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版《三體》火了,但科幻劇並未成功

2023-02-01     燃財經

原標題:真人版《三體》火了,但科幻劇並未成功

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創

作者 | 陶 淘

編輯 | 曹 楊

#《三體》贏麻了#,在《三體》電視劇播出不久,這一話題便登上了熱搜。截至1月31日晚9時,該話題的閱讀次數已破4.2億,討論量達2.3萬。

高熱度之外,《三體》的口碑也沒有落下。即使電視劇已經播出過半,但其在豆瓣的評分依然保持在8.1分。

「兩集看完,想給《三體》劇組送錦旗了。片尾背景音樂一出,宿命感絕了!」《三體》書粉安琪在僅僅看了劇集的開頭後,就立馬發朋友圈如此評論。

圖/安琪對《三體》真人劇的評價 來源/安琪提供

「《三體》電視劇帶給我的震撼,是『彗星撞地球般』的感覺。」沒讀過原著的禾風,在談到《三體》時,也頗有感觸地表示,「劇中對『人性善惡因果』的深刻探討,以及對『人與自然關係』的審視,都顛覆了我固有的思維框架。」

寫實感與科幻色彩、原著風格與大眾視角兼具,是電視劇《三體》好評如潮的核心原因也就是說,電視劇《三體》的操刀手們,深諳平衡之術。」談及國內電視劇版《三體》的成功,編劇南岸對燃次元分析道。

「時光回溯到2017年,《三體》電視劇項目啟動之初,騰訊副總裁孫忠懷就曾拍板表示,『《三體》劇集的基調,是忠於原著』,這才有了這部電視劇的初始基調。」《三體》電視劇總製片人白一驄在介紹該劇的前世今生時,對燃次元表示。

「作為極具國民影響力的科幻IP《三體》,它不僅僅是書粉的《三體》,更肩負著科普科學與科幻的使命。」導演楊磊對燃次元解碼劇集《三體》時強調,「降低大眾對硬核科幻的觀劇門檻,也是我們在劇集中一直試圖去達到的目標。」

楊磊表示,原創角色記者慕星的加入,就是為了給冷峻的劇集增添一些生活氣息,並把一些書中的事件交代得更加清晰。

而《三體》電視劇之所以可以呈現出如此多的劇集風格,是其幕後主創的不斷用心。

據動畫導演陸貝珂透露,一些《三體》原著中的內容採用了動畫形式,是因為動畫與科幻之間超強的適配感。「比如,遊戲pick了動畫的呈現形式,就可以呈現出遊戲中3A大作的氛圍,與現實世界產生強烈的對比」。

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劇集《三體》在當下出現並取得高口碑也非偶然,「《流浪地球》系列電影和動畫《三體》、劇集《三體》的火爆,說明了市場對科幻作品的需求逐漸提高。有需求就會有相應的作品,有了作品,質量也就會隨之提升。」獨立遊戲製作人、文娛觀察者陳泊翰表示。

不過,陳泊翰也談到,目前國產科幻劇相對欠缺的是產業鏈的人才與商業化的路徑,「在一批科幻製片人與導演沒有充分證明自己之前,我對國產科幻劇的質量依舊持中立態度。」

01

寫實與科幻共存

《三體》電視劇的高口碑,或首先來自它寫實感與科幻感的兼具。

寫實風格能給觀眾以『信』,科幻感則給了觀眾極具衝擊力的超現實感。」提起這部劇集給觀眾的感觸,南岸如此說道。

同樣被電視劇寫實感吸引的還有安琪,「許多科幻大片都依靠大製作、高概念來體現科技感,但《三體》不同。其以本世紀初發生在地球上的科幻事件為主線,以北京街頭半舊的居民樓為背景,交通的環境也是北京的出租汽車,還有辦理物理學家離奇死亡案件時警員的一些穿著打扮、具有年代感的手機,都讓我覺得這部科幻片是發生在身邊的事。」

禾風則是非常喜歡《三體》電視劇中特效與動畫給人帶來的科幻感,「我最喜歡的幾個場景,包括用動畫呈現的火雞與農場主的故事和《三體》遊戲。前者給人以一種非常強大的視覺衝擊,把寓言的氛圍感拉滿,後者的3D動畫中灰暗的色調,很有頹喪、荒誕的風格,至少讓我覺得很能體現三體世界的人的絕望。」

圖/《三體》關於「火雞與農場主理論」的劇照 來源/騰訊視頻 燃次元截圖

在這些寫實感與科幻感的背後,是《三體》電視劇操刀手們早已定下的相關基調。

據白一驄透露,在規劃《三體》電視劇的時間框架時,創作組經過數次修改,還是否掉了將書中背景從2007年平移到2030年、2040年近未來的方案,「儘管後者看起來會更具有未來感,但卻不符合原著的設定。」

楊磊表示,《三體》創作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讓觀眾將2007年和1969年時中國的社會背景帶入到科幻事件的背景中,「讓觀眾相信這一切都是真的。」

「我們試圖把所有的環境都還原到當年。比如,當時的廣播與即將到來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相關,當時辦公用的電腦是XP系統。再比如,《三體》遊戲採用的CG技術,不能超越當年的技術天花板等。」

