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造需求」到滿足需求,聊聊我的 iPad 十年體驗

2023-11-30     少數派

原標題:從「創造需求」到滿足需求,聊聊我的 iPad 十年體驗

編注:我們會不定期挑選 Matrix 的優質文章,展示來自用戶的最真實的體驗和觀點。 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少數派僅對標題和排版略作修改。

到了年末,想要購物的衝動無法抑制,內心難免天人交戰。特別是手機更換為 Pro Max 後,感受到大尺寸的好處,我便特別想把手頭的 11 寸 iPad Air 5 也替換成 12.9 的 iPad Pro。

換,還是不換?這是個問題。停下手中鍵盤,看著夕陽在指尖折射,仰頭看向窗外,回憶起我與 iPad 的十年孽緣,這是我逝去的青春。(以下無此類抽風文學,請放心閱讀)

簡而言之,我計劃通過撰寫本文來整理我在 iPad「生產力」之上的所思所想,來決定是否更換自己的 iPad。

圖片來自 Apple

現在的電腦真薄啊

初中畢業的我,軟磨硬泡地讓家裡人買了一台 iPad 4。要知道與此同時我使用的還是國產蠻荒時代的酷派手機。不難想像,銀色鋁合金後蓋,白色前板再搭配當時看來極為精細的螢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同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當我在我媽辦公室中火急火燎拆開包裝、激活機器的時候,我媽同事在旁邊發出的讚嘆:「現在的電腦真薄啊!」

電腦?原來在他們眼中看來,平板也算是電腦嗎?當時的我無暇去思考這種沒有意義的問題。對我來說,能玩 Temple Run ,水果忍者等遊戲就是最重要的,這些遊戲在當時的安卓山寨機上根本卡得無法運行。三千左右的 iPad 4 就是我體驗這些新奇遊戲的性價比之選。

大屏玩起來體驗還是比手機更好的

而以現在的視角回頭看,那時的 iPad 遊戲資源不可謂不豐富:無盡之刃、地牢獵手、水果忍者,神廟逃亡,憤怒的小鳥……觸摸屏手勢開闢了多樣化的遊戲體驗,新奇有趣的遊戲層出不窮。再對比現在國區清一色的騰訊系、網易系以及各種騙氪劣質手游,令人唏噓。

那是 iPad 誕生之初的時代,那時候的網際網路公司也都摸不准 iPad 的未來,如果它真能成為下一代的電腦呢?沒有人想在新浪潮下被拋下,所以我們能看到以前的很多軟體都是有專門的 HD 版本的。事物的發展也不總是進步的啊……

總而言之,iPad 4 給我留下了所有 iPad 中最為深刻的印象,承包了我那一時期的快樂。那時的我對它沒有任何所謂「生產力」的期待,爽玩遊戲、爽看番就是全部了。

「生產力」的開始

2016 年前後,我對畫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嘗試過手繪板後,感覺還是不夠直觀,看到網友買被動式觸控筆在 Pad 上畫畫後,我也購入了一隻,然而一下筆極大的延遲讓我大失所望,只能放棄。

所以你不難想像我在看到 Apple Pencil 發布後的激動,這隻魔法棒儘管沒有磁吸功能,但確實牢牢吸引著我。於是我入手了 iPad Pro 9.7 寸和一代的 Apple Pencil。

為啥不買 12.9 呢?因為不喜歡(qiong)。

頗具諷刺意義的是,我真正花費大量時間畫畫的階段,是在購買 iPad 之前,用白紙和畫筆一張一張畫出來的。在購買 iPad Pro 之後,我只用它臨摹寥寥數張畫,其他時候幾乎都在摸魚看視頻。

想像中的自己 vs 實際的自己

也許我可以為自己辯解一下,9.7 英寸的螢幕對於畫畫來說還是有些小了,它是個不太夠格的畫畫設備,但手持看片的體驗算是絕佳,玩遊戲也很不錯。在和平精英(原名刺激戰場) 火爆的時候,我甚至還折騰過這樣的邪門東西和朋友開黑,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之後的轉折點,應該就是我嘗試使用這塊 9.7 英寸的螢幕來辦公了。需要提前說明的是,我辦公的主要內容是文字類任務:如周計劃、月計劃以及教案等內容,也有輕度的 PPT 製作需求。而我所能選擇的設備也不多:螢幕大一點但解析度低、可視角度差的昭陽筆記本,或者是螢幕小一點但解析度、色彩表現極為優秀的 iPad Pro。

