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醫療,止於「賣藥」?

2023-04-06     燃財經

原標題:網際網路醫療,止於「賣藥」?

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創

作者丨馬志剛

編輯丨曹 楊

即便經歷了3年疫情的助推,但網際網路醫療的現狀,似乎並不樂觀。

尤其是和疫情之初的2020年相比,如今網際網路醫療的高估值神話已經破滅,資本的態度變得理性與克制,股價在短暫漲勢後也很快回調走弱。

截至4月4日港股收盤,作為網際網路醫療三巨頭的京東健康(06618.HK)、阿里健康(00241.HK)和平安好醫生(01833.HK)的總市值分別為1782億港元、757億港元和220億港元。相較於兩年前6200億港元、4000億港元和1677億港元的市值最高點,跌幅分別達71%、81%和87%。

與總市值下跌相呼應的是,儘管國人對於醫療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但當前大多數網際網路醫療企業或未走出虧損的泥潭,或囿於「賣藥」這種最初始的商業模式。

《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際網路醫療用戶規模達3.63億,占網民整體的34%,同比增長21.7%,成為當年用戶規模增長最快的應用。

但根據有著「網際網路醫療第一股」的平安好醫生,近期披露的財報顯示,2022年公司凈虧損6.11億元(人民幣,以下未標註則同),上市以來連續第5年虧損。

而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儘管已經實現盈利,但營收的絕大部分也都來自藥品銷售。數據顯示,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來自醫藥電商的收入分別高達86.4%和87%。

從上述三家公司的經營現狀中不難窺見,多年來,在線醫療市場,非但沒有如疫情之初人們所預期的那樣大爆發,反而陷入了共同的困境。

有業內人士表示,網際網路醫療與傳統網際網路領域不同,並不能照搬網際網路思維去運營。這或許也是,即便是網際網路大廠但依舊「干不好」網際網路醫療的原因。「不過,我們不能就此認為網際網路醫療就是個偽命題。尤其是從近兩年的政策端來看,網際網路醫療的發展還是向好的。」

如上述人士所說,3月23日,中辦、國辦聯合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意見》指出,發展「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建設面向醫療領域的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加快推進網際網路、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等在醫療衛生領域中的應用。

反映到二級市場上,網際網路醫療板塊聞聲而起。政策發布後的第一個工作日,平安好醫生領漲6.16%,京東健康上漲2.62%、阿里健康漲3.57%,其餘網際網路醫療股也大都呈上浮態勢。

而在此前不久,國家醫保局在回應民眾關切問題時也明確提出,「網際網路+」醫療服務如果與醫保支付範圍內的線下醫療服務內容相同,且執行相應公立醫療機構收費價格,可納入醫保支付。

不難看出,政策一邊支持網際網路醫療平台發展,鼓勵新技術的應用,一邊通過將費用納入醫保結算範疇,來降低求醫者選擇線上醫療的門檻和顧慮。

這在一定程度上,或將會給網際網路醫療更大的機會。

01

較為單一的應用場景

疫情3年,可以說是網際網路醫療發展轉折的重要節點。

從需求爆發時的高期待值,到股市高估值泡沫的破碎,再到政策落地行業趨於穩定,外界逐漸了解網際網路醫療究竟是一門怎樣的生意。

「我第一次接觸網際網路醫療,是在北京疫情高峰期的時候。」在北京工作的小芳告訴燃次元,「去年12月,線下藥店根本買不著蓮花清瘟膠囊之類的藥,當時我是在京東大藥房裡才搶到了一些抗疫必需品。」

只不過,雖然疫情催生了大量求醫問藥的需求,但網際網路醫療的使用場景卻仍然很單一。除了線上買藥,儘管一些用戶在發覺身體不適之後,會選擇線上問診。但這種情況,通常是在自我判斷並無大礙的情況下發生的。

來源/視覺中國

小芳就是在「陽」了之後使用的在線問診服務,「因為當時在家隔離,但卻出現高燒不退和嚴重失眠的狀況,於是就體驗了一家線上平台的免費諮詢。醫生當時聽了我的描述說,『這種症狀比較普遍』。雖然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診斷,但也算是藉此收穫了一份心安。」

與小芳的「初體驗」不同,邇雙是網際網路醫療平台的忠實用戶,使用怡禾健康平台已有6年的她,早已是付費會員之一。

「最近一次線上問診是家裡孩子因為甲流發燒,當時醫生給的建議是,『不需要去醫院,因為去醫院檢測的結果也不能完全說明問題』。還有一次是孩子身上起了一些小疙瘩,與之前起的都不一樣,我就一下子不知道用什麼藥了。後來買了醫生建議的一款藥,果然很快就好了。」邇雙告訴燃次元,在使用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的這幾年,最初是圖文,後來打過電話,醫生也語音回復過,效果都不錯。

