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為人類快節奏的生活按下「暫停鍵」,也讓今年的4月23日「世界讀書日」成為該節日誕生25年來最特殊的一次。
保持社交距離,線下活動都被取消的同時,交流卻空前活躍——人們有更多時間捧起書本,通過網絡暢談閱讀感受——在許多人感到孤立無援的時刻,閱讀,把我們聚集在一起,提供庇護,彌合人們心靈的創傷和鴻溝。
這個不同尋常的春天,每天都是讀書日。讓我們回溯文學之海,在一個個活動現場、一位位作家感言中汲取文學的力量。
本周「世界讀書日」封面(郭天容 圖)
4月23日
作家、書店、出版社聯合活動齊聚
文景×B站:書海漫遊不孤單
書店守望計劃第一位作家:
李修文
雲遊思南:文學閱讀重塑城市生活
逐漸重啟的國內書店與出版社在今年世界讀書日為讀者帶來豐富的讀書活動。從24日到28日,世紀文景與嗶哩嗶哩直播推出五場線上活動,姜廣濤、范曄、蔡駿、葉揚、danyboy、陶躍慶、劉甜甜、虞雲國等作家、學人帶領大家漫遊中洲世界、帕慕克文學、北宋日常等話題。面對緩慢恢復的書店,作家們走到一起助力書店,今日開始,騰訊文化邀請李敬澤、李修文、梁鴻、張執浩、路內、沈奕斐、黃德海等7位作家推出「書店守望計劃」,助力7家書店,直播分享作品和私房書單。今年世界讀書日也恰逢上海思南讀書會六周年之際,以「文學閱讀重塑城市生活 」為主題的雲遊思南系列直播活動將在幕後策劃團隊帶領下導覽文化地標,講述建築背後的歷史與故事。
4月20日 《查醫生援鄂日記》 正式出版 |
從除夕夜馳援武漢到3月31日回滬,在武漢金銀潭醫院整整68天裡,第一批上海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上海仁濟醫院呼吸科主治醫師查瓊芳寫下67篇抗疫日記,這組日記如今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這也是目前國內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援鄂醫生親歷的抗疫日記。作品文字樸實無華,但情真意切,字裡行間具有動人心魄的力量。
4月17日
作家李洱、林白線上分享
推薦博爾赫斯、托爾斯泰
作家李洱參加線上直播,回應讀者關於《應物兄》的問題,並分享自己的書單。李洱和讀者分享了自己欣賞的小說家,他說到自己在1980年代寫作的時候非常喜歡博爾赫斯,並為他的語言所傾倒:「黎明,一陣鳥兒把你驚醒。」談及另一位很欣賞的作家托爾斯泰時,李洱認為:「按照米蘭·昆德拉的說法就是在小說史當中,第一次把非理性代入小說敘事的人叫托爾斯泰。」
同日,上海文藝出版社舉行作家林白《說吧,房間》的線上分享活動。在社群中,林白以率直誠懇的方式向網友展示了一個作家面對自己作品時的狀態,同時也再次剖析了自己書寫《說吧,房間》這本書的初衷。對於多年的女性主題寫作,林白表示:「女性的無助,我是見得太多了。」她同時認為,對於喜愛閱讀、喜愛寫作的女性來說,無論如何應當堅持下去,「文學帶來內心的光,能整理好自己」。
4月16日 紀錄片《文學的日常》 開播 馬原、吳嘯海、馬家輝已出鏡 阿來、麥家、謝有順即將出鏡 |
在優酷開播的人文紀錄片《文學的日常》,通過對談、走訪、體驗、觀察等形式,帶大家走進馬原、馬家輝等名人作家的「理想國」,分享他們對生死觀、世道人心、故鄉、青春叛逆等當下熱點話題的看法。第一期節目中,作家馬原對生死的豁達、對世界的關心、對生活的熱愛,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的馬原,如同七彩紛呈的彩虹,令人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種風景。
4月15日
作家梁鴻談新書《四象》
「十三邀」節目對話金宇澄
提示:金老師的金句太多了
作家梁鴻攜新書《四象》做客單向空間淘寶直播店,《四象》虛構了一座溝通生死的橋樑,為我們提供了站在彼岸重尋愛與痛、記憶和時間的一種視角。返鄉的大學生與三個亡靈在梁莊的河坡墓地相逢,開始了一番長談和人世間的各種悲喜奇遇,隨之呈現出一個村莊近百年的歷史,以及現代人的普遍生存境況。梁鴻以一句話概括了書的內容:一個人如何迷失自我又如何找到自我的故事。她與讀者分享了那些自梁莊河流綿延而來的記憶,以及創作期間的思考和情感體驗。
