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CD 到你的「一分鐘回憶」:流媒體音樂服務發展史

2022-06-09     少數派

原標題:從 CD 到你的「一分鐘回憶」:流媒體音樂服務發展史

幾乎每個 90 後的中小學時光里,都或多或少經歷過那個盜版音樂猖獗的「黃金時代」。當時的百度,還有專門為音樂打造的搜索頁面,搜索出對應的歌曲後,點擊就能直接下載。

記得是 2005 年,那時的我還在讀小學四年級。在兒童節的班級派對上,當時我就已經能熟練地用講台上的電腦,打開 IE 瀏覽器,進入百度 MP3 搜索播放張棟樑的《當你孤單你會想起誰》,然後全班一起合唱。

iTunes 音樂商店

2001 年,iPod 問世。

兩年之後,蘋果已經藉助 iPod 的火熱一時無兩,iTunes 也藉助 iPod 的熱銷,成為了不少人電腦上的必備軟體。然而那時候的蘋果卻亟待解決一個新的問題:音樂從哪裡來。

在彼時,購買實體的 CD 是獲取音樂最合規的方式。但是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購買 CD 這種事情漸漸成為了一種「不太聰明」的選擇。一來這些 CD 總是以專輯的形式發售,但實際上很多人並不會喜歡一張專輯裡的所有歌曲,但他依然要為其它歌曲付費。

第二點更加致命。1999 年是屬於唱片的黃金時代,但在同一年,它也迎來了最大的敵人:以 P2P 方式,專門提供免費 MP3 音樂的分享網站 Napster。這一年,全球的 CD 銷量達到了巔峰,但到了 2003 年,全球唱片銷售額已經狂掉了 17.1%。

因此,唱片公司們都將 Napster 視為洪水猛獸,在呼籲用戶拒絕盜版無果之後,便決定一起通過法律絞殺它。但是,最猛烈的法律訴訟卻適得其反,更是吸引了大量的年輕用戶——他們沒有太多經濟能力,但 Napster 卻能夠直接免費下載到自己需要的歌曲。既然如此,何必在大老遠跑到線下的影像店裡花錢去選購呢?

如果再這樣下去,那麼盜版音樂將徹底擊碎整個音樂產業。於是,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轉向了網際網路和數字音樂。

其實,數字音樂商店並不是什麼天才的想法,早在 1994 年就有一群來自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大學生們做出來了。只不過,當時他們還沒有收費和版權的概念,而是用來分發一些小眾樂隊的作品。

所以,能想到建立數字化音樂商店來對抗盜版的不只有喬布斯,其他音樂公司的高管們也都想到了。

但作為商業公司,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是刻在基因里的。2001 年,時代華納和索尼兩大音樂巨頭已經開始合作,並希望能把蘋果也拉入伙,希望能夠藉助 iPod 的影響力,一起改變如今盜版音樂猖獗的情況。但這只是表面上的友好——私底下,誰都有自己的如意算盤:別看盜版音樂讓這些巨頭們站在了統一戰線上,實際上他們誰都不讓著誰,畢竟成為新領域的領導者或規則制定者,所帶來的收益是不可估量的。

後來索尼音樂率先反水,決定退出三方的合作計劃,自己和環球音樂合作創立了 Pressplay 流媒體音樂服務。不久後,被背刺的時代華納拉來了貝塔斯曼、百代唱片公司和里爾網絡,也針鋒相對地推出了流媒體音樂服務 MusicNet。

雖然還保留著一些實體唱片時代的影子,但不得不說理念很是先進。然而在大家還靠買 CD 或下載盜版的年代裡,「花錢租歌聽」這種行為簡直就是瘋了。再加上那時候的索尼和時代華納,在用戶體驗和 UI 設計上比蘋果實在是差了太多,因此沒少挨用戶和媒體的批評。

用今天的話來說,當時的索尼和時代華納,就是一對「臥龍鳳雛」。而這個場景,像極了中國音樂正版化剛剛開始的頭幾年,只不過故事的主角變成了騰訊音樂和網易雲音樂而已。

正式這波自相殘殺的操作,自然給了喬布斯機會。或許他會覺得,這是上天給的機會啊:兩大巨頭互掐,自然就給 iTunes Store 讓出了路,給了它登上數字音樂分銷時代王座的機會。

