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對於比如 iPhone 13 mini 之類「小尺寸手機」的熱愛之外,自從 2020 年摩托羅拉在幾年的沉寂之後用一台復刻經典的 RAZR 再次點燃了所謂新的「翻蓋手機」的市場,買一台這樣的豎折手機體驗一下就成為了我心中一個隱隱的期待。而在整整三年之後,我終於為這個期待打上了勾。
▍為什麼要摺疊
關於摺疊屏,自始至終都繞不開的一個爭論就是手機到底應該怎樣折。
而在經過三四年的市場發展和用戶群體培養之後,幾年前還抱著堅定信念認為「手機就應該往小了折」的我現在反而沒有一個明確的立場了:一方面是我雖然極少在手機上做內容消費——比如看視頻玩遊戲之類的,但我確實經常需要用手機處理很多大段的文字內容,在這種情況下,更大的螢幕面積有著毫無爭議的優勢。
而以 Galaxy Fold、Mate Xs 和其他廠商的橫折手機系列為代表的「把手機折大」派自然也是合理的。
圖|MrMobile
然而另一方面,雖然我會在手機上處理文本內容,但是手機從來都不是我的文字處理真正的生產力所在:主要是因為無論手機的螢幕再怎麼大,受制於移動端軟體生態的困擾,在創作之後的排版、校對和發布流程上依然沒有任何可以與桌面端工具相提並論的軟體。
同時,因為我在刻意的簡化對於手機的依賴場景,現在的手機對於我來說只有四個主要功能: 通訊、拍照、音樂和支付,我並不需要為了滿足內容消費而弄一塊更大的手機螢幕——因為手機疊得再大,能疊得過我 16 寸 MacBook Pro 的 XDR 顯示屏嗎——既然手機對於我來說只是工具,我自然是希望它的「侵入性」可以越小越好。
主螢幕首頁僅有的 6 個軟體(桌面啟動器是 Niagara)
因此,形如 Z Flip 系列這樣的豎折屏手機對於我來說,似乎就是一個很完美的解決方案了。它們既滿足了類似 iPhone 13 mini 這樣體積小所帶來的低侵入感,同時也相比已經完全成熟的直板手機可以帶來更多的新鮮感,滿足我在新體驗方面的渴望。
▍為什麼選三星
而當推論進行到這一步之後,選擇三星 Z Flip 就是一個很自然的結論了。
最重要的,當然是我對於 One UI 並不陌生,並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很喜歡它——從 2022 年初到七月這大半年的時間裡,我的主力機是一部國行的 S21。雖然那台已經二手出掉的 S21 對於我來說是在很長的一段空窗期之後回歸三星的初體驗,但是在使用期間 One UI 的那堪稱龐雜的自由度還是給用慣了 Pixel 的我留下了非常不一樣但也非常好的印象,因此在習慣的推動下我自然會選擇自己想對更熟悉的品牌。
S21 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台機器,主要是因為它的外觀
其次,三星的跳水幅度對於我這種入手主要目的是體驗而非當主力機的群體來說還是比較友好的,尤其是外版機型。以我這台成色尚可、螢幕完好的 128GB 美版黑色 Z Flip3 為例,與派友最終成交只花了 2100 塊錢。
並且相比其他有在做豎折手機的品牌而言,三星的選擇明顯更多一些——在我能接受的 2000 到 3000 這個價位區間內,可以選擇的 clamshell 要麼是廣告泛濫的華為 P50 Pocket 、要麼是系統自由度一般的摩托羅拉 Razr 5G ,Z Flip 系列幾乎是這裡面唯一符合我的使用習慣的選項。至於為什麼沒有選均價在 1000 上下的 Z Flip 5G,更多是因為我更喜歡 Z Flip 3 更方正的機身,以及更大一些的外屏。
最後,則是功能性方面的取捨。目前在做豎折機型的無論華為、摩托羅拉還是最近下場的 OPPO ,都不約而同的閹掉了一個對於我來說很重要的功能: 無線充電。