同一天,單向街書店的「十三邀」談話節目邀請作家金宇澄展開對話。從城市氣質,到往昔歲月,金宇澄談生活、談經歷,談寫作,以誠摯話語陳述自己的人生故事。談寫作時,金宇澄說:「一般的人,會本能地要把負能量的東西摘除掉,可以輕裝上陣。但是小說作者是要像收垃圾一樣,什麼我都要,他可以把它作為一個材料,成為他的營養。」最終,將如此的「負能量」溶解在作品裡,化作對於美好時光的珍惜。
4月11日 一場14萬讀者與20位作家的圍爐夜話 |
作家李修文、邵麗、徐則臣、弋舟、張楚等做客騰訊線上會議室,就中國短篇小說的「調性」 各抒己見。這也是一場14萬讀者與20位作家的圍爐夜話。《我亦逢場作戲人:2019年中國短篇小說20家》主編、評論家張莉表示:「最理想的短篇小說里必有迷人的新異性。」李修文對寫作的看法獲得了作家們的認同:「當問題像命運一樣到來的時候,寫作幫我們作出選擇,我們也由此有了自己的調性。我特別重視今日生活里的真實力量,我會去走近那些真實的人聽他們講故事,但我絕不是在寫非虛構,我想我是在用材料的真實去致力於建造一種美學上的真實。」
4月10日
上海抗疫紀實文學創作研討會舉行
文學鐫刻上海抗疫。上海抗疫紀實文學創作研討會舉行,在聚焦作家何建明抗疫新作《第一時間》並總結創作經驗的同時,進一步鼓勵廣大作家、特別是青年作家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用文學記錄和書寫抗疫過程中湧現的動人事跡。青年作家、《「戰地」日記》作者許麗莉也暢談了自己的創作體會。
4月9日至12日 作家孫甘露,滕肖瀾、血紅、大地風車分享自己的浦東故事 閱文集團的相關徵文活動進行中 |
「對話文學,情寄浦東」活動在雲上舉行。作家孫甘露,滕肖瀾、血紅、大地風車與讀者分享自己與浦東的故事。孫甘露認為,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既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一個標誌,也重新定義了上海是一個有傳統、有歷史,又有未來感的城市。作為土生土長的浦東作家滕肖瀾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城裡的月光》主人公的成長就融入了浦東的成長,在後來的《城中之城》中,她繼續關注浦東的金融生活。
4月5日
郭姜燕在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直播間
兒童文學作家郭姜燕在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直播間進行主題為「足不出戶,但想像可以飛得很高很高」的視頻直播。她表示,想像要從生活中「長」 出來。從生活中「長」出想像,要做到兩點——營造真實的生活場景和塑造有趣的人物形象。「一個非常好的想像,就像飛在天空的風箏一樣,風越大,它飛得越高越遠。那根線應該連在真實的樹幹上,也就是說那根線的另一端應該扎在生活里。」
3月31日 國內第一檔專業的文學播客「跳島FM」啟動 |
國內第一檔專業的文學播客「跳島FM」啟動,聽眾可以在各大音頻平台和泛用型播客客戶端免費收聽這檔節目。評論家張莉和性別研究博士Alexwood擔任首期嘉賓,從一份127位作家的性別觀調查聊到這個時代的性別意識、女性寫作、女性文學。「跳島FM」從文學出發,也將連接其他藝術形式和專業領域,討論熱門作品和社會議題,這也是近年來國內文學播客發展的又一次新嘗試。
3月21日
錢佳楠解讀小說《不吃雞蛋的人》
在中信出版·大方國際女性月主題分享活動中,錢佳楠解讀了自己的小說《不吃雞蛋的人》中的母女關係,在她看來,小說主人公周允的母親對女兒的期待有功利的原因,並潛移默化被資本把持著。談及自己對獨立女性的理解,她說:「我對女性獨立的理解當然還是基於經濟和精神的獨立,但是真正的獨立,是必須有自我。」