恰好,時代華納的老闆 Barry Schuler 是喬布斯的「老交情」,所以 iTunes Store 第一個成功攻略的對象,自然就成了他和他的時代華納。接下來,喬布斯又用他獨有的現實扭曲立場,拿下了環球音樂,甚至還搞定了時代華納的「死對頭」索尼音樂。終於在 2003 年 4 月 28 日,iTunes 音樂商店正式面世。

iTunes 帶來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盜版音樂的確受到了有效地遏制,在 6 天內就賣掉了 100 萬首歌曲,萎靡的音樂產業迎來了一針強心劑。

至於 PressPlay 和 MusicNet,由於實在是太難用而被《個人電腦世界》雜誌列入了「歷史上最差的 25 款科技產品」,並列第九。最後,在 iTunes 音樂商店正式上線後的 2003 年夏天,這兩個運營了兩年流媒體音樂服務,都被相繼關閉。MusicNet 投靠了微軟 Windows Media,而 Pressplay 則被 Roxio 收購,在日後成為了 Napster 2.0。

2003 年的 iTunes Store

得救了嗎?

在前面的章節里,我們花了大量的筆墨來梳理了 iTunes 音樂商店的脈絡,只是其中帶過了 Pressplay 和 MusicNet 兩個流媒體音樂的「鼻祖」,這是為什麼呢?

這要從依然在走下坡路的音樂產業說起。

不少人認為,iTunes 音樂商店這種「正版數字商店購買 - 同步設備 - 聆聽」的模式就是音樂產業的未來。《個人電腦世界》甚至在 2003 年 8 月 13 日發表過一篇文章,對比了當時幾乎所有的在線音樂服務,不僅有 iTunes Store、PressPlay 和 MusicNet,還有 Rhapsody 和 EMusic 等。在最後一段,作者用「The Future's So Bright(未來如此光明)」作為標題,且第一句就給出了結論:

iTunes 就是未來。

iTunes 就是未來。

然而,他們都看錯了。

這是連喬布斯也無法預料的事情。或許我們只記得他說過「3.5 英寸是最適合智慧型手機的尺寸」和「誰 tm 想要觸控筆」,但其實在音樂這件事上,喬布斯也說過類似的話。在 iTunes 音樂商店剛推出時,他就斬釘截鐵地說,哪個用戶會想要流媒體?「他們只想買音樂(購買實體或付費下載),不想租音樂(包月)」。

iPod + iTunes Store 的模式雖然確實挽回了一些盜版音樂的衝擊,但縱觀整體,音樂產業的未來依然一片烏雲 —— 這條收入曲線,依然在朝著下降的路上前行。

作為過來的人的我們知道,在這段艱難探索的日子裡,iPod 和 iTunes 音樂商店給了這個模式最後的迴光返照,並一路堅持到了 2010 年代的頭幾年,直到 2011 年開始流媒體開始大規模興起,並在短短的六年時間內,成為了音樂產業收入占比的最大頭。

然而其中的故事還很長。

來自華人世界的「小水花」

在 2003 年到 2010 年的這 7 年時間裡,iTunes 音樂商店幾乎占據了數字音樂分發平台的大部分市場。儘管沒有拉住音樂產業繼續下滑的油門,但至少也算踩了半腳剎車。因此,不少人都覺得,這就是一種健康的數字化音樂模式,只需要繼續培養用戶的付費習慣,同時更加努力地打擊盜版,「購買+同步」模式的數字音樂市場,一定能夠重現 1999 年唱片時代的「往日繁榮」。

所以在這些年裡,流媒體音樂服務並不被太多人看好,因為 iTunes Store 的誕生而宣布關閉和轉型的服務商不在少數。因此在 2003 年到 2007 年上半年的這段時間,大部分僅存的流媒體音樂服務都在向電台的方向靠攏,像是 Pandora 主打類似歌曲推薦、LiveXLive 則側重音樂直播和點播,以及 RadioTime(後來叫 Tunein)這種本身就是專注於播客和電台的服務。

但是,事情的轉變總是來得有些巧合。進入到 2007 年下半年之後,短短一年時間裡,那些讓我們耳熟能詳的流媒體音樂服務巨頭,卻如同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

不過在此之前,讓我們先倒回到這些巨頭們出生之前的時代,將目光放到我們身邊的大中華地區。與北美歐洲這些地區被 iTunes Store 一統天下不同,在 2003 年到 2007 年上半年的時間裡,在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都誕生了運營至如今的兩個流媒體音樂服務商:KKBox 和 MOOV。

