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零售,向前一步

2022-06-16     燃財經

原標題:美團零售,向前一步

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創

燃財經出品

作者丨謝中秀

編輯丨饒霞飛

美團的零售形象越來越具體。

「前幾天618,我和幾個朋友在一個群里討論買iPad,對比了幾家電商平台,有的價格不美麗,有的需要會員才能享受優惠,有的怕翻車。聊了半天,最後朋友推薦我去美團外賣看看。」一位消費者表示,「雖然最後因為價格因素沒買,但也極大顛覆了我的認知。」

相比於以往「點外賣、團購餐廳」的既有印象,美團「送萬物」的形象正在越來越清晰,「買菜、買商超日用、買手機數碼都可以在美團實現。」 近期,美團還與MUJI實現了合作,甚至可以在美團買服飾產品。

在這些表象背後,是美團平台正在悄然變化,從提供外賣、團購的服務電商,向提供生鮮電商,以及連接線下商超店鋪,甚至傳統電商的實物零售擴張。

這些變化發生得悄然。「我一直都是美團外賣的忠實用戶,偶爾在看外賣的時候能看到花店、便利店等商鋪,於是順理成章也會在美團外賣上買花和便利店的飲料零食。」消費者粒粒表示。

「去年新款iPhone發布之後,我也在美團外賣APP上看到過相關銷售信息。後來12月底,我的手機突然壞了需要買新手機,就心想要不上美團試試,後來看到授權經銷商在售,並且還可以優惠300元,於是就在美團買了。」粒粒說道。

一直以來,美團都以外賣、團購的服務零售形象深入人心。但近年來,美團也在發力實物零售,比如早在2018年,美團就推出了即時零售品牌美團閃購。2021年9月,美團創始人王興還在公司戰略會上,宣布美團的戰略轉變為「零售+科技」,這是美團繼2018年提出「Food + Platform」戰略後,對公司方向的首度調整。

對於美團舉起「零售+科技」大旗,多數觀點認為順理成章。比如零售行業專家莊帥就向燃財經表示,「就行業來說,我們將To C的業務都歸為零售。美團此前所做的外賣、團購業務也是To C的,屬於零售的範疇。如今美團定戰略為『零售+科技』,可以說是一種戰略上的升級。」

從數據來看,升級「零售+科技」的美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6月2日,美團發布2022年第一季度業績,數據顯示,2022年Q1美團各項業務實現穩步增長,季度營收達463億元(人民幣,以下未註明則同),同比增長25%。分業務來看,美團的三駕馬車——餐飲外賣、到店酒旅、新業務及其他分別貢獻242億元、76億元和145億元營收。

就規模和營收而言,餐飲外賣、到店酒店及旅遊仍是美團的支柱。但新業務及其他發展勢頭搶眼,同據美團2022年第一季度業績,2022年Q1美團餐飲外賣、到店酒旅、新業務三駕馬車的增速分別為17.4%、15.8%和47.0%,新業務高速發展。

同時,在財報中,美團特別提到,2022年第一季度,美團閃購訂單量同比增加70%,對於美團買菜,也提及「訂單量同比增長強勁,日單量達歷史新高」。

在財報中,美團表示,「對於新業務,零售業務仍是、並將繼續成為我們的主要投資領域。」

但零售也向來是競爭最激烈、變化最快、前沿技術應用最廣泛的行業,所謂的消費粘性,在行業的變化面前不堪一擊,美團做零售,也勢必面對不斷的挑戰和問題。畢竟前有阿里、京東根基穩固,後有拼多多等虎視眈眈,這對美團不可謂不存在壓力。

這就意味著身處競爭之中的美團,如果要在零售中向前一步,還需付出更多努力。

「再快一點」的即時零售

消費者是在時刻變化的,而直接To C的零售行業,也最能感受這些變化,更需要緊跟這些變化。

在品類方面,消費者五花八門的購物需求正在逐漸向以日用為主靠攏。「以前我購物可能主要看衣服、鞋子、首飾、化妝品。但現在我的帳單幾乎被食品、飲料、紙巾等日用品所占據了。」消費者玲玲就表示。

