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喜歡「麻煩別人」的同事,比怕麻煩別人的更受歡迎?

2019-07-05     職場大俠知陽

職場江湖有問題,大俠知陽來救急

1

場景一:

你:今天加班這麼晚,地鐵已經停運了。有沒有順路的?我送你們。

同事A:不用麻煩了,我自己打車回去。

同事B:好啊好啊,順便在我家樓下喝兩杯,我請客。

場景二:

你:這次年假我準備出國旅遊,有沒有需要我幫忙帶的?

同事A:不用麻煩了,現在買東西比較方便。謝謝。

同事B:想到一塊兒去了,我就是打算請你幫我帶點……

我們身邊總會有這麼兩種人,一種喜歡麻煩別人,一種怕麻煩別人。

在職場上,我們每天都要跟這兩種同事打交道。

一種同事,從來不喜歡麻煩別人,也從來不喜歡別人麻煩他。

他們喜歡什麼事情都自己來解決,哪怕天天熬夜加班也不願意欠別人的人情。同時,他們也不願意別人來請他幫忙。

另一種同事,就很喜歡「麻煩」他人,也很喜歡別人來找他幫忙。

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工作上,他們都喜歡尋求別人的幫助,喜歡跟人互動交流。要是別人也來找他幫忙,他會非常高興並樂意提供協助。

不知道你們更喜歡哪種同事呢?

又或者說,你屬於喜歡麻煩別人的一類,還是怕麻煩別人的一類呢?

曾經看到過一句話: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一種教養。

2018年世界盃期間,一位名叫詹森斯的國際足聯總協調員在社交平台上發布了一條消息,引起了不小的熱議。

「這是日本隊離開後的更衣室,儘管他們在94分鐘時輸掉了比賽,可是他們的球迷把看台清理得乾乾淨淨,他們還把更衣室收拾得整整齊齊。他們甚至留下了一張用德語寫的字條:謝謝。日本隊是所有團隊的榜樣。很榮幸與他們共事。」

這個行為不是日本隊的刻意炒作,而是他們條件反射一般的本能使然。

據說日本國內有個傳統:出門在外都要帶個垃圾袋在包里,把垃圾隨身收拾好,不給別人添麻煩。

2

所以,對於「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一種教養」的觀點,我表示很贊同。

但在職場上,我為什麼又要說「喜歡麻煩別人的同事更受歡迎」呢?

我們就要先分別來聊下,喜歡麻煩別人的同事和怕麻煩別人的同事,這兩種人一般的職場行為表現是怎樣的呢?

不喜歡麻煩別人的同事

案例:我有個同事,平時不喜歡跟人多聊天。任何工作安排,他都自己完成,幾乎不尋求別人的幫助。因為他做事很有原則:不是我職責範圍內的工作,我不接。

當其他部門的同事需要他協助工作的時候,他永遠都是一個規則:請你填寫協助申請單。

這類人通常比較內向,跟人打交道是他們的弱項。

他們相對而言更喜歡從事技術性比較強的工作,喜歡自己努力解決問題,善於思考和進行邏輯分析,通過理論結合實際來解決問題。

所以他們更喜歡跟機器打交道勝過跟人打交道,因為人的變數太大,機器則是固定的。

比較傳統,遵守各種規則,認為經驗和歷史才值得推崇,是這類人比較相通的特點。

他們的做事風格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我不麻煩你,你也別來麻煩我。任何事情都親力親為,執行力很強。

在他們眼裡,規則大於一切,任何挑戰常規的事情,對於他們而言都是非常難的。

喜歡麻煩別人的同事

案例:我們銷售部的有個同事,總是喜歡跟各部門同事聊天,喜歡跟所有人打成一片。而且總是喜歡「麻煩」別人。工作上忙不過來了,他要找人幫忙。沒煙抽了,喜歡找人蹭煙。

要是別人有什麼問題搞不定了,就算沒找到他,他也喜歡主動提供幫助。他就是典型的「熱心腸」。

他的口頭語就是:「順手的事兒,沒關係」「哎呀,順手的事兒,幫個忙唄」。

這種人一般性格外向,善於交際。他們有很強的同理心,能感知到對方的情緒和想法,經常改變自己來遷就他人。

他們不喜歡深入思考,不喜歡獨處,聚焦能力差,容易分心。但是他們創新能力強,不拘泥於過去的歷史和經驗。很適合與人打交道的工作,比如銷售類。

在職場上,如果某個工作明明知道自己不能獨自完成,那麼他們一定會四處尋求幫助,而不是自己埋頭苦幹。

這種人有個最大的特點:臉皮厚。

為了得到協助,他們喜歡死皮賴臉地「求」他人,哪怕對方已經非常不耐煩了,他們也會假裝不知道。

在他們的職場觀念中,頻繁互動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工作方式。

3

按照我們的生活經驗來說,不給別人添麻煩的人理應更受人喜歡才對。

但是從職場行為表現來看,我們卻發現一個現象:往往喜歡麻煩別人的同事,更容易受到同事們的歡迎。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從這3個角度來分析。

麻煩別人,是對他人的認可

舉例:著名主持人汪涵有一年得了一場大病,在一名老中醫的幫助下,吃中藥對身體進行調理。藥方裡面,有幾味珍稀的中藥,產自雲貴之地,很難獲取。萬般無奈之下,汪涵只好求助當地的一位朋友,請他幫忙。那位朋友非常給力,不但順利找到草藥,還找人精心加工成可以直接服用的膠囊,省去了炮製的繁瑣程序。收到膠囊的汪涵非常感動,再三向朋友表達謝意,朋友即說:"你能想到麻煩我,是因為你把我當朋友。朋友,不就是用來麻煩的嗎?"