後來,KKBox 也提供了與 iTunes Store 一樣的音樂商店,供用戶購買和下載歌曲。自然,通過這樣的形式下載的歌曲就是無 DRM 保護的音樂文件,用戶可以自由使用其它設備來播放。不過在 2017 年,KKBox 宣布下線了這一功能,轉變為純粹的流媒體音樂服務 App。

因此,KKBox 或許就是我們目前能找到與如今相似度最高,且最完善和最早的流媒體音樂服務商。

不難看出,KKBox 和 MOOV 都是選擇深耕東亞和東南亞市場,也做出了不少適應本地市場的特色功能,例如 KKBox 與當時炙手可熱的明星宣發,MOOV 加入「音樂自療」服務等。但換一個角度來想,KKBox 和 MOOV 的出生甚至早於 Spotify、亞馬遜音樂這些如今的流媒體音樂巨頭,如果國際化腳步更快一些,或許如今的市場就會有很大的不同了。

一代目「神仙」們的出生

到了 2007 年下半年,或許是嗅到了什麼風頭,又或者是發現 iTunes Store 未能挽救的音樂市場,在 2007 年下半年到 2008 年的這段時間裡,Spotify(2008 年 10 月)、亞馬遜音樂(2007 年 9 月)、SoundCloud(2008 年 10 月)、Deezer (2007 年 8 月) 這些知名的流媒體服務紛紛開始服務,競逐這片待開發的荒野。

從時間線上來說,來自法國的 Deezer 最早,亞馬遜音樂緊隨其後。而 Spotify 和 SoundCloud 則可以算是「同一天出生」。

01Deezer

Deezer 在創立的早期並不順利,由於基本算是「白手起家」,因此在和音樂公司談判和簽署授權協議的路上花費了太多的經歷和時間。不過好在後來拿下了版權之後,Deezer 的流量迅速增長,通過廣告投放和付費去廣告等模式得到了良性的發展,並在隨後的 10 年間不斷擴張,至今已經在 180 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甚至還包括 Spotify 都無法觸達的俄羅斯、阿富汗。

但即便 Deezer 在服務地區的廣度上占優,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Deeze 最後沒能成為主角之一。截至 2021 年,Deezer 在全世界音樂流媒體服務中的市場份額已經縮減到了 2%。而且在前不久,Deezer 已經在不少國家關閉了免費版服務。

有趣的是,在此前育碧和蘋果關於公平性的爭論中,Deezer 也是站在育碧和 Spotify 一邊,痛斥蘋果的「霸權主義」,要求蘋果和谷歌在應用商店中給予更加公平的待遇。

02亞馬遜音樂

儘管亞馬遜音樂是目前流媒體音樂服務的巨頭之一,但在創立的初期幾乎只是 iTunes Store 的「小跟班」—— 當時的服務名稱還叫「亞馬遜 MP3」,只賣無 DRM 保護的 MP3 音樂文件。所以,儘管它在 2008 年成為了第一家同時銷售四大唱片公司(環球、華納、索尼和 EMI)的平台,但它走的依舊是「購買 下載 同步 聆聽」的老路。

不難看出的是,亞馬遜對音樂產業的變革其實沒有起到像蘋果和 Spotify 那樣巨大,但是它的商業模式依然很值得參考。通過將 Prime Music 直接納入到 Prime 會員服務中,自然地吸引來了那些本就在使用 Prime 服務的用戶:這就相當於我本只是想買東西省點郵費,結果還「免費贈送」了一個音樂服務,何樂而不為?可以說,亞馬遜靠著自身龐大的用戶體量和公司實力,仍舊做到了在起步比其他競爭對手晚的情況下,強行從市場裡分走一杯羹。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亞馬遜最初的音樂商店至今也沒有關閉,目前依舊也提供購買無版權 DRM 音樂的服務。如果「iTunes 音樂商店即將停止服務」這樣的事情成為了現實,那便相當於蘋果自廢武功,將這一塊市場完全空了出來。屆時,亞馬遜或許又將會成為「贏家」了。

03SoundCloud

要說 SoundCloud 歷史的話,其實最早可以追溯 2007 年,與 Deeze 和亞馬遜音樂同歲。這樣一年的 7 月,瑞典音效設計師 Alexander Ljung 和電子音樂家 Eric Wahlforss 在柏林成立了 SoundCloud,但在一年後的 10 月,SoundCloud 的網站才正式推出。

