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被裁大廠人,「被過濾者」的生活

2023-04-29     燃財經

原標題:35+被裁大廠人,「被過濾者」的生活

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創

作者丨馬舒葉

編輯丨謝中秀

「剛被裁時,我想著大不了換個公司,但沒想到找不到工作了。」

2021年10月,從某頭部出行企業本地化部門被裁後,85後的江大河心態輕鬆,「我管理過300-500人的業務團隊,也做過從0到1的業務,沒道理找不到工作。」

於是,離開該大廠後,江大河首先聯繫了此前就向他拋出過橄欖枝,但被他拒絕的某大廠事業部。然而時移世易,這一次,江大河變成了被拒絕的那一個,「不招人了。」

這也是多數大廠人被裁後的第一選擇,再找一家大廠就業。只是形勢變化,此路不一定行得通。

後來,江大河將注意力放在了創業上,謀划著把在大廠積累的本地團長資源、社區資源盤起來,「自己選品,通過團長向小區售賣,帶貨賺錢」,但效果並不如人意,「推了兩個品我發現賣得並不好。」

最後,被裁一個月後,江大河在自家小區樓下擺攤,賣起了童裝,這讓江大河嘗到了甜頭,也看到了未來,「第一天就賣了3000元。」而「杭州有3000多個小區,每個小區都走一遍,就能建立起一個穩定的私域社群。」這是一筆可觀的生意。

圖/江大河在小區擺攤

來源/@江大河的童裝鋪子 小紅書平台

如今,江大河的地攤已經發展成了建在倉庫里的工廠店,「一開始一個月賣3萬元,後來賣6萬元,再後來翻倍。」他也成了杭州小有名氣的品牌童裝尾貨商,還組建起了一個團隊。

這個團隊聚集了一小批35歲+從萬科、阿里被裁的大廠中年人,「我們開玩笑說,我們的組合叫廢柴聯盟。」江大河笑道。

曾經年薪百萬元,負責某頭部網際網路大廠業務線的李貝貝,也在2022年6月被裁。

被裁之後,李貝貝先是浪了一個月,「去了新疆看戈壁灘,去三亞吹海風,還在萬寧的沙灘上感受了一把人生新體驗。」但隨後也得回歸生活,面對全是保險崗的招聘軟體頁面,滿是不甘和沮喪,「但有房貸要還,還有孩子要養,我連崩潰都不敢。」

一次偶然的機會,李貝貝在接待來北京看病的新疆小哥時,感受到了「陪診」這一行業的潛力,並投身陪診行業,「一開始不熟悉,一天只能接一單,服務費就是200-300元,收入也不固定,後來熟練了,現在一天做3-4單,客戶轉介紹的多,一個月收入能達到1-2萬元。」

如今,不少以前李貝貝對接的地方城市投資人,甚至是有實力的美團商家都對陪診充滿了興趣,李貝貝也註冊了自己「首康陪診」的品牌,並決定在4月引入首批100萬元的風投資金

莫名地,「35歲+」成為所有打工人的夢魘,擔憂自己能不能在職場挺過35歲,也擔憂如果35歲+被裁,該何去何從。

根據脈脈人才智庫推出《乘風而上·人才流動與遷徙2022》年度報告,數據顯示,在工作10年以上的大廠人中,超過40%的人離職後選擇了前景可期的中小型企業,另外有接近四成的大廠人選擇獨立自主創業,36%的大廠人依舊在網際網路大廠之間做選擇。

從種種討論及現實來看,35歲+被裁的中年人,面臨的困難重重

「從(2023年)年初被裁到現在,除了兩次面試,發出的簡歷幾乎都是已讀不回。」34歲的梅子直言。

2022年3月,某阿里巴巴員工總結的35+離職或被裁員工的去向表,在社交圈「刷屏」,「35+畢業」大廠中年人紛紛做起保險引發討論。

在微博平台,#35歲定律#的話題討論次數已高達5.9萬次,評論區里不乏網友表示,「35歲再投簡歷全是已讀不回」「我35歲已經考慮去麥當勞打工了」。

只是,灰心沮喪有之,不甘崩潰有之,生活還是要繼續。

無論是像梅子般積極尋求內推機會,還是如江大河、李貝貝般找到所能、所好進行創業,35+的大廠中年人,無一不在著力求生。而他們豐富的職場經驗和技能,也讓他們被裁員後的人生,擁有了更多的「新可能」。

