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劇正在搶長劇的生意

2022-08-01     燃財經

原標題:短劇正在搶長劇的生意

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創

燃財經出品

作者 | 孔月昕

編輯 | 饒霞飛

7月22日,短劇分帳「劇王」誕生了。貓眼研究院發布了《2022年上半年劇集市場數據洞察》,其中騰訊視頻短劇《拜託了!別寵我》累計分帳超3000萬元,再創微短劇領域分帳新高。

這背後,是近來格外熱鬧的短劇市場。

一方面,優騰芒及抖音、快手、B站等長短視頻平台都積極推出了「短劇劇場」,並提出了各種「利好」內容創作者的分帳規則。

另一方面,短劇的數量和質量也直線上升。據貓眼研究院發布的《2022短劇洞察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僅長視頻平台騰芒優上線獨播短劇就有171部。

亮眼作品也不在少數,快手的《長公主在上》播放量達3.5億;芒果TV《念念無明》豆瓣評分7.0,評分人數達2.5萬,成短劇領域口碑佳作。

雖然這個體量無法跟億級投資的長劇項目相提並論,但在短劇領域,已然「起風了」。

這給投資人和創作者打了「強心針」,也吸引越來越多創作者湧入微短劇賽道,除了MCN機構和網紅達人外,更多頭部影視創作公司也開始主動加入到短劇創作中來。

他們有的人想以短劇為「跳板」,從而正式進軍影視創作領域;有的人是影視寒冬下的「自救」,在影視項目無法開機時通過短劇搏一搏短期收益;而有的人則從商業角度出發,想專注於短劇的產品模式,憑藉這一內容形式的深度開發,實現達人模式的流量收益。

而無論從何種角度出發,短劇行業確實因為大量創作者的湧入而逐漸發展得欣欣向榮。

快手短劇《胡同兒》導演陸添便透露道,自己手裡除了已經跟平台談好的一個定製長劇項目外,目前的工作重心已經完全放在了短劇和分帳劇上。

來源/宗楠提供

十二升肖影視公司製片人宗楠表示,「我們對短劇抱有非常高的期待,我覺得它會像網大或者網劇一樣,成為影視劇的一個分支,逐漸走向行業正規。」

《一紙寄風月》導演馬詩歌也認同這一觀點,「短劇行業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會處於上升期,因為行業天花板遠遠沒有實現。」

「而且,從創作者的角度來講,短劇也是一種很好的成長型的內容。因為相對於長劇或電影來說,它的門檻相對較低,創作起來也對新人相對友好,機會可能也更多。如果創作者能在短劇的創作過程中,鍛鍊自己的能力、並發揮自己的才華,那麼未來他肯定會有機會向『上』走。」馬詩歌談道。

早早「下海」的短劇創作者

長劇的高成本投入,一直是困擾影視行業的主要問題。除了高投資外,長劇的製作周期長,不僅削弱了作品的時效性,資金運轉的效率也非常緩慢。

「有沒有一種方式可以既解決周期問題,又可以不用承擔那麼大的資金成本?」時任監製的陸添考慮到。

「短劇似乎能解決這些問題,而且更優於傳播。」陸添正是看好了這一點,早早決定下場嘗試。

實際上,正如陸添所言,對於影視作品創作者而言,哪怕是如今最高的投資——千萬級別的微短劇,要承擔的成本也遠遠低於市面上大部分長劇或電影的投入。

「2020年上半年,我就關注到短劇市場的發展了,當時抖音和快手上還沒有真正成型的短劇,快手大部分是一些達人在做相關合集。我跟快手的同學談了之後,發現他們也有做短劇業務的想法,於是一拍即合,我也從長劇轉到了短劇創作上來。」陸添表示。

陸添試水的第一個短劇項目,是2020年快手上線的《毛小旭的觸電人生》,「這部喜劇開啟了我和快手的合作。」

而《毛小旭的觸電人生》的幕後製作公司,十二升肖影視公司從2019年就開始進入短劇賽道了。宗楠告訴燃財經:「我們都是長劇出身,《毛小旭》是我們第一次做短劇,當時抱著嘗試和學習的心態。截至目前,這也是兩分鐘短劇里,我們投入最大的一部作品,大概有幾百萬元。」

