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康復,需要「動靜」結合

2019-12-25     家庭醫藥雜誌

俗話說「 傷筋動骨一百天」,其實是有些道理的。因為骨折的癒合通常需要8~13周的時間,這樣算起來恰好是3個月。在這段康復期內,醫生通常說需要「靜養」,但不少患者對於「靜養」存在誤區,認為就是躺在床上不動。其實,骨折術後的康復應該「動靜」結合、「身心」結合。

生理康復

骨折術後臥床期間的生理護理和康復很關鍵。要注意患肢的擺放,可以穿丁字鞋防止外旋,患肢適當外展,不要盤腿,也不要向患側翻身。另外,要多做呼吸訓練、踝泵運動、下肢等長收縮、肢體按摩等,避免墜積性肺炎、下肢靜脈血栓、壓瘡、泌尿系感染等併發症的發生。

由於長期臥床, 會造成機體血液循環不良,皮膚抵抗力低下,尤其是骶尾部、後枕部、踝關節、足跟部。各突出局部組織在長期受壓下,容易發生褥瘡,建議給予氣墊床、海綿墊或骶尾部加防褥瘡墊,骨突出處可墊海綿圈。

每天用溫水清洗皮膚,保持清潔,在大小便後清洗局部。不要用刺激性大的鹼性肥皂,可用清水或弱酸性的沐浴露,不要揉搓,採用沖的方法。

飲食康復

骨折後臥床期間容易出現腹脹、便秘等消化系統的併發症,因此宜多飲水(食物水加上飲水一般每日應在2500~3000毫升才能保證身體需要),進食富含粗纖維的果蔬等易消化食物,飲食一定要有規律,定時、定量,儘量採用半流質食物少量多餐為好。

臥床期間由於活動量變少,所以鈣會從骨骼內漏濾進血液中,使患者缺鈣而發生骨質疏鬆,同時維生素A 的生產也隨之減慢,維生素A減少免疫能力就會降低。

因此,應多吃些富含鈣與維生素A的食物,如肝臟、胡蘿蔔、魚類、乳類、蛋類、豆類、綠葉蔬菜等以滿足機體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骨折後的老年女性患者,由於雌性激素水平逐年下降,骨細胞活動性降低,鈣的吸收利用率下降,骨折癒合時間相較男性明顯延長。為防止骨延遲癒合,這類患者可服用鈣劑,並攝入適量維生素D以增加鈣的吸收。

最後,烹調要採用少油、低鹽的方法,因為脂肪過多易引起吸收不良而造成腹瀉。

運動康復

骨折康復期早期的功能鍛鍊很重要。骨折術後患者早期可活動健肢和傷肢肌肉,3周以後可以做傷肢的關節運動。老年患者運動不可過量,建議慢慢增加次數,離床活動時要有人幫扶,防止再次跌倒。

如何做到循序漸進呢?

  • 具體來說,就是活動範圍由小到大,次數由少到多。
  • 其次,要嚴格控制不利於骨折端穩定的活動,如前臂骨折不應做前臂旋轉活動等。
  • 此外,功能鍛鍊以恢復肢體的生理機能為主,如上肢各種活動,以增強手的功能為主。
  • 鍛鍊時不應急於施行手法牽拉和對骨折部位的被動按摩,也不應感到疲倦或使骨折部位發生疼痛。

到了康復後期, 也就是差不多都快癒合時,功能鍛鍊的主要形式是加強患肢關節的主動運動,使各關節迅速恢復正常活動。上肢骨折患者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輕工作,下肢骨折患者可做上下坡、上下樓活動,在拐杖或手杖保護下,做一些輕負重的活動。

心理康復

骨折患者由於疼痛、活動受限,會產生煩躁、寂寞、焦慮等不良情緒,甚至激動、多語、失眠,特別是社交範圍和社會活動的縮減,更會產生失落、消極的感覺。為除患者的思想負擔,家人要給予安撫、溝通。

當然, 家屬如覺得力不從心,還可由專業的護理機構量身定製護理方案,提供一對一的服務,不僅有助於患者更早康復,也能有效減輕家庭成員負擔。

作者: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骨傷科主任醫師 邵萍

文章刊登於《家庭醫藥·就醫選藥》,本文有刪改。

版權聲明:未經允許請勿轉載,歡迎轉發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Pn4Pm8BMH2_cNUg8UV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