01

35歲,我被裁了

人如漂萍,隨時代的浪潮起落。從裁員者到被裁者,2021年,江大河經歷了所在整個業務線的大調整。

疫情三年,被阿里、美團、滴滴等網際網路大廠激烈爭奪過的本地化業務,曾經短暫地站上風口,在杭州,江大河的年薪能拿到40萬元以上,代價是,作為寧紹台城市群的負責人,他經常一天連軸轉18個小時。

「白天跑業務,晚上去倉里。」不過再苦再累也有盼頭,「公司承諾會上市,還要升級別、漲薪水、給期權。」江大河憶往昔道。

不過,上市之後,江大河沒迎來漲薪和期權,「大家都很清楚,團購業務要停了,雖然公司只說業務方向調整。」

2021年9月開始,江大河開始陸陸續續承接「裁員指標」,「因為補償很優厚,即使沒待滿一年,補償都會給到1,所以甚至有很多人爭搶被裁名額。」而少部分不願意離開的員工,也在江大河的勸說下「拿賠償走人」。

在安慰情緒激動的員工時,江大河總是說,「現在被裁的是你,可能過段時間我也會走。」

一語成讖,2021年10月,江大河所在的部門,包括他在內95%的人員被「優化」。

從風口跌落的,還有2022年從某頭部旅行企業跳入某頭部大廠的李貝貝。

35+的李貝貝進入該頭部大廠時,職級L8,管理全國15萬商家,800多個銷售,負責被「寄予厚望」的某業務線的產品運營工作,在項目剛啟動時,她所在的團隊每人都拿了股票,她的年薪也達到了百萬元級別。

不過,踩上風口之後的李貝貝,很快就嘗到了「登高跌重」的苦澀,「一開始部門市場經費充足,動輒上大IP,一場大型活動預算50萬元,但後來基本申請不到錢了。」隨後公司內部開始嚴查考勤,她的同事們也紛紛「捲起工時」。

而在巨大的裁員陰影之下,每天「247」工作模式(一天24小時工作,一周工作7天)的她,經常夜裡因為商品標籤打錯、配送錯誤等問題被叫起,「一天只睡幾個小時」,2022年6月,這種生活在被裁的那一刻,終於「畫上了休止符」。

圖/旅遊新體驗

來源/李貝貝提供

在同一個月,2022年6月,就職於某頭部網際網路教育大廠,仍在隔離中的五月,收到了裁員消息。

對此,五月早有預料,此前他平均1-2年跳槽一次,雖然平均薪資漲幅都在20%左右,但他敏感地感覺到,工資漲幅越來越低,「之前基本都能拿16薪,後來能拿14薪就不錯了」,更何況雙減之下,教育賽道江河日下。

於是,經過2-3天的交接,年假一盤完,「連離職證明都是郵到家裡的。」等到解封時,五月去公司拿回了自己的東西,悄無聲息地離開了。

業務的問題導致裁員,或許有跡可循。但在降本增效的大環境下,裁員也有可能無差別地落在每一個大廠打工人頭上

2023年初,梅子由於「降本增效」突然收到了「裁員通知」,這是她進入這家頭部網際網路公司的第二年,「第一年剛來就碰上了首次大裁員,第二年依然在裁員調整」,而此前她跳槽的原因是「有了孩子後希望平衡家庭和生活,想要換一個不那麼卷的工作。」但她沒想到,「在這個年頭,不捲才意味著不安全。」

截止2022年底,梅子所在的部門已經裁員超過一半,「剩下的員工工作都很飽和,我覺得不會再裁員了,即使裁員也不會裁到我。」在裁員壓力之下,梅子任務越來越重,但沒想到,年後她就得到了裁員的消息。

難以理解之下,她明確詢問了領導原因,被對方告知,「並不是你能力的問題。」

02

從輕鬆到困難重重

剛被裁時,因卸下工作壓力而倍感輕鬆的大廠打工人不少。

在各大網際網路大廠間輾轉的江大河,收到裁員消息的時候心態分外輕鬆,「我心想杭州還有不少大廠,休息一下換個地方干就好了。」

李貝貝在拿到裁員補償後,也著實開心了一陣子,「整整浪了一個月。」對李貝貝而言,從一坐十幾個小時的幾平米的小工位,走到風裡、海邊,這些都讓她興奮不已。

但當他們回過頭來投身工作和生活,才發現世界已經變化

剛被裁員後,「閒不住」的江大河,馬上聯繫了曾經對他「示好」過的某大廠事業部,但對方一反半年前的「積極」態度,「已經不招人了」。

「(公司)裁了上萬人出來,杭州的就業市場一下子就捲起來了。」江大河直言,管過300-500人業務團隊,跑通過從0-1業務的履歷,在過去或許「炙手可熱」,但裁員潮之下,「像我這樣的履歷實在太多了,而且年齡也不占優勢」。

