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壯:從西郊的屋頂上能望到什麼?| 新批評

2020-07-30     文學報

原標題:李壯:從西郊的屋頂上能望到什麼?| 新批評

李少紅、李霄峰、全勇先、陳楸帆談影視類型創作 | 2020年布克獎揭曉長名單,華裔青年女作家首部長篇入圍 | ......

《北京西郊故事集》收錄的作品,有許多寫於2010年前後,而小說里的故事看上去也與這個年份相距不遠。我回憶了一下那段時期。那正是北京奧運會剛剛結束後的幾年,全球化的繁榮浪潮與大國崛起的熱切想像共同鼓動著幾乎所有人的神經,北京,似乎成為了一種象徵、一處符號般的存在。它意味著現代世界的舞台前沿,意味著人生在世的另一種邏輯,意味著理想乃至幻夢的實現可能。如同一枚巨大的磁極,北京把來自四面八方的「鐵屑」——那些千姿百態甚至奇形怪狀的人物、故事、話語、夢想——吸附到自己的身邊,讓它們如此近距離地擠靠、碰撞,摩擦生熱或者相互消磁。

《北京西郊故事集》里的故事,多是關於那些最外圍、最邊緣的「鐵屑」。所謂外圍與邊緣,在徐則臣的筆下,首先是一個字面意義上的、具體直觀的空間位置問題——「西郊」這兩個字本身便說明了一切。「我」、行健、米籮,這組基本貫穿每篇小說的「鐵三角組合」,租住在北京西郊的一座平房裡面。間或有其他人物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之中,擔當起書中某幾個故事的主角,他們大多與三人共享著相似的空間定位:工作或日常居所與三人臨近,或者乾脆曾搬進這「三缺一」的簡陋小窩裡做過室友。在小說的語境中,西郊這片平房區,相當於北京的「城鄉結合部」,屬於「京內」「京外」的過渡地段。這裡沒有高樓大廈,只有平房院落、蒼蠅小館以及錯綜凌亂的無名巷落;而這些匍匐在地的小院小館小巷,本身也長期處在不穩定的狀態中:這片空間的身份是曖昧甚至不太合法的,遍地的舊房危房和違章建築隨時都可能被清查和拆除(類似情況在《兄弟》一篇里寫到過),到那樣的時候,這些懸掛在都市空間外圍的贅生物就會像息肉一樣被精準剔除。在這樣的時候,空間層面的「外圍」「邊緣」狀態洇入了時間層面:失去空間同時意味著失去時間,這裡的一切都像是暫時性的,它看起來並沒有真正進入這座城市的歷史話語譜系。由於空間身份存疑,時間在這裡也是懸浮、透明、可以被暫停或剪輯掉的。

因此,對於生活於斯的小說人物來說,「外圍」與「邊緣」,無疑又是一種抽象的處境象徵。從題材類型上講,《北京西郊故事集》里的大部分小說,屬於較為典型的「北漂青年」故事。租住在西郊小平房裡的這些年輕人,大都共享著相同的身份背景:來自外地(鄉鎮之類的小地方),缺少學歷等必要的求職砝碼,懷揣著或大或小的夢想,心事重重(又或愣頭愣腦)地就開始闖蕩北京。他們滿懷渴望,同時又缺少立足北京的必要資本(貨幣意義上的以及身份意義上的),因此只能游弋在現代都市運行體系的邊緣地帶。有一處細節是很有意味的:「我」和同樣以張貼小廣告為生的小夥伴們,為了避開城管與環衛工人,只能晝伏夜出展開「工作」。深夜無人的街道,才是他們的現世人間,至於那個忙碌、有序、依託於時代想像並不斷對這想像展開再生產的白晝北京,是他們沒有能力、也不被允許觸碰的。

