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不要給 App 花錢?聊聊我是如何決定軟體付費的

2023-07-05     少數派

原標題:到底要不要給 App 花錢?聊聊我是如何決定軟體付費的

寫在前面:本文旨在提供一種挑選付費軟體的方法思路,無具體推薦,文中提及的 app 均為個人使用或參考,無利害相關,請讀者根據功能和需求酌情選擇。全文 5000 字,預計閱讀時間 13 分鐘

使用這個方法,我再也沒有為軟體付費糾結過

如今,市面上的付費軟體和服務何其多,在功能、設計和服務上各有千秋,而且日新月異,不斷地進行更新換代。

很多人碰到的問題是,在沒有充分了解自己需求的前提下,匆匆為一款軟體進行年付或買斷,結果發現根本不適合自己,於是悔不當初,又浪費了錢,又浪費了精力,但還是常常犯類似的錯誤,或者在同類的產品之間糾結選擇。

如何衡量一款軟體的價值,有選擇性的挑選付費服務。在「活得越來越精」的年輕人當中,已然成為了一個更加普遍的問題。

在這樣的契機下,這篇文章誕生了,如果你也曾迷失在茫茫眾多的付費軟體中,不知道如何選擇,這篇文章或許會對你有所幫助。

為什麼要挑選付費軟體,不用免費的

說到這裡,必然會有人會跳出來質疑: 有免費的不用,為什麼要用付費的

當然,如果有免費的平替,在功能上足以滿足自己的需求,那自然是最好。但如今,運營成本居高不下,用愛發電雖收穫掌聲一片,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對於開發者和消費者來說,付費都是一個對雙方都更有利的約束方式,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 4 點:

反饋和激勵:對開發者而言,付費代表消費者對產品的認可, 這不僅可以收穫實際的回報,還能受到正向的反饋和激勵,敦促開發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到優化產品的路線中,持續為消費者提供穩定高質量的服務。一旦功能或服務做得不好,就會直觀地體現在付費數據的留存上,這無疑會迅速糾正那些妄自尊大的開發者,沉下心來,用心打磨自家的服務,精益求精。

引起消費者的重視:對消費者而言,付費是成本的支出,這無疑會引起我們的重視。雖說貴的不一定等於好的,但「付費的要比免費的好」是用戶心理普遍達成的共識。容易得到的往往不被珍惜,成本的支出會讓我們更重視自己的選擇,降低一款工具吃灰的可能性。

試錯成本小:在付費選擇上,消費者始終占據著主導權,若是用得不開心、不順手,大可以一走了之,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畢竟市場百花齊放的今天,能在功能上達到壟斷的企業極少,各種平替和取代比比皆是,消費者自然更有底氣把選擇權牢牢握在手中,不在一棵樹上弔死,這對市場也是一個良性循環。

其他成本:對於一個成熟的消費者而言,在經濟成本之外,還需要考慮付出的額外成本。這不僅關乎到支付的那一個月/年付/買斷的金錢支出,還包括我們上手期間投入的精力和時間,未來數據遷出轉移時的成本(註:筆記軟體和雲數據服務)等。

雖說如此,但本著「有免費的東西幹嘛不用」的樸素原則,很多人在付費上的選擇往往會「小氣」很多,可以花幾百上千買一個數碼產品,卻在月付十幾二十幾的軟體服務上顯得「摳摳搜搜」。

這也可以理解,畢竟和買斷制的產品不同,付費在形式上更像租賃,需要我們源源不斷地投入成本,形成的習慣一旦中斷,有一陣子不舒適的空檔期不說,數據類服務的限制更是「傷筋動骨」。

iCloud 雲付費方案

例如 iCloud 雲服務,一旦後續停止付費,50G 上百 G 的雲空間都會被壓縮到 5G,這種損失是難以估量的,只能提前做好數據備份。至於某些不道德的廠商,甚至會將數據鎖死,藉此謀取長期的利潤,竭澤而漁。這種情況更需要我們擦亮眼睛,謹慎選擇。

因此,探究軟體的價值, 了解哪些軟體或服務適合自己,在選擇時儘可能考慮周全,避免未來可能會出現的坑,就顯得更有必要。

以上,我們已經討論了為何要選擇付費軟體,接下來,我將嘗試從影響付費決策的幾個因素,來分析一款軟體是否有值得我們付費、甚至是持續付費的價值。

哪些因素會影響付費選擇

功能

一款工具在功能上的定位,應該是我們選擇一款軟體的核心因素。它能實現哪些我們現階段無法達到的需求,或是簡化我們手上的哪些流程。就功能來說,三種方向是我認為比較有價值的:

