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近又買了這 5 件好用的「新玩意」

2023-11-15     少數派

原標題:我們最近又買了這 5 件好用的「新玩意」

編註:我們希望通過「編輯部的新玩意」分享編輯部成員們最近在用的新奇產品,讓他們自己來談談這些新玩意的使用體驗究竟如何。

內容聲明:《新玩意》欄目如含有商務內容,將會在對應條目標註「廣告」;來源為「廠商送測」的產品並無內容干涉。

🧸

TpGSC 粘土人 JOKER

  • 入手渠道:淘寶自購

  • 入手價格:¥289.9

入手渠道:淘寶自購

入手價格:¥289.9

前段時間,我瘋狂沉迷於《女神異聞錄 5 皇家版(P5R)》,花了 90 多個小時通關 1 周目後,又立馬接上了《女神異聞錄 5 亂戰:魅影攻手(P5S)》。P5 系列極強的代入感讓其中的每一位角色都顯得如此真實,而作為玩家在遊戲中的化身,JOKER 更是讓人很難不愛。於是,我便萌生出想要買一隻 JOKER 人偶的念頭。

起初我想買的是 HELLO! GOOD SMILE 系列的小手辦,奈何網上幾乎所有店家都缺貨,只能作罷。巧合的是,我在月底發現 GSC 粘土人系列的 JOKER 在 10 月再版了。於是當淘寶有合適的現貨時,我就立馬下單了。

就,真的很可愛

雖然我之前也入手過幾隻粘土人,但都是星之卡比這樣的角色,這次算是我第一次入手人形粘土人,其中的許多體驗還是讓我覺得很驚喜的。在經過可愛化的加工後,GSC 的粘土人依然能夠讓人一眼看出角色的神態特徵,甚至能給人一種「這個角色可愛化之後就該長這樣」的合理感。即便在可愛化之後,JOKER 本身的英氣也沒有被掩蓋,不會讓人覺得只有可愛,反而帶來了一種「奶凶奶凶」的感覺。

在可玩性方面,GSC 的粘土人向來是量大管飽的。包裝中附帶了 2 種表情的面雕,以及佩戴面具後的髮型零件,甚至還有不同顏色的眼睛可以替換把玩。為了照顧外觀的完整性,身體的可動就相對比較簡單,手臂只有根部可以轉動,但配合上些許斜切角度,還是可以做到抬手射擊的動作,但要實現曲肘的動作就得靠替換零件了。

除了還原角色設定外,粘土人還有一大樂趣便是「跨次元聯動」。因為粘土人統一的規格,玩家可以讓不同作品之中的角色在桌面上產生互動。比如讓卡比拿著劍追 JOKER,上一次體驗這種打破次元壁的感覺還是在《任天堂明星大亂斗》。

總的來說,這隻粘土人的表現還是挺超出我預期的。但通過替換件形式實現不同造型的設計還是顯得有些繁瑣了,因此,我也非常期待明年 4 月即將發售的粘土人 Doll 系列的 JOKER,不但有更多的可動關節,甚至連衣服材質採用了真實布料,可玩性勢必會更上一層樓。

北鴞Bose QuietComfort SE

  • 入手渠道:山姆激情購入

  • 入手價格:¥1399

入手渠道:山姆激情購入

入手價格:¥1399

有時我常在想,我樓上的鄰居是不是對房價漲不起來心含怨氣,在消停了幾個月後,他們像是突然想起自己的房子除了臥室需要通電打孔之外還新長了個大廳。於是在過去的幾周,我聽著電鑽的聲音由遠及近,逐漸到了自己正頭頂,空屋傳響,哀轉久絕。

起初,松下和三星還是能扛得住的,實在受不了了,我就背上筆記本去咖啡館。後來,我開始因為咖啡因不耐受睡不明白覺加腹瀉,出門的計劃只能作罷,它倆對越發靠近的電鑽也逐漸力不從心。直到前幾天去山姆買吃的,我試了一下新擺上架的 Bose QuietComfort SE,當天的開銷一下就翻了好幾番。

這是一個相對冷門的型號。準確說來,它就是為超市準備的 QC45。根據 Reddit 的說法,Bose QuietComfort SE 和 QC45 唯一的差別是 QC SE 用了軟包盒子、附贈軟內膽包和 A-C 短線,而非 C-C 加硬盒,連 app 都一併識別成 QC45。對我來說倒是差別不大,我也不會把它戴出門,而且相比之下,我甚至更喜歡比較柔軟、更好收納的內膽包。

