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創
作者丨馬舒葉
編輯丨謝中秀
一到年底,「趕大集」的內容就充滿各個平台,「刷著刷著就能看到大集相關的內容。」
被內容影響的年輕人,也紛紛湧進農村大集。身處北京的95後網際網路打工人方方就告訴燃次元,她的家鄉在一個小地方,雖然小但也是城市,在此之前,她從未趕過集。
2022年年初,方方愛上了在抖音刷「趕大集」的短視頻,經常一刷就是2-3個小時,熙攘人流里,攤主們一邊賣力得吆喝著「5塊一盆」、「10塊一堆」,一邊互相逗著樂,熱氣騰騰的早點香氣飄在空氣里,而你的目光剛一落到身前人手裡的袋子,素不相識的大姨會熱情得一伸手,朗聲指路,「往後邊走,那個攤小蔥1塊錢一把。」
對於方方來說,相比起城市「買菜無接觸外送上門,周日和朋友聯機打遊戲」的「虛空生活」,大集裡的喧鬧人聲讓她覺得「新奇又接地氣。」
於是,方方跟著博主的步伐「打卡」了「北京沙河大集」,習慣睡懶覺到中午的她起了個大早,背著雙肩包,坐了一個多小時地鐵,在大集門口,方方就被摩肩接踵的人群、一眼望不到頭的小攤「震驚」,「被各色方言環繞著,10塊一袋、3塊一把的吆喝聲不絕於耳」,方方感覺自己「好像找回了生活的模樣。」
圖/大集的年輕面孔
來源/瑞瑞提供
對於城市年輕人來說,農村大集新奇又熱鬧,還有小時候的氛圍。於是,湧進農村大集的城市年輕人也越來越多。
一位視頻博主金松就向燃次元表示,以前都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還有六七十歲的老人們拉著小車來趕集,現在「大集上年輕人成了主體」。
但在城市年輕人湧向多開在郊區的大集不同,原滋原味的、真正的農村大集卻在走向蕭條。
1月17日,剛回到老家兩日的娜娜就跟著父母去了本鄉鎮的大集,「小時候和我媽趕集,總覺得集市很長,怎麼逛都逛不完,而且春節前最後一個集總是一年中最熱鬧的,也是我最期待的。」
按照一月三次、逢7號17號27號出集的規律,1月17日也是娜娜鄉鎮春節前的最後一個大集,但記憶中的熱鬧卻沒有了,「我小時候還有很多中年人、小孩來趕集,這次我看大部分都是老年人了。按理說應該特別熱鬧,甚至能碰到十里八村親朋好友的,但今天一個熟人都沒碰到。甚至我都沒看到一車一車的橘子,小時候好多一車一車的水果。」
城鄉大集的不同表現,背後也是區域環境的不同。
對於方方等城市年輕人來說,大集意味著新奇有趣,也有人情味和煙火氣。
城市大集的走熱,還有內容創作者們的推波助瀾。比如某MCN機構新媒體負責人就告訴燃次元,他們手下包括「吃喝玩樂逛××」、「××帽子姐」等在內的數十個達人帳號,近期都在密集地直播大集,該負責人表示,「大集貼近民情,粉絲都很喜歡看。」而如今,藉助大集流量,迅速孵化帳號已成為公司規劃的「起量」路線。
也有內容創作者們向燃次元直言,拍攝大集是每年年底的一個「既定動作」,每年年底都會去做,因為大家關注。
而農村大集的蕭條,背後也有鄉鎮的衰落、年輕人的外流,以及經濟環境的變化。
過去因為生產力和消費力受限,大集是居民消費的一個集中時間和集中地點。每到趕集那一天,鄉鎮居民就會齊聚於此,把需要採購的東西一併買入,滿載歸家。
如今隨著生產力和消費力的提升,消費的時間和地點不再受限。但大集的氛圍感、煙火氣、人情味,仍在吸引著新的人群的到來。
01
城市年輕人愛上趕大集
年關將至,「趕大集」相關內容在各類平台上出現得越來越多,不少人在短視頻里「雲逛」起了各色大集。
