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陳丹燕的步伐,看這個世界的往事怎樣住進一間間房間裡 | 此刻夜讀

2020-01-13     文學報

文學報 · 此刻夜讀

睡前夜讀,一篇美文,帶你進入閱讀的記憶世界。

......「圖畫書界奧斯卡」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記性不好,但是,人類真是一種不肯忘記的動物,他千百年來日以繼夜地活著,一代又一代,他最重要的精神生活都被小心地留了下來,存在最好的房間裡。不光存著,還要給後來的人看到,還用最沉靜的燈光照亮著那些東西。這就是如今遍布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紀念館。

人類在世世代代心中埋著一種不變的羞恥感,就是對忘記與無知的羞恥,因此去一個地方旅行的人,通常不敢不去拜訪當地的博物館,不敢不在往事住的房間裡屏息慢行,一一打量往事們的模樣,讓它們也住在自己心中。

但是,人類到底是如何記著自己的光榮與恥辱的呢?往事自己心中,到底又藏著怎樣的難言之隱呢?今天的夜讀,跟隨作家陳丹燕的步伐,從這些被人類收藏起來的最值得紀念的東西前走過,看這個世界的往事怎樣住進一間間房間裡。

節選自

《往事住的房間》

陳丹燕/著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20年1月版

去聖彼得堡看敦煌

1

就像歐洲的大博物館一樣,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也是坐落在沙皇舊宮殿里的藝術博物館,在藍色的涅瓦河邊,長長的、綠色的宮殿,房頂上站滿了發黑的雕像。那是現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四家藝術博物館之一,有滿坑滿谷的歐洲藝術品,從中世紀畫在木頭神龕里的聖母像,達·文西,拉斐爾到魯本斯的山林與河流,還有許多印象派的畫,凡·高和高更,還有畢卡索側著臉的人像。當然也有俄國自己優秀的畫作,只是不知為什麼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只把康定斯基的作品放在走廊里展出。展廳里也有滿坑滿谷埃及精美的金飾,帶著多年咒語的綠色玉做的甲蟲,法老的戒指,皇后裝胭脂的寶盒。希臘偉岸的大理石雕像,印度被檀香熏成了黑色的木頭佛像,那是些我見過的最聰明而且嬌貴的,甜蜜而且純潔的神像的臉。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六宮殿建築群」之一

像去羅浮宮的時候所見到的情形一樣,入口處站滿了等待參觀的人,門廳里也是一樣。不一樣的是,買票時發現外國人需要付比當地人貴好幾倍的錢,中國人在八十年代,在故宮博物院的售票處也做過同樣的事。好像是說,這裡的東西是我的,你不是我的人,想要看,就得花更多的錢。

但是,這一次我卻是想要看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裡的敦煌的藝術品,那是1915年奧登堡考察隊到敦煌考察後帶回來的雕像、經卷和畫在薄絹上的唐代美麗的女菩薩。像埃及皇帝的戒指,希臘皇宮裡的雕像和印度神廟裡的佛像一樣,敦煌的東西現在已經是俄國博物館裡重要的藏品了。

絹畫上的菩薩

在那裡的玻璃柜子里,我看到了一些畫在絹上的畫,那麼薄的中國絹,是用至少八個世紀以前的蠶絲織起來的吧,現在它像乾了的水仙的花瓣一樣,泛出了微黃。絹畫上畫著一些裙裾飄飄的菩薩,雲鬢,朱唇,黑而且長的眉毛乾乾淨淨地揚向她們的鬢角,沒有一點點細而彎的眉毛的媚人。在女菩薩的脖子上,我看到了彎彎的兩道褶紋,中國古代的相書上說,這樣的褶紋是金銀紋,暗示著她穿金戴銀的命運。但她在臉上,卻是一派沉靜清朗,只在胸前淡淡地捏著她的蘭花指。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我見到了最泱泱大度美麗中國人。

