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低頭刷手機,每天 2 小時的「極端通勤」我是這麼過的……

2023-03-24     少數派

原標題:別再低頭刷手機,每天 2 小時的「極端通勤」我是這麼過的……

雖然錢多事兒少離家近是每個打工人的夢想,但總有些時候,工作的要求和家庭成員的需求相衝突——例如所在行業有特定聚集地,家裡有小孩讀書,或是配偶工作單位特殊等等,不得已要犧牲一個人的通勤距離。如果這種被迫的極端通勤無可避免,如何相對舒服且有意義地利用起這段時間就很值得探討。

極端通勤通常指單程通勤時間超過 60 分鐘的通勤。百度《2022 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統計數據顯示,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中,平均超過 19% 的人為極端通勤,其中北京高達 30%;而西安、杭州等 10 個特大城市也有超過 14% 的極端通勤,其中天津和重慶高達 17%。

那麼我們該如何應對這一情況呢?我想把過去幾年的通勤感受與實踐分享給大家,希望能給各位讀者帶來些啟發。

身體健康

我開始工作時住在單位附近,可以走路上班,之後隨著工作或居住地點變動改為騎車或開車上班,再之後是三十分鐘的地鐵通勤,爾後變成六十分鐘地鐵通勤,直到現在 110 分鐘地鐵通勤。

這個過程除了通勤時間逐步變長,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從每天一定的運動量變成每天固定坐在搖晃的地鐵里忍受數小時顛簸。即使並非醫學工作者,也能感覺出這其中的問題: 久坐給腰椎和脊椎造成負荷,噪音對聽覺有損害。

靠墊

遠距離通勤通常也有一個好處: 只要肯等,座位是一定會有的。於是最大的煩惱反而變成如何提高久坐的舒適性。當我通勤距離少於一小時時,我會選擇階段性站立或起身活動來避免久坐,也同時放鬆四肢和肩頸。

圖 / Unsplash

但當時間更久時,推薦攜帶一個頸托。但從便攜性角度來說,U 型枕即可滿足需求,材質上矽膠或泡沫粒各有千秋。我個人傾向於泡沫粒填充物,具有可塑性,如果頸部不需要支撐時也可以墊到腰部緩解腰背壓力。

耳機和耳塞

相比於公交車等,地鐵噪音明顯偏大,其嘯叫時甚至可以接近 100 分貝。地鐵的嘯叫來自於車輪和鋼軌的擠壓,通常轉彎半徑越小噪音越大,當過彎時會明顯升高。而高鐵幾乎沒有嘯叫的一個原因就是高鐵最低過彎半徑超過 7000 米,大大降低了橫向擠壓。

平日一來大家可能低頭忙著擺弄手機,二來時間長了大腦自動屏蔽,對地鐵噪音的感知並不強烈。但無論你能否注意到,噪音都會持續不斷的侵擾你的耳朵。受到不同地鐵線,速度和具體環境影響,地鐵噪音大體會維持在 60~80 分貝之間。

圖 / Unsplash

當我們長時間暴露於噪音不僅會對生理造成影響,也容易讓心情煩躁。可以選擇佩戴降噪耳機、耳罩式耳機來削弱環境噪音。當然也可以像我一樣,直接佩戴隔音耳塞。戴耳機時也要避免為了聽清楚音頻而把音量開得過大,這就造成二次傷害了,這也是降噪耳機近年受到重視的原因之一。

其他

如果通勤時間超過 60 分鐘,建議適當攜帶小瓶飲用水,少量零食(例如一根牛肉棒),紙巾和小垃圾袋等必要用品,完全可以把這趟通勤當作一場微型旅行。當你體驗過一段時間後,便會明白這些物件的便利性。等考慮日漸周全時,你已經有了一個說走就走的「簡易旅行包」,每天會陪著你進行並不慌張的漫長通勤。

安全性

自駕

相比於公共運輸,自駕的危險係數高了數倍。即便是老司機上路也需要打起來十二分精神。

開車不看手機是基本安全規則:但還是會有人存在僥倖心理,甚至經常遇到網約車司機邊開車邊回消息,這更是一種極大的不負責任行為。

用好輔助駕駛:近些年上市的車型或多或少會配置一些輔助駕駛功能(請把那些宣傳自動駕駛的推廣詞自動替換為輔助駕駛),有的司機可能是拒絕,但有的司機也會過於相信這套系統,特別是在某些企業的誤導性宣傳下,當作完全不需要人介入或關注的自動模式。這意味著既要學著使用輔助駕駛來降低駕駛疲勞感,但也要時刻關注路況,而非完全交給車機輔助系統。

圖 / Unsplash

例如我前段時間出發前匆匆忙忙直接拉開車門就出發,導致前風擋玻璃上有一個比較大的鳥屎無法通過雨刷清洗下來,恰好遇到下雨天視線較差,中間一路高架也比較難以停車。這本身是一個並不嚴重但可能會引起不良後果的事件。有一次外出臨時停車,出發前還恰好發現車胎下掉落了一個尖銳的鋼筋。看似過分謹慎,實則能避免麻煩。

