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 ·我們」何建明:在上海五十餘天,城市的表情決定了民眾如何抵禦危機

2020-03-11     文學報

本報自春節起開設的「此刻 ·我們」欄目,持續記錄疫情下作家們的生活和思考,今天繼續分享給大家。

1月15日晚,作家何建明從蘇州老家回到上海,路經同仁醫院。也是在同一個晚上,上海的「一號病人」,一位武漢籍的病毒攜帶者在同仁醫院被確診為上海第一例輸入性病毒患者。在這次幾乎沒有痕跡的擦肩而過後,何建明在上海親身經歷了這座城市極不尋常的「疫戰」全過程,感受到這座城市背後的堅強與溫情,並陸陸續續寫下了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錄下一個個不為人知的城市「表情」。

據悉,這部以《上海表情》為題的作品將於4月由作家出版社推出,今天分享的記錄文章便是其中一個篇章。而在上海疫情趨緩之際,他目前正在深入上海的各個角落,為讀者還原疫情期間的上海「時間」,創作一部報告文學新作《第一時間——寫在春天的上海報告》(暫名),將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

「已經有很多年了,我一直持這樣一種觀點:對於災難、戰爭和特大事故,必須用嚴肅、準確的筆去客觀認真地記錄,用清醒、批判的目光去審視與鞭韃其中的醜惡、無能和沒有人性的人與事。對武漢疫情中後期中那些醫務工作者前赴後繼、英勇抗擊和武漢人民積極配合中央和省市統一指揮下的自覺行動、全國各省市區、人民軍隊奮力支持和鍾南山式的一批專家們的傑出貢獻,也同樣值得歌頌。歌頌戰爭與災難中的人性與道德的崇高者並不是遮掩和漠視任何其他的醜惡與錯誤,而且為了讓善良、正義、公平和真理,閃爍更強大的光芒與力量。」他這樣寫道。

城市有愛,生命才會燦爛

何建明 | 文

上海

落筆此處的這一天是3月10日。這一天我們都知道了國家主席習近平到了武漢,《新聞聯播》出來的新聞,可以說沒用幾分鐘就傳遍了全中國、全世界。因為習近平主席到武漢,意味的內容很多,肯定有幾個重大之點:黨中央、中央政府對武漢疫情及武漢疫情發展至今所取得的戰「疫」勝利的充分肯定;其二是「疫」中的武漢人太需要陽光和溫暖了,習近平主席代表中央和全國人民送去的這份關懷和慰問,肯定讓整個武漢和湖北人心暖如春——他們太需要了!從封城到這一天已經長達48天的時間,誰受得了呀!它可不是讓你呆在家裡就完事了,那是每天都處在與病毒拉鋸的生死線上的「宅」生活呵!

或許武漢人此次受的苦難與痛苦的煮熬,我們還找不出第二個城市受過這份罪過。向武漢人問一聲安好,是應該和必須的。

上海呢?其實疫情讓哪個城市、哪個鄉村都沒舒暢過,只是與武漢相比要萬幸得多。然而我們回頭也會發現一個讓我們以後的生活提供了一種「質」的選擇:城市環境與城市素質有時會決定你的命運好壞和決定你的生命長短,難道不是嗎?武漢疫情使三江之城在短短的時間死亡3000餘人、數百萬人處在危亡的煮熬之中,那是正常人所能承載得了的心理嗎?