卡夫卡與他的《城堡》

在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奇妙的臨界狀態:他們來到了北京卻似乎又進不來北京,身在北京的同時又不在北京,就像舞台上明明正上演著火熱沸騰的時代大戲,一個人卻忽然忘記了自己究竟是演員還是觀眾、只好卡在台口的台階處進退躊躇——這有些像卡夫卡的《城堡》,只不過徐則臣的小說少了些抽象的荒誕感,而多了些人間煙火氣、多了些鬧鬧騰騰的俗世樂趣與底層溫情。老實說,我們很難想像行健、米籮們的小腦袋中能張羅起如此哲學化的內心戲,但可以想像的是,在某些莫名的、不可期的時刻,他們也會面對著類似的躊躇、陷入到類似的「恍然一愣」當中。於是,出現了《北京西郊故事集》里一種「招牌性」的、同時也極富象徵意味的姿態:登上屋頂,遙望北京。在這組充滿煙火氣和喧鬧聲的小說里,這是沉思乃至沉默的重大時刻。當然,對行健、米籮和「我」來說,這樣的時刻並不見得有多重大,它往往在不自知、不經意的語境中降臨,有時還會以貌似雄心壯志的喜劇化方式呈現出來:

《兄弟》

「『看,這就是北京。』行健在屋頂上對著浩瀚的城市宏偉地一揮手,『在這一帶,你找不到比這更好的房子了。爬上屋頂,你可以看見整個首都。』」(《兄弟》)

《如果大雪封門》

「『我一直想到你們的屋頂上,』慧聰踩著寶來的凳子讓自己站得更高,悠遠地四處張望,『你們扔掉一張牌,抬個頭就能看見北京。』」(《如果大雪封門》)

《輪子是圓的》

「『同志們,放眼看,我們偉大的首都!』捉完黑A,米籮總要偉人一樣揮手向東南,你會感覺他那隻抒情的右手越伸越長,最後變成一隻鳥飛過北京城……最後很可能只剩下一隻鳥飛過天空,就是米籮那隻抒情的右手,無論如何也拉不出來屎。但這不妨礙所有衝進北京的年輕人都有一個美好的夢想。」(《輪子是圓的》)

「『同志們,放眼看,我們偉大的首都!』捉完黑A,米籮總要偉人一樣揮手向東南,你會感覺他那隻抒情的右手越伸越長,最後變成一隻鳥飛過北京城……最後很可能只剩下一隻鳥飛過天空,就是米籮那隻抒情的右手,無論如何也拉不出來屎。但這不妨礙所有衝進北京的年輕人都有一個美好的夢想。」(《輪子是圓的》)

這是一種樸素的樂觀,摻雜著幾分近乎混不吝的對未來的期待。這樣的樂觀與期待飛翔在書里每一個故事之中(儘管常常跌落在地),它照耀著城市邊緣小人物們的柴米油鹽、愛恨喜悲、奇遇相逢,把他們的生活烘曬得暈頭轉向而又熱氣騰騰。其實,他們站上屋頂的時刻並不多,多數時候他們是在奔走、穿梭、掙生活、找女人;即便來到屋頂,他們做得更多的事情也是低頭打牌。然而,只要他們抬起頭來遙望和打量,便註定會迎面撞上一連串巨大的疑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來北京找什麼?在這樣的時刻,別看故事裡的人依舊撐著一副嘻嘻哈哈不以為意的架勢,個體自我與這座城、這個世界、這個時代的關係,實際都會在情節的表皮之下受到重新的審視。

遙望的姿態呼應著我前文提到的臨界狀態。遙望的潛台詞是隔絕,進不去的人才會在遠處遙望。但是遙望的另一個潛台詞又是看清,相比於浸沒(也許更準確的詞是「吞沒」)其中的人,遙望者看到的才是結構、是全景、是凝結沉澱之上的升騰,甚至是生存那宏闊而虛空的本身。正像阿甘本所說的那樣,「同時代是通過脫節或時代錯誤而附著於時代的那種聯繫。與時代過分契合的人,在各方面都緊繫於時代的人,並非同時代人——這恰恰是因為他們(由於與時代的關係過分緊密而)無法看見時代;他們不能把自己的凝視緊緊保持在時代之上。」無意之中,這些遊蕩在時代外圍、無知而躁動的年輕人,在北京西郊的屋頂上完成了一次凝視。這是身心臨界狀態下微妙受力的產物:它與「我」神經衰弱時的「奔跑」,擁有著相同的精神結構。