簡單來理解 SoundCloud 的話,可以將它變相看做「國際版網易雲」。

在一開始,SoundCloud 並沒有想過做音樂分發的事情,而是想通過用戶音頻共享的形式,讓用戶們可以交流各自創作的音樂,或是進行「夢幻聯動」。但後來他們發現,這些新創作的音樂也有著不錯的商業前景,再加上入駐的音樂人和藝術家越來越多,因此也逐漸變成了音樂分發的出版平台。

而說它像是網易雲,是因為 SoundCloud 與其他流媒體音樂服務有一個本質的不同:它更像音樂人和樂迷的交流和音樂分享社區,涵蓋了上到天王巨星,下到剛開始做音樂的獨立創作者。因此,SoundCloud 實際成為了不少主流明星和小眾音樂人都會選擇的歌曲發行平台,也捧紅了不少如今巨星級別的音樂人,如 Billie Eilish、Lorde 等等。

而原先用戶上傳和在 SoundCloud 上發布的音樂,依然可以免費訪問。SoundCloud 表示,比起當時的競爭對手如 Apple Music、Spotify 等服務,它們這樣做會擁有一個更大的優勢:除了獲得版權的歌曲之外,它們還擁有大量來自音樂人上傳的歌曲,所以你可以同時在這裡聽到他們發行的專輯和只在 SoundCloud 上發布的單曲。

但是自信滿滿的 SoundCloud 卻面臨著一個大問題:很多主流音樂人的專輯版權並不在這裡。

在 2022 年的報告中,SoundCloud 表示,這一模式為音樂人帶來了更多的收入,也讓流媒體音樂市場中的馬太效應得到有效的避免,還減少了專門為提高播放量而出現的刷榜等問題。

也許在版權大戰上,SoundCloud 比起其他平台並不占優。但在「粉絲驅動版稅」的這個新維度下,SoundCloud 在一眾流媒體音樂服務中,或許就成為了第一個成功吃到螃蟹的人。也許在未來,它也能成為推動音樂市場變革的一位奠基者吧。

04 Spotify

終於來到了 Spotify。但是比起講 Spotify 的歷史,我更想講的是 Spotify 為什麼會在一眾流媒體音樂服務中脫穎而出,成為行業第一名 —— 畢竟巨頭髮展史這種東西,很多專業的文章和書籍都會講得更細。

讓時間回到 2006 年。Spotify 這家公司成立了,創始人埃克和洛倫茲在短時間裡就開發出了它的原型產品,並就地取材地向瑞典一些有影響力的音樂人發去試用邀請。結果在用下來之後,大家發現這麼一個產品確實還不錯 —— 不但使用體驗上非常優秀,基本上讓人感覺不出來這是一個在線服務,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們真的會帶著誠意來找到音樂人商量版稅的問題,而不是像此前的那些 P2P 服務一樣,靠用戶的隨便分享就能傳播自己的作品。

所以在一開始,Spotify 的努力方向其實和當時的各家都不太一樣。雖然模式都相似,但 Spofity 重在體驗,將在線聽音樂時最大的痛點:傳輸速度,進行了重點提升,並且還設計了好看的官網。這就意味著,在它正式開始擴張向全球之前,在用戶體驗上就有了領先對手的實力。

這設計也比當時一堆的流媒體音樂服務網站好看幾百倍

有了基礎的實力之後,Spotify 向全球擴張是必然的,然而來自歐洲的 Spotify,在進入美國市場時,卻一頭撞上了大西洋另一端的硬茬:四大。

當時,四大並沒有授予 Spotify 在美國境內運營的音樂版權許可。而為了拿到它,Spotify 可謂是「飽受屈辱」:因為在彼時,Spotify 雖然有龐大的用戶,但公司的財務數據卻非常難看,所以它不得不選擇進入最大的音樂付費市場美國以求後續發展。然而,要版權的人是 Spotify,四大便可以把它按在地上薅。

其實這時候的四大,也算是病急亂投醫。畢竟被視為拯救全世界音樂產業的「iPod + iTunes」模式也沒法扭轉頹勢,整個產業收入依舊在「可持續性下降」,大家都在迫切地尋找可以挽救危機的方法。