3月18日 朱文穎探討女性之間友誼的本質 |
作家朱文穎做客中信出版·大方國際女性月主題分享活動。朱文穎結合自己的短篇小說集《生命伴侶》探討了女性之間友誼的本質。「就如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行為藝術表達的那樣,我們的一生其實就是一場行為藝術,我們要做的就是執著而勇敢地活出自己。」
3月17日
林少華講述村上春樹寫作背後的故事
翻譯家林少華在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直播間進行了一場分享活動,從「孤獨」出發,講述村上春樹寫作背後的故事。林少華認為「孤獨」是村上創作的底色,「他不僅是心靈後花園的出色經營者,而且是敢於直面、發掘和批判日本歷史黑暗的人文知識分子。如果說前十五年他痴迷於都市人的孤獨,那麼後二十五年,他執著的是面對高牆下,雞蛋的孤獨。」在林少華看來,《奇鳥行狀錄》是村上春樹創作的轉折點,他認為這本書也是村上迄今最接近《卡拉馬佐夫兄弟》的巔峰之作。
3月9日 線上主播加入保衛書店活動 |
單向空間聯合淘寶直播、主播薇婭viya共同發起「保衛獨立書店」直播活動。談到當初要開一家書店的原因,幾家書店的創始人不約而同提到書店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精神存在價值。先鋒書店錢小華認為開一家書店肩負著很重的責任,一家書店的存在給一個地方帶來了希望,是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杭州曉風書屋的朱鈺芳一開始將書店定義為社區書店也是出於這樣的理由——和社區里的人一起成長,一起擁有幸福感。
3月6日
「那不勒斯四部曲」背後的故事
思南經典誦讀會邀請「那不勒斯四部曲」中譯本的責任編輯索馬利亞帶領讀者從《新名字的故事》出發,進行了一場關於女性徹底的激情與反叛的線上探討。索馬利亞談及費蘭特的匿名寫作:「匿名本質上最隱蔽的一個心理動機,是因為抵達真實對她而言是一個痛苦的過程。」而對於費蘭特筆下出彩的女性形象莉拉,索馬利亞認為她象徵著一種生活,它的界限又是不穩固的。「費蘭特故事裡講述的那些女性,她們深切地知道這一點,因為她們切身經歷了爭取權益的過程。」
3月4日 書店人開啟「雲遊出版社」 |
一本書如何「從無到有」?志達書店帶著網友們開啟了「雲遊出版社」的模式,走進上海譯文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這一創新之舉在全國書業開了先河。一期期「雲遊」模式下,主持人走進出版社的角角落落,揭秘看似神秘的編輯室里那些並不神秘的故事——圖書編輯如何開展日常工作、一本本圖書怎麼定選題、擁有怎樣的編輯過程、如何做策劃等,令網友大開眼界。
3月3日
陳丹燕解讀海上國潮
作家陳丹燕帶著幾張用上海經典品牌作為設計元素的大海報,做客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活動直播間,為觀眾解讀海上國潮。上海牌手錶、回力球鞋、大白兔奶糖、鳳凰牌自行車、海鷗牌照相機……這些品牌背後暗藏著一個城市的生活底蘊,在國潮復興的當下,閱讀這些國潮品牌,就是回望與之相應的城市生活,就是展望復興中的未來。陳丹燕喜歡用「摩登」一詞來形容上海:「這些品牌中有著上海本土生命力的那種『摩登』,『摩登』這兩個字相比『時尚』,有一種精神性在裡頭。上海是一個維護和尊重日常生活的城市。」
2月29日 作家弋舟談文學的支撐感 |
疫情期間,作家弋舟經歷了漫長的煎熬。在中信大方的主題分享會上,他稱自己在那段時間裡曾質疑文學的意義,懷疑書寫的作用,但也是文學和寫作給了他力量和支撐感。「我始終認為,文學的主要方向依然還是瞄準著人類精神的。同樣的生活現場,其實是不需要作家過度地去還原與描摹,因為是每個人都在經歷著。作家的任務可能在於給予大家都司空見慣、習焉不察的生活現場某種精神發現。」
2月26日
疫情期間,張忌完成了長篇小說《南貨店》