2

斯坦因

伯希和在莫高窟

在塵土飛揚的敦煌石窟里,我曾聽說,在敦煌研究了一輩子藏經洞絹畫的中國專家,從來沒有在敦煌見到過藏經洞絹畫,因為它們已經全部流散到外國的博物館裡去了。最先被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拿走,後來被法國漢學家伯希和拿走,再後來,被日本考察隊拿走,送到北京由政府存放的那些,霉爛在庫房裡,再剩下來的,就是這些藏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裡的了。當年,奧登堡考察隊在敦煌千佛洞,已經再無整卷的字畫可拿,於是,他們從洞中的流沙里篩出上萬件殘片,將這些殘片帶回俄國,交由博物館整理修復,有一幅畫,是用三十五件殘片拼接修復起來的。隔著玻璃看那些毛筆柔和精緻的筆觸,在碎片相接的地方一頓,一頓,又一頓。是誰弄壞了原本那麼美麗的絹畫呢?也許是多年從新疆沙漠來的流沙吧,也許是戰亂時匆忙的僧人吧,也許是行伍出身,因為沒有文化所以只重寫字的經卷、不喜畫的王道士吧,聽說他為斯坦因包經卷的時候,就是用的藏經洞的絹畫,斯坦因見他對絹畫如此輕慢,才動了用碎銀子多換一些絹畫的心。也許是到石窟里來避風雨的牧羊人吧,他們在洞子裡燒火取暖,把洞頂上的飛天都燻黑了,也許他們拾到過一卷絹畫,用它當過引火吧。現在在敦煌展覽廳的玻璃柜子里見到的,是後來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去巴黎的博物館臨摹回來的。

奧登堡

王道士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敦煌藝術品陳列室,也叫奧登堡陳列室,我想那是因為,這間展室里所有的東西,都是當時的皇家科學院院士奧登堡率領考察隊從敦煌帶回來的。在照片上,我見到了這個清瘦的俄國人,他的面孔有種堅毅果敢的神情,戴著一頂淺色的軟帽。聽說傑出的考古學家的臉上都會有這樣的精氣神,聽說這與考古學家這個職業對古文明的愛、尋找的耐心、在艱苦工作環境中鍛鍊出的毅力有關,聽說現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繼續做敦煌文物修復的專家們都認為,他是一個令人尊敬的科學家,是一個偉大的人。他在敦煌的照片就掛在陳列室的牆上,敦煌的陽光明亮而結實地照亮了他的臉。而王道士也是在敦煌的陽光下,也是在同樣的膠片里,卻是一個看不見肩膀的、笑容窩囊而且無力的小個子男人,甚至照亮他的陽光,都是渾渾噩噩地留在照片上。讓奧登堡遇見王道士,是世界上最令人憤怒的事情之一。

護法獸

到敦煌考察的那半年時間裡,奧登堡考察隊帶回了七本對千佛洞的完整記錄,對近五百個洞窟,每個洞窟都有詳細的記錄以及地形圖;對敦煌壁畫的寫生和略圖;對敦煌壁畫從美術角度做出的詳細筆記;考察隊拍攝的全面記錄敦煌的七百餘幅照片和底片;繪製完成的八卷敦煌石窟的平面圖和略圖,每幅高兩米,長十五米,是至今為止,敦煌最準確和完整的地形圖。這些,都是一個出色的科學家的出色工作。關鍵是奧登堡還帶回了最後一些東西,就是兩百五十件敦煌雕刻、繪畫和實用藝術品。它們成了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重要展品。