物流在疫情反覆之下的不確定性,也讓消費者的網購熱情降低。「3月份在中免日上買了一瓶精華,因為是上海發貨所以最近才收到。最近網購,也得先問問賣家是否一切如常、可以發貨,再問問自己的所在地能否收貨。我在北京,最近疫情反覆,很多店鋪都不給發貨。」玲玲說道。

於是,更具有確定性的即時零售成為了「香餑餑」。玲玲告訴燃財經,「現在多數購物需求都是在社區電商、超市,或者外賣完成了。」

莊帥也直言,「即時零售確實迎來了快速增長的階段。就連我自己也是一樣,最近使用美團閃購購買超市產品的頻率都快達到一周兩三次了。」

各個即時零售相關企業,以及市場研究也與這些表現相符。比如美團2022年第一季度業績數據就顯示,美團閃購2022年第一季度的訂單量和 GTV(Gross Transaction Value,總交易額)分別同比增長了近70%和80%以上,第一季度的日均訂單量也超過了390萬。

6月14日,央視市場研究(CTR)的一份研究也指出,凱度消費者指數(在中國隸屬於CTR)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3月的一年,即時零售O2O已在快消品市場占到了6%的銷售額,滲透率近60%。這意味著3/5的家庭每個月至少會使用一次這個渠道購買快速消費品,而且這個數字還在持續快速增長。

分平台來看,「社區團購消費者更喜歡購買日用品;在零售商自營O2O中,個人護理品類相對占據更大份額;前置倉和新零售平台上,食品飲料品類更加豐富。」 CTR上述研究表示。

不得不承認,疫情是即時零售爆火的催化劑。美團CFO陳少暉在美團2022年第一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曾透露,「在上海,我們看到3月21日這一周的日訂單量和GTV分別比2月最後一周激增了約80%和290%。」

物流的不確定性,以及需求的緊迫性,讓消費者投向即時零售的懷抱,「傳統的物流網絡無法滿足履約需求,或者在某些城市甚至無法完成履約。考慮到時間的敏感性和新管制措施的迫在眉睫,消費者更喜歡即時交付的履約體驗,選擇使用即時履約網絡在當地進行訂購。」據陳少暉介紹。

不過,消費者購物習慣的變化也不容忽視。埃森哲《聚焦中國95後消費群體》報告顯示,95後比千禧一代更看重配送速度,超過50%的95後消費者,希望能當天甚至半天就收到商品,還有7%的消費者希望能夠在兩個小時之內收到商品。

「有一次早上八點,維修師傅來家裡修電器,但是沒有帶需要的插座面板,於是我嘗試性上美團搜索,竟然有。而且很快到了,只用了不到半個小時,也沒耽誤我上班。」粒粒表示。

於是各家企業紛紛看到即時零售的潛力,趕赴同一片戰場。近期,有消息指出,抖音正在試水「抖超送貨上門」。粒粒今年4月在逛淘寶時也發現,在淘寶搜索商品時,商品列表中出現了餓了麼「小時達」的商品。同時4月份,也有消息傳出,拼多多在上海部分地區上線了「48小時內達」服務,並招募「同城配」業務商家。

除了這些新對手,即時零售戰場也有老玩家。比如阿里有以餓了麼、淘菜菜、淘鮮達、天貓超市等構成的「近場零售」業務矩陣;京東也在2015年就成立了京東到家,近年來還不斷加碼,整合「京東到家」、「京東生鮮」等為「小時購」品牌;美團的零售則以買菜、優選和閃購業務為載體。

「當下,不管是各平台的數據,還是各個企業都積極投入的表現,都可以看出即時零售這個市場在快速增長。」莊帥直言,「目前來看,即時零售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因為還有很多線下實體店可以參與進來。而且伴隨著供給越來越豐富,消費者的選擇越來越廣,即時零售也必然成為零售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這是毋庸置疑的。」