作家張忌做客「從今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中信大方主題分享會。疫情期間,張忌完成了長篇小說《南貨店》最後一部分內容,他說,不能出門反而讓他獲得了難得的踏實和清靜,「我特別想把那一層遮擋的東西給揭開,看看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上一代人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這個社會現在的局面是怎樣構成的。這就是我寫作《南貨店》的初衷。」
2月25日 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三場活動推薦 孫甘露談日常閱讀 「蘭波」分享俄羅斯文學 黑孩談新作 |
作家孫甘露在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的直播中分享關於閱讀這件事,他表示,文學作品的語言是我們讀一部小說、一首詩、一篇散文最先接觸到的部分。它既是一個作家寫作風格的反應,也是超越作家個人的歷史力量的一種反應。文學作品中,我們的閱讀不僅是關注時代背景、人物形象、人生經歷、故事、家庭關係、對時代社會生活某些方面的反應,所有這一切都是通過作家用語言來呈現的。用語言攜帶的信息和通過內容傳達的信息同樣珍貴。
同日,上海譯文出版社邀請閱讀博主「生活在別處的蘭波」做客Bilibili直播間,帶來的「閱讀的力量·俄羅斯文學專場」。圍繞六部作品,她講述了自己接觸閱讀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托爾斯泰、契訶夫、阿爾志跋綏夫、勃洛克、布羅茨基等作家時的感受,朗誦分享了精彩的段落。當一些讀者在直播間提問俄羅斯文學「大部頭」太多難以順利讀下來時,蘭波推薦大家不妨從詩歌、短篇入手,像薩寧、勃洛克、帕斯捷爾納克等作家的作品,即便是讓不少讀者望而生畏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有中短篇小說可以先行閱讀感受。
旅日作家黑孩經由上海文藝出版社第一期「用文學點亮人生」線上閱讀分享會與近四百位讀者就新作《惠比壽花園廣場》展開探討。黑孩經常把小說家比喻成用文字蓋房子的工匠,不是用磚瓦蓋,而是用文字蓋。在《惠比壽花園廣場》中,惠比壽是現代慾望和成功的象徵,但同是也是一個眩目虛幻的攝影棚。從閱歷和情感出發,小說連續不斷地展現生活的瞬間和細微,她說,小說表現的是我的人生憧憬是如何被連根拔起,以及如何自我治癒的。
2月22日
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特別網聚活動啟動
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特別網聚活動啟動。至今已持續近60天的系列活動中,何建明、孫甘露、陳超、陳丹燕、黃昌勇、林少華、郭姜燕、方笑一、張弘、楊晨、樊登等作家、學人、閱讀推廣人,大量來自戲曲、音樂等多個領域的文藝界人士,以及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等來自醫療、心理領域的專家在線舉行活動,以淺近講述分享專業知識,與網友互動探討閱讀之於人生的意義。在多個平台同時推出的這一系列活動,獲得了數千萬點擊量。
2月20日 作家助力「書店燃燈計劃」 |
作家李浩來到「書店燃燈計劃」第一期,以微信群語音的形式帶來主題為「閱讀,能給我們帶來什麼?」的分享會。在他看來,閱讀給予每個人一間只屬於自己的房子——它不是黃金屋,也沒有一磚一瓦,但它完全「屬於我」。他表示,閱讀更本質的是讓我們感受孤獨的同時享受它。李浩提到,無論是讀格拉斯、莎士比亞還是卡爾維諾的小說,他都會感覺文字難以言喻的美妙。他以博爾赫斯的一句話作為結尾:「天堂應當是一座圖書館的模樣。沒有圖書的天堂,對我來說,是獲得不了信任的。」
新媒體編輯:鄭周明
配圖:各線上活動宣傳圖
新年文創季
郵發代號: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