東北大集上,「2塊錢一斤的凍梨、凍柿子,8塊錢一斤的豬肉」,還有滿集的春聯,在吸引東北網友點贊的同時,也讓南方網友見識了麻袋備年貨的北方習俗;山東大集上,「挑戰用100塊吃頓海鮮大餐」的單條短視頻獲贊量超過119.6萬,也讓大集美食「海鮮燴餅」、「炒魚刺」火出了圈;此外,還有新疆大集、河南大集、被網友稱為碳水天堂的「北京大集」等等…
除了「雲逛」,也有人像方方一樣,被內容吸引,於是走出家門,走進郊區的大集。
圖/娜娜鄉鎮的大集
來源/娜娜提供
最近,00後的陳思也愛上了逛大集,她告訴燃次元,「有時候不是愛逛大集,而是喜歡大集裡的人。」
「擦肩而過的陌生大姨,會開心地告訴你,前面的小蔥便宜,1塊錢一把,七八十歲的爺爺奶奶滿面紅光,會安利我好吃的水煎包子。」陳思表示,有時逛幾個攤位下來,就像「聽了一場群口相聲」,「不管賣得多還是少,攤主們都樂呵呵的」,這也讓時不時陷入「emo」的陳思「不斷內省」。
「攤主們早上3點就起床,冬天一雙手泡在冷水裡不停地洗海鮮,就這樣站上10個小時,人都凍透了。」金松告訴燃次元,青島大集裡的海鮮攤主,一份餐收的不過是十幾元加工費,一天能掙300-400元,而面對這份金松認為辛苦的工作,攤主卻笑道「哪份工作不累呢?」面對金松的關切,他們顯得「樂觀而滿足」。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集緩解了一部分城市年輕人的精神內耗。
也有人因大集的「量大實惠」而心動。在短視頻平台#趕大集#話題里,「100元逛新疆大集」、「挑戰100元在大集買××」,甚至「20元在大集能買啥」等系列視頻引髮網友「圍觀」,大集正憑藉「低價」出圈。
在北京組建起三口之家的張洋,每周日都會開車去大集「備足一周的口糧」,相比起山姆、盒馬等「精緻有餘、實惠不足」的超市,大集不僅「攤位齊全,能貨比三家」,而且「蔬菜水果是看得見的新鮮」,更重要的是,「在大集花100塊能買到的東西,去超市可能要花2倍甚至3倍的價格」。
年輕人的追捧下,大集正在走紅。根據新榜數據,截至2023年1月7日,趕大集相關話題的全網累計播放量已經超過40億次,同時仍在以每周1-2億的速度增長。
但娜娜也直言,「城裡的大集就像『娛樂場所』,大家也不是為了買東西去的,主要是想逛逛,看新奇,性價比的話就見仁見智。但老家鄉鎮的大集,大家還是本著買東西、圖便宜的想法來的。」
「農村大集時間早,一般早上八點開集,中午十一點基本就散了。我們九點到的,十點就回去了。我爸媽趕集,就是為了省錢,買剛需的東西。今天我覺得趕集很有意思,拍照、拍視頻的時候,我媽還催我,說急死了,讓我快點買。」娜娜說道。
一趟逛下來,娜娜買了一些兒時的零食,蝦片、爆米花、鍋出溜、凍梨。如今,鄉鎮集市的商品也在漲價,「凍雞爪25元一斤,好貴,我沒捨得買。還有凍梨5元一斤,我記得小時候也就2元一斤。」
但出走的鄉鎮居民,變化的消費行為,也確實讓傳統的、真正的農村集市少了些熱鬧,「我們是哈爾濱五常市下面的一個鄉鎮,現在本地年輕人少了很多,經濟條件好一點的都去五常市裡買房了。而且現在各種消費渠道便利,有些東西平時也都買了,不一定非要趕集買。」
城裡的年輕人愛上趕大集,或許也有追憶兒時那一份熱鬧的因素在。
02
博主推波助瀾
除了興趣愛好,年輕人愛上農村大集,或許也受各內容平台和內容創作者的影響,「現在不管是小紅書、抖音,還是B站,幾乎所有的博主都在播'大集'。」
在一條標題為「山東大集,挑戰兩人100元吃海鮮大餐」的短視頻里,博主金松記錄了趕山東泊里大集的過程,「海參咋賣的?」「5塊錢一條。」
