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擁有一把別人「不會用」的鍵盤:Planck 使用心得

2023-08-07     少數派

原標題:如何擁有一把別人「不會用」的鍵盤:Planck 使用心得

Planck 配列的鍵盤大部分人應該都沒有接觸過,這種配列的鍵盤不能說是少見,只能說除了客制化外沒有別的購買渠道。不過,如果深入玩過客制化鍵盤,應該都對這種配列有所耳聞。

沒用過的人無法理解如何使用這種「殘疾」鍵盤,真正用過且會用的人又會對其愛不釋手。我本人深度使用過這種配列的鍵盤,也配置過好幾套不同的鍵位方案,走了不少彎路才真正愛上了這種配列。

鍵盤展示

我曾經在別的地方發過這塊鍵盤的介紹,那時候用的還是灰白的無刻鍵帽,真的是除了我沒人看得懂這塊鍵盤。之前過生日有朋友送了我一個紅白機主題的桌面排插,為了桌搭效果我特地買了套紅白機主題的鍵帽給這鍵盤換上,這才心血來潮重新寫了套鍵盤固件,也有了這篇文章。

這種小眾配列的鍵帽比較難買,想一次買全的話一般只能買 XDA 球帽,原因很簡單,只有這種款式的鍵帽沒有高度差。我個人還是很喜歡 XDA 球帽的,整體比較平,盲打的時候不容易按錯。

小配列鍵盤都有的特色,有許多不同的鍵層。我的其他鍵盤一般都不帶 RGB 燈效,這個鍵盤是個特例,主要是鍵層太多,每一個鍵層都搭配一種顏色的燈效可以在初期輔助記憶,每一層中的特殊鍵位還可以用其他顏色標記,整體使用體驗能得到一個巨大的提升。因為體積非常小,沒有專門的鍵盤鎖定指示燈,所以我把右下角三個方向鍵的燈設為了指示燈,紅色代表未鎖定,綠色反之。除了這三個指示燈外,其他所有的按鍵燈都只能調節亮度,顏色變換隻與鍵層相關。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最後給一張以前用無刻鍵帽時的照片,單純的黑白灰配色,算是極簡風,逼格還是很足的。

配列介紹

首先介紹一些鍵盤配列的基礎知識。配列是指鍵盤按鍵的裝配序列,說簡單點就是鍵盤上按鍵的數量和排列布局。

一般全鍵盤的按鍵數量為 104 或 108,以此為標準稱為全配列,其他還有比較常見的 90 余鍵的 95% 配列,87 鍵的 80% 配列,82 到 86 鍵的 75% 配列以及 66 到 71 鍵的 65% 配列。而 Planck 配列就是少見的 40% 配列。

大部分人用過的常規鍵盤都是斜列鍵盤,也就是上下層的按鍵會錯開一段距離,理論上更適合手指按壓。但是其實還有一種直列鍵盤,鍵盤上每一層按鍵都嚴格對齊,可以說是強迫症的福音,而 Planck 配列正是這少見的直列鍵盤。

看到這裡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 Planck 配列始終只能是客制化圈子裡的小眾鍵盤。按鍵少、直列,可謂是 buff 拉滿,也難怪沒有什麼大廠流水線生產,畢竟光看它小巧可愛的造型就不免給人玩具的第一印象。

全鍵實現

通過上面的介紹不難算出,40% 配列的鍵盤最多也就 40 幾個鍵,除了 26 個字母鍵之外,基本沒有太多功能鍵的位置。拋開直列的手感問題不談,光是用它實現正常的鍵盤功能可能很多人都無法想像。

這裡需要引入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鍵層。

除了公司標配的那種 104 鍵鍵盤,不少人應該都用過 95% 或者 80% 配列的鍵盤,那肯定就接觸過 fn 鍵。這是一個功能拓展鍵,按下後部分按鍵就會變成其他功能,這其實也是一種最基礎的鍵層。

真正的鍵層會更加複雜一點,類似一塊塊有洞的布疊加。

舉個例子,我們可以在第一層放上打字用的字母鍵,在第二層放上選詞用的數字鍵,在第三層放上打數字用的小鍵盤鍵,這三層從下往上依次疊加,第一層始終保持激活狀態,另外兩層默認處於關閉狀態。當長按第一層的切換鍵時激活對應的上層鍵層,此時對應的鍵層就會覆蓋在第一層上,上層鍵層中不透明的按鍵就會替換下層鍵層中對應的按鍵以實現不同的功能。