這時候,一個帶著全新模式上門來訪的 Spotify,自然就變成了一個可以嘗試的選擇。蘋果都沒能挽救的市場,那這種新辦法也不妨一試,反正就當做賭一把,死馬當活馬醫。但既然是你求我們,在此之前肯定還是得狠狠撈你一筆。

最終,Spotify 還是簽了近乎「賣身」級的不平等條約 —— 四大隻花了 11.2 萬美元,就拿下了它差不多五分之一的股權,並附帶一系列條件。這點錢對於當時的四大來說也就只算是個零碎,估計隨便哪個高管的年薪都不止這個數,所以最差的結果無非就是再破個小財。作為交換,Spotify 成功拿到版權和美國市場的入場券。

四大想要錢和新模式,Spotify 想要市場和流量,高盛不缺錢還想撈點風投回報,三家也算是某種意義上的一拍即合了。不過如果我們馬後炮一下,按照今天 Spotify 的市值來算,這也是可以寫進教科書里的最成功風險投資案例之一。

Spotify 現在也依然很喜歡打線下廣告

但正式進入了美國市場之後,Spotify 立刻就打了一場李雲龍十輩子都沒打過的富裕仗。手握千萬曲庫版權和上億多美元現金的 Spotify,直接開啟了大撒幣模式:與美國市場上最大的幾個消費品牌巨頭合作,像是雪佛蘭、可口可樂和摩托羅拉等。同時,它還和 Facebook 聯合探索了音樂社交,進一步占領了年輕人的心智。

Spotify 雖然誕生得平平無奇,但在流媒體音樂時代的早期成為了天選之子,找到了一條直達成功的高速公路,然後便開始一路狂奔。在後來,甚至連數字音樂平台「鼻祖」之一的 Napster 創始人帕克都對它讚不絕口,在世界上對它不斷彩虹屁。

總之,發展到 2012 年的 Spotify,雖然有些曲折,但它還是成為了實際意義上全世界的流媒體音樂巨頭,以一己之力將全世界的音樂產業帶進了流媒體時代。雖然那時候流媒體音樂服務占整個音樂產業不過 0.5%,但很快,流媒體音樂的最後一個痛點也被另一家公司掃清,一直到 2015 年前,都再也沒有人能擋住它前進的步伐了。

流媒體音樂的黃金時代

掃清這個痛點的公司,又是我們熟悉的那個蘋果,以及那個男人——喬布斯。

雖然 iPhone 在第二代就支持了 3G,但真正帶來了移動網際網路爆髮式增長的產品,還是 2010 年發布的 iPhone 4,以及隨後一年發布的 iPhone 4S。當然不能忽略的一點是,2010 年前後,美國的運營商們也大幅下調了手機的流量資費。有了優秀的網絡體驗設備和更低的網絡資費,再加上 Spotify 帶著在美國街頭狂轟濫炸一般的廣告,一切的條件已經準備就緒。流媒體音樂服務,終於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降臨,迎來了高光的時刻。

從國際唱片業協會一年一度發布的《全球音樂報告》中可以看出,流媒體音樂服務開始發力的年份,正是 2010 年。2010 年之前,流媒體音樂服務只能算是整個音樂產業營收的零頭,沒把它放進「其它」里就已經是對它最大的尊重。

然而從 2010 年之後開始,占據天時地利人和的流媒體音樂開始大跨步式增長,連續三年拿下三座音樂產業歷史上的里程碑:在 2015 年成功止住音樂產業近 15 年的營收下跌,並在接下來的兩年幹掉了數字音樂購買和 CD,成為了整個音樂市場中最大占比的營收類別。

但在這之後它依然沒有止步,繼續大規模地蠶食其他類別的市場份額。尤其是在 2020 年新冠疫情以來,人們對音樂的需求進一步增加,在 2021 年更是帶來了 3.3 億美元的增長,遙遙領先其它類別。而且也正是這一年,有了流媒體音樂服務的加持,全球的音樂產業終於「重現了 1999 年的輝煌」。

不難看出,2015 年就是流媒體音樂服務的一個分水嶺。然而這一年,也是值得細聊的一年 —— 那些神仙們,終於開始打架了。

新到攪局者

在這一年的 6 月,蘋果在 WWDC15 上正式宣告了 Apple Music 的到來。曾經堅守「iPod + iTunes」數字音樂販售模式的蘋果,終於也在流媒體音樂服務 Online 的遊戲中註冊了自己的帳號。