耳機有兩點讓我印象深刻。第一是對大頭還算友好。我本身很少買頭戴式耳機,自從前幾年被不同型號夾過頭之後,我就只剩打遊戲時會用電腦掛機的 SHP9500。QC SE 的耳罩柔軟度不錯,貼合得很穩,剛好塞下我不算小的耳朵,壓力也能正常分散掉。同時頭梁鬆緊適中,可以只靠夾力(頭梁懸空)把耳機固定住,但戴個一晌半晌也不會被夾到頭痛。與之對比,我平常用的開放式耳機 SHP9500 的舒適更多就是靠頭梁軟,沒什麼夾勁。

第二就是 Bose 這個降噪著實沒得說。在商場試機時,打開主動降噪之後整個商場一片死寂,旁邊人說話的聲音都沒了。到了我的電鑽處刑現場,實際體驗下來,在打開主動降噪並用正常音量放歌后,電鑽在頭頂的惱人動靜減輕到了和遠處有人打呼嚕差不多的水平,響度和頻率都不再叫我抓狂。此外,就是跟之前被我用壞的 Bose 大鯊相比——雖然我沒那麼靈敏,但一耳朵上去,QC SE 的音質怎麼也是個正常水平了,不至於跟之前用完大鯊換別的耳機都讓我覺得如聽仙樂耳暫明。

總結一下,QC SE 直接解決了我想上樓和裝修隊發生衝突的問題,讓我能在噪音環境里正常工作。另外藍牙穩定性不錯,去離電腦最遠的房間時才會開始不穩定斷個一兩下,平常戴著在屋裡隨便走都可以;續航還可以,官方標稱 24h 帶快充,沒電了還能連 2.5-3.5 的線當被動降噪有線耳機用(也不至於,沒電我就用那倆入耳耳機了)。

缺點也不是沒有,第一,耳機本體大概就是個 QC45,和雙十一折扣渠道價比,貴了 100 塊(但比官方店的 QC45 便宜),相當於買了個一秒送達服務,不好說虧不虧;第二,耳罩包裹的位置會剛好壓在顳下頜關節上,面部如果完全放鬆會不自覺張嘴,看著有點弱智,但想到它不夾頭,我也不是不能自適應。第三,買完的這周,樓上打鑽的頻率和時長都有了明顯的減少,讓我不得不懷疑他們是山姆派來的特務。

ClydeGoogle Pixel 8 Pro

  • 入手渠道:淘寶

  • 入手價格:¥9190(含 Pixel Watch 2)

入手渠道:淘寶

入手價格:¥9190(含 Pixel Watch 2)

既然不是單篇而是欄目客串,那就多來點吐槽。

小米有小米 6、Apple 有 iPhone 6s、華為有 Mate 20 Pro,但 Google Pixel 在我心目中卻一直沒有這樣一款能夠讓人安穩度日、甘當「釘子戶」的選擇——即便是買過兩次、發誓「要用兩三年」的 Pixel 4 XL,也有著續航不夠、拍照殺後台等等讓我掀桌怒罵的致命短板。

這種「輕易不說完美」的珠海工匠精神,也讓 Pixel 粉絲對 Google Pixel 多了一份寶貴的包容:這一代解決一點小問題、下一代加回一些小特性、下下代下放幾個新特性……真沒想到 Pixel 就這樣成為了日本市場的龍頭。今年 Google 掏出的 Pixel 8 系列走的也依然是這個路線。

我購買的是 Pixel 8 Pro 的陶瓷白配色,選擇 128GB 版本是因為當時急著上手體驗而台版沒有 256GB 版本的陶瓷白,同時也是因為「Only Google can do」。沒有微信的教育,外國人的思維始終是殘缺的,少了大概有兩位數大小、單位為 GB 的存儲空間占用吧。好在真機手感就像陶瓷白這個命名一樣,溫潤、細膩,讓我想起當年自己用過的 Pixel 4 XL。