非典型零售網際網路公司

各平台均看中零售,背後的原因並不難猜。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我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0823億元,其中全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08042億元,由此計算,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4.5%。亦即,中國零售市場份額線上化率不到30%。

將剩餘70%的零售搬上網,意味著30萬億元的市場空間,自然誘人。

但現在參與零售的企業眾多,除了傳統電商平台,現在幾乎每個平台都在瞄準電商。而且還有新興的社區團購,大型商超自建線上平台等各類新零售。要想在戰場中站穩腳跟並取得勝利,只能看各自的本事。

而美團可以說是最特別的那一個。

一般來說,網際網路主流模式的核心是信息的流通和匹配,但在此基礎之上,美團的重點還要覆蓋至最終的履約環節。

從表象來看,網際網路公司們擁有不同的APP,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但本質上,網際網路模式只分為兩類,一類提供「信息」產品和服務,一類提供「零售」產品和服務。其中信息類的代表是騰訊、百度等,其服務主要在線上完成,零售類的代表是阿里巴巴、美團、京東等,其服務需要在線下完成履約。

「零售」類服務比「信息」類服務的模式更重,往往成本更高、毛利率更低。而在「零售」類的代表中,美團是最重的一個——作為網際網路行業中,美團通過「最後一公里」的強履約模式,連接了本地最大規模的線下實體以及最多從業者的企業。

美團擁有最複雜的業務生態,對於國民「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均有所涉及。它的到店消費囊括了吃喝玩樂、酒店、旅遊等多種形態;到家業務兼具了商品和服務,包括商超便利的貨品、餐飲外賣的食物,以及家政、養老、跑腿等上門民生服務。除此之外,美團還通過小黃車、電動車、聚合打車平台等提供出行服務。

複雜且緊密的業務矩陣,大幅提升了美團的成本支出,但同時也提高了其用戶體驗的確定性。

在上海疫情反彈期間,依賴自提的社區團購模式陷入全線癱瘓,美團則通過美團買菜、美團閃購和跑腿等其他業務形式,保障市民的生活所需。在北京疫情反彈期間,美團買菜、美團閃購業務,也在第一時間調用其他業務倉配資源,有效提升了履約效率。

模式重有利有弊。一方面,模式重的好處在於,業務的安全係數高。在網際網路零售行業里,模式遷移成本越高、複製難度越大。比如,產業帶商家和品牌商家的搬運是相對容易的;紮根於本地的業態要做遷移難度極大;維繫最快的供給履約體系,則難度更高。

但另一方面,正是因為涉及國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連接的生態參與方眾多,美團要做好不同群體的價值共享就成為了一個巨大挑戰。

實際上,成立12年以來,美團絕大多數時間處於虧損狀態。2022年Q1財報數據也顯示,美團經調凈虧損為36億元。對比之下,阿里2021財年的凈利潤是1506億元。被認為一向是靠補貼虧損換市場的拼多多,已經連續4個季度實現盈利,去年四季度的單季盈利是66億元。

在這背後,是美團「重模式」背後的「高支出」。僅僅在騎手支出一項上面,2021年,美團用於騎手的成本支出就達682億元,這筆支出約等於百萬級別務工群體的全年收入。

整體來看,美團依舊在「賺辛苦錢」。它的所有業務,包括到店、到家、商品零售等,均伴隨著線下既有實體的數字化進程,而非向電商等業務那樣,培植一批線上的,替代一批線下的。由於不存在網際網路增量對於實體存量的擠出效應,決定了美團和商家之間的關係更像「合作」而非「支配」。

在2015年時,美團創始人王興曾闡釋美團的業務是「移動比特輔助移動原子」。他說,世界分成原子和信息兩個部分,原子是物質單位,比特是信息單位,美團是通過比特世界的機制(信息傳遞和運輸)來影響原子世界(履約和服務)。

作為重履約、重本地的非典型零售網際網路公司,美團想要做好零售,肩上的擔子也很重。

以科技打通零售「最後一公里」

美團做零售有一定的優勢。「美團的用戶基礎是非常強大的,此外履約能力、商家的管理能力、平台的基礎系統、技術能力也相對成熟。因此對於美團來說,要做好零售,比很多平台都要容易。」莊帥指出。