拎著110元買的6大兜海鮮,金松的鏡頭晃過零下氣溫里仍熙熙攘攘的趕集人群,熟練地在鏡頭後和攤主搭話,「大姐,買賣興隆啊」,忙著切肉的攤主也熟稔地回話,隨著熱氣蒸騰的海鮮燴餅出鍋,評論區里的網友不少留言「饞死了」,也有網友表示「海鮮真得這麼便宜嗎?羨慕死了」,截止12月9日發布至今,該條視頻獲贊已超過119.6萬。
博主樂於創造大集相關內容,可能也有個人愛好的因素在,但受眾的關注是更實打實的。
在B站,博主王可可感受到了「集市」的巨大流量,作為擁有近3萬粉絲的小體量博主,此前她的探店吃播視頻播放量一直穩定在5000-9000,少有突破萬次播放的視頻,而在2022年年初,她的一條「我竟然在北京逛到了早市?不到一百連吃帶拿」的視頻獲得了超6萬的播放量。
「除了草莓10塊錢一斤,還有遍地5塊錢一盆的新鮮蔬菜」,在賣菜小哥有力的「5塊5塊」的吆喝聲里,她也心動地用5塊錢買了一袋茄子。
此外,在王可可的鏡頭裡也有不少集市上才有的「新鮮玩意」,「現打現出的芝麻醬、老式爆米花,甚至還有街邊理髮的小攤。」
在高物價的北京,集市的「5塊錢文化」顯然讓評論區的網友遭受到了不小的衝擊,不少網友迫不及待得在評價「請問好停車嗎?」「安排!!」而從2022年到2023年初,王可可也幾乎把北京的各類大集、早市逛了個遍。
圖/熱鬧的大集
來源/瑞瑞提供
「山東大集必拍海鮮,東北大集必拍殺豬。」金松告訴燃次元,他做短視頻博主大概有一年半的時間,每到年底,全國各地格局特色的大集都是各個社交平台的「流量密碼」。
燃次元在抖音以#趕大集#為關鍵詞進行搜索,話題播放量已高達33億次,同時,在小紅書搜索「趕集」,在5萬餘篇筆記中,「囤年貨好去處」、「人間煙火氣」等關鍵詞頻頻出現。
「現在大集上多的是直播、拍素材的博主。」另一名博主瑞瑞也表示。不過,在瑞瑞看來,「無論是大集,還是廟會、菜市場,都只是一個符號,在社交平台,只要能聚集人的地方都會火。」
而即使大集熱度頗高,對於博主來說,也只是一個年底的「特定選題」,鮮有一年四季都在逛大集的博主。
不管是金松、瑞瑞,還是王可可,博主們的內容首頁里,相比起大集,分享日常旅行生活、本地探店才是他們的常規內容,而除了直播大集,前述MCN旗下的達人帳號也頻繁地發布本地探店的短視頻,在「趕大集」之外,王可可逛菜市場、夜市等視頻也獲得了不錯的播放量。
而大集有流量,卻不一定有收益,對於博主來說,有時候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活兒。
不能完全「為愛發電」的博主們,也得謹慎調整著大集的「出鏡率」,金松表示,「一個地方的大集相差不大,一段時間大集最多能拍一兩期,」對於以新鮮和題材豐富為生命的短視頻博主而言,「視頻輸出不能同類化,拍多了大家會看煩。」
同時,瑞瑞亦表示,「大集的內容太難變現了。」相比起變現路徑清晰的餐飲探店,大集攤位眾多且分散,而隨著抖音等短視頻平台的機制更新,「1分鐘的趕大集視頻里,會在中間插播一條5秒的廣告。」對瑞瑞來說,這讓她辛苦剪輯的視頻也難以「大爆」,而計算博主和攝影師拍攝、剪輯等各類成本之後,拍攝大集顯得有些「吃力不討好」。
「也許拍大集的以後會越來越少,不過接地氣的、新奇的內容總會吸引觀眾的注意。」瑞瑞補充道。
03
年輕人湧入大集之後
實際上,網紅博主們視頻里「充滿煙火氣」的大集,吸引一批年輕人湧入集市的同時,也悄悄改變著大集的「樣貌」。
趕大集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集市上的東西也在發生變化。相比起為一家老小「餐桌」批量購入蔬菜水果的「大爺大媽」,多為獨居的年輕人,很難「消化」大批量出售的蔬菜瓜果,卻帶火了一向並非集市主角的「大集美食」。
圖/煙火氣十足的大集美食
來源/瑞瑞提供