「其實醫生也不會主動給開藥,最主要的還是建議。」邇雙直言,之所以堅持使用網際網路醫療服務並不是說真的很喜歡,而是省事兒,「去醫院太糟心了,尤其是帶著孩子,來來回回折騰一天,得到的檢查結果幾乎一樣。」

和邇雙一樣長期使用網際網路醫療服務平台的還有春雨醫生的用戶「下之典恩」。

「下之典恩」在春雨醫生App上寫道,從14年(2014年)下載春雨醫生,有些小毛病的時候,可以先線上問問醫生,大概心裡有個譜,能在線上解決的醫生都會給出完善的方案建議。如果線上解決不了,醫生也會告訴具體做個什麼檢查,就算再去醫院也不會慌張。為我們這種不愛去醫院的『醫恐』人群帶來了很大的福音。」

「我是多發病患者,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多髮結節、甲減、腦腔體梗塞、副鼻竇炎和腸胃都有不同程度的毛病,用藥複雜,但自己又是一個不愛去醫院的人,後來女兒教會我用在線問診,老毛病犯了就視頻諮詢醫生,非常方便。「同為春雨醫生用戶的「金貴芬芳」在App寫到。

但與此同時,「金貴芬芳」也直言,「如果被醫生告知病情有比較嚴重的可能,我還是會去附近的三甲醫院複診及治療。」

另一方面,針對網際網路醫療的首個細則文件《網際網路診療監管細則(試行)》也在去年6月正式出台,其中就包括禁止以藥養醫,禁止AI替代醫師接診,不能突破首診「紅線」等,也為網際網路醫療的可操作範圍劃定了明晰的界限。

從上述多位用戶的反饋和政策規定中不難看出,大家確實會體驗網際網路醫療產品,但也僅限於輕度「問診」,而真的涉及到進一步診斷時,還是會如同老李一樣,走進醫院。而這也成為了網際網路醫療服務平台,難以自治的弊病。這一點,從相關企業的財報中也能窺視一二。

據平安好醫生3月13日發布的財報數據,2022年全年,平安好醫生營收為61.60億元,較2021年的73.34億元下降16.0%。凈虧損儘管較2021年同期收窄60.3%,但依舊高達6.11億元。

財報進一步顯示,平安好醫生的兩大板塊中,醫療服務對應著銷售藥品和醫療器械,健康服務則以個人體檢之類的健康管理項目為代表。2022年,以「賣藥」為主的醫療服務收入基本維持不變,而健康服務營收同比降低25%,最終拖累了整體營收。

由此可見,即便在疫情這一外部因素影響帶來的增長窗口期,平安好醫生走得依然不太順暢。而平安好醫生的境況,也是整個網際網路醫療行業現狀的縮影。

02

跑不通的商業模式

和平安好醫生的虧損相比,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儘管達成了盈利,但卻並不代表網際網路醫療的商業模式已經跑通。

財報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京東健康實現收入307.5億元,其中86.44%來自零售藥房業務員。阿里健康這邊的情況如出一轍。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六個月,阿里健康收入115億元,其中來自醫藥電商的營收占比近88%。

也就是說,這兩家網際網路醫療頭部企業的經營模式,主要是倚靠自家的零售體系,「以醫療之名,行賣藥之實」。

「網際網路醫療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概念,目前來看主要分為兩大塊,一個是網際網路醫藥,即把藥店從線下搬到線上,這種模式憑藉完善的電商設施,可以用較低的投入成本賺快錢。另一種是網際網路診療,但這個業務模式需要大量前期投入和基礎設施建設,門檻比較高,也不容易做好。」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分析道。

如江瀚所說,2019年,京東健康從京東集團拆分並啟動融資之際,劉強東曾對京東健康CEO辛利軍表示,「健康這事兒做好了,相當於再造一個京東。」

來源/視覺中國

只不過,這一預言,看似豐滿,實則骨感。在網際網路醫療發展前景最被看好的2020年,網際網路醫療板塊熱潮高漲,賽道內的大小企業接連上市,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的總市值也在當時達到巔峰,分別突破6200億港元和4000億港元,彼時超過了百度等傳統網際網路巨頭的總市值。

然而,遲遲講不出新故事的網際網路醫療企業,商業模式嚴重同質化。比如,早在2019年,辛利軍就提出「以健康管理為核心」的主張,但嘴上說著發力「看病」業務,實際上還是「賣藥」掙錢的打法。

辛利軍本人更是曾在採訪中坦言,「在中國做網際網路醫療的公司,那些不賣貨的都虧錢。」

比起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由於相對缺乏流量和零售優勢,便在「看病」業務上持續發力。2021年,平安好醫生提出「HMO+家庭醫生會員制+O2O」的商業模式,試圖把美國的HMO模式引進國內,將保險和醫療深度協同,通過收取會員費來覆蓋成本和獲取利潤。

然而,中美兩國國情和醫療消費水平差異明顯,這一模式搬到中國難免會水土不服。從2022年的財務數據來看,平安好醫生「賣藥」之外的健康服務營收同比降低25%,成效並不理想。