除了那些絹畫和經卷的殘片,還有苦修佛泥像的頭,盈尺的阿難和迦葉像,就像在敦煌石窟里見到的大雕像一樣,阿難是一個秀氣飄逸的小和尚,垂下細長的眼睛,微微笑著,好像想到了什麼動心的事。而迦葉則蹙著眉頭,苦心事佛。盈掌的菩薩浮雕像,小小的藍衣菩薩活潑地坐在他的焰式的光環里。還有兩隻像狗也像是獅子的護法獸,雄赳赳地踩著地。以及描金的整塊菩薩背光。在奧登堡的筆記里沒有發現要拆割運走壁畫和雕像,他反對破壞古文化遺存的完整性。但是,在奧登堡考察隊的照片里,護法獸滿身是塵地在洞窟的菩薩前站著,苦修佛的頭也在一尊搖搖欲墜的泥像上,可從他們離開以後,敦煌就再也沒有它們了。聽說有人專門爬到原來放背光的洞窟里去找過,那塊原來放菩薩背光的牆上,到現在還能看到當年刀撬的痕跡。聽說敦煌研究院的專家看了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展出的菩薩背光的照片後說:「原來它在這裡。」是什麼讓一個本來不打算拿走東西的考古學家最後也伸手拿走東西,從快要被流沙封死的洞窟里撬走背光呢?奧登堡夫人解釋說,考察隊只是仔細地收拾了遭到破壞的,或從原處脫落的,將要永遠消失的那些雕像和壁畫。但是她沒有說到留在洞窟牆上的刀痕。

菩薩雕像

聽說敦煌研究院的專家用奧登堡的照片核對洞窟的時候,的確發現了1914年以後消失在煮飯的煙火里的壁畫,消失在張大千刀下的壁畫,消失在紅衛兵錘下的雕像,消失在流民鏟下的鎦金的洞頂,消失在經年風沙、滲水、失修、塌方和參觀者呼出的二氧化碳里的顏色、形象和菩薩的鍍金的微笑。敦煌石窟的壁上,最美的,就是那些像上午藍天上的月亮那樣淡的壁畫。1991年的夏天,我在敦煌石窟里,總是瞪大眼睛,緊緊盯著那淡淡的硃紅色,它是菩薩飛揚的袖子,那淡淡的藍色,是飛天因為跳舞而張開的裙子,那最淡最淡的墨色里,乾燥的牆上細小的龜裂紋里,隱現著一張仕女沉靜而自在的美麗的臉,貼著額花,那是在中國女子的臉上,以後再也沒有見到過的愉悅而且自由的精美的神情。到2000年的夏天,當年見到那張臉的石窟已經被關閉,因為那張壁畫已經完全剝落成灰了。

敦煌石窟飛天

被奧登堡帶回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阿難,乾乾淨淨地站在恆溫的玻璃柜子里。能看到他身上袍子的硃砂紅,還有他淡黃色領子上畫著的灰綠色的葉子,他微微擰著身子,那是敦煌佛像才有的嫵媚的姿勢。看到他,我才明白過來,原來站在敦煌落滿沙泥的佛龕邊露出泥胎和草芯的阿難,其實是穿著這樣華美衣服的凡心未泯的翩翩少年。

聽說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對奧登堡帶回來的敦煌藝術品的修復工作,至今還在繼續。

3

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下午,是個陰沉的下午,就要下雪了。從窗上望出去,涅瓦河卻仍然是令人驚奇的藍色。這時的心情,也是有點陰沉但又安慰的心情,我想這和希臘人到希臘館、埃及人到埃及館的心情是一樣的。上午並沒有太多的人來看敦煌展室,旅遊者總是衝著達·文西的畫去。歐洲的油畫永遠是世界大博物館的主流。到了下午,陸續開始有人來看敦煌的東西,大多數臉上都浮現出驚奇的樣子。他們在阿難的微笑前流連著,他們的鼻息在絹畫上方的玻璃上留下了一小團白色的熱氣。這讓我想起了我第一次在柏林埃及博物館裡見到那雙純金的鞋子時的情形。是它們,讓人從大博物館裡排山倒海的歐洲名畫里站起來,看到在世界的其他地方,還有如此美好的文明。

只是最好不要想起,它們是怎麼離開自己的家鄉的。

新媒體編輯 傅小平 簽字圖片均由出版社提供

新年文創季

文學報新年文創 已上線微店

公號:iwenxuebao

郵發:3-22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fTbnW8BUQOea5OwwQG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