切勿疲勞駕駛:如果你很多時候需要加班到比較晚,這時候開車回家會非常辛苦,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適當休息後再出發。我自己會基於實際情況進行評估,如果明顯非常疲乏寧可選擇把車留在公司打車回家,也不會在疲憊中開一小時高速夜路。

公共運輸

通常來說乘坐公共運輸,特別是地鐵安全性一般不會有問題。但拋開常見的擁擠安全隱患,依然有三個方面需要特別注意。

走路看手機:很多人可能出於對路況的熟悉,經常會邊走邊看手機,哪怕是上下樓梯或電梯也捨不得把眼睛從螢幕挪開,甚至手指還在飛速的敲擊鍵盤。曾經不止一次看到有人因為看手機而撞到欄杆或打趔趄,更別提會和其他看手機的行人磕磕碰碰。

未抓緊拉杆:即便是很多地鐵大部分時間都是平穩運行,但依舊會時不時遇到急剎車。急剎車或者突然加速會讓許多人傾倒,如果此時恰好車廂人員滿滿也許還好一些,但如若人員較少,極易造成摔倒和磕碰。

圖 / Unsplash

前幾日恰遇到一位老人站在門口剛剛把手裡的提包放下遇到地鐵急啟動而直接摔倒滑出將近一米遠,所幸安然無事。因此基於此類事件,我個人有一個倡議: 希望地鐵上的愛心座椅可以能夠像高速的應急車道一樣,無論擁擠程度如何,都應該被留著給到真正需要的人。而有需要的人也可以主動去要求別人讓出來座位,相信大部分乘客是會理解的。

騷擾或偷竊:這也算是某種意義上的安全。作為男性可能對於前者感受不深,但也會間歇性聽到女性朋友提及這類問題,給一個可能可行的建議: 果斷避開至安全距離,必要的話勇敢大聲制止並直接報警(前提一定是保持安全距離,確保自我安全的情況下)。至於後者,同樣建議保證安全的情況下進行報警處理。

有效利用時間

像我這樣長達四小時的通勤既然不可避免,那麼在保障了一定的舒適度之後就需要找到一些合適的「消遣性」或「創造性」工作來確保自己不會過於無聊。其中的核心在於兩點: 零碎的時間處理零碎的事情,把零碎的時間拼接起來做成一件連續的事情(單程的零碎時間做一件事和重複的同一時間做同一件事)。

讀書

讀書是我自己最推薦的地鐵活動。原因無它:我們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沒有辦法(或者說不願意)再為讀書留出大塊時間了。年輕的朋友忙於學習,約會,打遊戲;中年的朋友忙於加班,帶娃,照顧家庭;老年的朋友忙於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年輕一些。

圖 / Unsplash

雖然場所不盡完美,但 乘坐地鐵的時間反而是個絕佳的閱讀時機。而且沉浸式閱讀一本好書會幫你忽略周圍的噪音和混亂,只會感慨地鐵時光飛逝而不乏味。近期我的大部分書都是在地鐵上完成閱讀和筆記整理的

不便之處也是有的: 我喜歡用 Kindle 而非平板類設備閱讀,寫讀書筆記需要不斷掏出來手機進行快速記錄或者摘錄一些有價值的段落。如果有座位的情況下影響不大,但如果是站著或擁擠時則非常不便,出於安全考慮,我建議這種情況下還是避免複雜操作,不要「機」飛人倒。

復盤 & 漫思考

如果說讀書是具有個體偏向的愛好,那麼 復盤和漫思考應該更值得推薦

這篇文章 里提到我會每日復盤,而最佳的時間和場景恰是下班地鐵通勤時:剛剛離開辦公室,一天的工作內容還餘音繞樑,但又沒有了不間斷的企業消息或郵件打斷你的思路,而脫離了辦公室的束縛也更容易發散思維進行延申。 地鐵上嘈雜的背景聲正好當作白噪音,發獃一樣的思考也不會被人覺得異樣,還能夠讓眼睛得到放鬆

圖 / Unsplash

除了工作上的內容可以復盤,還有很多生活上的事情可以漫思考:我把無明確目的知識獲取,問題解決或內容輸出的思考稱之為漫思考。和工作復盤不同,滿思考則不設邊界,但大體偏向於生活:思考近期家人需求,健康狀態,家庭資產配置,社會熱點發起緣由以及對自己的影響等。通常而言會讓自己對一些事件的看法深度有所提升,或者靈光閃現。

簡而言之,「漫長」的短途出行讓我們有一個可以思維發散的空隙,利用好這段時間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社交管理

隨著工作日漸繁忙,很多職場人白天可能並沒有多少時間了刷社交媒體或進行朋友間的深入溝通。而這種碎片化的事情完全可以放置在地鐵通勤環節: 不同於無目的刷短視頻和信息流,這種社交管理更像是一個自我治理

例如我每天早晨地鐵前十分鐘通常會查看朋友圈,微博和即刻等信息流,之後便關閉手機開始閱讀。而下班路上前十分鐘同樣刷社交媒體,爾後處理一些聊天消息,由於積攢了一天的信息,有時候可能會展開溝通,延續一段時間。