簡單試用過 iPad 後,發現最大縮放比例下,它也可以滿足碼字寫教案的需求,於是我就開始了關於 iPad 辦公的折騰之路。沒有瀏覽器下載和文件管理,無法解壓縮?那就使用 Readdle 的 Documents。頻繁閃退?那就多進行保存操作。在這一折騰的過程中,我見證了 Office 的擺爛和 WPS 的一步步進化(以及它們修不完的 bug),我也將自己的 iPad Pro 9.7 換成了 iPad Pro 10.5,搭配 iOS 11 for iPad,有了 dock 欄和應用間的文件拖拽、以及文件 app 以後,移動辦公的體驗達到了新的高度。於是,在一通折騰下的我……最終還是購入了 Macbook Air 來辦公(M1 的前一代)。

M1 發布的時候有多震撼我的心就有多痛……

故事是怎麼反轉的呢?一部分責任在 BugOS 11,第一代高刷 iPad 在這一代系統上完全沒有發揮出優勢,桌面划動都是掉幀的,閃退更是家常便飯。也有一些至今仍未解決的 bug,比如文件 app 中壓縮的文件夾無法在部分 Windows 本上解壓縮。

而更多的問題則在於 iPad 本身,一方面小螢幕瀏覽表格非常痛苦,能看清字就看不全內容,而 Lightning 接口讓外接螢幕極為不便,就算連上了也只有左右大黑邊的鏡像螢幕;另一方面,網際網路公司對 iPad 應用的輕視,讓使用 iPad 辦公徒增成本。Office 中 Word 在 iPad 上的表現至今仍一言難盡,連雙開文檔都無法做到。而小而美至今仍未完全支持應用間拖拽的功能(無法拖拽文檔到聊天框),要知道這可是 iOS 11 就有的特性,今夕是何年?

WPS 的文件拖入微信無反應

總結來看,iPad Pro 9.7 以及 10.5 這兩台設備在我手中,除去前半的折騰期外,最主要的功能還是用來刷劇補番,偶爾用來看琴譜、玩玩遊戲,這就是全部了。

iPad 的新時代

要是故事就在這裡結束,也許我和 iPad 的緣分也就僅此而已了,我會繼續使用 Mac 辦公,iPad 則還是我最初印象中的它——躺床上看視頻的設備。也許我會偶爾使用隨航將它作為 Mac 的副屏使用,但說實話隨航模式下肉眼可見的偏色也讓我對使用它興趣寥寥。

但是,在 2022 年的夏天,我用教育優惠購入了 256GB 的 iPad Air 5,並把 MacBook Air 給了家人辦公使用。也就是說,iPad 再次成了我主力且唯一的辦公設備。

而要說為什麼我會再次被蘋果所「蠱惑」,理由也姑且能算得上充分:一方面是在之前數年的嘗試中,除了眾多的槽點之外,iPad 辦公其實也有其獨到之處——極致的便攜。在各位同事拎著傻大黑粗的電腦包上下班時,我卻只需要將平板放在單肩包里便可輕裝上陣。而職業特性需要的塗塗畫畫、製作思維導圖,聽課記錄等等操作,在 iPad 上也是顯得這麼自然順暢。

如果忽略先前所說的那些煩人槽點,總體來看 iPad 也算得上是 all in one 的設備。另一方面,M1 加持下的移動端逆天性能(僅 2022 年來看)、8GB 運存、台前調度不可限量的想像空間等等升級都讓我心動。除此之外,這段時間的我對有聲劇產生了一定興趣,而 iPad 上竟然也有了幾種宿主軟體和一些基礎的插件可選。