螢幕方面解析度降級到 1344×2992,Pixel 7 Pro 還在手裡時二者的清晰度差異完全可以說是肉眼可見的大。但我們又不能完全說這波是「牙膏倒吸」,這塊所謂 Actua Display 的螢幕不出意外應該是特別定製,峰值亮度 2400 尼特亮度不僅可以和國產旗艦卷一卷,高達 900 多尼特的手動亮度調節也是一下就讓原本平平無奇的螢幕亮度一下來到了第一梯隊,在晴朗的室外用起來也是輕輕鬆鬆。

最小寬度、默認顯示大小與中等顯示大小

用久了之後、尤其是賣掉 Pixel 7 Pro 之後,解析度倒退這件事的「後遺症」就只剩下了一個:顯示大小。因為短邊 1344 的緣故這次 Pixel 8 Pro 的「最小寬度」也變成了在 Pixel 系列機型上從未有過的 448。這也導致默認顯示大小看上去太小、但往上拉一格又會顯得太大的尷尬狀況。

半個多月使用下來,這一代進步感知最為明顯的果然還是相機。因為廣角、主攝和長焦都用上高像素傳感器,並且支持全像素輸出的專業模式,在個人最為喜愛的長焦這邊 Pixel 8 Pro 的表現可以說是「寵溺」級別的——不是那種給你徠點影調風格、哈一口蘇氣到人像照片里的那種國產高像素長焦的驚艷,而是將以往 Pixel 在主攝方面的 HDR+ 觀感、動態範圍和解析力原原本本地放進長焦,感覺格外自然。另外 Pixel 8 Pro 也是少數「無主攝」機型(所有傳感器均為主攝畫質時廠商常用的宣傳術語)中開啟全像素輸出後畫面白平衡與默認四合一模式不會有太大差異的。

主攝與 5x,因為超出體積限制均經過二次壓縮

與全像素輸出、專業模式相輔相成的,Android 14 的 Ultra HDR 特性對 Pixel 8 Pro 的影像體驗加成也是「殺手級」的,因為這個特性,在 Google 相冊里查看照片時我們終於能在 HDR 顯示效果的幫助下重溫拍攝場景中最直觀的光影感受——遺憾的是雖然最新版 Chromium 瀏覽器可以查看 HDR 照片,但我目前所拍攝的照片主要都是使用全像素輸出的,大小都遠超我站的 5MB 尺寸限制,而我又懶得一張張手動壓縮(還不確定是否會壓縮掉 HDR 顯示效果)。想想作罷,這裡留下這僅存的、發布過的、唯一一張四合一 12MP 照片,剩下的供大家想像吧:

所以到最後我也發現,高像素和 HDR 的最大瓶頸依然是生態,就像我的 128GB 存儲空間撐不起動輒十三四兆一張的全像素照片(如果是 RAW 則額外需要 50M 左右)的拍攝能力一樣,從少數派到微博,對文件體積、HDR 照片格式支持方面的限制比比皆是,想讓螢幕另一頭的人感受照片效果這件事並不簡單。

至於 Google 在發布會瘋狂展開的 AI 我在這裡就不多說了。這些功能的體驗可謂各種「花活」,耗時不說,可用性和實際效果也是參差不齊。或許等晚些時候 feature drop 推送本地模型之後才算真正上線。AI 方面現階段的唯一亮點是,從 Pixel 4 系列開始內置在 Pixel 機型上的本地語音識別模型這一代終於支持中文了,這意味著 Google Assistant 的識別速度更快了、錄音機也支持實時轉錄了——畢竟繁體中文也是中文,就像台灣版也是國行版,四捨五入我買的 Pixel 8 Pro 就是國行版,將來可以帶去機關單位上班。

溫度傳感器這種在我看來純屬 Google 犯蠢的設計更不想多費筆墨,大家跟我一樣理解為疫情期間 Google 學國內友商做了個糟糕的決策就好——更多詳盡的體驗則會在我不需要手動壓縮照片體積的時候隨緣更新。

🧹

路中南石頭洗地機 A10 Plus B1

  • 入手渠道:官方翻修店

  • 入手價格:¥2299

入手渠道:官方翻修店

入手價格:¥2299

在抄編輯部陳老師作業的時候翻到了石頭,想起來之前已經入手過一台石頭的吸塵器,雖然總體體驗上還算不錯,但是買的時候還是太年輕——我爹媽家沒有任何地毯毛毯,我卻入手了個吸塵器,導致買回來後基本吃灰,耗電量最高的是床上除蟎。每次看到爹媽還在用拖把和抹布伺候這片方寸之地的時候,我都無比心痛,該讓科技出手了。