對個人來說,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在什麼樣的環境中生活與成長絕對很重要;而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生活在什麼樣的城市和這個城市有什麼樣的水準,其實已經關聯到我們的生命長短與生命質量問題了,一場大疫使得這樣的問題更清晰地擱放在我們每個人的面前。

2月2日,上海開展社區口罩預約登記工作(新華社記者 高峰 攝);2月13日晚,上海地鐵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蔣軍在車廂內進行消毒(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我自然慶幸整個大疫時間裡都被一個偉大的城市所庇護著……我自然也在這個疫情中的城市裡看到了它也有些不盡完善的地方——當然不可能所有事情已經完美了,那它就不是現實社會,即使天堂,恐怕也有讓我們繼續想像的空間與爭取更好未來的努力餘地。如在數年前參加全國「兩會」時,我就曾認真地提案過關於國民素質教育的問題。這也讓我想到了早前我提出的幾個「建議」。相信國家和其他有識志士都會起來關心這樣的事。

久違的陽光落在黃浦江上(作者供圖)

還有一件小事:在酒店和商場測量體溫時,數次遇到那個「手槍」一樣的測溫器,至少我碰上五六次根本沒測出來。我不能怪罪測溫的人,主要原因是儀器的問題。我想,如果在疫情瘋狂的關鍵點和關口上,也許一次、一個患者的測溫漏掉,或許就是一場災難等在我們後面……我自然知道在如此大規模的突發災情下,不管前方後方需要多少這樣的測溫儀器,但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忽略每一個細節,尤其是與看不見的病毒作戰,絲絲毫毫的戰術上的和武器上的問題,可能造就無法挽回的結果。這需要我們在以後特別注意,萬不可此次沒有出事就可以把這類「小事」忽略了。中國人做事容易有「差不多」「估計」「大概」的行為方式。它曾經讓我們吃盡了苦頭,以後最好不再吃這類因小失大的苦頭。

縱觀整個大疫,再看上海,以我一個「外人」目光和內心的全部感受而論,我不得不說大上海此次的的的確確有更顯耀眼的風采。這可不是那種在某些光環照耀下的「假的」,而是我和2400萬市民,甚至周邊的一億多人口的長三角都親身感受的一切。尤其是在執行中央決策、從本市實際出發、第一時間裡果斷而全力地採取措施,並始終全神貫注、開足馬力,站在保護這個城市和2400多萬人民生命,以及伸手支援武漢、嚴控復工後的疫情「回流」和境外來的病毒傳染新疫情方面,真乃可圈可點,甚至許多方面令我感動不已。

外灘邊上亮起的「中國加油」。(作者供圖)

其實,要感激上海的何止我一個人,武漢自然在其列。因為也是上海,在第一時間裡派出了醫務工作者,而且是在第一時間裡派去的各省市區中醫護人員最多的一個。我知道1月24日那天,也就是大年三十年晚,許多上海醫務人員正在吃年夜飯時,接到了赴武漢前線的通知,他們幾乎都是「放下筷子」就走的一群「逆行者」;口罩在春節前後的幾天裡,對武漢人來說,就是保護生命的盾牌,在全世界緊缺的時刻,上海又是給武漢送去最多口罩的一個城市……

當然我們也還要提到「張爸」張文宏,他和他的團隊說實話、說精準的話,對全體疫情中中國人的統一行動和統一意志與病毒作生死鬥爭所起的作用更不用說。

在「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線上活動中,張文宏為市民講解疫情之下如何應對

在春節之後,2月10日之後的返城與復工潮來臨之際,作為重要交通樞紐的上海虹橋機場與車站,它的壓力之大,對關聯到人口最多、流動最大的整個長三角地區影響何等重要!為了上海,更為了長三角和全中國,上海人可以說在那段時間裡真拼了,拼得遠比「摒牢」時要累得多、苦得多,而且極少有人去關注、關心這份無私的貢獻,因為人們的目光仍在武漢和湖北,並且慢慢把心思放在關注國外的疫情趨勢之上……