進而,從遙望的象徵姿態中,派生出諸多具體的動作,就如同微妙的受力狀態最終往往會導向強烈的應激效果。就像一座高高矗立的水塔,那些屋頂遙望的身影,向小說中一系列具體的現實動作灌入了無形而持久的動力,讓情感的勢能從天空下沉至地面、從頭頂傳遞到腳底、從相遇涌流向分離:奔逐(《輪子是圓的》)、追蹤(《如果大雪封門》)、撫愛(《成人禮》)、毆鬥(《看不見的城市》)、流浪和歌唱(《摩洛哥王子》)……在這些眼花繚亂應接不暇的動作背後,揮之不去的是那幾抹靜立屋頂的身影,以及那些在每次的遙望中被悄然喚起的糾結與執念——關於愛,關於夢想,關於孤獨,關於走與留、聚與散、潰敗與堅持,關於同樣虛妄的絕望與希望。

說到「執念」,我想起同樣是2010年代初,我坐在北京師範大學的小花園裡,讀完了《跑步穿過中關村》。那是徐則臣更早期的代表作。我記得自己是那樣深地陷入了徐則臣的語境,畢竟於我看來,在鐵獅子墳的校園裡讀研究生跟在中關村大街上賣盜版光碟之間,未必有多麼本質的區別——作為外省來的年輕人,我們同樣不確定未來將會如何,為了留在北京、為了能用更長久的歲月去接近心中始終執著的渴望,我們都不惜吞下更多的辛酸和苦楚。那一個傍晚,我掏出隨身攜帶的鋼筆,在書最後一頁的空白處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小說的悲劇性力量來自如下事實:他們,這些奔跑在現代都市邊緣的『局外人』,每日諳熟著文明世界裡的叢林法則,卻始終對人與人之間那點體溫的呼應、以及人之為人那卑微卻明亮的尊嚴,抱有致命的執念。」其實,當我在說「他們」的時候,想著的是「我們」。今天,在許多年之後,我又找出了當年那本書和書上我寫下的話。我意識到,即便此刻的我已經實現了當初日思夜想的目標(體面地留在北京,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我依然不敢說自己不再遊蕩於某種邊緣。或者說,我們身邊的絕大多數人,其實都是在各自的維度上,孤獨遊蕩於生命和世界的邊緣,這是一個本質化的判斷,它由人類自身天然的有限性所決定。進而我發現,當年的那段話對於《北京西郊故事集》似乎同樣有效——當我又一次讀到《如果大雪封門》里徐則臣對雪落帝都的想像,那場面里不僅僅有「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不僅僅有「銀裝素裹無始無終」,還有「每一個穿著鼓鼓囊囊的棉衣走出來的人都是對方的親戚」。

「下了大雪你想幹什麼?」他問。

……

「我要踩著厚厚的大雪,咯吱咯吱把北京城走遍。」

——《如果大雪封門》

《如果大雪封門》的魯迅文學獎授獎詞里寫道,這是一個夢想與現實、溫情與傷害、自由與限度相糾結的故事,它「在呈現事實的基礎上,有著強烈的升華衝動,就像雜亂參差的街景期待白雪的覆蓋,就像匍匐在地的身軀期待鴿子的翅膀」。在此意義上,《北京西郊故事集》里的小說,很多都可以看作是這一徐氏「名作」的「姊妹篇」(當然,《如果大雪封門》本身也收錄在書中)。同樣是關於雪,我想起海明威在《吉力馬札羅的雪》里開篇寫到過的那隻豹子:「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經風乾凍僵的豹子的屍體。豹子到這樣高寒的地方來尋找什麼,沒有人作過解釋。」那麼,當小說里的「我」走上屋頂遙望北京,他又是到這樣邊遠的高處來尋找什麼呢?

他想要望到的是什麼?他望到了嗎?

我們呢?

新媒體編輯:傅小平

配圖:出版書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d4to3MBd8y1i3sJFqT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