本來是看到了 A10 Ultra 的廣告,不過陳老師友情提醒說像我這種已經有一整套吸塵器裝備的話還是購入 A10 Plus 比較划算,接著就是好巧不巧誤入了石頭的官修店,一看價格還蠻划算的(那個時候雙十一還沒開始),B1 成色最好、B2 次之,這倆都有兩年質保。B3 只有一年,成色最差,但最便宜。勤儉持家的宗旨下就連帶 G20 掃地機器人也一塊購買了 B1 版本。

洗地機背後就是自家哥們吸塵器

也許你會好奇,同樣是掃拖一體為什麼又買機器人又買洗地機,但是我家的情況確實是這樣,作為懶人的我當然希望有個什麼精靈在出門的時候偷偷搞定打掃,但是老中人還是更偏愛手動家務帶來的滿足感,勞動最光榮。當然我也是在買完之後才看到橙紅出的這期《清潔工具》視頻,她的結論也比較類似,建議選購個手動工具洗地機和自動工具掃拖一體機器人比較合理。

說回產品本身,因為先在爹媽家拆開試用了,我媽滿意到不行,差點就開口索要了:機器自帶助力,類似於會直線拉著人往前跑,但是又跟著倆助力小輪,因此來回拖(下簡稱「劃拉」)也沒有問題,符合一家子人的拖地習慣;其次是一次搞定掃地和拖地這兩件事對於他們來說太新奇了,解放腰部。我是赤腳黨,夏天更傾向於赤腳走在家裡的,那掃過和拖過的感覺確實不一樣,腳上沾上的灰塵會少很多。洗地機清潔力肯定不如人手拿著抹布在地上硬擦,但是突出一個性價比:來回劃拉兩下就有不錯的清潔效果。首次使用的時候我也留心了頑垢,緩慢多劃拉幾次也能搞定。

所以……洗地機就是一個比較高級的地面吸塵器+電動拖把,我要做的就是加水、拖地、倒掉污水,如果只能二選一的話我會優先買兩倍價格的機器人,不過就目前我使用 A10 Plus 的體驗來看,如果能接受兩三天一次的拖地(可以搭配:洗衣機後、降噪耳機、播客),這筆錢還是可以省下來的。順便聊句題外話:買官修的產品用起來心態真的很不一樣,就當作是純粹的工具使勁用,沒有什麼「剛買來先好好愛惜」的心態,真奇怪。

污水桶裡面是沒有透明度的污水,傾倒後還有紙屑、毛髮和垃圾需要衝洗。(可能會引起不適,已經選擇了虛焦的一張)

使用下來沒那麼滿意的幾點:

  • 續航:在定期清潔的日常里,滿電情況下十五分鐘內在家裡各處劃拉劃拉是沒問題的。但是初到貨時僅有一半電量,還想整個屋子打掃一下,就吃力了。還有我也拿到新房子全屋劃拉了一下,電量所剩無幾。以上都是標準自動模式下,沒有用 Eco 模式(語音里叫輕拖模式,但我主要就是想拿來拖地的)。

  • 自清潔:噪音很大,而且會在接入電源的情況下繼續掉電。第一點就戴上降噪耳機忍忍吧,第二點就拖完後預留點電量好了。畢竟人要等著自清潔完成後去倒掉污水桶,久了怕忘。

  • 靈活度/使用習慣:目前我是隔兩天使用一次,但是偶爾也會在同一天裡使用多次,後者這個情況就比較尷尬,目前設定是用完放回底座後就啟動自清潔+3小時的靜音烘乾,如果是烘乾後又立刻拿去用就有點重複耗電的感覺。歡迎評論區指點分享。

續航:在定期清潔的日常里,滿電情況下十五分鐘內在家裡各處劃拉劃拉是沒問題的。但是初到貨時僅有一半電量,還想整個屋子打掃一下,就吃力了。還有我也拿到新房子全屋劃拉了一下,電量所剩無幾。以上都是標準自動模式下,沒有用 Eco 模式(語音里叫輕拖模式,但我主要就是想拿來拖地的)。