美團業績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一季度,美團年交易用戶數6.929億人,2021年同期為5.693億人,同比增長21.7%。這為美團零售提供了巨大的用戶基礎。以閃購為例,美團在財報及電話會議上就表示,「我們繼續將餐飲外賣的優質用戶轉化為美團閃購用戶」,並且「我們進一步增加了平台上的用戶流量轉化」。

其次,履約能力是零售,尤其是即時零售最重要的一部分。而美團2021年全年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超過527萬騎手通過美團平台獲得收入。數百萬騎手成為美團履約能力的保障。「就我自己的感受來說,美團的配送,尤其是在高峰期是更可靠的。」粒粒就表示。

而在已有的履約能力之外,美團還在不斷進化,以科技賦能履約能力,增強「最後一公里」。

在過去的2年時間裡,美團的研發投入一直維持在50%的高增速。剛剛過去的一季度,美團的研發投入達49億元,同比增速40%,企業研發費用占收入比也接近11%。燃財經看到,在研發方面,美團主要通過自建+投資的方式,重點發展機器人、半導體、自動駕駛等硬科技項目。

雖然多數消費者可能對美團自動配送車和無人機的印象還停留在新聞及網絡視頻里,但疫情以來,美團的科技力量已經實打實成為「打通最後一公里」的生力軍。

今年疫情反彈以來,美團自動配送車和無人機項目成績顯著,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區有效參與了醫院、高校、社區的物資、核酸樣本等運輸和配送工作。

比如4月,上海疫情爆發,物流配送,尤其是封閉區域中的生活物資配送成為大難題。美團從北京調派自動配送車前往上海進行支援。數據顯示,4月5日至5月底,美團自動配送車累計完成54萬份生活保障物資配送,服務醫院、高校、方艙及15個社區,比如瑞金醫院、復旦大學以及綠洲康城、康城半島等15個社區,覆蓋10萬多名上海市民。

近期北京疫情期間,美團自動配送車除了保持在北京順義常態化運營的50多個社區持續提供生鮮果蔬配送工作,還配合當地社區,為數個封控區提供物資配送服務。而從2020年初至今,美團自動配送車已經服務了北京、廣州、南京、成都、上海等多地,經累計給用戶配送近220萬單。

美團的無人機則截至2022年5月底,在深圳落地近10個社區,4個商圈,完成訂單超5.4萬單,並在北京、深圳等地測試機場完成了超過40萬架次的飛行測試,配送飛行總時長1萬小時以上。此外,自5月20日起,美團無人機開始在杭州進行常態化核酸樣本運輸,截至5月25日配送了近20萬人次的核酸樣本。

除了自動配送車和無人機,美團還通過投資的方式,參與國內智能硬體、汽車交通、新型製造等行業的發展進程,投資了理想汽車、梅卡曼德、普渡科技、嬴徹科技、愛芯元智、高仙機器人、恩和生物等諸多前沿科技企業。據相關統計,自2014年開始對外投資以來,美團的總投資金額已經超過400億元,近兩年的所有投資項目,都集中在先進位造、智能硬體,以及自動駕駛等硬核領域。

美團對科技的重投入可見一斑。美團相關人士也表示,王興對於科技領域的決心和耐心,在美團內部的資金規劃和管理上均有清晰展現,「美團的無人機業務很少有自上而下的OKR、KPI,自動配送車業務的預算立項,從來沒有被董事會砍過。」

「零售+科技」是美團將長期堅持的主線。在財報電話會議上,王興也說道,從長遠來看,(包括自動配送車、無人機和其他 Robotics 或機器人技術,以集成空中和地面最後一公里的配送系統的)自動配送是一種可持續的、技術賦能的配送方式,它將補充基於外賣的即時配送網絡,也將有助於最終實現美團「幫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的使命。

*題圖及內文配圖來源於美團。

*文中粒粒、玲玲為化名。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22be01cf7ac94206526140b81e36e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