85後的江大河發現,35+的大廠中年人,「高不成低不就。」

大廠中年人的尷尬處境,輾轉多家網際網路大廠的江大河分明地感受到,「到這個年紀重新進大廠,就得接受薪資下調,平薪調動都很難,而且還要被90後的領導管理,心態上也很難接受。」

除此之外,對於從業多年的他而言,大廠光環意味著一天18個小時的高強度工作,還有「業務線說砍就砍」的動盪,「我不想再進網際網路了,只想找份穩定的工作,把婚結了」。

不過,不去大廠,又上哪裡找月入2萬元以上的工作呢?

「之前我想把自己在大廠積累的本地團長資源、社區資源盤起來。」江大河告訴燃次元,他跑遍了附近的供應鏈,包括批發市場、義烏的北下朱,「我想自己選品,通過團長向小區售賣,帶貨賺錢。」

但很快,江大河發現,「團長是基於平台有粘性,而不是基於我個人」,同時,個人選品相對起多品類的平台來說,「豐富性相差太遠,推了兩個品我發現賣得並不好」。

李貝貝則在招聘軟體上大廠HR每每簡歷發出卻「已讀不回」的過程中,迸發出滿滿的失望和不甘心。

圖/被過濾的簡歷

來源/李貝貝提供

作為曾經年入百萬元級別的大廠高管,「我西南財經大學畢業,又是海歸,工作能力也很強,以我的學歷和經驗,竟然找不到一份合適的工作。」而除了「已讀不回」之外,也有不少HR明確表示「不招35歲以上的員工」,偶有回覆的,「不是賣保險的崗位,就是大小周工作制、周末不休息的公司」。

如今網際網路就業形勢不佳。「工作崗位太少了,而且面試流程更長了。」五月表示,以前面試一般三到四輪就能確定,但如今他發現有同批被裁的朋友已經面到了第五輪。

35歲+被裁的大廠人,更是失去了選擇的權力。

「其實35+的大廠中年人沒有挑三揀四,是社會沒有工作機會了。」李貝貝無奈地告訴燃次元,偶爾有面試機會時,她也總能從同批面試人的臉上感受到審視的目光。

梅子在陸續面試兩次後,也再沒有接到過面試,「每個月看放出的職位攏共就這麼多,」她開始周末約仍在大廠的朋友一起吃飯,「畢竟內推的效率更高一些,」不過當前,還沒有好消息傳來。

但工作沒有著落,生活的壓力卻不會減輕

李貝貝過去在大廠積累下來的家底全用來付了北京房子的首付,但李貝貝還有孩子、有每月一萬多元的房貸。於是,被裁後沒有了收入來源的李貝貝,不得不進行消費降級,之前出行必打專車的她,開始每天坐起了地鐵,之前作為SKP常客的她,再沒買過一件奢侈品。

同樣扛著房貸的,還有五月。但由於早有存款習慣,五月還有選擇的權力,他算了一筆帳,每月8000元房貸的固定支出,還有社保等支出,如果沒有任何收入,現有的存款能讓他「最多空窗3年」。

思慮良久,五月決定不再進入大廠工作,「一方面在網際網路工作這麼久,我沒拿到期權,也沒財務自由,打工的路我沒能走通,另一方面,我也不想再經歷被裁的過程了。」

當下梅子在丈夫和家人的幫助下,逐漸走出了自我否定的「怪圈」,她將這次裁員當做了一次難得的審視自我的機會,「其實我對之前的工作並不滿意,個人成長和晉升空間非常有限,不如當做是做一次新的選擇」。

不過被裁這段時間的求職經驗,也讓梅子苦笑道,「感覺35+的大廠中年人,就像是被過濾了。」

03

不賣保險,也可以活得很好

在求職市場不順,大廠中年人們也在摸索自己的出路。

被裁一個月之後,江大河就在自家小區樓下擺攤,開始賣起了童裝。第一天,他就賣了3000元。

嘗到甜頭後,江大河算了一筆帳,「杭州有3000多個小區,每個小區都走一遍,就能建立起一個穩定的私域社群。」相比起隨時隨地可能被裁的大廠,這起碼是一項長期的,可持續的生意。

不過,創業似乎並未如他想的那麼容易。

在小區里擺攤,被城管趕,被保安趕,被舉報都是家常便飯了。」有一次,江大河好不容易找到一個願意無償提供攤點的小區烘焙店,但剛擺了4次就遭到了業主舉報。

「一個小區一天能賣1萬元,一旦被舉報,那個小區就再也進不去了,3000多戶的小區客源就這麼沒了,很多顧客總問我什麼時候回去。」這時江大河只能安慰自己,「沒關係,杭州還有3000多個小區呢。」

