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作為一種具有傳染性質的疾病,致病的病原體可以是寄生蟲,細菌,也可以是病毒和其它微生物。雖然某些微生物表現出依附於人或其它生物體而生存的表象,但究其生存歷史其實遠遠久於人類。因此可以說,從人類文明形成之日起,傳染病就一直伴其左右,並在人類的進化中不斷變化,花樣繁多,層出不窮。傳染病抗疫史幾乎覆蓋了從古代到現代人類疾病的大半江山。那麼,歷史的長河上,人類有哪些方法和方案應對流行病?
疑似病例隔離——人類早期抗疫實踐
在人類文明史的早期階段,由於知識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不足,人們無法確定傳染病是具有傳染性的。第一個明確定義傳染性疾病其傳染性的人,是一千多年前的伊斯蘭世界醫學家伊本西那,他發現隔離能夠防止傳染病的蔓延,以及某種受污染的體液具有傳染性。但由於科技水平的匱乏,當時他並沒有能夠找出致病的直接原因。
除此之外,雖然古人的很多抗疫舉措純粹來自於經驗積累,缺乏科學方法的指導。但這些舉措中的很多案例已經有了現代公共衛生體系的縮影。例如,中國晉朝時就有了對疑似傳染病患的密切接觸者進行隔離的相關記載。《晉書·王廙傳》中有如下內容:「舊制,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也就是說對於自身未染病的官員,如果家中親屬有感染者,在一定期限內仍不得入宮。雖然晉書是唐代編纂,但鑒於其官方正史的屬性,上述記載應當具有相當高的可靠性。
顯微鏡幫助人類打開微生物世界大門
人類第一次觀察到真正的病原體,是在十七世紀,荷蘭科學家安東尼?凡?列文虎克藉助自製的光學顯微鏡觀察到了細菌,由此奠定了微生物學的基礎。很顯然,科技的進步打開了人類了解微生物的視野。
1674年,他經由手工自製的顯微鏡,首先觀察到湖水中的單細胞生物。此外,他也是最早紀錄觀察肌纖維、細菌、精蟲以及微血管中血流的科學家。列文虎克在顯微鏡下觀察了自己的精液,從中發現精細胞,他自認這是他生涯中的重大發現。他陸續觀察了兩棲類、軟體動物、鳥類、魚類與哺乳動物的精細胞,獲得一個新結論,受精是在精細胞穿進卵中時發生的。
列文虎克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並未引發當時人們的重視,他去世後,因無人追隨其研究,微生物學進入黑暗時期。當時的人們對微生物學興趣降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缺少學習微生物的技術(據信這與列文虎克一直不對外公開顯微鏡製造秘密有關);大多數人相信微生物僅僅是稀奇而偶發的,對社會的影響極微或無影響。
微生物被認證為「元兇」,消毒技術走上歷史舞台
不過,仍然有很多的學者乃至微生物愛好者在這一領域辛勤耕耘。此後200多年中,人們不斷觀察並根據微生物的形態將它們分門別類。到19世紀中期,那位拿放大鏡觀察飯菜的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和德國科學家柯赫,開始研究微生物的生理學。他們終於發現,腐敗發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是微生物。此外,他們建立了分離、培養、接種和滅菌等一系列微生物研究技術。蘇格蘭外科醫生李斯特受到了巴斯德的啟發,用石炭酸水對病人傷口消毒,結果由細菌感染引發的術後感染真的被治好了。
路易·巴斯德 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巴斯德等人的研究成果,令人類實實在在地享受到了科技進步帶來的生活質量提升。一系列與微生物有關的技術進步也正式進入人類視野,如巴斯德發明的「巴氏滅菌」法,直到今天仍然被用於各種食物和飲料上。
除了發明防止紅酒變酸的方法之外,巴斯德也找到了導致蠶生病的原因。他的研究成果捍衛法國在絲織產業與時尚工業的優勢地位,這又是一樁足以令全法國人向他致敬的傑出成就。他接著將研究範圍拓展到家禽、家畜與人類疾病作用的方式,更透過研究證實疫苗的功效。巴斯德的另一功績在於狂犬病疫苗的成功研製。他於1881年著手研究狂犬病,1885年研製出減毒狂犬病疫苗。到19世紀末,巴斯德已經是世界範圍內的知識英雄。
此外,德國科學家科赫,首次在顯微鏡下觀察到了炭疽桿菌,結核桿菌,和霍亂弧菌,它們都是極具傳染性的病原體細菌,並提出了「科赫法則」作為判定傳染病病原體的理論方針。科赫也因結核病的研究獲得19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傳染病研究的先驅。至此,「傳染病」這一概念才真正走進人類的文明史。
人痘和牛痘,古代的「疫苗」
公元前400年左右,中國古人率先發明用天花病人的痘痂(人痘)給健康人接種的方法,做到了主動預防病原的感染,在免疫的歷史上邁出了開創的第一步。 「人痘接種術」作為預防天花的手段,具體來說就是首先提取天花患者痘瘡中的膿漿,再割破受種者的皮膚,將濃漿埋入其下,使之產生免疫力,以預防天花。
顯然,人痘法存在嚴重缺點,因為受接種的人將被真正的天花傳染(即便並非情況更加嚴重的肺部吸入),故此有很大機會患病甚至死亡,危險性甚高。此外,人痘的培育方法、接種量等等,完完全全來源於經驗,想必接種失敗和不慎引起感染的例子也不在少數。即便如此,人痘接種法仍然保護了人類兩千多年,並且從中國走向了世界。
1796年,英國鄉村醫生愛德華·詹納偶然發現擠牛奶的女工似乎很少有感染天花的病例。經過研究之後,他發現牛隻會感染一種與天花類似疾病,身上長出與天花痘瘡類似的「牛痘」。而擠奶女工擠壓受感染牛乳房後,也會感染牛痘,出現與牛類似的皮膚痘瘡症狀。這種症狀會很快消失,幾乎不具有任何危險性。而最神奇的是,擠奶女工們之後不僅不會再次感染牛痘,連天花也無法侵染她們。
愛德華·詹納此後致力於研發牛痘接種法,他將含有牛痘的溶液塗在健康人的傷口上,便會令他們對天花產生免疫力。愛德華·詹納以種牛痘預防天花的方法,比傳統「人痘接種術」更安全,因而被各國廣泛採用。
到1980年5月8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布「地球上的人類已免於天花疾病,天花已在地球上被滅絕」為止,這種疾病在歷史上奪去了數億人的生命。但人痘和牛痘這些傳統的抗疫手段,無疑為黑暗中的人類帶來了一線希望。牛痘在歐洲和美洲的廣泛推廣更是在歷史上避免了數次天花大流行的發生,說全人類因此獲益完全算不上誇張。
由此可見,古代歷史上的抗疫成就雖然難以稱得上是功績顯赫,但正是他們為後人提供的有益經驗和啟示,才讓人類逐漸擺脫傳染病的侵襲成為現實。
作者:日本理化學研究所 王放放
審核專家:金東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所副研究員
來源:科普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