Notion 的資料庫模版

實現此前其他軟體無法實現的功能:比如 DEVONthink 的搜索功能、Notion 的資料庫功能、Ulysses 的長文寫作功能,它們在同類軟體中的突出特色和體驗,市場上很難找到替代,只要符合你的需求,它們幾乎是垂類問題下的最優解。

提供優質信息的來源:如何做出正確的決策取決於兩件事,科學的方法和準確的信息。科學的方法需要不斷嘗試和實踐,但優質準確的信息往往可遇而不可求,它們的價值難以被量化,但充滿諸多可能。如果有一些優質信息的渠道是你感興趣的,那麼,可以仔細思考提供的內容是否對你有價值。《卡片筆記寫作法》中提到,

我們的一生會碰到很多有趣的觀點,但只有一小部分跟我們的主題相關。

我們的一生會碰到很多有趣的觀點,但只有一小部分跟我們的主題相關。

如果你碰到了這樣的信息,務必要重視它。

簡化某些流程,或讓工作變得自動化:給你騰出更多的的時間去做其他的事情。時間的重要性無需多言,對比金錢來說,能用錢給我們省時間的事無疑是充滿價值的。在大部分時候,騰出的時間都會帶給你更多幸福感和掌控感,不要小看一點時間的節省,如果一天能節省 15 分鐘,一年累計下來就有 90 個小時。節省下的時間無論是用以運動還是看書,都足夠你培養一個優良的習慣。

價格

工具的價值往往反映在價格上,但價格不等同於價值。對於普通用戶來講, 一款工具的付費成本是最需要著重考慮的部分,只有自己試用過後,才能了解工具的付費部分是否值得持續地投入成本。

對於需要長期投入成本的數據內容,特別是對筆記軟體來講,價格高低可能會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因為要考慮到之後的可持續使用,我們並不能準確判斷未來會不會有較大的支付壓力,可能會在未來某一天,因為費用過高而放棄自己持續使用的筆記數據。

易用性

針對絕大部分小白,我的建議都是選擇某個主題下功能和設計儘可能簡單的 app 作為嘗試,先用最小成本體驗整個流程的進行,而不是被繁多的功能勸退;除非是對自己的需求非常明確,對整個工作流程足夠了解。

對於大多數普通人,選擇儘可能簡單易理解的工具,都是體驗的最好手段。

《卡片筆記寫作法》中提到:

處理複雜事情最好的方法就儘可能保持簡單,並遵循一些基本原則。

處理複雜事情最好的方法就儘可能保持簡單,並遵循一些基本原則。

不要把效率放在首頁,而是先用簡單的手段跑通流程,胡亂的選擇工具上手繁多的功能,並不能提升你的效率,只有在了解到對應的理念和實際上手後,才更清楚每一個功能在實踐中的作用。

對軟體的要求:在前期上手難度不能太高,而且要言簡意賅地讓用戶迅速意識到軟體的核心功能,一款優秀的工具引導可以在設計上就讓讀者知道哪些是基礎功能,哪些是進階功能,避免用戶在試用工具的前期被摸不著頭腦的挫敗感打退堂鼓。

介面和交互體驗

從設計的角度上,一款工具的美觀程度會影響我使用它的頻率。一款軟體在介面和設計上的用心體現的不僅是完美主義的工匠精神,同樣也是對新手無聲的引導。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介面不太友好,或者略顯老氣的 app 就不夠用,我自己同樣在用 calibre,在圖書管理方面,無人能出其右,這是它的功能性決定的。

可遷移性

這一部分著重於筆記軟體,對一款筆記軟體的支持無疑是最重要的部分,因為這很可能意味著我們會長期使用一個筆記軟體,幾乎等同於終身的認可。在筆記工具層出不窮的年代,我認為未來我們幾乎不可避免地會更換筆記軟體,如果一款軟體能做出數據遷移完整,那麼他在我心裡就會大大加分。

其他

除了上面一些比較現實的因素外,還有一些因素會影響我是否付費體驗,比如軟體下的評論,其他網站對該軟體的評價,如果負面的評價過多,同樣會讓我迅速打消付費的念頭,及時止損。畢竟軟體的運營同樣重要,如果都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那也就離結束不遠了。

月付、年付還是買斷,這是我的選擇

DEVONthink 不同版本的付費標準

Q:月付還是年付?