自清潔:噪音很大,而且會在接入電源的情況下繼續掉電。第一點就戴上降噪耳機忍忍吧,第二點就拖完後預留點電量好了。畢竟人要等著自清潔完成後去倒掉污水桶,久了怕忘。

靈活度/使用習慣:目前我是隔兩天使用一次,但是偶爾也會在同一天裡使用多次,後者這個情況就比較尷尬,目前設定是用完放回底座後就啟動自清潔+3小時的靜音烘乾,如果是烘乾後又立刻拿去用就有點重複耗電的感覺。歡迎評論區指點分享。

除了上述這幾點,我對 2023 年能夠花兩千出頭買到這麼個玩意兒還是相當滿意的,起碼讓輕鬆拖地變成了可能,以往我是不會選擇人工拖地的。耗材本身也不貴,按照我三天拖地 15 分鐘的頻率來看,機器包裝內自帶的耗材就足夠使用三年,而一想夏天終於可以放心打赤腳就還挺期待明年夏天的。

BingoiPhone 15 Plus + Apple Care

  • 入手渠道:第三方渠道

  • 入手價格:¥7700 + 1350

入手渠道:第三方渠道

入手價格:¥7700 + 1350

儘管入手一台新 iPhone 已經在我的計劃之中,但以接近原價入手 iPhone 15 Plus 卻是在意料之外。在無數次的裸機自由落體後,我的戰損版 Galaxy S21 終於摔壞了。螢幕左側液晶漏了,造成開屏有一大片白邊,觸控也逐漸失效,最後是用 DEX 功能連上顯示器搶救了一些數據回來。

我立即下單了 iPhone 15 Plus,價格有些讓我下不了手但我已經走投無路了。自從手機摔壞後,我用 iPad mini 6 艱難地熬過一段時間,迎來新手機那一刻我才感覺得到了新生。

因為我此前有用過 iOS 的經歷,所以上手 iPhone 15 Plus 還是挺快的,只有少部分 Sumsung 獨家功能的缺失讓我需要適應一下。截止寫文此刻,我一下子就能回想起來的就有隨時可劃出的螢幕側面板、還有觀看錄製的視頻時隨時能夠截取當下一幀存為照片的便利按鈕,更不用說三星針對東亞膚色的獨家優化。但我下定決心從 Galaxy 換到 iPhone,更多是饞 iPhone 的實況照片和拍視頻的優勢(是的,我不關注數碼也知道 iPhone 拍視頻遙遙領先),這兩點是我養貓後才有的需求,我眼裡的貓貓總是很可愛、有很多我想要抓住的瞬間,但是 Galaxy 相機總是違背快門、擅自選幀真的讓我錯過了太多;換用 iPhone 15 Plus 後,我的相冊里多了超多貓貓照片。iPhone 自拍實在沒法跟 Galaxy 比,所以我現在對外是一個「生性不愛自拍的女生」,相冊里自拍照片數量甚至不及貓貓照片的十分之一。

Galaxy S21 使用驍龍 888 晶片讓我對手機續航有些陰影,而 iPhone 15 Plus 短短半個月就把我治好了。新機到手後一直設置電池保護功能,充電上限是 80%,但我至今沒見過手機電量低於 30%,而且我是單機用戶,一台 iPhone 15 Plus 承受了所有。在 Galaxy S21 之前,我用的是 iPhone 8,當時就苦於信號太差所以回歸 Android,而幾年後的今天,iPhone 15 Plus 的信號還是不如三星,總是在莫名其妙要用的時候加載不出網絡內容,等個幾秒才出來;但為了可愛的貓貓我願意忍受。

iPhone 15 Plus 應該是一款很少人選擇的機型,我選擇它有三個原因:一是 iPhone 邊框比 Galaxy S21 要寬,對比之下買大螢幕手機的話才會顯得邊框沒那麼寬;二是早有耳聞 iPhone 15 Plus 是續航王者,事實的確如此,我很滿意它的續航;三是我不需要 5x 拍照,2x 拍貓貓是最合適的,所以也不考慮 Pro 系列。明確了自己的需求後再購入手機,能讓自己用起來更加舒心,iPhone 15 Plus 自身唯一的缺點應該就是手機殼不好買了。

雙十一的降價讓我有些心塞,但誰叫我那麼快把手機摔壞,差價就當是買個教訓。希望大家不要學我,一定要好好愛護自己的手機。

原文連結:

https://sspai.com/post/84306?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少數派編輯部

責編:Microhoo

/ 更多熱門文章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32a9e3923f0cff6b8d812dc288acb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