我當然知道 Z Flip 3 的(降頻)驍龍 888 搭配上一塊 3300 毫安時的電池是徹頭徹尾的續航災難,但是只要有無線充電可以讓我在桌邊隨時保持手機滿電的狀態,續航災難就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畢竟我連電池健康度折損到 70% 的 Pixel 4 都能用下來,Z Flip 3 的續航相比它甚至可以說是小有進步。而我也堅定了以後的手機選擇:沒有無線充電的不買。
So, Z Flip 3 it is:
它的磨砂玻璃還是太細太容易沾指紋了,最後還是貼上了背膜
▍疊起來 50% 的問題
難如登天的單手操作
儘管在一般的印象中,我們都會下意識的把形似 Z Flip 這樣的手機認作是「小手機」,但事實並非如此。
根據 GSMArena 網站列出的數據,Z Flip3 的螢幕在展平後達到了對角線 6.7 寸、總計 101.5 平方厘米的顯示面積,這個體量其實已經很接近對角線 6.8 寸、螢幕 115 平方厘米的 S23 Ultra 了;並且得益於 Z Flip3 這塊 22:9 的瘦高螢幕, 它比 S23 Ultra 還高出了 3 毫米、比 iPhone 13 mini 高出了整整 3 厘米。
所以至少從螢幕比例來說,Z Flip 3 其實絕對算不上是小屏。並且隱藏在這種「最萌身高差」下面的,是幾乎為 0 的單手操作能力。
由於我習慣用左手拿手機、雙手打字,所以 iOS 不統一的返回機制對於我來說並不是什麼困擾,因為左手可以很方便的按到左上角的返回按鈕,13 mini 的尺寸和系統的 Reachability 功能也讓我從來沒有在單手操作上遇到什麼困難。
然而當這套使用習慣遷移到 Z Flip3 上面之後,我卻驚恐驚喜的發現在不搭配 One Hand Operation + 輔助的情況下,想要單手使用 Z Flip3 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雖然 One UI 自從發布伊始就在通過獨特的菜單設計嘗試為越來越高的螢幕長寬比提供一個好的解決方案,但並不是所有的軟體都會適配這樣 1/2 螢幕的布局——比如支付寶這種把所有功能菜單都放在頂部的。
因此在這種時候,支持定義雙側一共 12 個不同側滑手勢功能的 One Hand Operation + 就成為一項必須的功能了,在使用 Z Flip3 的這段時間裡,我使用 OHO+ 快捷操作的頻率比之前在 S21 上時翻了幾倍,但也基本解決了單手使用碰到的所有困難。
除非你有 Marques Brownlee 那樣的一雙大手,否則 Z Flip3 始終都會是一台在單手狀態下很不方便的手機。
必須要習慣的柔軟螢幕
而關於 Z Flip3 ,另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這塊螢幕了。由於這是我自己的第一台摺疊屏手機,在這之前我身邊也沒有任何一個同學或者朋友有過,因此我不好對三星這個標誌性的深摺痕有什麼評價——我算是那種對螢幕形態容忍程度比較高的類型,唯一完全不能接受的只有水滴屏,所以對於「有摺痕」這件事我是沒有任何抱怨的。
因為在接近 95% 點亮螢幕的使用場景中你在視覺上都是察覺不到它的存在的,它就像 MacBook 的劉海一樣,只有在刻意尋找的時候才會有明顯的感知。Z Flip3 這塊螢幕最能讓我隱約察覺到存在一個「適應曲線」的,其實是在它的觸感方面。
在彎折(懸停)狀態下使用時螢幕上下也會有一些亮度的差異,這個是在相機和肉眼觀察中都比較明顯的
結合很多博主的測評(比如我現在最喜歡的科技頻道 MrMobile),Z Flip3 這塊螢幕相比前輩 2020 年的 Z Flip 5G 其實是有了長足進步的。
比如更高的亮度、120 Hz 刷新率的加入、延長的使用壽命等等,尤其是這塊出廠預製的保護膜在抗油性方面的提升總算讓人不會在摸上手的第一時間就想要把它撕掉了。