以金松獲得199萬點贊的大集短視頻為例,他拍攝的海鮮攤位,如今成了青島大集的「網紅小攤」,生意紅火到金松再去吃時,「排了整整兩個小時的長隊」。
瑞瑞亦表示,不少攤主拍攝後加了她的微信,笑著告訴她,「你拍完,我一個星期都沒歇過。」
此外,在短視頻平台帶動之下,山東大集普通炒菜攤的野生廚師成了「網紅小胖」,也帶火了「10元一份的搗魚刺」,在抖音話題#搗魚刺#的播放量已達到1.2億次,和「搗魚刺」一同作為地方特色大集美食出圈的,還有「海鮮燴餅」、「河南炒涼粉」等等。
「很多年輕人都會跟著博主的視頻找過來。」沙河大集某驢肉火燒攤主告訴燃次元,除了顯著增加的新客人,「不少年輕人嘗過後會說有點咸,要求味淡一些。」
這讓攤主們有意識地進行口味改良的同時,也從社交平台自發的「安利貼」里收穫了滿足感,「很多年輕人吃一份不夠,還要打包帶走,感覺受到了肯定。」
「沒想到招待年輕人還帶來了大生意。」某草莓攤主表示,有次大集上,一個緊張的年輕女生詢問他「是否可以只買10塊錢的白雪姬草莓。」他當即就給對方裝了正好分量的白雪姬,還附贈了兩顆丹東草莓「嘗鮮」,令他意外的是,不久他就接到了來自那位顧客的一筆用於公司年貨禮盒的大訂單,這讓「正發愁年底草莓滯銷」的他感到「驚喜又暖心」。
不過,年輕群體湧入農村大集,新奇之餘也有著不少「尷尬」。
一方面,大集多數位於城郊,路途遙遠,沒車的年輕人難免需要選擇公共運輸,倒幾趟地鐵前往,高昂時間成本和交通工具的限制,讓不少年輕人面對低價蔬果也難以「剁手買入」,畢竟,「買了根本拿不回去。」
即便是有車一族,年輕人也不得不忍受周末從城市開向郊區格外擁堵的「早高峰」,不僅來回車程近百公里,而且不少露天大集並無固定停車場,到達後還需要「憑運氣找停車位」。
為趕集視頻「上頭」的喬喬驅車一個小時去市集後,硬生生被堵在外圍一個多小時,「等擠到裡面攤都收得差不多了」,此後,喬喬還是喜歡看「大集直播」,不過再也沒趕過大集。
另一方面,與超市標準化產品不同,大集未有統一的嚴格標準,再加上內容美化,難免導致部分「慕名而去」的年輕人「踩雷」。
在視頻博主們精剪的1分鐘短片的「誘惑」下,不少網友滿懷期待專程前往,歸來卻吐槽「除了特色的兩樣,和家門口菜市場賣的東西相差不多」。
對此,瑞瑞告訴燃次元,一條1-2分鐘的短視頻,往往要經過博主一次提前踩點,提取亮點後再二次拍攝,而由於「視頻里展現出的都是新奇的東西」也容易讓「乘興而來」的年輕人們「敗興而歸」。
不擅講價和挑選蔬菜水果的年輕人們,也容易「被宰」,缺乏售後、管理較為混亂的大集也「勸退」著年輕人。
方方無奈地告訴燃次元,她曾在大集上買過「10塊錢3個的生西瓜」,看不出生熟的她,在攤主「保甜」的承諾里暑天將西瓜運回家,最終都一個不落丟到了垃圾桶里,「如果是家門口的超市,還能替換,但大集太遠了。」
不過,趕大集之所以能夠吸引眾多網友關注,或許正在於其區別於精緻都市的「粗糙和生命力」,而對於博主們而言,「大集只是一個符號,在社交平台,只要能聚集人的地方都會火,」瑞瑞向補充道,「不管是排長隊的小館子,人擠人的商場,還是廟會、菜市場,都可能成為下一個大集」。
種草也罷,吐槽也好,大集正是以其粗糲、原始的姿態吸引了一批受眾。只是城市年輕人對農村大集的新奇、新鮮過去之後,城市郊區的農村大集又是否會和傳統農村大集一樣走向衰落?而下一個新奇、熱鬧,吸引年輕人的「大集」又將是什麼?
參考資料:
《趕大集、吃大席,短視頻上演「回家的誘惑」》,來源:新榜。
*題圖來源於燃次元拍攝。
*文中方方、娜娜、陳思、張洋、喬喬為化名。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