Q:年付還是買斷?

A:毫無疑問,買斷是個一勞永逸的選擇,對於那些真正有用的軟體,買斷制的服務顯然會更讓人放心。但出於保守的心態,我還是建議你在購買之前,嘗試用幾個月,至少得是一個月,至於後面是否需要,你也會有自己的判斷。

Q:軟體大促要不要買?

A:對於那些猶豫付費的軟體,我的建議是在軟體促銷的最後一天付費,先按捺住你那顆付費的心

讓子彈飛一會兒,如果此後第一天、第二天、直到最後一天,還是想要,那麼毫無疑問這就是你需要的,等到最後一天的時候再付費也不遲。這可以最大程度減少我們買來就開始吃灰的狀態,減少剁手的悔恨感,讓理性思維戰勝感性,我們的支付才能有條不紊。

總結

以上,便是我關於一款軟體是否值得付費的思考,基本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步:

在功能上獨具特色、能提供優質信息、能節省時間的軟體

價格合理,且無需猶豫的,特別針對筆記軟體

簡單易用,交互合理

負面評價、可遷移性等

當然,以上觀點都是筆者個人對一款軟體的主觀評價,真正付費的價值,更取決於 它是否符合你的使用習慣和方式,能否融入到日常的工作流程中,實現個性化的需求,這些才是符合個人價值評判的標準。

寫在最後

其實在影響付費選擇的因素中,還有一點我一直沒提,是因為這個因素比較特殊,也因人而異。

拋開功能和實用的考慮之外,我個人還很容易被一些軟體的理念打動。

例如 flomo 的創始人少楠對其功能和定位的明確,可以說是與我不謀而合:專注於做好基礎的功能,避免其他的干擾。

對理念的認可更偏向於感性的支持,有時甚至會出現「這個工具對我好像沒什麼用,但是它好美、它理念跟我一致、它讓我愛不釋手」的感覺。

我自己買的第一款 iPad 就是這個理念下的產物,儘管那時候我並不知道用它來做什麼,但還是咬咬牙買下了這個價值不菲的傢伙。毫無疑問,這是一次衝動消費,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我都像個痴漢一樣捧著它,然後天天在網上搜索 iPad 能用來幹什麼,儘管它幾乎毫無作用,但我就是喜歡那種擁有它的感覺。

雖然不那麼理智,但我覺得這種為愛買單的時刻,讓自己開心的價值,其實並不比實用的價值低多少,允許自己在某些消費上任性一點,只要自己足以把控成本和損失,在自己的接受範圍之內,也未嘗不可。

在《思考,快與慢》中,有這樣一段話:

當我們嘗試對一個複雜問題提出解答時,用邏輯性的思維從頭到尾分析出利弊和影響是很難的,但是大腦會置換一個簡單的問題:你喜歡這個嗎?這個解答顯然就容易多了。

當我們嘗試對一個複雜問題提出解答時,用邏輯性的思維從頭到尾分析出利弊和影響是很難的,但是大腦會置換一個簡單的問題:你喜歡這個嗎?這個解答顯然就容易多了。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講,這是為了降低大腦的思考,但我認為這更代表了對諸如「我是誰」「我喜歡什麼」「我希望留下什麼」這樣一個關乎自己的終極問題的解答,也是我們給當下網際網路生態的一次投票。

你對內容的每一次支持,都會影響資本對哪些內容的側重跟供給,都在創造出你想要的這個世界和內容的價值觀,付費選擇對個人來說影響很小,但放到市場上,你的每一次付費都是一次投票,而這些投票,最終會決定哪些軟體和內容值得被留下來,這是選擇付費軟體更大層面的現實意義,特別是在網際網路生態越發惡劣的今天。

曾經我會埋怨那些生產「屠龍寶刀」的公司,但是轉念一想,如果沒有用戶的支持,濫竽充數和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又怎麼會出現呢?

謹慎認真的選擇每一次付費,不僅是對自己和生活的尊重,更是對內容生態的一次重新洗牌。

正如 B 站 up 主巫師這期節目 結尾的總結:

資本會看到你的每一次投票,也會看到你每一次的不投票,而我們現在投的票,就是未來內容市場的樣子。況且,不要默默喜歡,因為討厭他們的人,不會默默討厭。

原文鏈接:

https://sspai.com/post/80754?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Lars漫步

責編:北鴞

/ 更多熱門文章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b5128681977c5d12202ab5a4a1b93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