圖 / Unsplash

而我在去年開始長距離通勤後則同步開設了小紅書帳號,一則是打破自己對新鮮事物的排斥,二則是試圖把空餘時間利用起來,從頭做運營。雖然到今天為止效果不佳(這是新媒體運營能力問題),但至少也算利用碎片化時間完整得做了一個關於社交媒體管理的嘗試。

內容輸出

當我們逐漸對通勤路上的時間有了比較好的掌控和適應後,便可以進一步提高這段時間的利用率,即 把單程當作一個完整的時間段,進行內容的輸出:例如寫這篇文章,例如進行復盤的總結和匯總,例如進行部分工作的處理。

總體而言,內容的輸出只是一個時間利用率提升到最後的一個結果。

音頻

我個人偏好是在開車時聽音頻,而不是乘坐地鐵時。地鐵的噪音讓所有類型的耳機都需要開足夠大的聲音才可以比較舒服的享受音樂或內容。

況且對於戴眼鏡的人來說一直戴著大耳降噪耳機在夏天也是頗為痛苦,還有不便—需要攜帶收納盒。所以開車的時候可以選擇聽一些播客或音樂,來為旅(堵)途(車)消乏解除困。

人間觀察

如果說以上內容顯得過於「正式」,那麼我還可以推薦一個看似隨意卻更有趣的選項: 觀察人群

雖然並非我們每個人都想成為一名作家,又或者去打探他人隱私,但在嘈雜的行程中聽一聽其他人在公共場所討論的內容(通常而言並非隱私,或者禁止其他人聽),看一看其他人在公共場所的行為舉止,對於已經近乎生活在「線上」的我們而言也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一個感知社會多樣性的機會。

圖 / Unsplash

例如我曾在地鐵上聽到一個東歐某國人和朋友討論時事,我才切身體會到不同立場和國家的人對於同一事件的看法可能完全不同。又例如我曾觀察到不同父母帶娃上學路上的風格差異極大,折射出許多教育理念的差異,帶給我許多啟迪。只是有些觀察體驗又因人而異,所以推薦每個人 在不侵犯路人權益的情況下適當觀察這個世界

關於時間的想法

在一次又一次的通勤中面臨無數次零碎時間,無意間想到一個關於時間的比喻,感覺非常貼切。

時間的褶皺:時間更像一方羊皮卷,皺皺巴巴得疊放在一起,而不是像 一張潔白無瑕的大紙。假如我們把趕地鐵的時間當作「平的」或「線性的」,那麼在等紅綠燈的二十秒鐘就是被褶皺的:你什麼也不能做,只能等著,與其說是等著變為綠燈,不如說是在等這二十秒過去,等我們從時間的褶皺里爬出來繼續直線前行。

圖 / Unsplash

如果我們把工作和生活時間當作時間的平順延展,那麼我們漫長的通勤時間就是一個曲率大一些的褶皺。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許可以等著時間自己爬坡,也許可以靜靜地觀察時間,也許可以在這部分褶皺小平面上繪製一些小作品:比如寫下這篇稿子。

以終為始的思路:如果我們把通勤這段時間看作完整的時間段,那麼可以讓旅途做到心無旁騖,減少時間的零碎感。

就像一開始因為多次換乘而無法靜心閱讀,更多因素在於心理感受。通常而言目的地是固定的:單位和家,你的通勤時間幾乎是固定的。所以通勤期間不應該受到每一站報站的打擾,更不應該被進進出出旅客和走走停停的列車節奏所打擾,這個完整的半小時或者一小時不要被切割成為零散的三分鐘,五分鐘。而是應該在做完換乘或者其他事情後迅速回到前一刻在做的具體事情上,避免被打斷。

需要明確的是,通勤之路就像人生中的任何一段時光一樣: 這並不是剛性約束,也不一定要有 100% 的明確規劃地工作或產出才有意義,娛樂和閒暇也同樣有意義,其價值完全取決於自我需求和自我定義。

寫在最後

以上這些內容,雖說能讓被迫選擇的極端通勤時間變得沒有那麼雞肋,但也只是臨時應對方案,因為根本的「通勤時間過久」並未解決。

我願意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只是受限於所學所能、所在行業和家庭因素接受了這種選擇。

誠然,作為一個工作壓力繁重、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乘坐地鐵或獨自開車的時光反而成了難得的獨處時間,但伴隨著的也是對於家庭照料的缺失和其他家屬對家庭事務的加倍付出。為了能「有效利用這些時間」做出的努力與之相比,只能說微不足道。

我可以在過去的一百天裡讀完五本書,寫完十篇文章。好好用上這些時間,我或許可以完成雙倍的產出。在乎這件事唯一的價值也許在於,它能讓我更加高效、提升自己,好在未來有機會逃離這種極端通勤的生活。

好了,我該下車了,下篇文章見。

原文連結:

https://sspai.com/post/79000?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James_Tu

責編:北鴞

/ 更多熱門文章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73d10f20562df937017d01d44a2f9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