但是再好的塑膠膜也依然是塑膠,在用慣了直屏與鋼化膜之後,日常使用 Z Flip3 時螢幕觸摸偏軟的手感是還非常明顯的——它並不會讓人不舒服,但的確需要一段適應的時間。
而且這一層軟膜雖然耐油,但並不耐刮,再加上三星這個非全封閉的摺疊方式為口袋和包包裡面的灰塵進入螢幕縫隙提供了天然的便利,長期使用之後在保護膜(甚至是螢幕)上留下一些細微的劃痕幾乎是無法避免的:
無論你是否有強迫心理,對於 Z Flip3 的螢幕只有一句話:儘量勤打掃
總之,在現階段而言,摺疊屏依然是一個需要你或多或少刻意留心的零件。雖然從 2021 年開始三星的摺疊屏產品線都加入了 IPX8 等級的防水,但 Flip 和 Fold 仍然不是那個你可以隨便帶著上山下河的手機種類,日常使用中也最好是多一分小心。
非常有限的使用場景
在「為什麼要摺疊」問題之外,在真正使用摺疊屏的時候我會不由自主經常想一想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折起來能做什麼」了。與還沒有入手之前對於折起來時小巧精緻的理想相反,Z Flip3 其實在摺疊起來之後的體積依然可以和 13 mini 平分秋色:與其說 Flip 比一般的手機更小,倒不如說它比一般的手機更「圓滑」了。
當然,直接這樣比較是對 Z Flip3 不太公平的,因為 13 mini 本身也是一個形式上的極端。但是在日常的使用中,13 mini 就是我的主力機,這樣的習慣基礎最終還是導致了我對於豎折屏在「小巧」上的夢滅——已經合上的 Z Flip3 才是與 iPhone 13 mini 同等級的,只不過碰巧它也可以打開變大而已,絕對不是我曾經幻想的可以把 13 mini 再對摺一遍。
在這樣的條件下,繼續嘗試回答「折起來能做什麼」這個問題就有些困難了。
對於完全將手機合上、單純使用這塊 260*512 解析度的 1.9 寸副屏來說,可以做的事情甚至比三星自家的智能手錶還要少,除了比如日曆、天氣、播放控制、時鐘等等固定的小組件之外,你雖然可以在 One UI 4 新增的 Cover Launcher 中打開理論上所有已經安裝的軟體,但是在縮放、解析度和螢幕方向的限制下,可以正常使用的並不多。
比如你可以用它打開支付寶展示付款碼,但是點亮背屏、滑動到 Cover Launcher、打開支付寶、點擊付款碼的這一套操作所需要的時間,與單手甩開螢幕正常解鎖展示付款碼是相差無幾的——至於微信則依然在堅持不懈的復現曾經 DeX 模式中出現的 縮放問題 ,完全無法使用——至少在我使用的這兩周里,除了看通知之外,反而是試著用它整活的時間占了大多數:
這塊副屏的顯示延遲很高,你或許可以試著用它玩點休閒遊戲,但音游顯然不行
而三星引以為傲的懸停功能呢?除了老生常談的沒有多少(第三方)軟體適配、適配的軟體也功能有限體驗一般之外,與螢幕更大的 Fold 不一樣,Flip 的懸停並不總能帶來使用效率上的提升。
對於絕大多數第三方軟體來說,你可以在系統設置的實驗室中強制讓它們在 Flex mode(靈活模式)中打開。此時除了螢幕上半部分的軟體之外,螢幕下半部分會彈出一個具有六個功能按鈕的小面板,你可以利用這個面板要麼像筆記本電腦一樣操縱上半部分的軟體、要麼利用這個自帶的手機支架來拍照或者視頻通話:
很像是一個精簡版的 DeX ——畢竟 Z Flip 系列至今都不支持完整的 DeX 功能
看上去很美好,不是嗎?是的,的確是看上去很美好。雖然用靈活模式在 Flip 上瀏覽比如電腦端網頁、表格或者 PDF 文檔等等是可行的,但是與 Fold 在橫過來懸停的時候依然可以有一整個常規手機的尺寸不同,Flip 的懸停模式本質上更像是把原本的 Android 分屏立了起來。
雖然 Z Flip3 自己的螢幕面積不小,但是這樣砍一刀之後剩下的可用面積也並不理想。和那塊 1.9 寸的副屏一樣,靈活模式並不是一個我在日常使用 Z Flip3 時「會主動想到、主動使用的功能」。
所以在我拿著 Z Flip3 的絕大多數時間裡,它依然是一台直板手機。
▍再翻開 50% 的興奮