實際使用中情況可能會更加複雜,因為每一層理論上都可以單獨開啟或關閉,最終鍵盤按鍵的功能以所有鍵層疊加後從上往下看各層露出來的按鍵為準。

因為 Planck 配列的鍵盤基本都是客制化鍵盤,所以一般都可以自己編寫固件燒錄進去,理論上只要晶片的存儲單元容量夠大,想寫幾個鍵層就可以寫幾個。進一步地,表面上 Planck 配列只有 47 個鍵,但是實際上想要幾個鍵就可以有幾個鍵,疊加到甚至比全配列鍵盤按鍵還要齊全。當然,在實際使用中考慮到記憶成本,一般只會設置 3 到 4 個鍵層。

打字方式

理解了小鍵盤實現全鍵盤按鍵功能的方法之後,不免會產生一個疑問,除了基本的字母鍵之外隨便按個功能鍵都需要動用組合鍵,用起來真的不會麻煩嗎?

我的答案是真的不麻煩,但是有個前提,必須要按照自己的使用習慣合理布置鍵層。

按照目前的主流布局方式,切換鍵層的按鍵一般放在空格鍵兩邊,這樣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在打字時把空閒的大拇指充分利用起來,不同於按住 shift 打大寫的英文字母,用大拇指按下鍵層切換鍵非常的自然,習慣之後甚至會忘了自己原來在使用組合鍵這件事。

因為鍵盤小,所以在打字時完全不需要大幅度移動手掌,所有原本需要這樣的操作現在都可以用大拇指切個鍵層來解決,在高強度使用鍵盤打字時可以省很多力氣。

我本人也算是個盲打高手,但是用全配列鍵盤時也難免需要掃一眼鍵盤,但是用 Planck 鍵盤時則完全沒有這種必要,因為真的所有鍵都在兩隻手的掌握之中。習慣之後用它打字真的是種享受,沒有用過的人可能很難理解這種玄之又玄的感覺,但只要體驗過就很難回去了。

使用門檻

上面的內容其實算是科普,不管想不想嘗試 Planck 配列鍵盤的朋友都可以了解一下,也算是沒用的小知識 +1。下面我要說的就是想要入坑的門檻了,某種意義上算是勸退環節。

預算充足

前面說過,Planck 配列基本沒有大廠量產的鍵盤型號,因此只能靠客制化。客制化意味著你要麼有技術,可以自己設計製造鍵盤;要麼有錢,可以直接買成品套件。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肯定是選擇直接掏錢了,畢竟就算有技術也不一定有時間付諸實踐。因為小眾,所以大部分套件產量都有限,價格也就會相對較高,性價比極低。

本條算是最重要的門檻,錢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是有錢的話很多問題就不再是問題。如果不能接受大幾百塊買把小鍵盤的話,建議就不用看下去了。如果不差錢的話,那下面三條不符合也完全沒有關係,加錢總有解決辦法。

有鍵盤組裝經驗

大部分人的鍵盤都是買來開箱即用的,最多在買的時候選一下軸的型號。但是客制化的套件一般只有外殼、PCB 板和定位板,軸和鍵帽都需要自己選購,到貨後還需要自己組裝鍵盤,雖然門檻不高,但不是所有人都有這個耐心。

不差錢的朋友直接拼團買成品即可,覺得外觀好看的沖就完了。

有時間修改鍵層

大部分鍵盤買回來都會有一套默認的鍵層,但說實話默認的鍵層真的不太好用。每個人的使用習慣和使用場景都有差別,隨之而來的就是每個人常用的按鍵完全不同,眾口難調,很難用一套默認的鍵層就讓所有人滿意。

想要用爽 Planck 配列鍵盤最關鍵的就是鍵層調教,而這也是非常費時間的一件事,就我而言,從最開始到現在也換過兩次鍵層布局,而且每一次都需要規劃許久。

最好有一點編程基礎

客制化鍵盤一般都是使用類似 QMK 這樣的開源固件,配套的改鍵驅動也需要一點編程思維才能玩轉全部功能。當然,如果需求只是改鍵的話,用用驅動的基礎功能應該也夠了。

但就我的使用體驗來說,玩小配列的鍵盤最好能學會自己編寫固件。因為鍵層較多,其實有時候需要靠鍵盤燈效來輔助辨識鍵層,初期可以大幅減少輸入錯誤。因為按鍵較少,很多時候需要一鍵多用或是實現一些自定義功能的按鍵。因為想要使用 QMK 固件的部分軟體特性,難免需要改變一些配置參數。而很不幸,上面提到的一切高級功能都需要自己編寫代碼重新編譯固件才能實現。

以 QMK 固件為例,想要完全學會其固件的編寫方法,起碼需要花幾天時間仔細研讀其開發文檔,開發文檔中還有部分未翻譯成中文的內容,也就是說還需要一定的英語閱讀能力。