同樣致力於網際網路醫院的好大夫在線,情況則更加不樂觀。缺乏造血能力,又不像平安好醫生背靠平安集團可以輸血,其直接遭遇的是生存危機。

去年12月,好大夫在線CEO王航在《給全體員工的信》中提到,「公司即將裁員並進行戰略轉型,擺脫對融資的依賴,快速轉型為以市場開拓為主,加強公司的生存能力」。消息一出,不少網友為之惋惜,「沒有去賣貨賣藥的醫療平台,現狀令人擔憂。」

盈利能力的缺失,與好大夫堅持的「三不做」原則有著直接關係,即不賺取藥品利潤、不自建線下醫院、不做醫療廣告業務。多年堅持醫藥分離路線的好大夫在線,也因此必須面對如何解決生存問題的困境。

更加典型的案例是,專攻「看病」的微醫。2018-2020年,三年累計虧損近80億元,比同期累計營收的三倍還要多。近兩年,微醫一邊頻頻傳出大幅裁員的消息,另一邊則在招股書失效後重啟上市計劃來謀求上岸。

對此,江瀚表示,「網際網路診療變現能力較弱,是因為國內患者習慣了為藥品買單,而非為醫療服務買單。線上看病挂號等服務是固定價格,很難有較高的利潤水平,而真正有就醫需求的消費者更願意去線下花錢。」

03

網際網路醫療何處去?

2015年,「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模式被列入國家重點推動發展方向之一。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嗅到風向的網際網路巨頭們,也大都在這一時期著手搶灘醫療業。

之後,隨著政策逐漸完善,告別了行業早期粗放的時代,醫療強監管的特點,讓行業多數玩家普遍囿於電商思維和流量思維在做醫療,這種簡單的買賣關係,無疑和深層次的醫療行為系統相差甚遠。

雖然當前的網際網路醫療平台,大都將觸角伸向線下實體,自建了網際網路醫院。但這一舉動,大多都是為醫藥電商這個負責「賺錢」的支柱業務服務。

而想要走出「賣藥」的桎梏,真正做到「由藥轉醫」,釋放出網際網路醫療行業冰山之下的巨大潛力,勢必需要打通在線醫療的全鏈路,形成線上線下相對完整的閉環。

而這個過程的必由之路,需要企業從網際網路屬性向醫療屬性傾斜和回歸。用網際網路方式解決傳統醫療行業的數據難題、醫資結構性匱乏,以及不平衡、缺乏信任和行業協作難等問題。

那麼,商業模式難以跑通的網際網路醫療,未來的發展將何去何從?

來源/視覺中國

江瀚認為,「網際網路醫療的未來,是朝著多元化、綜合性、全生態產業鏈模式的核心方向發展的。醫藥結合,醫養結合,以及把全生態的健康服務加在一起,從而帶動整體的變革,未來的場景確實很大,但卻需要市場的長期發展」。

江瀚進一步指出,「這中間需要國家進一步完善分級診療運行機制,構建起醫聯體系,連結好醫保支付,從而向真正的網際網路醫療發展。」

在傳統醫療體系中,有一個著名的「不可能三角」理論,即對於患者而言,看病的時間效率更高、價格更便宜和看病過程享受更優質的服務,三者在醫療系統內無法同時兼顧和共存,最多只能滿足其二。

長遠來看,網際網路醫療企業發展的最終目標,是承接大部分線下醫院的業務,和傳統醫院的數字化轉型進程接軌。在不改變醫療資源總量的前提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節供需錯配,增加資源管理效率,從而打破醫療「不可能三角」的格局。

這對於傳統醫療業的顛覆,將像網際網路改造傳統零售業一樣,是一個極具想像空間的事情。

但這也註定是一條道阻且長的路,短時間內難成氣候。

讓網際網路屬性的企業去轉向線下重資產,去吸引和發展大量的醫師,以技術手段提升醫療參與方的效率,建立大眾網際網路就醫的消費心智和習慣,調動消費者的付費意願,這其中的每一步現在來看都異常艱難。

而從當下的發展來看,網際網路醫療企業的當務之急,或許是尋找破局點。

江瀚表示,「網際網路醫療目前的商業模式,應該算是部分跑通的狀態。以新冠、甲流等流行性感冒為例,我個人在認知上,對網際網路醫療已經有了比較大的改觀。在上海,患者可以直接在微醫等平台上看病,然後走醫保報銷,這對消費者群體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福音。」

「雖然國內的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短期內仍會以賣藥為主,但隨著更多新興技術的出現,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這一行業會逐漸打消消費者的信任壁壘,在網際網路診療方面實現更好地發展。」廣科諮詢首席策略師沈萌如是說道。

*題圖及內文配圖來源於視覺中國。

*文中小芳、邇雙為化名。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a7f0def22b8a7a9e80f56935f2eab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