然而在上面連篇累牘的缺陷和短板之後,我依然是喜歡 Z Flip3 的——並且這種喜歡的根源,有不少都源自於我的 iPhone 。
長久以來,「手機」這件事本身對於我的意義一直都在不斷的變化,前有 Pixel 是我最喜歡拿在手上的相機、後有 iPhone 是我最不必費心的工具。
但是在日常的使用中,最難以彌合一點的就是「工具」其實是並不好玩的,這也是我在有關 iPhone 13 mini 的 那篇文章 中有所透露的一個觀點、以及為什麼最終用 Pixel 5 交換回了 Pixel 4:iPhone 13 mini 和 Pixel 5 對於我的主要使用場景和使用習慣來說,幾乎都是沒有什麼短板的——但沒有短板的同時也往往意味著很難有突出的地方,畢竟機身只有那麼大,沒有「既要又要」的空間。
用續航換手感在有無線充電功能的前提下是可以接受的
但 Z Flip3 不一樣。
按照初上市的售價來說,Z Flip3 幾乎可以說是處處是短板,渾身上下無不洋溢著為了將 2021 年的硬體塞進大約 2011 年的機身體積所採取的妥協,比如在參數上和 2016 年的 Galaxy S7 別無二致的相機傳感器、聲場單薄的揚聲器(但至少是雙揚聲器)、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算是很夠用的 3300 毫安時電池等等。
而當年橫行霸道的驍龍 888 雖然不屬於 Flip 的問題,但是毫無疑問讓原本就不富裕的硬體配置雪上加霜,只能讓那兩年中被評為「生不逢時」的優秀硬體設計的犧牲者中再添一員。
可 Z Flip3 對於我來說並不是一台 7000 多的旗艦,它對於我來說是一台 2100 塊錢的二手手機。我用過出自三星之手的驍龍 888 、也對糟糕的續航有著充分的接受度(只要我用 Good Locker 把狀態欄的電量顯示關掉,它的續航就是無限久),更重要的是,它並不是我的主力機。
而一旦把 Z Flip3 從主力的位置上解脫出來,你就會迅速發現它好玩的一面,它與 iPhone 13 mini 幾乎是落在了理想與實用主義光譜的兩個極端:後者身上的每一個零件都散發著「夠用就行」的光芒,將 iPhone 作為一部手機的基礎功能發揮到了極致;Z Flip3 (或者說迄今的所有 Flip)則是讓每一處配置選擇都為了理想主義讓步,實質是圍著這片摺疊屏造了一台手機出來。
因此當你像拿 DV 機一樣將 Z Flip3 舉起來時,就已經展露了這樣一台小摺疊屏的本質: 它註定是不嚴肅、不實用的,Z Flip3 的終極目的並不是中規中矩的陪著你完成一天朝九晚五的通訊,而是一小塊可以像化妝鏡一樣疊進手裡的未來窗口。借用北鴞在 2021 年末關於 Z Flip3 的體驗文章中的結論:
從 Fold 的鉸鏈鬆動,到 Flip 修正鉸鏈問題,引入灰塵清掃機制,再到 Flip3 讓生活防水功能回歸,三星用這個小盒子朝你喊話:手機還可以這樣,別忘了。
從 Fold 的鉸鏈鬆動,到 Flip 修正鉸鏈問題,引入灰塵清掃機制,再到 Flip3 讓生活防水功能回歸,三星用這個小盒子朝你喊話:手機還可以這樣,別忘了。
換句話說,前面所述的那些問題不僅僅出在 Z Flip3 身上,大機率也會在之後的幾年裡出現在後面所有的三星 Galaxy Z Flip 系列、甚至是所有豎摺疊屏手機上。和產品形態至今已經成熟到「趨同進化」程度的直板手機相比,Z Flip3 可以彎這件事本身就已經足夠讓我興奮起來。
雖然它的相機甚至放在同年的機型當中都只是剛剛達到及格線,非常受限的硬體規格和脆弱的螢幕也極大的限制了它的使用場景,但是只要它可以在產品形態上做出突破,它就理所應當是目前堪稱死水一潭的手機市場裡的目光焦點。
