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就在70年前,幾乎沒有貓完全生活在室內。事實上,1萬多年來,貓一直生活在戶外,與鳥類和野生動物共享環境。了解貓在歷史和人類進化中的地位揭示了家貓是如何在最近才進入室內的,以及這種物種——野貓——是如何在今天繼續在戶外健康生活的,就像所有家貓在生物學上已經適應的那樣。
家貓的起源
1萬至1萬2千年前,貓開始了它們與人類的獨特關係,在新月沃土,人類文明最早的一些發展發生的地理區域(包括現在的西亞部分地區)。農業就是其中之一。由於人們放棄了遊牧的生活方式,永久性地定居在這片土地上,儲存的糧食吸引了嚙齒類動物。中東野貓(felix silvestris lybica)利用這種新的、豐富的食物來源,捕食這些嚙齒類動物,並決定留在這些早期城鎮,清除所有人類社會不可避免產生的垃圾——就像今天的野貓一樣。
經過數千年的進化,一種新的貓科動物最終自然地在人類周圍安家:貓科動物。今天,寵物貓、流浪貓和野貓都屬於我們所說的家貓。
貓的歷史遺蹟
貓與人之間形成了一種互利的關係,一些科學家認為貓是自己馴養自己的。作為船上的捕鼠器,喵星人和世界各地的人們一起旅行:
賽普勒斯的一個墓地提供了最早的人類和貓生活在一起的考古證據,可以追溯到9500年前。貓一定是人類故意帶到島上的。
在古埃及,人們崇拜貓,把貓製成木乃伊,有時甚至給貓戴上金首飾,以示主人的地位。
公元前31年,埃及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省。公元4世紀左右,貓被引入羅馬生活,並在歐洲廣泛傳播。從這一時期的一具貓骨架可以看出今天家貓的頭骨縮短了。
傑弗里·喬叟在13世紀80年代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提到過一扇貓門。
從歐洲出發,貓登上了前往美洲的船隻,據報道,它們與克里斯多福·哥倫布、詹姆斯敦的定居者以及「五月花」號一起航行。
貓在歷史上一直充當捕鼠者的角色,甚至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它們還是美國郵政服務的正式雇員。
19世紀末,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養貓,不僅是為了它們的用途,也是為了陪伴它們。第一場貓展於1895年在麥迪遜廣場花園舉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貓在美國已被普遍接受為家庭寵物。
在這段時間裡,貓可以自由進出人類家庭——甚至在20世紀20年代,卡爾文·柯立芝總統的貓也可以自由進出白宮。正如《100隻改變了人類文明的貓》和《貓主人手冊》的作者山姆•斯托爾所寫的那樣:「在那個年代,沒人想過把貓關在家裡——甚至連一隻屬於美國總統的貓也沒有。」
室內貓的源起
一直把貓關在家裡是不可能的,甚至也不是一個目標,直到20世紀出現了幾項重要的革新:冷藏、貓砂以及普遍的閹割和閹割。
儘管現代生活方式的這些變化使養貓成為可能,但從生物學上講,貓和幾千年前是一樣的。在過去的幾百年里,他們在社會中的角色不斷發展和擴大,但他們的基本行為和需求並沒有改變。
現代的貓(Felis silvestri卡圖斯)是一個或多個的後裔的四個或五個獨立的野生貓科動物:撒丁島人的野貓(Felis silvestri lybica),歐洲野貓(f·s·silvestri),中亞野貓(F.s.這種),撒哈拉以南非洲野貓(F.s. cafra)和(可能)中國沙漠貓(F.s.共有)。這些物種中的每一個都是F. silvestris的獨特亞種,但F.s. lybica最終被馴化,是所有現代馴化貓的祖先。
基因分析表明,所有的家貓至少有5隻來自新月沃土地區的貓,它們(或者更確切地說,它們的後代)就是從那裡被運送到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分析了貓的線粒體DNA,發現有證據表明,最晚在距今11600年前的全新世早期,利比卡貓就已經分布在安納托利亞各地。在新石器時代開始農耕之前,貓就已經進入了歐洲東南部。他們認為,貓的馴化是一個複雜的長期過程,因為人們在不同的時間帶著貓通過陸路和船上貿易,促進地理上分離的利比加F.s. lybica和其他野生亞種(如利比加F.s. ornata)之間的混合事件。
中國貓
2014年,胡等研究報告了中國陝西省泉湖村仰韶中晚期(新石器時代早期,7000-5000cal BP)的早期貓-人互動的證據。在三個裝有動物骨頭、陶器碎片、骨頭和石器的灰坑中發現了8塊F. silvestris貓骨。其中兩塊貓頜骨的放射性碳年代在5560-5280cal BP之間。這些貓的大小範圍屬於現代家養貓。
吳莊國梁考古遺址左側有一具幾乎完整的大型動物骨骼,其年代可追溯到5267-4871 cal BP;第三處遺址下王崗也有貓骨。這些貓都來自陝西省,最初都被確認為F. silvestris。
新石器時代的中國出現了F. silvestris,這支持了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連接西亞和華北的複雜貿易和交換路線可能早在5000年前就存在了。然而,Vigne等人檢查了證據,認為所有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貓都不是F. silvestris,而是豹貓(Prionailurus bengalensis)。Vigne等人認為,豹貓在公元前6世紀中期開始成為一種共生物種,這是另一場貓馴化事件的證據。
在馴養的最後支持下,其中一隻貓死的時候似乎已經老了。它的幾顆牙齒已經磨損,這表明它活到了一個相對成熟的年齡。研究人員推測,它在人類的幫助下度過了漫長的一生,人類為它提供了溫暖、安全的睡覺場所和充足的食物。
作者寫道:「這些結果表明,貓可能在定居中扮演了多種角色,從互惠的獵人和食腐動物到鼓勵動物甚至寵物。」
鑒於歷史環境,馴化是有意義的。在崇尚穀物的仰韶社會,貓很可能是主動掙來的。齧齒動物和野鳥都是穀物的忠實粉絲。如果貓有助於減少這些害蟲的數量,作者懷疑村民們可能很樂意鼓勵這些貓留下來。在這樣做的過程中,它們可能在不經意間促成了我們現在所說的家貓的出現。從這些在中國(很可能在其他地方)卑微的共生體開始,貓走上了一條成為今天享有帝王頭銜但普遍珍愛的動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