而在細節方面,燃次元發現,不管是劇中人物用的手機,還是大史等角色在車上玩的遊戲,也是當時風靡的貪吃蛇。

與此同時,科幻劇集不能缺少的,自然是作品的科幻質感。「書中的2007年,太貼近當下了,想要在劇集中呈現出科幻感,就意味著需要採用與寫實風格截然不同的影像表現手法。」陸貝珂透露,因此,《三體》劇集將原著中幾個比較具有標誌性的、高科幻感的內容做成了動畫。

「當你看到遊戲人物與環境用全真影像呈現時,就會覺得這種呈現方式更像是舞台劇,與觀眾的『間離感』就會不足,所以我們用了3D動畫。」 陸貝珂進一步介紹,「我們對於遊戲角色的呈現,用的是動作捕捉的方式,這樣既可以使遊戲在與觀眾間離的同時,也更貼合角色。」

來源/騰訊視頻 燃次元截圖

除了劇集製作得用心,演員的演技也是吸引觀眾的重要因素。

不少網友紛紛表示,「于和偉、張魯一扮演的史強、汪淼,就像是從『書中走出來的人』。史強就是那種『帶點玩世不恭、卻粗中有細』的角色,而汪淼的角色『在劇中變得更加豐盈,更好地體現出了一位科學家在遭遇降維知識打擊時,恐懼的內心』。」

02

原著與大眾視角的平衡

事實上,《三體》電視劇之所以能夠獲得觀眾青睞的另一原因,在於其較好地平衡了大眾與原著粉的雙重視角。

不少「路人觀眾」在觀看了《三體》電視劇之後紛紛表示,「劇集很易於理解,同時又被其宏大的想像力和背後的哲學思考所感染,想要去讀原著。」

禾風就是其中之一。

「劇中的懸疑BGM和一些空鏡特寫,讓我感受到了耐人尋味的寓言的強烈衝擊。」禾風直言,「劇中對無力掌控自己命運的窗戶上爬蟲的特寫,搭配具有宿命感的背景音樂,不得不讓我去類比劇中人類與外星文明之間的智識對比。」

對於劇集中新添加的角色——天文觀測人員沙瑞山以及記者慕星,禾風也都表達了喜愛,「這兩位角色給高密度的劇情增加了一些喜劇元素,並且慕星這個角色的視角,也能讓觀眾更好地去理解降臨派的動機。」

原著粉則非常欣喜於《三體》電視劇對於科學實驗場景的還原,以及對原著中人物的拿捏。

安琪嘆服道,「汪淼原本在《三體》中是一個發現外星文明與地球人之間關係的工具人,角色比較淡薄,但在這部劇集中,他被塑造成了一個向死而生的科學家。外星文明在他視網膜上倒計時時,他所呈現出的慌亂,使得人物變得更加豐滿且立體。」

來源/三體官方微博

而《三體》電視劇在人物方面的高還原度,首先要得益於楊磊和陸貝珂對《三體》書籍的深度了解。

楊磊是從《科幻世界》連載時期就開始追更《三體》的導演。而當陸貝珂聽說自己有可能成為《三體》導演時,更是直言,「我們的生命能跟《三體》重合一次,便此生無憾了。」

具體來說,劇組精益求精地前期籌備,為塑造更為豐沛的人物奠定了較好的基礎。楊磊介紹,「在《三體》正式開拍前,我們劇組70多人在疫情期間遠程開了一年多的線上會議,將劇本中的所有細節逐一讀了一遍,可以說將需要準備的內容都前置了。」

「比如在與攝影組、燈光組開會的那幾個月,我們一直在探討如何用光線和音效的輔助,更好地去傳遞男主角汪淼的心理恐懼。那種霓虹的色彩給觀眾帶來的刺激,可能會帶來更多的同頻共振。」楊磊進一步補充道。

而《三體》劇集中對科學設定和科幻設定的高度還原,則離不開中科院的科學家們的指導。楊磊透露, 「科幻作品中的科幻可以具有一定的虛構性,但需要相對合理的概念設定。在這方面,各領域的科學家對我們劇情設定的幫助都很大。」

也是在科學家們的指導下,楊磊學習到了很多天文學、納米科學相關知識,也將之更好地運用在科幻設定的拍攝實踐中,「比如,小說一開始,葉文潔按動按鈕,她到底需要輸入一個什麼樣的坐標,才能對準太陽都是有科學依據的。」

「除此之外,為貼合原著中相關內容的真實感,我們去國家納米中心拍攝了他們做實驗的基地。」楊磊透露。

也正因如此,無論是詭譎的背景音樂、亮紅色的光線,亦或是一些逼仄的音效,劇集《三體》都把原著中人類個體的宿命感與人性整體的複雜性,表達得淋漓盡致。

不過,《三體》劇集中,也有一些內容引發了網友地爭議。其中就包括團隊努力去打造的原創角色,並未受到原著粉的絕對認可。比如,「《三體》在第7集『脫的水(劇中的遊戲情節)』,在第8集都『水』回來了」的評價,成為了網友之間的一個經典段子。究其原因,則是原創角色慕星的大量戲份,正是出現在第8集。

