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從 iPhone 換到了 Android?他們是這麼說的……

2023-10-11     少數派

原標題:為什麼從 iPhone 換到了 Android?他們是這麼說的……

無論是少數派編輯還是作者們,都持有不止一個平台的設備,相信不少派友也曾在 iOS 和 Android 間反覆橫跳過,甚至購入了 Windows Phone、MeeGo……既然不同的平台都各有優劣,作為成年人的我們不如乾脆選擇「我全都要」。除了專業和工作上的需求,還有什麼原因讓你成為跨平台用戶?

我們找了 4 位少數派作者,請他們來分享一下成為跨平台用戶的契機,以及彌補了哪些單平台沒能提供的需求與體驗。

王百順BSiPhone 很好但不完美

新增一台 Android 手機主要是為了彌補 iPhone 的功能不足,iPhone 的優點不贅述了,直接說一說哪些功能或者特性是 iPhone 不能滿足我的需求的。

信號

這是長久存在的問題,一直有「iPhone + 聯通 = 失蹤的說法」,很不幸我就是聯通用戶,至於為什麼不換運營商,29 元不限流量的套餐狠狠的捏住了我的軟肋。在地鐵、電梯這類場景看著別人刷短視頻,我在微信發文字都費勁,換成 Android 之後情況好多的,微信也不轉圈圈了。

除了移動數據,Wi-Fi 體驗也不怎麼好,在我家衛生間和樓層電梯門口這兩個位置,Wi-Fi 總處於似斷似連的狀態,結果就是 Wi-Fi 和數據流量都用不了,想上網就得手動斷開 Wi-Fi。以至於說我家 Wi-Fi 有沒有死角取決於你用的是 Android 還是 iPhone。

同一 Wi-Fi 下六台設備,我用電腦下載文件時,只有果子會掉線,你行不行啊……(你只是謙讓不是搶不過,堪比當代孔融)

騷擾攔截

雖然我已經在運營商提供的騷擾攔截中設置了部分號碼段的攔截,但最近總會有 11 位的看起來是普通用戶的來點,熱情的問你:遊戲測試了解一下、小額貸款有需要嗎、我是某某 app 的來送福利。手機靜音又會誤傷外賣、快遞這樣的正常電話,Android 的來電標識就很有用了,會提示你來電是快遞外賣還是騷擾詐騙。

對比可以看的出來在通話記錄方面 iPhone 只有號碼和歸屬地,在 MIUI 上除了這兩項還有一個「標記」來顯示來電的類型,比如:廣告推銷、快遞外賣、客服熱線。像是運營商、銀行這種官方來電,即使你沒有存進通訊錄也會被標記出來,一定程度上能避免被釣魚。

簡訊方面 iPhone 用熊貓吃簡訊可以一定程度上讓簡訊乾淨一些,但比起 MIUI 還是不太夠看的,具體來說 iPhone 就是顯示號碼和內容,而 MIUI 則是自動備註發信人的頭像、名稱,同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被李鬼釣魚。垃圾簡訊則是直接收進另一側的推廣欄眼不見心不煩。簡訊驗證碼則是收到一條會話里,可以一鍵清理很貼心。

這些功能並非 MIUI 獨有的,國產安卓機基本都提供了類似的功能。

通話錄音

除了防止糾紛扯皮之外,忘記了或者沒聽清通話的內容也可以通過錄音回溯一下。國產安卓機通常都提供了接通自動錄音的功能,甚至有的還提供了微信通話錄音的功能,而 iPhone 這邊,你舉著 Apple Watch 錄音的姿勢很迷人。

微信

除了消息轉圈圈之外,很大的問題就是語音視頻的通知不及時,有時候對方掛斷了才會給你彈個通知告訴你:剛才有人給你打視頻通話你沒接到。CallKit 是個很好的功能,但指望它重新上線還不如買台 Android 更實在。

安裝非應用商店 app

這個各有利弊吧,App Store 的 app 明顯要比 Android 端的更安分,但偶爾需要一些未能上架或曾經上架又被下架的 app 是很難的事情(換新機也不可避免的會丟失一些 app),這點在 Android 上只需要找到 apk 安裝包就能解決。

既然魚和熊掌不能出現在一道菜里,那不妨點一道魚一道熊掌,就是開銷和占位置大了些。

🤖Voyager_1生態壁壘下,iOS 和 Android 各自優劣明顯

當你擁有一台 iPhone,並不意味著 iOS 的系統和應用生態被你獨占。

被很多人忽視的點在於,iOS 的很多應用其實具備 Android 版本,功能相差無幾,某些應用甚至在 Android 上呈現了「不應該存在」的優勢——比如我愛使用的 Apple Music。

在 Android 上用 Apple Music

在 iOS 框架下,Apple Music 整個應用技術棧應該還有非原生開發的代碼存在,所以 Apple Music 用戶應該很容易感受到其加載的卡頓。急著想放一首自己愛聽的歌分享給別人,卻非要先關閉 app 再打開以重新加載的時候,心情總是跌宕起伏。

如果這時候,你有一台 Android 設備,比如我手上這台 Pixel 3,就可以絲滑地打開並播放音樂,甚至比 iOS 更快。這其實也歸功於 Apple Music 技術棧的雜糅,讓其在 Android 上有了訪問速度和穩定性的優勢。

Pixel 3 幾乎秒加載(左)iPhone 第一次播放總是加載(右)

Android Apple Music 上還有一個殺手級的功能——睡眠定時,在聽歌助眠時非常好用。這個功能,你甚至在 iOS Apple Music 上遍尋不得,只能通過其他奇技淫巧實現。