之所以早早進軍短劇賽道,是因為宗楠等人關注到短視頻對普通觀眾的吸引力,「相比於追劇,大家更願意花時間瀏覽短視頻,包括我自己每晚也會刷一到兩個小時短視頻。」

「短視頻的火爆,讓我們創作者開始思考,有沒有可能做一些類似於連續劇似的短視頻作品,可以讓觀眾利用碎片化的時間『追劇』。即使單集兩分鐘,30集左右的短劇,加起來也就是60分鐘,不過是一集長劇或一部網絡電影的體量。這對於觀眾來說,『追起來』沒有負擔,他們可以利用去茶水間或洗手間等碎片化時間,看一兩集。」宗楠告訴燃財經。

在宗楠看來,短劇行業近兩年的發展,就是從不為人所知到慢慢被大家熟悉的過程,並且越來越多的創作者都在參與進來。因為它對於投資者及創作者而言,在時間成本以及投入成本上都比長劇或網大更具效率,也更便於嘗試。

與宗楠一樣,大腦天宮影視創作公司編劇欣然,也是2019年下半年開始加入到短劇創作中。

「我們雖然是編劇工作室起家,但我們公司一直想從內容入手,逐漸覆蓋到影視遊戲等內容全產業鏈。不過內容製作這個事情很複雜,而且直接做長劇、電影的話,整個『盤子』太大了,投資風險也高,所以有了短劇這一個試水的機會還挺好。」欣然表示。

而這一個機會也來得很巧,「2019年下半年,騰訊微視跟我們聊,說想做一些不一樣的內容,我們也想創新一些東西,就一起做了漫改短劇《通靈妃》試水。」

來源/騰訊微視微短劇《通靈妃》官方微博

「整個項目推進得很快,但是因為市場上少有同類作品,所以劇本出來後誰也不確定拍出來會是什麼樣子,我們當時都很忐忑。」幸運的是欣然和團隊的創新取得了不錯的結果,《通靈妃》第一季上線後,迅速獲得了破億播放量,《通靈妃》第二季更是以超4億的播放量收官。

良好的市場反饋讓平台和製作方都看好短劇的前景。

欣然還同步參與了互動短劇《摩玉玄奇》的項目,「當時微視推出了互動功能,我們覺得之前的互動內容創作想法有機會落地了,在我們跟微視的內容團隊聊過之後,迅速開啟了項目,我們當時整個流程推得非常快,從我寫劇本到導演進組拍攝剪輯完成,整個周期不超過3個月。」

欣然表示,回想起當初剛剛接觸短劇的時候,那種「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依然會感到些許不安。「當時幾乎沒有人關注到短劇這個賽道,因為沒人知道或製作,人數太少都稱不了『行業』,個別有人在做也沒什麼聲量。」

不過,這種試水短劇的新鮮感,在《一紙寄風月》導演馬詩歌看來,「是順其自然的事」。

「真的要談論短劇的發展史,早在萬合天宜製作《萬萬沒想到》系列就已經發展起來了,2013年,我進入萬合天宜後,就一直在做各種系列短劇。不過網劇的興起、熱錢的湧入,讓大家把投資和目光都放到了長劇上。沒想到『風水輪流轉』,最近兩年短劇又興起了。」

短劇的回歸也讓編劇導演等創作者的機會增多了。2016年時,馬詩歌拍了一部魏大勛主演的短劇《特工別鬧》,作品製作完後根本賣不掉,彼時,平台和市場並不認可這種形態的作品。

「直到2020年,短劇開始有了復甦的跡象後,平台認可了這一形態的產品,於是《特工別鬧》有了上線的機會。與此同時,短劇的內容題材也開始豐富起來了。」在馬詩歌看來,當下的創作環境,屬於短劇的創作紅利期,因為平台或製作方願意接受或嘗試多元化的題材、甚至是更新的形態。

也正是因為早早入局「摸清」了規則,馬詩歌等人都成為了短劇行業的頭部創作者,宗楠背後的十二升肖更是成為頭部短劇製作公司。

「人少事多」的行業窘境

儘管短劇逐漸有了聲量,但是優秀的創作人才無論何時都是緊缺的,因此身兼數職也就成了短劇創作者的常態。

對此,欣然告訴燃財經:「像我們公司,每個人基本上都是身兼數職。因為在創作上,永遠是缺人的狀態,好的創作者,尤其是你想找在預算範圍之內,又很棒的創作者,這確實是一個既矛盾又困難的事情。」