而在另一邊,中國國家網信辦和國家版權局,於 8 月正式發布了《關於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中國的數字音樂也迎來了全面正版化的時代。在這份被稱為「最嚴版權令」的文件下,曾經被盜版音樂充斥的中國數字音樂市場,也面臨著一場大洗牌。

01Apple Music

2014 年,蘋果高調宣布收購了音頻設備製造商 Beats 的同時,也一併獲得了 Beats Music的所有權。當時蘋果的並非沒有流媒體服務,但只是作為 iTunes 服務的其中一項(iTunes Radio),但很快就有消息爆料稱,蘋果將合併這兩種服務,並挖來了著名的英國電台 DJ Zane Lowe 擔任音樂策展人。

種種跡象表明,蘋果就要變成 Spotify 最大的競爭對手了。

終於在 2015 年的 WWDC 大會上,庫克以「One more thing…」的形式正式發布了 Apple Music。但從發展的路數來說,Apple Music 與其他流媒體音樂服務商又有著一些獨特性——一種很明顯的「美式」風格。

Apple Music 與當下流媒體音樂服務最大的不同,是它不提供免費版本,而是提供一個月(現在則是三個月)的全功能免費試用。這種商業模式,與當初各大音樂公司和來自歐洲的 Spotify 談判時提出的要求不謀而合。只不過 Spotify 通過低價股票和撒幣的辦法,終於說服了那些北美的高管們同意 Spotify 繼續保留免費方案。

而 Apple Music 作為一款純「美式基因」的產品,則直接帶著門檻出生——免費試用期過去之後,要麼別用,要麼給錢。

比起街頭巷尾的廣告招牌,用戶手裡的 iPhone、iPad 和 Mac 本身就是最佳的 Apple Music 廣告傳播設備。再加上 Apple Music 不輸 Spotify 的優秀使用體驗加持,一樣獲得了大量用戶的青睞。

儘管早期的 Apple Music 還存在一些同音樂版權公司和音樂人的拉扯,但很快便得到了解決。在這些公關事件下,Apple Music 的熱度再度被炒高,也讓世界看到了 Apple 恐怖的版權談判實力和響應速度。在 Taylor Swift 等一眾音樂人宣布將作品重新上架 Apple Music 後,便迅速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在全球急速擴張,先後在多個國家上線服務,包括許多流媒體服務商垂涎卻一直無法進軍的中國大陸市場。

中國大陸文化發展的高光時刻之一

後續的發展中,Apple Music 也作為新時代蘋果的音樂服務,被布局到幾乎所有 Apple 的硬體產品線中,甚至還擴展到了競爭對手的設備中。而後提供的空間音頻、杜比全景聲和無損音質,更是讓它的技術壁壘進一步提高。

騰訊音樂

儘管 QQ 音樂在 2008 年就已經開始服務,但真正走上國際舞台,已經是在 8 年後。

隨著 2015 年最嚴版權令的下發,國內音樂市場迎來了洗牌。也正是從那個夏天開始,版權成為了各大音樂軟體的核心爭搶對象,QQ、網易雲和蝦米在版權大戰上打得熱火朝天。

2016年,得益於與中國音樂集團合併,QQ 音樂成為了版權戰爭中的贏家,拿下了國內 15% 的市場份額。而且,合併後的騰訊音樂娛樂集團也迎來了重大的發展,先後得到了 Spotify、華納和索尼的投資,登上了世界流媒體音樂服務 Online 的遊戲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與其他流媒體服務不同的,QQ 音樂僅僅針對中國大陸和部分港澳台市場。然而即便只是單一市場,QQ 音樂卻依然在全球流媒體音樂服務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也可以側面反映出中國大陸的音樂市場潛力到底是多麼巨大。

但是同時期的網易雲和蝦米,處境就艱難不少了。好在前者走的是音樂評論和社群運營的道路,因此在版權缺失的情況下還能繼續堅持。而蝦米的結局卻有些慘澹,手握滾石版權的它,最終還是倒在了反壟斷之前。

逐漸化身「托拉斯」級別的騰訊音樂集團,自然也引起了國內反壟斷部門的重點關注。2021 年 1 月 25 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開始對騰訊 2016 年 7 月收購中國音樂集團股權涉嫌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行為立案調查。

