 17.1.2 都沒有完全修好。
XDA 上有關 Apple 暫停開發新系統、專心修理當前 bug 的新聞
除了讓人頭疼的 iOS 17 之外,iPhone 13 mini 去年至今的表現仍然是合格的——雖然電池健康度已經來到了 90% ,但正常使用一天依然是很輕鬆的。原因正如前面所說,我的手機使用時間會分攤在 iPhone 與 Pixel 之間,兩台設備每天的耗電量都只有 50% 左右。
而在偶有的需要全天出門的情況下,帶上一塊 MagSafe 充電寶也就足夠了,畢竟它們兩個加起來也就是一部 13 Pro Max 的體重,而 MagSafe 電池還能給我的 AirPods 用。
不過續航只是綜合表現中的一個方面而已,「符合期待」也自然和「優秀」不是同樣的概念,比如我當然也期待它在開熱點的時候電池能更堅挺一些,或者在一些奇怪的國產 App 里突然變成自熱火鍋加熱袋...但「這些缺陷」都是我在買下 iPhone 13 mini 之前就有所了解並且確認能夠接受的小屏機的固有短板,說到底都不會對我的正常使用產生影響。
但是什麼會產生影響呢?相機。
作為一部 2021 年的手機,只有 4GB 的運存並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不過對於 iPhone 來說倒也正常。然而伴隨著 iOS 的逐漸更新,以及系統相機裡面愈發龐雜的算法,iPhone 13 mini 的相機體驗——是「體驗」而非「表現」——在這一年多的使用裡面非常穩定地下滑,目前已經成為了我想要換購新 iPhone 的主要動力之一。
其實說到底,iPhone 13 mini 的相機痛點主要只有兩個:擠占後台,以及交互卡頓。其中擠占後台是很好理解的,畢竟對於 4GB 的運存來說,iOS 17 越堆越多的相機功能和算法都會擠占大量的內存資源——比如 iOS 相機的「畫面拓展」,相當於要在原本的取景框渲染之外再疊加上另一顆攝像頭的畫面,加倍的 ISP 工作對於後台的殺滅能力不可謂不強悍:
關掉這個開關會有改善,但不多
交互卡頓則是加倍影響使用體驗的一方面,這一點在鎖屏介面冷啟動相機的時候尤其明顯——換句話說,也就是在我最常用的抓拍的時候。此時雖然相機取景框不一定會有什麼問題,但第一次回主頁的手勢操作卻會經常失效,導致在按下快門照片進入後台合成的這一兩秒內沒有辦法很順暢的退出相機。
這樣的卡頓在空後台的情況下鮮少出現,但是一旦在後台留下三到四個 app 就變得很容易觸發,也從側面印證了這就是受制於運行內存而產生的問題,只不過在 iOS 17 本身功能變多、介面花俏的背景下變本加厲了而已。
▍依然是 iPhone
雖然 13 mini 當下的使用體驗遠遠稱不上完美,甚至由於這個 bug 纏身的 iOS 17 而相比去年有所退步,但 iPhone 對於我來說依然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工具,並且在目前這個環境里是沒有替代品的。
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我的電腦一直都是 Mac ,iCloud 也是我的主力(文件)雲盤,因此我需要一台 iOS 設備來維持手機與電腦之間的協同。此外,綁定在 Apple Wallet 裡面的銀行卡、交通卡也是我暫時無法從 iOS 生態裡面剝離出來的幾個日常工具之一,理由倒也很簡單:我不接受任何在錢包 app 裡面塞廣告——哦抱歉,應該叫「金融資訊」——的行為,能不能關掉是另外的事情,但這些與街邊牛皮癬廣告無異的東西從一開始就不應該出現在錢包裡面。
此舉便一把刷掉了幾乎所有的國產品牌 Android 系統,甚至連三星在這裡都未能免俗,而完整版的 Google Pay 又只能在海外使用,所以迄今為止的可選項依然只有 iOS 。
另一點則在於我是 iMessage 的高頻用戶,而 iMessage 在 macOS 與 iOS 雙端之間的同步真的是很差勁,我沒有辦法徹底把我日常所有的 iMessage 用量挪回到 Mac 上;再加上 iOS 16、17 以及 macOS Ventura 以來很多互聯互通相機的功能(比如在 FaceTime 的時候使用動話表情換臉)都在向著 iOS 端傾斜,macOS 往往要隔一代才能用上某些實時功能,所以我手邊總得有一台即時能用的 iOS 設備,更不用說我的 Apple Watch 離開了 iPhone 連完成系統激活都做不到。
看看我的 iMessage 備份體積就知道了
不過說到底,以上種種都只是我「無法離開 iOS 」的原因,而 iPhone 13 mini 在上述的場景中其實表現都在及格線之上,我真正不滿意的是更新到 iOS 17 正式版之後的 iPhone 13 mini ——這也或多或少是所有目前小屏手機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即有限的體積讓它們在面對安迪-比爾定律時的抵抗力更弱。但偏偏我們為手機支付的價格中其實也有相當的一部分就是為了這些長期的軟體服務,這倆之間的互相成就可能也是消費主義至今形成的諸多結果之一吧。
▍一種依然 mini 的未來
iPhone 13 mini 只不過是一個通訊工具而已。我喜歡這個機型的原因很純粹,就是它與眾不同的體型,並且我在選購 13 mini 之前對於它的種種局限是有明確認知的,比如單卡、小電池、沒有長焦鏡頭等等——用純粹的體積來交換這些功能,對於我來說可以接受。更何況 13 mini 並非是我唯一的手機。
另外,相比於用一個「大而全」的設備來包攬所有的使用需求,我還是更喜歡用若干台優勢各不相同的設備來分工協作達到相同的結果:Pixel 拍照舒服,那就用 Pixel 拍照;iPhone 軟體生態完善,那就讓 iPhone 負責日常雜務;MIUI 對質量糟糕的國產軟體有針對性設計,那就把這些銀行金融購物類 app 留在小米上……手機是偏向實用主義的工具不假,但實用主義的方案又不只有一條。至少對於手機這種體積的電子設備來說,追求「既要又要」所帶來的邊際效益是不如在幾台設備之間各取所長的。
誠然 13 mini 在目前已經有些無法滿足我對於流暢的相機響應的需求,但我不認為 mini 這個方向就是單純錯誤的。考慮到 iOS 過往的歷史,我覺得 13 mini 這個現狀更多還是得由一團亂麻的 iOS 17 來背鍋,畢竟同樣的 4GB 內存在 iOS 16 上至少沒有出現導致窗口卡住這種程度的不流暢。
再加上最近又多了很多有關下一代 iPhone SE 的流言蜚語,我還是挺希望看到蘋果可以沿用 iPhone mini 的尺寸推出一款帶 FaceID 的單攝 SE 機型的,只不過到那個時候,我可能已經在考慮 iPhone 15 Pro 或者 Pixel 8 Pro 了吧。
總之——iPhone 13 mini,小手機,而且有點好。
原文連結:
https://sspai.com/post/84994?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PostMeridy
責編:Tp
/ 更多熱門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