人才的短缺,讓欣然和其他部分同事負擔起更多的任務,「我們一般是能者多勞,如果開始了新項目,我們發現一些工作自己人也能做,並且比起外面請來的專業人士也不差後,我們一般就會換成自己人,溝通起來也更方便。」

「因此我們公司每個人手裡的工作都很多且雜。劇本創作上,我需要參與一些短劇、遊戲項目,此外還要分擔諸如宣發等方面的工作。不過寫劇本的話,我目前還是以短劇為主。」欣然表示。

不僅身兼多職,作為編劇,欣然往往還需要全程跟組,「還好我手裡的項目排期都沒有『撞車』的。」公司的新劇《今天的她也是如才可愛》前不久剛剛殺青,「我最近才返回北京,之前一直跟著劇組工作人員在浙江的一所學校實景拍攝。」

「雖然很忙,但項目推進下去才是我們最開心的事情,包括我們在《今天的她》劇組的時候,大家每天的拍攝工作都很開心,對作品也是由衷的喜愛。」欣然透露道,「因為項目一旦擱淺,就很難再有『出頭之日』。」

這種「痛並快樂著」的工作體驗,也發生在宗楠身上。7月22日晚,她操作的新項目《女人的前半生》在快手上線,當天晚上8點,她還需要實時盯著數據,「上線第一天,我們肯定是要關注數據的,以便及時了解觀眾及市場的反饋。」

這種情形不僅僅發生在項目運轉期間,隨著短劇賽道越發火熱,宗楠大部分時間裡忙得像一隻陀螺,「除了導演的活不幹,剩下劇里劇外的工作我幾乎都做過,包括編劇,偶爾也要我上。」

即使是完全專注內容創作的馬詩歌,除了導演工作外,有時候也要兼任編劇的工作。

「我的創作有兩種路徑,一種是製作方從草創期就來找我,跟我提過項目方向或需求後,讓我從編寫劇本開始創作,《一紙寄風月》就是我從劇本到拍攝一起『包圓』了的項目;另一種是片方已經有了劇本,來問是否感興趣參與拍攝,比如《我的掌門女友》就是我擔任導演的一部作品。」

來源/騰訊電視劇官方微博

大部分創作者身兼數職的壓力,不僅是因為短劇行業剛興起的人手短缺,也有很多長劇/電影創作者在短劇轉型中面臨困難的因素。很多長劇創作者在進入短劇賽道時,短期內是很難迅速轉換創作思維,成長為一名成熟的短劇創作者。

宗楠告訴燃財經,「我們的創作者,大部分都出身長劇,這也導致我們在轉型過程中吃過很多虧,也是不斷摸索才有了現在的雛形。」

陸添同樣也遇到過這種轉型的陣痛,「因為短劇需要更暴力、更快速的價值輸出,能迅速引發觀眾的共鳴。相對於影視作品而言,短劇就是沒有鋪墊、人物變化等更深層次衍生意義的網際網路商品。如果要做這種商品,創作者勢必要摒棄一些東西去靠攏網際網路。」

儘管因為人才短缺等原因不得不身兼數職,但創作者看來,現在確實是行業發展的紅利期。

隨著創作者的不斷湧入,勢必會逐漸造成一定程度的「內卷」。但馬詩歌認為這是好事,「越多的人的加入,也就會要求創作者把每一部作品做得更精品、更創新,才有機會成功立項拍攝上線,這其實是不斷提升創作難度的過程。」

在馬詩歌看來,雖然在短劇行業發展初期,大部分創作者身兼數職會很忙很累,但現在確實是他們迅速吸收學習、躋身行業頭部的最佳機會。

行業發展進行時

創作者賺到錢了嗎?

越來越多的創作者加入短劇賽道,自然也催生了更多的短劇作品立項與製作。據統計,今年5月單月的短劇備案數量就高達421部,而在去年,全年短劇的備案數量僅有398部。

看似行業紅紅火火高速發展的背後,是否真的利好短劇行業幕後的創作者?