眾所周知,汪涵也是出了名的人緣好,而他對於自己的人脈關係是這麼評價的:

自己的這些人脈關係,全都是「麻煩」出來的。

職場上,我們不可能所有事情都能夠獨立完成。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尋求他人的幫助,不僅能夠解決當下的問題,還能讓對方非常有「存在感」。

而「存在感」,在職場上其實就等同於「認同感」。

當我們在麻煩別人的時候,相當於就是在「認同」對方。

或者說是我們在向對方「示弱」,讓別人更有「優越感」。這比你直接誇讚對方更加行之有效。

很多人誤以為「拍馬屁」就是不斷夸對方的好,但其實適當麻煩別人,才是最高境界的「讚揚」。

麻煩別人,更容易拉近距離

舉例:上學的時候,我們都會有追女同學的經歷或者想法。而那些能夠快速拉近和女同學關係的男生,往往都是學習成績比較差的。

訣竅就是:他們都會找那些女同學尋求學習上的幫助,通過不斷請教女同學學習問題,拉近和女同學之間的關係。

當你想要跟一個人拉近距離的時候,適當向對方尋求幫助是非常好的方法。

因為當對方給你提供了幫助之後,我們就可以以「欠你人情」為理由,去幫助對方。

一來二去,大家之間的距離就越來越近。

我們很多人都在人際交往方面步入了一個誤區:只要我對別人足夠好,別人就一定願意和我做朋友,如果別人不願意,那一定是因為我付出得還不夠多。

但實際上可能恰恰相反,就好比追女孩子一樣,那些每天獻殷勤的人往往得不到女生的青睞,反而不斷向女孩兒尋求幫助的人,更容易得手。

職場上其實也是這樣的道理,一味的付出不見得就會有好的評價,反而適當麻煩別人,大家才會覺得更親近。

因為只是單方面的付出,會給人一種諂媚討好的錯覺。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別人對你的重視程度,取決於他願意為你付出多少。

麻煩別人,才是最好的團隊合作

舉例:所有的企業都是由各種職能部門組合而來的。企業老闆其實就是在通過有報酬的方式,尋求各種類型人才的幫助。從這個角度來出發,其實老闆就是在麻煩各個部門的員工來為他解決問題。

反過來,老闆通過自己的平台、報酬、資源等來幫助那些跟他共事的員工。

為什麼不是老闆自己一個人做完所有事情呢?因為他知道一個道理,一個人是沒有辦法做好一個企業的。

而一個能夠產生效益的團隊,一定是一群有各自突出能力的人聚在一起而成立的。

尋求幫助的本質,是為了更加有效的解決問題。

當下的職場環境下,單打獨鬥已經過時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一個人抓耳撓腮的難題,也許就是另一個人的拿手好戲。

如果遇到無法獨立解決的問題,最好的辦法不是閉門造車、鑽牛角尖、跟自己較勁,而是去迅速找到能解決問題的那個人,向他求助。

通過相互協助解決難題,這就是團隊合作的核心意義。

如果我們只是單兵作戰,那麼團隊存在的意義就不大,而沒有團隊意識的人,往往並不會得到他人的歡迎和喜歡。

總結:

不喜歡麻煩別人的一類同事,最大的問題不是怕麻煩別人,而是更怕別人來麻煩自己。

喜歡麻煩別人的同事,內心也願意幫助別人。

「麻煩」他人,可以讓對方更有「存在感」,在得到認同的同時,還能「拉近距離」,而相互「麻煩」,其實就是把各自擅長的特點發揮出來,彙集在一起達成真正意義上的「團隊合作」

所以,在職場上,喜歡麻煩別人的同事,更被大家歡迎和喜歡。

但是,我們在麻煩別人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幾個關鍵問題:

1、要在對方比較擅長的方面尋求幫助

這樣做,不至於讓對方感覺到你是在特意羞辱他。因為如果在對方不擅長的方面尋求幫助,會給人一種「你明知道我不行,偏偏還來找我幫忙」的誤解。

2、讓對方感覺到給你提供了切實的幫助

因為如果在尋求幫助時,對方沒有感覺到真正幫助到你了。那麼對方會比較愧疚,以至於下次再遇到類似事件時,無奈拒絕。

3、不能讓別人耗費太多精力或者感到很麻煩

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度。要是別人每天都急急忙忙的乘車才能不遲到的情況下,讓別人幫忙帶個早餐就是很不好的「麻煩」。

4、及時回報

來而不往非禮也。當我們得到別人幫助的同時,我們也要及時給予回報。知恩圖報,相互之間的關係才能更加長久。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在職場上,你更喜歡哪種同事呢?

或者,你屬於哪一類呢?

歡迎留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KtCWwBmyVoG_1ZpvW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