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黑曜:在科幻作家眼中,許多中國城市都擁有迷人的超現實感

2019-12-17     文學報

蔦屋書店落戶於上海百年建築 | 臧棣、耿占春、王家銘獲十月詩歌獎 | 法國新浪潮電影代表女演員逝世 | ......

石黑曜

他個人風格顯著,把充滿人情味的邊緣人故事和硬核科幻有機結合在一起,這和過往的科幻故事,有著截然不同的審美趣味。

豆瓣青年作者系列訪談

石黑曜出書了,雖是意料之中可也有些情理之外,因為業界和民間對他的評價,有些兩極分化。他是近年來科幻文壇備受矚目的新星,2017年和2018年分別以《朝聖》和《仿生屋》斬獲未來科幻大師獎的一等獎和二等獎;在第五屆豆瓣閱讀徵文大賽上,他憑藉《武漢巫婆》榮膺「城市奇幻組」首獎。前陣子在重慶舉行的第十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他被授予「年度新星」銀獎。

可是他的寫作風格和題材,卻和豆瓣閱讀這個平台有些不兼容,比起一些人氣作者,他的作品評分和閱讀量在平台上都不算高。此次豆瓣閱讀卻和果麥文化合作,將石黑曜在豆瓣閱讀上的五篇小說《貔貅》《莉莉婭我的星》《離開蓉城》《Amour》《武漢巫婆》(後更名《武漢往事》)結集成新書《莉莉婭我的星》。果麥文化簽下的作者,許多都是自帶流量的暢銷書作者,放在這波人里,石黑曜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在該書的責任編輯大白看來(在豆瓣閱讀上,大白更為人所知的身份是幻想類人氣作者貓爪君),石黑曜的作品,完全可能是未來中國科幻文學的主流。大白的理由很充分,一方面,石黑曜是青年科幻作者中,為數不多受過正統文學訓練的,他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讀研究生期間,師從吳岩教授,作品亦受到過韓松、陳楸帆等科幻圈前輩的肯定;另一方面,他個人風格顯著,把充滿人情味的邊緣人故事和硬核科幻有機結合在一起,這和過往的科幻故事,有著截然不同的審美趣味。「無論作為編輯、作者還是讀者,我都非常希望能推動這種新的科幻小說特點,讓更多人關注。」大白說。

石黑曜自我調侃,雖然身為科幻作者,卻很少因為某項前沿科技而激發靈感,這聽起來像個悖論。使他產生寫作衝動的來源,主要有三個:做過的夢、遇到的人、衝擊猛烈的情緒。《離開蓉城》《朝聖》《仿生屋》的靈感都來自於夢境里的超現實畫面,而《武漢巫婆》里的一家三口則是受到人物本身的啟發,至於情緒則比較抽象,通常是由具體的事件、情形、人物遭遇所激發,這些情緒可能是強烈的認同,也可能是憤懣或傷感。

石黑曜的小說,常直接把現實中的中國作為幻想故事的背景——《武漢巫婆》里的武漢,《仿生屋》里的上海,《朝聖》里的雅江、芒康、拉薩,《離開蓉城》里的蓉城和申城,對應到現實中的原型分別是成都和上海……在他眼中,中國城市常常具有魔幻特質,如武漢身在楚地,而楚人崇巫,加上交匯的新老建築視覺化不同階段的歷史,讓武漢有種時空交錯的超現實感,也使之成為孕育巫文化的成熟土壤。

《武漢巫婆》能獲得豆瓣閱讀徵文大賽「城市奇幻組」首獎,既是無心插柳,也是天時地利人和。石黑曜說,早在2012年,便有個尼爾·蓋曼式的都市奇幻故事雛形在他腦海里誕生,這個故事兼具黑暗與純真的兩種秉性,無奈可以容納這個故事的城市,卻遲遲未能現身。武漢是石黑曜妻子的故鄉,和妻子相戀後,那個在腦海中萌芽多年的故事點子,和武漢這座城市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一起。