不僅要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擺攤,疫情期間江大河也免不了提心弔膽,總是一旦得知附近有疑似病例,擺攤到一半立刻就撤,「就怕自己陽了,寶媽根本不敢和你接觸,影響生意。」

同時,由於經驗不足,江大河也踩了不少坑,「童裝一般5月份夏裝就結束了,但2022年5月我有點膨脹,心想著到7月份杭州還是40多度的高溫,結果壓了5-6萬元的貨。」

不過,看著自己手裡的寶媽群人數越來越多,他的地攤也漸漸發展成了建在倉庫里的工廠店,江大河興奮地表示,他已經有了20多個群,5000多精準的私域流量,在杭州更是成了小有名氣的品牌童裝尾貨商。

如今,江大河也不再單打獨鬥,組建起了聚集一小批35歲+被裁大廠人的「廢柴聯盟」。

「離開大廠後,不用每天擔心是不是會裁到自己,也不用去舔誰、討好誰。」江大河坦言,「現在就算讓我回大廠,我也不想回去了,起碼現在我做的事情是可積累、可持續的。」來自寶媽們的信賴和認同也讓江大河收穫了不一樣的滿足感。

現在,江大河已經在小紅書上開始試水直播,「如果今年能把直播做好,在母嬰賽道打出優勢來,也許以後還可以註冊一個童裝品牌。」談起未來,江大河眼中滿滿都是自信和堅定。

從年薪百萬元的女高管,到奔跑在北京各大醫院裡的陪診師,李貝貝的選擇也「並不輕鬆」。

從新疆旅遊歸來後,李貝貝「誤打誤撞」感受到了「陪診」這一行業的潛力,一來,陪診師屬於輕資產創業,不用重資金投入;二來,北京作為全國知名醫院的聚集地,對醫院不熟悉、對北京不熟悉的病人都需要幫助接待,需求是長期穩定的。

確定目標後,李貝貝一掃迷茫,拜北京一位知名的陪診師學習了一個月,學習內容包括培訓的標準化流程、急救知識、常見病症等等。

經歷過「經常半夜開會彙報、跨部門甩鍋」的大廠,李貝貝愛上了溝通簡單的陪診師工作,「這份工作沒有ROI,也不用向上管理」「只需要和客戶溝通清楚病狀就行」,在時間上,「既不用手機隨時待命,也不用玩命加班,周末也能休息了,心裡真的輕鬆多了。」做了半年陪診師,李貝貝徹底告別了「精神內耗」。

而如今,隨著陪診師行業衝上熱搜,尚處在藍海的陪診賽道也引發了投資人的關注,不少以前李貝貝對接的地方城市投資人、甚至是有實力的美團商家都充滿了興趣,如今,李貝貝已經註冊了自己「首康陪診」的品牌,並決定在4月引入首批100萬元的風投資金

離開大廠後的她,更加清醒地明白「平台光環不等於個人能力」,李貝貝表示,「人不一定要打工,不一定為公司創造了什麼才有價值,只有做的事情能被一定數量的人接受,就是有價值的。」而陪診師也不再只是一份工作,變成了她自己長期的事業。

圖/李貝貝的陪診日常(左)五月的家(右)

來源/李貝貝提供、@五月的家 小紅書平台

五月則在小紅書上做起了家居博主,用7個月的時間漲了3萬粉,第一個月,他只有1000名粉絲時就第一次接到了商務合作,「雖然商家只是送了一個量水杯,200元稿費。」但五月非常開心,「我一個人既要拍攝和剪輯,還要負責運營和商務,在這個過程中感覺自己每天都在進步。」

而考慮過創業,也嘗試過做小紅書博主的梅子告訴燃次元,「目前創業的資金風險太高,而開展副業都需要長線積累。」眼下她決定將重心還是放回職場。

如今,她每天一大早就起床跑步,然後寫寫小紅書,同時她也沒放棄找工作,不過重點選擇已上市的半國企,「這類公司一般沒有大廠那麼卷,但仍然有網際網路的氛圍。」同時,梅子也在積極聯繫朋友幫她內推。

35歲+被裁,並非全然無解,被迫離開網際網路大廠的35歲+打工人,儘管有不如意,但仍在努力的生活。

*題圖及部分內文配圖來源於視覺中國。

*文中梅子為化名。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93701fe294b7e4a6271b78ccb152f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