試想一下,如果能抱著平板完成有聲書的後期剪輯,甚至於加載軟音源在我的電鋼上進行一些基礎的音樂創作……不覺得很酷嗎?很符合我對技術的想像,科技並帶著樂趣。

pianoteq8 的效果很好

以上種種,都讓我願意再給它一次機會。

現在是 2023 年末,距離我購入 iPad Air 5 已過去一年多的時間,我想如果你有興趣看到這裡,你最關心的問題肯定是:這一次,iPad 的生產力成了嗎?而我的答案是:如成。

BugOS 16 讓我有一種夢回 iOS 11 的錯覺,初期的台前調度完全處於不可用的狀態,以至於蘋果也偷偷摸摸把它給暫時取消了。當然,這對有著豐富鬥爭經驗的我來說不算什麼。而到了 iPadOS 17.1,台前調度的穩定性已經大大提高了,對於文檔辦公來說,在外接螢幕的情況下已經能勉強算做好用了。以至於偶爾我切換回 Windows 系統時反而有種不適應的感覺。

但必須要指出的是,想達到文字辦公好用的效果,至少就我的工作流(文檔多開、大量參考需求、頻繁文件夾切換)來看,學習的時間成本不可謂不高,同時你也要積累和奇奇怪怪 bug 鬥爭的經驗。以至於我時常懷疑除了我以外究竟還有沒有人有這個閒工夫研究過 WPS 在 iPad 上的五種使用路徑。

如果只是從功能性上來看,iPad 可以說能做到業餘中的「專業」了。你不難在各種網站上看到普通用戶利用 iPad 滿足自己畫畫、剪輯視頻、編曲、編程等等方面的興趣。但當我打開 iPad 螢幕使用時間的時候,就能看到某粉色軟體的使用時間一騎絕塵……最終,在生產力與愛奇藝之間,我還是選擇了後者。軟音源?有聲劇後期?早已拋之腦後了。

小結

也許就像我之前提到過的,iPad 不算是夠格的生產力設備,但卻是個太好的娛樂設備。但我知道這不是最真實的原因。

有件事讓我印象深刻:我喜歡的一個博主購入了 iPad 10,這個在數碼評測中智商稅一樣的存在,價格貴,晶片差,還是非全貼合螢幕。而她正是用著這樣的設備,看完了一本又一本書,做故事腳本,再用 Mac 剪輯發讀書視頻。我看著她的粉絲數一路從幾千人到了現在的 72 萬。

是的,真正最真實的原因是,沒有生產力的不是 iPad,而是我自己。我有著對創作的熱情,但總是淺嘗輒止。曾想過做數碼視頻博主,卻在第二個視頻暴死後一蹶不振;曾想過在少數派多寫一些文章,但總是一推再拖(本文原定於雙 11 期間);曾想過寫歌;曾想過拍 vlog……我有過太多的曾想過,唯獨少了正在做。與之相反的,我把大量的時間用在了研究新的數碼產品上,這代上了 mini-LED,顯示效果很不錯;那代的螢幕有果凍屏問題,需要謹慎考慮云云,我期待從中尋找到「生產力」。

回到文章的最開頭,我有必要購入 12.9 寸的 iPad 嗎?現在我的回答是:沒有必要,12.9 寸搭配鍵盤已經讓重量達到了超越 MacBook Air 的程度,抹去了 iPad 相較於電腦最為重要的優勢。在擁有台前調度的今天,11 寸的 iPad Air 已經完全能勝任我的工作與創作了。

也許本文可以順利發表就是證明

最後來不免俗的自問自答一下,iPad 有生產力嗎?

私以為蘋果現在對 iPad 的定位也是存在問題的,與其用生產力這麼重的詞,不如說 iPad 能滿足的是普通人對生活的熱情與好奇心,沒有那麼專業,但它能滿足幼稚卻富有熱情的創造力。

它不一定是你的下一台電腦,但它是你開始創作的第一種可能性。而這一切,終究還是需要我們自己一步又一步,帶著對平凡生活的熱情,堅定地走下去。

原文連結:

https://sspai.com/post/84581?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他山之石4961

責編:張奕源Nick

題圖來自 Unsplash:@serwin365

/ 更多熱門文章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a0abe6d53a1b88d7bb09e52ed1237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