總結

目標人群基本鎖定為有錢、有閒、愛折騰的數碼發燒友。對於只是想嘗鮮的有錢用戶,建議直接買別人調教好的成品鍵盤或者找人一條龍服務從硬體到軟體全套定製。

鍵層布局

下面給出一套我自用的鍵層布局,其中一鍵多用的複雜按鍵我會給出功能說明。我使用的 PCB 板型號為 BM40HSRGB,如果有同型號的朋友可以找我要份固件燒錄體驗一下。因為本篇文章主要是講解我的使用思路,所以不會有具體的固件編譯燒錄說明。

我本人習慣只用四個鍵層,分別為 QWERTY、LOWER、RAISE、ADJUST。其中 QWERTY 為默認層,LOWER 和 RAISE 都只能通過長按對應切換鍵暫時激活,而 ADJUST 則是可以永久激活,方便作為快捷鍵輔助鍵盤使用。

QWERTY(紅色燈效)

上下標有兩個功能的按鍵代表其點擊和長按可以實現不同的功能,上標代表點擊觸發,下標代表長按觸發。這裡可以看到,我把大部分常用的標點符號都放在了第一層,而且部分符號還轉移到了更容易按到的位置,完全可以保證打字時的連貫性。

LOWER、RAISE、ADJUST 很好理解,就是鍵層切換鍵,而 Lead 鍵則是 QMK 固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軟體特性。

按下 Lead 鍵後,在指定時間內按順序依次點擊預設的按鍵即可觸髮指定的宏功能,這個宏可以是任何鍵鼠操作的組合。毫不誇張地說,正是這個鍵給了小配列鍵盤無限的可玩性。因為可以搭配拼音首字母縮寫來記憶對應的功能,所以即時我預設了再多的宏也不用擔心記不住。

LOWER(黃色燈效)

這一層比較簡單,和 QWERTY 層共同組成鍵盤的主鍵盤區,應用最多的場景是拼音打字時選詞。

和傳統的全配列鍵盤不同,Planck 配列鍵盤打字時手指並不需要大幅移動去按加減號對候選詞翻頁或是按數字鍵選詞,而是通過大拇指按下 Lower 鍵切換鍵層使原本的 VB 兩鍵變為加減號,原本的 ASDF 變為 1234。這樣的布局非常巧妙,因為你的手指從始至終都只需要放在最開始的預備位置即可。

就我個人的使用體驗來說,這樣打字選詞的效率遠高於普通鍵盤,最關鍵的是非常流暢,有種簡潔的美感。這種舒適的打字體驗正是我愛上 Planck 配列的決定性因素,我相信所有體驗過的人都會欲罷不能。

RAISE(藍色燈效)

這一層承擔了功能鍵區、編輯鍵區、小鍵盤區的主要職責。直列鍵盤的一個好處就是小鍵盤區可以完美植入鍵層中。因為我在 Excel 中使用小鍵盤較多,所有特意在右下角添加了一個 Tab,方便進行單元格跳轉。不過這麼做也是有代價的,就是 Insert 的位置被擠掉了,不過也沒啥問題,這個鍵我基本不用,真的要用到的話也可以通過 Lead 序列的形式觸發。

ADJUST(綠色燈效)

因為我有好幾塊鍵盤,這塊 Planck 配列鍵盤有時候會充當單純的快捷鍵輔助鍵盤放在一邊,所以這一層是可以常駐的,想要返回 QWERTY 層需要按下 Qwerty 鍵才行。圖中空白的部分為我個人常用的快捷鍵和宏,這裡就不展示了。

右上角 Lock、Sleep、Power 這三個鍵為電源管理按鍵,可以控制電腦鎖屏、睡眠和關機,為了防止誤觸,這裡我設成了雙擊觸發。左上角 RESET 鍵可以讓鍵盤進入固件刷寫模式,平常用不上。剩下的幾個按鍵用於媒體控制、音量控制和鍵盤燈控制。

前面三個鍵層我一般不會更改鍵位設置,不過這一層的鍵位經常發生變動,畢竟不同時期用到的軟體不同,快捷鍵自然也不同。簡單的更改鍵位一般直接通過 VIA 這個開源驅動就能完成,畢竟不可能為了這點小事專門再編譯一遍固件,那就太折磨了。

輸入手感

前面雖然提到了部分直列鍵盤的信息,但沒有提過最關鍵的手感問題。手感其實相當主觀,我也只能給出自己的感受。鍵盤本身的手感沒什麼可說,客制化套件,自己挑合適的軸體就好,重點是「輸入」的手感與常規斜列鍵盤有何不同。