疫情期間的上海虹橋火車站

從「一級響應」到2月底時,上海無論在防控和醫治患者方面,皆可用眼下時尚的「硬核」二字來形容。累計344例(至3月10日)的確診病例和死亡3例的數字來看,比最早中外某些機構預測的80萬傳染上病毒患者的人數少了多少?零頭之零頭數都沒到,且這344例中,有三分之一是外地來滬人員,多數是武漢和湖北來滬人員,和近一周外從國外疫區「輸入」進來的確診者,也就是說上海本身受病毒傳染的也只有200來位。2400多萬人中被感染者僅有200來位,這在如此大疫情之中難道不是奇蹟嗎?我們自然珍惜每一個生命,然而生命的規律告訴我們,即使在最發達的國家和最富有的地方,人的生老病死仍然是自然界的一種正常現象。大疫中的上海有理由在烏雲密布的疫情中,如此「硬核」地保衛了這個美麗而偉大的城市、如此「硬核」地讓2400餘萬包括我在內的這個庚子年春節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平安、健康、沒有受傷害地活了下來,難道不值得讚美嗎?

自然需要。極其需要。永遠需要。

平時我們都在說,人活著是因為有愛,有追求,那麼現在大上海讓我們這些所有平安、健康地活下來的人們,在大疫情漸漸消失的時候,是否想到了一個最重要的字眼:愛?!

我想是的。至少我是這樣的。

什麼叫愛?愛就是一個人內心最幸福和溫暖的情感,愛就是一個人內心最激動亢奮的情感,愛就是一個人活著的動力和希望的情感,愛是我們每一個生命最重要的源泉與力量,它閃耀著最絢麗和燦爛的光芒。它能讓一個卑賤的人感到前面有金山銀山和自己的尊嚴;它也能讓一個高貴的人懂得去施捨並在這種施捨中獲得更崇高與偉大的精神升華,愛讓政治家明白欲想成為合格的統治者就必須真心實地去撫恤和體貼民眾,用勤政、善政和明政、良政去構架國家與政體及制度……

社會和人是離不開愛的。一個城市更得有愛。有愛的城市,才可能保持永恆的光艷;有愛的城市,才可能充滿活力與生機;有愛的城市,才可能不斷創造更強大的防禦和抵禦各種風險與危機;有愛的城市才可能讓我們每一個生命綻放得更加燦爛。

昔日繁華的街道變得空蕩蕩(作者供圖)

也是在進而理解了「愛」這個神聖字眼的緣故,在2020年這個被可惡的新冠病毒肺炎奪去許多美好東西的「情人節」那天(2月14日),我特意地浦東乘擺渡船過了黃浦江,來到對岸的虹口區,來到了傳說中的上海最浪漫的「愛情街」,去尋找這個城市時尚而又古老的「愛之源」……

上海「愛情街」的正式名字叫虹口區「甜愛路」,它南起四川北路,北至甜愛支路,全長公共汽車兩站的路長。相傳這裡曾經有一個財主家在此生活。該財主家有一個女兒名田愛,從小知書達理,聰慧過人,長大後更是才貌雙全,性格脾氣又溫柔。田宅里有一位聰明能幹的放牛仔阿祥,他與田愛從小在一起長大,時常陪小姐讀書和「白相",倆人日久生情,喜結甜美的愛情之果。戀愛時的田愛與阿祥,經常相依相偎,牽手輕步於一條幽靜的小路上……所以後人就把這路稱之為「甜愛路」。

在改革開放之後,甜愛路的名字便慢慢被上海的小男小女們所熟知,於是熱戀中的青年男女們就把甜愛路當作「定情地」「許願地」和「牽手地」,甚至「山盟海誓」地。很會經營城市的虹口社區因勢利導,便將這條「甜愛街」打造成現今的「上海第一浪漫街」。

散步於這條被兩邊高大蔥綠的水杉樹掩蔽的幽靜小馬路,一邊默念著掛在街牆上的28塊「名人論愛情」的經典語錄,再看長長的「愛情牆」上不知有多少少男少女們在此塗鴉的各式各樣的圖案與寫下的句句「愛情宣言」,一股濃濃的清香的甜美的愛情味道,會從你心底緩緩升騰而起……

在空曠處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氣(作者供圖)

這是疫情下的上海「情人節」:我看到這裡已經有三三兩兩的青年男女,儘管戴著口罩,但仍然手牽著手,不時地在愛情牆上畫著、寫著他們的「愛情鳥」與「愛情宣言」。我還看到一對七十多歲的老人也手拉著手,漫步於愛情濃濃的小街上。