最終,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第 48 條和《經營者集中審查暫行規定》第 57 條規定,於同年 7 月 24 日發布行政處罰決定書:責令騰訊及關聯公司在一個月內解除獨家音樂版權,同時要求騰訊停止使用「提前支付高額預付金,讓版權方給予其獨家授權,或優於競爭對手的條件」等方式,恢復市場的有序競爭狀態。

在反壟斷的重拳下,網易雲音樂終於迎來了喘息之機,那些因為版權而變灰的播放列表,終於又重新得到了上架。

此後不久,騰訊音樂又宣布與 Apple Music 達成全球合作,Apple Music 也在全球範圍內獲得騰訊音樂的版權,大大擴充了華語音樂曲庫。而騰訊音樂也得以將更多音樂作品上架 Apple Music,助力中國音樂和藝術家走向國際市場。

03YouTube Music 與 Tidal

作為與 Apple Music 同時期的入局者,YouTube Music 與 Tidal 有著各自的側重點:前者重視與視頻的聯動,而後者則專注於高品質無損。

YouTube Music 上的音樂庫除了主流的音樂版權商之外,還有其網站上的音樂 MV。由於 MV 並不需要付費,因此免費版的 YouTube Music 有著一個其它流媒體軟體無法比擬的優勢:可以聽到不少其它平台需要付費才能收聽的曲目。

Tidal 對歐美嘻哈的支持非常優秀,並且也吸引了不少大牌音樂人入駐和發布獨家內容,但版權依舊是硬傷。雖然能最大限度讓音樂人受益,也能享受到非常優秀的音質,但聽不到自己喜歡的歌,確實也是個大麻煩。

未來

如今的流媒體音樂市場,已經進入了一片繁榮且相對健康的競爭狀態。

在全球範圍內,Spotify 和 Apple Music 兩大市場巨頭依然打得不可開交,YouTube Music、Tidal、Deeze 等一眾想要分一杯羹的「屠龍少年」,正手握自己的利劍伺機而動。而細看不同地區,KKBox 依舊在港澳台和新馬地區占據主流,中國大陸仍然被 QQ 音樂和網易雲音樂牢牢掌控,Apple Music 還在一點一點撬動市場。

更有趣的是,在這之中還有一塊待開發的土地:日本——如今,日本依舊堅守在唱片時代,在世界各地面臨倒閉的音像店,依舊在這裡繁榮盛開著。

我們是何時從購買數字文件轉向流媒體音樂的?其實已經無從找到細節的脈絡了。但流媒體音樂服務商很明顯的一點是,它們幾乎都用了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來宣傳自己的服務「優於購買」:

但是,我們來說個故事吧。2009 年 7 月,亞馬遜遠程刪除了 Kindle 用戶中的兩本書:喬治奧維爾的《1984》和《動物莊園》。儘管後面亞馬遜出來表示,是因為沒有獲得這兩本書的版權,所以從用戶的 Kindle 中移除了它們。在亞馬遜後面重新拿到版權後,又將這兩本書恢復了。

但這件事情依然引發了大量的用戶抗議:如果亞馬遜只是移除了某本菜譜,或許大家也就覺得無所謂。但好巧不巧移除的是這兩本具有十足社會諷刺意味的書籍,著實很難不讓大家表達些什麼。

其中,有一位藝術家還專門為這次的事件創作了一個行為藝術作品。她將 Kindle 上的《1984》連帶 Kindle 本身完全複印了下來,並做成了實體書。然而耐人尋味的是,這本實體書後面也出了電子版,還上架到了亞馬遜的 Kindle 書店裡。

我們有幸經歷了音樂產業被重塑的近 20 年,並見證了一個個歷史性的時刻。從 iPod 到數字專輯,再到音樂版權化和流媒體,在這條看似被「更多用戶選擇」的路上,也在不斷提醒著我們思考:從購買到租賃,我們的生活,到底還能剩下多少是完全屬於自己的?

不過讓我們會回看這張圖,2021 年的音樂市場,似乎又有一些讓人覺得異樣的變化:2021年,全球 CD 銷售收入重新開始回漲, 是自 2001 年以來,首次出現增長

在這之中,黑膠唱片的重新火熱貢獻了不少的力量。但或許這背後也在預示著,還是有一些人們會想要重新「擁有可以拿在手裡的音樂」。

原文連結:

https://sspai.com/post/73473?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宛潼

責編:廣陵止息

/ 更多熱門文章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d1ab7a06bf9bb9a5edf0a4d7da72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