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 33 歲,百萬「年終獎」,我實名慕了……

2023-12-27     少數派

原標題:人均 33 歲,百萬「年終獎」,我實名慕了……

提起阿里巴巴,你會想到什麼?淘寶、天貓、雙十一…… 這些我們早已耳熟能詳的詞彙自然不必多說,你應該也才剛從「年終好價節」的戰場上滿載而歸。不過,今天我想和你聊聊你可能不了解的阿里巴巴的另一面:給中國本土的青年科學家「砸錢」。

就在今天上午,由阿里巴巴達摩院發起、旨在發掘和鼓勵中國青年科學家的公益性學術評選——青橙獎正式公布獲獎名單,國內學者常林、成里京、馮毅、蘇俊等 15 人獲獎,每人將獲得由阿里巴巴公益專項支持、可自由支配的 100 萬元獎金。

雖然也許是個看起來有點陌生的詞彙,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阿里巴巴達摩院自 2018 年發起首屆青橙獎評選之後,到今年也已經走過了 6 個年頭。也別認為這些學術獎項及研究與我們沒有太多關係,它們都會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想了解的話接著往下看。

獎項含金量高,高校學者積極響應

作為阿里巴巴旗下機構,達摩院設立的初衷致力於探索科技未知,是一所以人類願景為驅動力,立足於基礎科學、創新性技術和應用技術的研究院,你可以在達摩院官網找到他們在過去幾年時間裡公開的上千篇學術發表、研究報告,以及實驗應用。

作為面向對科技進步有關鍵推動作用的中國青年學者頒發的純公益性獎項,一年一度的青橙獎由阿里巴巴達摩院主辦、阿里巴巴公益出資支持,參評門檻也相當嚴格。

據了解,申報青橙獎的學者不僅需要為 35 周歲以下的中國高校及科研院所全職科學研究工作者,必須已經獲得博士學位;在每年數百位的參評學者中,僅有不超過 30 名可以最終獲得「達摩院青橙學者」獎項榮譽稱號以及相關獎金和支持。

評審方面,阿里巴巴達摩院將設立評審委員會、管理委員會、監督委員會,確保每一個環節均由具有高學術水平及優良學風的專家團隊組成,保證獎項評審過程遵守客觀、公平、公正、嚴謹等原則,實現為真正出色的中國學術科研青年提供有效的幫助和支持。

如果你在搜尋引擎中檢索「青橙獎」,就會發現諸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諸多國內頂級學府,都在積極響應並鼓勵自家學子參與青橙獎評選,足見這一獎項的號召力之強和含金量之高。

獎勵支持度大,國際平台表現亮眼

正如上文所述,青橙獎旨在發掘和幫助更多對科技進步有重要推動作用的 35 歲以下中國青年科學家,鼓勵他們在重大科研攻堅中挑大樑,發揮榜樣作用,帶動更多人關注和投身科學研究。

截至今年,阿里巴巴達摩院已經發掘了 60 多名「青橙學者」。對於每一位獲獎學者,阿里巴巴達摩院都會向他們頒發可以自由支配的 100 萬元人民幣的獎金數額,同時,今天也揭曉了青橙獎「最具潛力獎」30 人名單,每人將收到 10 萬元獎勵。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啟動申報的第 6 屆青橙獎共吸引了 400 多位國內各所高尖院校的青年學者報名。不僅申報人數連年累增,中國學者在國際科研領域日漸提升的影響力也可從青橙獎申報材料的含金量中得以一窺:3 篇 Nature 封面文章和 35 篇 Nature 正刊、40 篇 Science 正刊、8 篇 Cell 正刊,還有多篇國際頂級會議論文成果等等。

科研覆蓋面廣,學術成果引人矚目

提起「北大韋神」,相信不少人應該不會陌生。以在數學研究領域的傳奇經歷而聞名的北京大學助理教授、數學科學學院微分方程教研室研究員韋東奕,曾以滿分蟬聯第 49 屆、第 50 屆國際奧數競賽金牌,在 2018 年首屆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中斬獲金獎。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韋東奕也是 2021 年第 4 屆阿里巴巴達摩院青橙獎的獲得者,韋東奕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田剛更是在寫給阿里巴巴達摩院的推薦信中,稱韋東奕極具數學天賦,完全有可能成為國際著名數學家。

對了,與韋東奕同屆獲得青橙獎的,還有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產品高級主任設計師朱飛虎,雖然你大概沒有聽過他的名字,但是對他的研究成果一定不會陌生。由朱飛虎設計的視覺導航算法,保證了我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中火星探測器的成功軟著陸,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在火星部署火星車的國家。

如果說數學研究及天體探測領域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可謂相去甚遠,那麼這些人的學術成果則可能會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產生實際而又重大的影響。

拿今年新晉的青橙學者、劍橋大學工程系博士、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研究員楊宗銀來說,他最知名的科研成果,是發明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小的光譜儀。經過 8 年的漫長研究,經歷了 150 次失敗之後,楊宗銀的堅持終於在 2018 年換來了回報。國際知名期刊 Science 評價楊宗銀的研究成果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材料合成,最高超的實驗技巧,最巧妙的算法」。

由楊宗銀研發的微型光譜儀僅有幾十微米,比一根頭髮絲的直徑還要小上千倍。憑藉這項探測物體精度能力的重大科研進步,未來在醫學、農業、食品安全等領域,都將可能出現長足而意義非凡的突破,比如用手機掃一掃就能檢測蔬菜瓜果農藥殘留、測量牛奶中是否含有三聚氰胺……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香港中文大學客席助理教授、德國哥廷根大學生物學博士,這些名號及頭銜全部都由一個新科青橙獎得主獲得,那就是來自中國香港的蘇俊。

因為母親是高齡產婦,在了解到女性在生殖與生產過程中面臨的高風險與相關問題之後,蘇俊也希望能用自身所學幫助女性群體。

蘇俊博士的研究長期聚焦於卵母細胞生長異常情況方面,首次把液-液相分離引進生殖領域,通過研究成功提高了人類卵母細胞組裝紡錘體和分離染色體的準確性,為破解女性不育等生育問題帶來了新思路。

蘇俊表示,如果最後成功獲得了青橙獎項,將用獎金為實驗室繼續添置顯微鏡設備,輔助自己的實驗成像工作。有意思的是,蘇俊平時還會在閒魚上購置顯微鏡頭滿足實驗所需,而在研究之外,蘇俊也會在小紅書這樣的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工作還有日常。

結語

隨著 2023 年步入尾聲,這些中國學者都在通過自己的研究努力推動著人類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力量」,我很高興他們拿到了一份特別的「年終獎」。

我也很高興看到阿里巴巴達摩院青橙獎發掘出這些科研新青年讓更多人看見、學習,成為大家「追星」的對象。期待阿里巴巴達摩院能和這些中國學者一起,取得更多科研成就,推動中國乃至世界基礎科學的發展和進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b980bb57645651001636ce81e23ab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