我本人熟練使用盲打多年,指法基本標準。第一次使用直列鍵盤時適應了半天,基本恢復到了斜列鍵盤的打字水平。

之所以需要適應,是因為手指移動的幅度難以把控,最開始時容易同時按下兩個鍵,也就是按在兩個鍵正中間。這也很容易理解,畢竟斜列鍵盤的按鍵就是錯開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指法問題,前面說了我的指法只能算是基本標準,唯一的不標準就是 C 鍵,我原本習慣用食指去按,對於斜列鍵盤而言這根本不成問題,但是到直列這裡你就會發現,C 鍵只能用標準指法的中指才能按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用直列鍵盤甚至幫我糾正了指法問題,不標準它按不到啊。

曾經在某個論壇上看到有人說習慣了直列鍵盤之後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的鍵盤就都不會用了,我覺得這純粹是在誤導人,除非從一開始就沒有接觸過斜列鍵盤只用直列,否則根本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我有一段時間在公司用直列回家用斜列,切換起來毫無違和感,人是很智能的,手放在什麼鍵盤上就能激活什麼肌肉記憶,完全不需要過多擔心。

當然,如果你本身對於斜列鍵盤就不熟練,沒用過幾年,還是不要貿然接觸直列為好,萬一真學成四不像就麻煩了。在這裡我只建議熟練掌握標準指法盲打的選手嘗試直列鍵盤。

使用場景

從上面的鍵盤布局不難看出,Planck 配列鍵盤是完全可以當做主力鍵盤使用的,它完全可以滿足所有的鍵盤需求,甚至用來打遊戲也是可以的,只需要額外定義一層遊戲專用鍵層即可。

不過對於我而言,很多時候它都只是一塊放在邊上的輔助鍵盤,原因很簡單,我目前手上只有這一塊小體積的全鍵可編程鍵盤,只有它能在不占用過多桌面面積的情況下提供最充足的宏按鍵。

當然,有一種情況我會把它擺到桌面中間,那就是寫長文的時候,我真的很喜歡用它打字的感覺,完全不會打斷我的思路,一切都是絲般順滑。

我當初配軸的時候選了和靜音紅軸類似的軸體,整個鍵盤除了空格鍵之外沒啥太大的聲音。夜深人靜的時候打開文本編輯器,一邊回憶想要記錄下的內容,一邊用它靜靜地打出字符,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中,獨享屬於自己的時刻,對我而言真的是至高享受。縱使我用過那麼多塊鍵盤,這種體驗也是獨一無二的。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不同配列的鍵盤,每一種配列都有適合的場景,很多時候 Planck 配列並不會是我的第一選擇,但不可否認它在上述的兩個場景中是最適合我的那一款。以後我肯定還會買更多的鍵盤,但我確信,它永遠不會在我的桌上缺席。

如果是文字工作者的話,我真的建議買一把試試,不知道怎麼配置的話參照我的鍵層布局用驅動把鍵位改成對應的,許多高級特性當沒有就行。

優缺點總結

優點:

  • 小巧可愛,不占地方。
  • 打字輕鬆,無需大幅移動手指。
  • 鍵層無限,按鍵布局隨心所欲。
  • 功能豐富,根據需求定製固件。
  • 非常適合充當快捷鍵輔助鍵盤,也非常適合長時間打字的文字工作者。
  • 個人專屬,除了自己沒人會用。(我也不知道這算不算優點。)

個人專屬,除了自己沒人會用。(我也不知道這算不算優點。)

缺點:

  • 價格貴,門檻高。
  • 直列,需要適應,不適合新手。
  • 鍵層布局複雜,初始記憶成本較高。
  • 自定義程度過高,不折騰難以精通。
  • 調試時間較長,需要邊使用邊調整才能達到理想的使用體驗。

調試時間較長,需要邊使用邊調整才能達到理想的使用體驗。

後記

寫這篇文章除了想記錄一下目前的鍵層布局之外,最大的動機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知道並了解這一配列。我在前面的使用門檻中強勢勸退大部分人,只是想避免有人頭腦一熱就入坑這種情況,畢竟勸人玩客制化鍵盤確實是有點不當人。只能說我的心情很矛盾,既想讓人入坑又怕害人入坑,「一入鍵圈深似海,從此錢包是路人」啊。

後面如果感興趣的人多的話,我會更新一篇 QMK 固件配套驅動軟體 VIA 的使用教程,如果有時間的話可能還會出一篇自行編譯 QMK 固件的簡單教程。

原文連結:

https://sspai.com/post/81740?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煒智能

責編:北鴞

/ 更多熱門文章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500c28af617169e5c8f8d7f167dd8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