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此2人各對決1次 諸葛亮皆輸 直接導致《隆中對》規劃落空

2019-07-18     說歷史的女人

(說歷史的女人——第860期)

東漢末年的亂世,因為三個人而逐步裂變為三家,一個是雄踞北方的曹操,一個是獨占江東的孫策,再一個就是劉備。但是在這三人之中,論資本和實力,以劉備最弱。首先在個人資質方面,論文謀劉備不如曹操,論武功不如孫策。但劉備卻能在亂世分三國一杯羹,確實了不起。一般而言,都會把劉備能獨成一家鼎力三國之功歸於諸葛亮,乃至諸葛亮的《隆中對》,但是我們去仔細分析劉備的崛起,發現事情並非如此。

首先我們是要肯定諸葛亮的才幹,尤其是諸葛亮的《隆中對》確實了不起,從天下大勢,到個體情況,都分析得十分透徹。連劉備該如何起步,如何壯大,如何最終吞併天下都規劃得十分完美。比如先以荊州為據點,次以益州為壯大之資本,再勵精圖治強國富民,在這樣的過程中保持三足鼎立以待天下之變化,當然這個變化也主要指曹魏方面,一旦曹操去世或曹魏勢力發生內訌等問題,則立即從荊州門戶出大軍,目的很明確,要麼獨吞曹魏,要麼和孫吳瓜分曹魏。

曹魏滅,則天下兩家,如同當年魯肅的二分天下之情勢。以後滅吳之事,雖是後話,但卻有著某種規律,倘若蜀漢和東吳真的瓜分曹魏,那麼東吳被蜀漢滅的幾率會更高一些,因為歷來多數情況下,都是北方勢力滅了南方勢力。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的規劃看起來很不錯,而且可操作性也很強,畢竟還是比較符合當時的現實。可是劉備真的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規划走了嗎?實際上並沒有。因為在這中間有兩個人,他們的作為是與諸葛亮《隆中對》規劃背道而馳的。也可以說諸葛亮和此2人各對決1次,但結果諸葛亮皆輸,這是直接導致《隆中對》規劃落空的原因所在。

此二人,如果按照順序來講,第一個人乃是法正。

法正對於劉備而言,其意義非常重大。可以說,法正是劉備前後變化的一個分水嶺。在法正之前,劉備的主要謀臣仍以諸葛亮最首,即便後來龐統加入,但諸葛亮的地位也並沒有受到特別明顯的影響。但是法正真正加入劉備之後,其情況就不同了。

法正在劉備入川前,就已經和劉備有所接觸,也可以說法正是劉備入川的引薦人。但是這時候,法正尚屬於劉璋。所以,劉備雖考慮其謀劃,但是他真正聽的還是龐統。可是等入川,得了益州之後,劉璋投降,法正就名正言順成了劉備的人。

此時,劉備和法正的關係,猶如《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親密無間,信任有加。法正是「外統都畿,內為謀主」(見《三國志·法正傳》)。甚至法正違反法度,有人希望諸葛亮找劉備說說,諸葛亮也因劉備對法正的恩寵而拒絕了。可見法正在劉備身邊,已經成了第一寵臣。法正和諸葛亮的分歧,應該在漢中。

從地理位置上來講,漢中確實是非常重要之地,乃為益州的另一個大門。但是益州和漢中之地,絕非中原之地那麼簡單,此地乃高山之地,道路險峻,穿行十分困難,各處皆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關。故此,從一地到另一地,爭奪絕非易事。這也是曹操為何攻下漢中就退兵的原因之一。

如果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方案,並未奪取此地之規劃。即便到了益州,在曹操奪取漢中的時候,諸葛亮也未有如此建議。可見,在諸葛亮的規劃里,那就是好好把荊州益州經營好。至少,在諸葛亮眼裡,荊州是重於漢中的。

但是諸葛亮的規劃,抵不過法正的獻策。法正給劉備獻策說,曹操得漢中而不進兵益州,是因為後方出現了問題,所以應趁對方剛占領,根基不穩,率兵攻取。劉備聽其策,傾巢而出,男女齊上陣,結果倒是不錯,拿下了漢中。