從整體行業來看,短劇的產出模式主要有:平台定製、分帳以及項目合作等三種模式,其中分帳模式占主流,且不同的平台分別有自己的公開分帳標準。

而今年上半年快手爆火的短劇《長公主在上》,成功以幾十萬元的成本,收穫超一百萬元的分帳金額,屬於以小博大的典範。

來源/《長公主在上》官方微博

此外,短視頻平台的合作短劇還多了一種創收來源。宗楠表示,他們的短劇除了內容分帳和內容植入這兩種常見的盈利模式外,還可以跟達人(主演)合作,藉助內容產出帶來的流量,進一步開發帶貨等商業模式。

表面上看起來短劇風口很大,眾多影視公司和創作者都在入局,但整個行業看著熱鬧和真正掙錢是兩回事。

對於不少影視行業創作者而言,轉型或兼職做短劇,是影視寒冬下不得不做出的一種選擇。「在影視寒冬影響了上下游產業鏈的時候,甚至部分全職創作者,尤其在他們還沒有名氣和代表作的時候,會因為生存問題直接徹底轉行賣土特產或買保險去了。」欣然告訴燃財經。

「近兩年廣告植入整體呈收縮態勢,所以絕大多數內容製作公司,都是靠線上分帳收益製作內容和養活團隊。但因為短劇的投入成本本身就不高,所以即使項目盈利,最終真正分到創作者上的收益分成也不會特別高。」欣然表示。

但很多短劇創作者,不得不感受兩極分化嚴重的業內收入參差,他們大部分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作者湯圓去年年底開始,也逐漸接到了短劇的劇本創作邀約,「因為我之前沒有影視作品創作經驗,所以我想著雖然報酬低於業內平均水平,但是為了學習積攢經驗和代表作,我依然接了下來。」

湯圓第一部劇本的報酬是2萬元左右,「但是整個項目從去年年底到現在,我只完成了劇本大綱,然後就再沒有消息了,整個項目的推進看起來遙遙無期。」

而哪怕是較為成熟的創作者,在劇本創作收入上也難以有較高突破。有編劇告訴燃財經,「像抖音快手那樣3分鐘左右的劇本一集開價在500元左右,看題材和寫作難度在300-1000元浮動,像優愛騰平台上7-10分鐘的短劇一集開價在小几千,能要到5000元一集算不錯了。」

因此對成熟的編劇來說,短劇劇本的項目幾乎沒有什麼吸引力。作者三月告訴燃財經,她曾經接過一個抖音短劇的項目,因為導演曾跟她有過合作,而且也對她的本子非常滿意,才給她盡力爭取到了5萬元的劇本費。

收入水平短期內得不到大幅提高外,更讓人煎熬的是項目操作前的溝通。

「你的想法可能會一次次被推翻重來。而且有一些甲方可能並不懂創作,但會不停地提出各種難以實現的要求,我又要解釋他的idea在拍攝或製作中不可能實現、或者劇情不符合邏輯。這真的非常消耗創作熱情,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成本也成倍增加,跟收入完全無法達成正比。」湯圓無奈道。

馬詩歌在做編劇時也多次遇到過這種情況,「這種情況下我一般首先會去儘可能了解清楚片方想要的內容,如果雙方的意圖無法達成一致,那麼就不要勉強自己繼續做,因為繼續合作可能會導致項目後期更難以推進。這種情況下,我一般會在項目初期就叫停,不浪費彼此的時間和精力。」

此外,「對於創作者而言,持續的創作、且作品能得到市場認可才能獲得更多的機會。」馬詩歌告訴燃財經,「《一紙寄風月》後,會有更多的人通過這部劇了解到我,然後可能會有更多的項目找到我談合作。機會越多,可能意味著創作者就可以有一定的議價空間。」

但創作者的收益跟整個市場行情息息相關:一旦市場萎縮、項目減少,那麼創作者議價空間自然也降低了。「無論市場是繁榮還是萎縮,這對於頭部創作者的影響可能相對小一些,對中腰部的創作者的收入水平影響更大。」馬詩歌談道。

因此,在陸添看來,「目前短劇賽道的總預算和流量並沒有急速擴張,但據我了解,想要了解這個行業、或是直接轉行的人則在迅速增長,一定程度會導致後入行的人會面臨競爭越發激烈、內容製作壓力大、獲取收益越發困難等問題。」

「因此雖然更多的人加入短劇賽道,會激活整個行業,讓短劇內容生態更繁榮。但成立的項目及其創作者能否賺到錢,就很難預估了。」

參考資料:

《沸騰的短劇江湖:十個劇組九個在拍,頭部分帳金超3000萬,用戶上癮陷付費套路》,來源:Tech星球

*題圖來源於視覺中國。

*文中湯圓為化名。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5edb61d6004115708b2a23e57da1f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