「阿伯、阿嬸,你們可好?第一次到這兒來?還是……?」我好奇地上前跟老人打招呼。

他們友善地停住腳步,輕聲地告訴我:「阿拉倆個已經金婚了……每年『情人節』都要到這裡重溫一下愛情的熱度。今年也一樣,雖講病毒能咬壞大家的身體,可不能讓它咬壞我們的愛情呀!」

哈哈……老阿伯的話讓我忍俊不禁。

「來來,能不能請儂幫照張相片呀?」阿嬸遞過手機,對我說。

「可以可以!」我忙擺開架式,連連幫他們「咔嚓」幾下。

「謝謝。謝謝。」

我看著這對依偎在一起散步的老戀人,耳邊傳來從他們口中誦出的柏拉圖那句溫暖而經典的詩句:

當你抬頭望星星,

我的愛人!

我願成為天空,

可以用千萬隻眼睛,

好好將你打量……

呵,那一刻,我被上海「愛情街」、我被「愛情街」上的這兩位老人和身邊走過的每一對戀人所感動。自然,當我回到黃浦江邊擺渡的時候,重新展望疫情即將過去的大上海時,心頭難抑激盪和飛翔的感情……

我想唱。我想歌。我想對上海唱。我想對上海歌。

唱她的美麗。歌她對我們的愛。

還想如此告訴她:我的祖先曾經在你懷抱。我一生又將回到你的懷抱。我的孩子和後代,他們終將也會來到你的懷抱,吮取你的乳汁,與你共輝於世……

新媒體編輯:金瑩

配圖除標註外,皆源自攝圖網

【此刻·我們】

記錄疫情下作家們的生活和思考

徐魯:武漢「生活記」 / 羅偉章:審視自我 / 王磊光:黃崗日記 / 汪劍釗:寫或不寫都應該被允許 / 甫躍輝: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 育邦:疫情之下詩歌何為 / 林淵液:災難中的讀書社日 / 周華誠:庚子正月插花記 / 鄧安慶:如何做一個疫區記錄者 / 趙瑜:「武漢時間」 / 周聞道:一種微笑 / 楊獻平:本相生活 / 沐墨:等待是一場與時光的較量 / 林東林:寫下普通人的承受史 / 戴恬:疫情下的東京生活 / 崔瑩、麥榮浩:香港疫情筆記 / 宋長征:鄉村生活秩序 / 袁恆雷:靜守一隅

【專題報道】

守望相助 藝起抗疫

人類幾乎沒給過它選擇的權利在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人類將始終堅守正直與善良

所謂「大醫」,不負理想不負人間

公共焦點面前,文學的亮相「出圈」應先懂得如何「下沉」自己

明月何曾是兩鄉,中國詩詞大會的國內冠軍和「國際冠軍」都誕生了

凝視過他們的努力和堅硬,才明白我們誤解了「歲月靜好」

那些隔著口罩綻放的羞怯笑容,恰似象徵愛情的永恆花朵

書店人和作家們轉型「主播」,讓閱讀的力量燃照全網

閱讀聚力,我們終將學會拆解和重塑這鏗鏘的春日 | 閱讀的力量

收藏這一篇,再也不會錯過喜愛的閱讀活動 | 閱讀的力量

疫情之下奶奶走紅:從義大利文學傳統中,讀懂他們樂觀精神的根源

詩歌與非虛構:凝聚記錄的力量,也應避免語言的過度自信

拒絕追逐短視頻熱點的B站up主,給出了什麼樣的讀書大賞?| 閱讀的力量

口罩廠志願者,網絡主播,抖音up主……「藝起抗疫」時,演員們有了這些新身份

知識類自媒體「出圈」,助力公眾理性應對疫情

新年文創季

郵發代號:3-22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db7zXABjYh_GJGV67a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