石黑曜是青島人,後來求學、生活於北京,自己本身卻沒在武漢深入生活過,可是小說中對武漢的方言、歷史及風俗的描摹卻栩栩如生。石黑曜承認,這是因為在寫作前期,做了紮實的案頭工作:「動筆之前,我大概花了三周時間泡圖書館,把可能涉及的武漢歷史和風土人情大致吸納了一遍,這裡面也包含一些武漢本地的迷信文化。」而妻子對武漢大學及江漢路深沉的愛,也為《武漢巫婆》提供第一手素材。

豆瓣閱讀徵文大賽的參賽類別每年都在變,《武漢巫婆》構思成熟後,正好就碰到徵文大賽開設「城市奇幻」的類別。得獎後,石黑曜在得獎感言里鄭重感謝自己的妻子。在西方的類型文學裡,「城市奇幻」由來已久,是發展成熟的類型,石黑曜說《武漢巫婆》的本質,其實是一個披著巫楚文化外衣的克蘇魯神話,小說里的異獸也做了混搭,起的名字,來自於山海經和克蘇魯神話。

青島是個中西合璧、新舊交替的城市,同時作為石黑曜的故鄉,她理應更早出現在石黑曜的筆下。之所以沒有成為「巫婆系列」的首選城市,有個重要原因是青島老城區富庶、巫文化匱乏,但石黑曜也承認,這是當時自己認知的局限性所致,這個故事要硬放在青島,也並非做不到,「巫婆系列」計劃有兩個續篇,其中一個續篇就會將背景設置在青島。

另一座在石黑曜眼裡十分魔幻的城市是上海。作為全球房價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集合所有國際大都市的顯著特質——競爭激烈、外來人口密集,老建築與摩天大樓毗鄰而居的城市樣貌本身就具有魔幻色彩,這給「仿生屋」這一超現實主義的意象,提供生存條件。上海不只是《仿生屋》的創意原點,也是《離開蓉城》里的目的地。在責任編輯大白眼裡,《離開蓉城》是全書的異類,被放在全書的中間,目的是為了調劑整本書的節奏。

《離開蓉城》是石黑曜目前所有小說里,隱喻最多、架構最複雜的一篇,石黑曜稱之為「心理沙盒實驗「——蓉城和申城分別象徵起點和終點,四個主人公的旅途,實則是自我發掘的過程,他也借著這個故事,探討人的社會屬性和定位:

這個故事本身有存在主義的影子,我個人也被心理包袱困擾,所以它其實真正映射的是自我焦慮:如果蓉城代表某些類型的科幻作品,而申城代表另外一些類型的科幻作品,那麼我的位置在哪裡?在申城之外,還有比這更廣闊的科幻作品,那是我要追求的嗎?我究竟是有資格住進蟻巢城市中的人,還是在街頭生存的垃圾幫,還是堅守某種落伍信仰的原住民?(作者註:「垃圾幫」和「原住民」是小說里蓉城的人口結構形態)我的能力最終能讓我抵達何處?四個主人公里,究竟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我?

石黑曜對《離開蓉城》的成品並不滿意,設計過於複雜,或許應該等到自己寫作技巧更成熟的時候再去觸碰,然而寫作過程還是給了他莫大的滿足感:「不要多想,出發上路就好。」

除了此次被編纂成書的幾個篇目以外,石黑曜還在豆瓣閱讀上進行一個名為「底城故事」的系列寫作計劃。這是一個架構龐大的廢土科幻故事系列,目前已經發表四篇,而在石黑曜的大綱里,它由19個中篇組成。「這個系列的世界觀風格挺混雜的,但每一篇故事的主線還是偏向於硬漢偵探的調調。集中探討的還是人與機器如何共存的話題。只不過由於種種原因,中斷了比較長的時間,但無論如何肯定會寫完。」

新媒體編輯:鄭周明

配圖來自攝圖網

新年文創季

網站:wxb.whb.cn

郵發代號:3-22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aRWEm8BMH2_cNUgvQd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