從生物學的角度看,大規模趨同進化的影響之一是導致生態位的重疊,這一點已經在近年的手機市場為了各種細分功能而鑽牛角尖的行為下昭然若揭,在這種時候,任何一個讓人真正興奮的產品、哪怕是「為了興奮而興奮」的一種技術展示,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它意味著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科技暫時還沒有走進死胡同、徹底變成自身疊代的循環,意味著依然存在一條或許並不好走但是新的道路。
這張照片拍攝於這篇文章完稿前夕,在買晚餐時檔口的阿姨問起了我手中的 Z Flip3,正在興奮的和同事的阿叔一起看我展示著手機的摺疊照相功能,熱烈的聊著。等到付過錢之後,原本看上去完全不會對摺疊屏這一類新奇技術感興趣的阿姨謝謝我說,今天很高興終於看到和摸到了這個新奇的小東西,她感覺特別的開心。
如果這樣還不能被稱之為一個好的產品的話,我不知道還有什麼可以算是好產品。
▍回歸現實,我可以買一台這樣的摺疊屏了嗎?
可惜的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 這個問題的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我可以接受 Z Flip3 很大一部分缺陷的原因,除了對於摺疊屏這項新技術的寬容之外,其實是在於 它並不是我手中唯一的手機。我對於手機的需求其實是非常低的,雖然我會有一個決不讓步的標準無法接受它們落到這條線以下(比如泛濫的系統廣告,或者在打開 ADB 調試的時候胡攪蠻纏)。
但是在這之上我的接受度卻可以變得非常高、甚至會相對更喜歡那些優缺點都很鮮明的機器——比如谷歌 Pixel ——更關鍵的是,無論它們的表現怎樣坎坷,我始終都可以回到無聊但是不出岔子的 iPhone 上。
正因如此,如果你考慮購買一台類似 Z Flip3 這樣的豎摺疊手機作為 唯一使用的機器的話,我的第一回答依然是: 「不要買」。且不說它們在相機、性能和續航上至今的短板,當年新機型動輒 6000 到 7000 左右的售價不僅已經遠遠超過了至少 90% 的人的購機預算,更因為在這樣的篩選條件下你往往可以直接選擇大部分主流品牌的頂配旗艦機型了——這些旗艦雖然不一定能帶來摺疊屏這麼明顯的新鮮感和興奮感,但大機率也不會讓你失望。
但如果你心意已決,說我上有電腦平板下有手錶手環、計劃在 2023 年全心全意的擁抱摺疊屏技術的話,只是出於機率學上的穩妥考慮,我更加推薦的也依然是相同預算區間內的橫折機型,比如三星 Galaxy Z Fold、Vivo X Fold 系列等等:單純是因為哪怕對於摺疊屏來說,(非最新款的)Fold 的性價比也是大於 Flip 的。
而假如連這樣都沒有勸動你的話,在 2023 年迄今可以買到的最新型號的豎折機型中(無非也就是三星 Galaxy Z Flip4、華為 Pocket S、OPPO Find N2 Flip、摩托羅拉 Razr 2022 四款),我會傾向於推薦港版的 Z Flip4 或者 Find N2 Flip。
三星對於摺疊屏的產品經驗是這幾個品牌中最久的,在系統適配上的優勢更明顯一些,同時還有 One UI 豐富的可玩性加分;OPPO 雖然是第一次做豎折機型,但是 Find N2 Flip 在配置上更加符合國內市場的偏好——比如雙卡雙待——系統的本地化毫無疑問也更好一些,還有一塊理論上更實用的副屏。
圖|OPPO 官網
但無論理性的抉擇最終走向何處,這台 Z Flip3 對我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新奇的體驗: 一旦你不再需要糾結它是否好用,它就會變得超級好玩。
原文連結:
https://sspai.com/post/79059?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PostMeridy
責編:Kiririn
/ 更多熱門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