可是拿下漢中,也出現了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直接跟《隆中對》是相衝突的,可是諸葛亮為什麼沒有反對,或者說在史載中沒有出現諸葛亮的反對意見呢?原因可能如前所說,劉備對法正之信任和依賴,乃至恩寵,已經到了十分任性的地步。諸葛亮之沉默是無奈,並非認同。

因為拿下漢中引發兩個問題,那就是把《隆中對》的第一門戶荊州變成了漢中,荊州雖然還是益州的門戶,但卻成了第二門戶,而漢中卻成了劉備認為的第一門戶,這是法正為劉備所設計的蜀漢新局勢。

在這論博弈中,諸葛亮輸掉了。這是沒辦法的事,因為法正給劉備帶來的是眼前的、看得到的更實際的利益。而諸葛亮《隆中對》所設計的是一個長遠的規劃,更講究實際利益的劉備怕是等不及的。故此,諸葛亮輸給法正,實際是劉備自己的天平出現了問題。這也為劉備埋下了禍根。

此禍根便是劉備奪取漢中後引發的第二個問題,因為劉備占據漢中之後,引發了東吳孫權的不安,所以吳蜀聯盟的牢固度出現了問題。孫權怕劉備坐大,派人討要荊州(劉備所占據的荊州部分)。若不是曹操來奪漢中,劉備和東吳差點引發戰爭。

這是吳蜀方面第一次最嚴重的撕破臉,聯盟出現問題,等於為荊州之禍埋下了伏筆。這些事情的根源,皆因劉備過於著急去搶奪漢中。若以諸葛亮《隆中對》之策,則是占據益州後,精心經營。但劉備沒有經營,被勝利沖昏頭腦的劉備在最後的時光里,變成了一個好戰分子。

第二個與諸葛亮產生對決的是關羽。原本,諸葛亮和關羽是一起鎮守荊州的,這是劉備的根基。但後來因奪益州,急需兵力,劉備把諸葛亮等人調走,僅留關羽鎮守,全盤負責軍政等事務。

在這裡,我們要特彆強調劉備和關羽的關係,他們的關係是最牢固的,既是君臣,又如父子兄弟。因此,在蜀漢陣營,沒有任何人能和關羽相比,更沒有人能像關羽那樣在劉備面前放肆地耍任性,即便張飛也不敢。比如劉備稱漢中王后封賞各位,黃忠封為后將軍,也惹得關羽極為不快,明目張胆地表示不接受,劉備還要派人安撫。再比如馬超來投,也惹得關羽不爽,劉備又讓諸葛亮寫信安撫。

凡此種種,絕對不是一個臣子該有的作為,可是關羽就這麼做了,故此,他的地位,在劉備心中,那也是不可動搖的。因此之因,導致諸葛亮不敢惹法正,同時也不敢惹關羽。

因此,當漢中之戰爆發剛取得勝利後,關羽就耀武揚威地舉荊州之兵傾巢而出,悍然發動了樊城之戰。這與諸葛亮《隆中對》是相悖的。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時機不對,曹操尚在,曹魏尚是三國最強,丟一個小小的漢中,並不能撼動擁有廣袤北方之地的強曹。

第二個方面是吳蜀聯盟出現問題,荊州為三分之地,關羽悍然對曹開戰,這是把蜀漢置於險地。當時關羽在對曹開戰的同時,還收割東吳的麥子,等於是一下樹立兩個強敵,加之吳蜀聯盟因漢中已經發生了裂隙。如此以來,裂隙更深,試問關羽是在放火自焚嗎?

第三方面是諸葛亮《隆中對》說得清清楚楚,天下有變才行。而且天下有變的前提是,蜀漢經過發展,已經兵強馬壯,而且吳蜀聯盟如初,只好吳蜀聯盟在利益上,仍然是一心對曹的。但關羽連出幾個昏招,直接把《隆中對》的規劃給修改了。結果,關羽死,荊州失。

結語:諸葛亮《隆中對》原本是一個完美的長遠的規劃,但被法正一個大招給篡改,把荊州益州相連的命運修改為益州和漢中相連。接著被關羽再放一個大招,不等天下有變,一邊破壞聯盟,一邊發動戰爭,結果被盟友和敵人聯手玩死。關羽死是小事,諸葛亮《隆中對》規劃徹底成一紙空談,再也沒有實現的可能。蜀漢早亡,也就成為必然。參考資料《三國志·諸葛亮傳》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u3-FWwBmyVoG_1ZJJW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