楊磊表示,原創角色的本意在於給劇集增加一些生活化的氣息,同時也便於「路人」觀眾理解,「但從觀眾的反應來看,興許這些角色應該更符合《三體》電視劇整體的基調。」

此外,汪淼被倒計時恐嚇到的內容,在劇集中呈現時長更是達1集以上。對此,南岸表示,「此處劇集節奏太慢,我是『1.5倍速看完的』。」

03

科幻劇的成功道阻且長

儘管網友對《三體》電視劇的評價各抒己見,但不可否認,作為一部國產科幻劇,至少現在來看,《三體》是成功的。「畢竟在這之前,我國較為成熟的科幻題材的電視劇寥寥。」編劇梧桐對燃次元表示。

儘管在部分觀眾看來,《三體》電視劇是「橫空出世」,但不少業內人士均表示,」優質科幻劇產生於此時,也有著其必然性。「

陳伯瀚對燃次元分析,近些年,劉慈欣的IP在市場上引發的強烈反響,印證了科幻市場的巨大潛力,「從《流浪地球》系列到《三體》動畫劇、,再到真人《三體》劇集,高票房、高熱度和IP產品的相繼成功,都說明了科幻題材具有廣泛的市場需求,需求會驅動創作端的持續發力,優質的作品也會隨之誕生。」

如陳伯瀚所說,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包括《三體》動畫、《流浪地球2》以及《三體》電視劇的相關話題,屢屢登上微博熱搜,《流浪地球》第一部也因此重上豆瓣熱搜。

由此不難看出,科幻題材或早已不再是小眾粉絲的狂歡。

但即便如此,我國科幻劇集想要維持穩定的地輸出,還有許多短板需要彌補。其中就包括產業鏈上游小說創作者與編劇的不足、深諳科幻領域的導演與製片人的不足,以及商業路徑仍存的困境

編劇梧桐曾對燃次元表示,「即便在《三體》獲獎後多年,國內出圈的科幻作者仍然只有大劉,這在某種意義上說明,國內的科幻創作者嚴重不足。」

據三聲報道,《流浪地球》上映後,科幻作家、未來事務管理局創始人姬少亭也直言,「中國成熟的科幻作家不超過30人,全職作家不超過5人。」

除此之外,陳伯瀚補充道,「目前而言,科幻原著的改編還需要一批具有跨學科能力的導演與製片人,因為科幻作品改編的門檻更高,因此需要更細緻、更嚴謹的製作組,不是任何導演都可以勝任的。此外,科幻劇還需要形成商業閉環,這是這個類型的題材想要持續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幸運的是,近幾年來,科幻產業鏈上存在的不足,已經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關注。2020年8月,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聯合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並提出了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加強扶持引導的十條政策措施,被稱為「科幻十條」。

政策扶持之外,科幻產業需要的是自力更生,尤其是商業路徑的探索。

「無論是劇集還是電影,都需要去開闢票房與分帳之外的收入,比如IP產品、周邊產品,且需要儘可能與作品的上映周期同步。」梧桐分析道,以《流浪地球2》衍生品大賣為例,其不僅說明科幻影視作品周邊產品的可行性,也給IP市場的開發增強了信心。

燃次元發現,截至1月31日晚7時,電影《流浪地球2》在「阿里魚—造點新貨」上的產品眾籌已大比例超額完成。其中,官方授權模型周邊的眾籌金額已超1.2億元(人民幣,以下未標註則同),超出目標金額10萬元的1200倍。另外兩款周邊「笨笨」和徐工集團官方聯名模型,在眾籌平台上的已籌金額也分別達到了570萬元和42萬元,均超目標金額數十倍。

圖/《流浪地球2》官方周邊眾籌情況 來源/淘寶App 燃次元截圖

廣告贊助也是科幻影視不可或缺的商業模式。

但科幻影視劇想要普遍拿到較好的贊助資源,主要取決於此前是否有質量過硬的作品給贊助商以信心。但至少在現階段,面對優質作品數量不足的市場情況,可能還是會有不少贊助商處於觀望狀態。」梧桐分析表示。

以《三體》真人劇和《三體》動畫劇為例。前者的廣告商名單頗長,包括奇瑞汽車、同程旅行、新康泰克、榮耀手機、飛鶴奶粉、思念湯圓、英特爾、純甄酸奶等在內的14個。並且,隨著劇集在播出過程中關注度的持續飆升,該名單還在拉長。而《三體》動畫劇最初只有長安汽車、惠普筆記本、ROKID、南孚4家廣告商,而在動畫劇口碑滑鐵盧後,廣告植入也出現了疑似跳票的情況。

不難看出,儘管科幻作品的相關收益,還有多種商業模式可以探索。但只有創作端的基石夯實了,商業模式才不會是空談

參考資料:

《姬少亭:中國的全職科幻作家不超過5個人》,來源:三聲。

*題圖來源於《三體》電視劇官方微博。

*文中南岸、安琪為化名。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386e9197eba5646447b133a7626cd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