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試筆記」你好,我是純進口的Tiguan,不是途觀,謝謝

2020-03-26     愛車的諾諾

BY 吳越大王


今天這台車可謂熟悉又不熟悉。


熟悉的是它的渾身上下、駕駛感受……


而不熟悉,是因為我的確第一次碰這款車,它還是給了我很多新鮮體驗的。


當然,大家可能會嘲諷:一台途觀被你說成啥了~~


對不起,它叫Tiguan,純進口車,途觀L是它的近親。


兩台車不僅尺寸不同,其實還有很多地方不一樣。


進口大眾通過巧妙的配置搭配,讓這台的產品力、定位都和國產途觀L拉開了差異。


在外觀上,Tiguan的大燈和國產大燈有很大差異。但我覺得這可能是配置上的不同。


輪轂造型也和國產很不一樣。我發現進口大眾的輪轂品位普遍優於南北大眾。


國產途觀L也有很漂亮的蜂巢中網,但它的蜂巢中網更大,相應地也更稀疏一些。


進口Tiguan的蜂巢中網就小而密了。


兩者觀感差不多,孰優孰劣也不是很重要。


但葉子板上,國產途觀L會加個標誌,而Tiguan就是光禿禿的。


從身形看,沒加長的Tiguan更顯得精神幹練,而途觀L因為加長了足足23cm,氣質上已經變化許多,變得更加魁梧。


但尾燈方面,Tiguan要比途觀L好看許多,裡面很多漂亮的紋路,顯得很立體。


雖然這個擾流器位置很低調,但尺寸並不小,一看就不是設計師潦草幾筆應付了事那種。


坐進車內,最吸引眼球的就是4Motion以及相對應的道路模式選擇旋鈕。這是四驅途觀L也具備的配置。


但是對於國產途觀L來說,四驅車型的銷量太少了。而Tiguan的大部分車型都是四驅的。


這是兩款車劃分不同消費群體的重要手段。


此外,液晶儀表也是國產途觀L很陌生的。同年份車型,哪怕是頂配途觀L也只能口水這個配置。


抬頭顯示也很不錯哦!


一個旋鈕控制高度、開閉——這樣的HUD控制方式才叫方便嘛!


主機是新款的MIB系統,但不是大眾最高配。


最高配又如何,不過是多了一個漂亮面板而已,功能也沒多幾樣。


方向盤依然是大眾集團常用的那一款,功能很強大。


因為這個多功能方向盤很強大,那個UI複雜的全液晶儀表反而顯得很好用。


國產途觀L的杯架就是個放杯子的坑位而已。但是Tiguan的杯架和老大眾一樣,帶個彈性摺疊機構在裡面。


和高爾夫一樣,Tiguan儲物槽都是帶植絨的。


空調面板,Tiguan和國產車型是一致的。


全景天窗更大、更通透。


這裡可以放手機,還配有USB,夠貼心。


雖然車子跑了6.99萬公里了,但主駕駛座椅成色還是很不錯的。


這個皮革的質地比較柔軟,手感很棒。


途觀L比Tiguan加長了23cm,所以在空間上,進口車型就不得不敗下陣來。


但進口車型配備了小桌板,還有一個隱藏杯架。這樣的設計還是很大眾的。


這台Tiguan的後排座椅成色非常好,和新車沒有什麼差異。皮革的光澤度和填充物的飽滿度都讓人沒話說。


後備箱區別是最多的:首先就是電動尾門。


進口大眾顯然更「慷慨」一些,讓更多款型的Tiguan裝配了這個配置。


當然,同樣預算買來的國產途觀L也能享受這個配置。


後備箱尺寸方面,Tiguan要比國產途觀L小很多——兩者空間差異可不僅僅是後排腿部空間哦!


但更大後備箱的途觀L反而不具備後排座椅一鍵放倒。


Tiguan表現得更實在一些。


如果你要抬起後備箱底板,Tiguan的後備箱底板是用這個小舌頭鎖住的。


Tiguan的後備箱有兩級高度可調。


國產途觀L也可以兩級可調,但放到低位後,底板不能平放,要有一定的傾斜。


因為後備箱面積不一樣,所以備胎槽里的工具排布很不一樣。


但國產和進口途觀都使用了馬牌的備胎,但外面卻都是4條韓泰。


兩台車都是330TSI,動力差異微乎其微。但進口的Tiguan使用了2.0T的發動機,而同年份的途觀L用的是1.8T發動機。


雖然動力參數差距很小,但Tiguan的2.0T擁有雙噴射和排氣歧管集成式缸蓋——好吧,日常用車也體會不到啦!


做個總結: 以我的觀點來看,Tiguan和途觀L擁有不同的客戶群,兩者並不會打架—— 如果你經常載人,或者家裡只有一台車,那麼選擇空間巨大的途觀L絕對沒錯。但如果你就是自己一個人用車,比較在意駕駛員的感受,那麼配置更強、(幾乎)全系四驅的Tiguan更適合你。


更何況,Tiguan還有一個進口車的光環呢!


至於其他的區別,對日常用車體驗沒有太大影響。本文大部分「找不同」,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


沒卵用。


車輛信息

車型:大眾 Tiguan 2017款 330TSI 四驅創睿型

排量: 2.0T

變速箱: 自動

上牌時間:2017-01

表顯里程:6.9萬公里

新車指導價:31.7萬

售價:20.2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arwKHEBiuFnsJQVxPn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