如果你仔細留意,會發現 Android 上的菜單更加清晰易讀,指向清晰,再配合 iOS 這輩子都不會支持的側滑返回手勢,Apple Music 相比臃腫的國產音樂 App 的劣勢得以補足,此刻用戶體驗達到巔峰。

當然,Android 版 Apple Music 並非十項全能,對於交互細節沒那麼較真的用戶而言,更細膩動態的歌詞顯示效果,無法第一時間嘗鮮的動態封面其實都可以忽略,畢竟音頻質量、均衡器調節這些常規功能兩個平台幾乎一致。

更快捷的首播和切歌響應,手勢返回交互,在 Apple Music 相對混亂的菜單里找到播放列表並播放想要的那首歌,Android 版本 Apple Music 提供了 iOS 版卡頓時足夠好用的替代品。我會在午睡時分,或者想要用音箱播放音樂時,隨手抄起 Pixel 投送播放,此時的 Pixel 我稱之為卡拉 OK 切歌神器。

Android 上的滿血 Google 相冊

另一項我非常喜歡的功能,是 Android 上的滿血 Google 相冊。

出於對相冊回憶保存的小心翼翼,我同時將照片雲端在了 iCloud 和 Google 相冊上(總不至於兩家同時停服)。一方面是享受到了雙重保護的心理安慰,另一方面 Google 相冊的分享、回憶和編輯照片功能更讓人心動。

比如分享功能,當需要將一張照片給朋友臨時觀看或將一部分公開照片資料在網際網路共享時,穩定的分享功能讓人安心。這一點上,Google 相冊的服務比 iCloud 穩定很多。

關於回憶這一塊,倒並不是 iOS 的相冊做得不好,而是 Google 相冊會從另一個角度提供回憶的可能性讓人驚喜,算是 iOS 提示不到「那年今日」時的補充。

不實際使用過 Pixel 的用戶是無法體會到這個看起來「落後」的設備拍出來的照片竟然如此優秀的感覺,當然這只是使用 Pixel 的一部分理由(如果你常用人像且厭惡銳化一定要試試),更讓人欣喜的是 Google 相冊的濾鏡和再編輯功能。

在強大的 AI 和智能的使用引導下,Google 相冊會成為一個探索回憶更多可能性的鑰匙,你不需要針對性去拍攝想要進行某種後期的照片,只需要用你的相機記錄下來,閒下來翻看編輯的時候就會有很多意外收穫。比如這裡我將過節親戚會見的照片臨時做了擦除,效果仍需調整但卻給到照片不一樣的可能性,這感覺讓人意外舒適。

Google 相冊在我這裡,某種程度上就是 iOS 相冊的第三方應用補充,讓人對記錄和編輯照片有更多慾望和可能。

ClydeiOS 的通知也太落後了

從 iPhone SE 到 iPhone 13 mini 再到 iPhone 13 Pro,我曾多次因為喜歡 Moze 記帳 app 而試著接受 iOS 生態,但最後往往又因為同樣的原因被勸退——通知。

每每點亮螢幕,撲面而來的必定是堆積成山的各種通知。倒不是說不好,畢竟 iOS 的通知推送是三星這樣的廠商羨慕都羨慕不來的。iOS 的通知對我來說主要有兩個問題。

其一是難管理。我看過同事寫的文章,也請教過身邊的果粉朋友,關於 iOS 的通知管理,很多人覺得最有用的方法竟然是「一刀切」,即全部關閉,然後為特定應用開啟。在 Android 系統中這個問題從來都不是問題,因為我只需要在不想要的通知出現時對其長按,然後就能有針對性地關掉這條通知及其同類,而不用誤傷該應用其他類別的通知,更不會影響其他應用的通知:

即時、靈活,甚至還有該通知對應的分類閃爍提醒

第二點則是太封閉。對我來說這一點是決定性的。在 iOS 上嘗試通過 last.fm 同步 YouTube Music 的聽歌記錄難如登天。要麼使用 Apple Music 客戶端,搭配 last.fm 官方客戶端手動同步,要麼選擇 Spotify,事先將其與 last.fm 綁定。歸根結底,last.fm 這類應用在 iOS 平台是沒辦法直接讀取媒體通知、然後獲取我們「聽了哪些歌」這種信息的。

這裡可能就有果粉朋友出來反駁了:

你對隱私數據安全一無所知,怎麼可能把通知信息開放給非系統應用隨便讀取?它讀你簡訊驗證碼了怎麼辦?!

你對隱私數據安全一無所知,怎麼可能把通知信息開放給非系統應用隨便讀取?它讀你簡訊驗證碼了怎麼辦?!

你別急,還記得上面咱提到的通知分類嗎?分類的好處其實有很多,比如下圖是 Pano Scrobbler在 Android 系統中的通知讀取權限設置介面:

是的,你可以控制應用能夠讀取哪些通知

有了能夠獲取媒體通知的自由,自然也就有了選擇聽歌方式的自由,不管是 Spotify、Apple Music、Spotify 還是各種本地播放器,只要能通過媒體通知發布播放信息(99% 的媒體應用都會),這些信息就能被 Pano Scrobbler 抓取並同步到 last.fm。這是不是才更像是現代智能設備應該有的體驗?

ROB1N為了折騰,為了不折騰

在我正式成為完全的 iOS 用戶前,我曾是多個平台的用戶。但是 Android 設備成為我的主力機以前,我是一名 Windows Phone (以下簡稱 WP)用戶。第一次接觸 WP 設備還是在家裡訂閱的壹周刊上看到的廣告。從 Nokia Lumia 700 的廣告看到後來微軟的 WP 廣告,算是雲見證了 WP 設備的歷史。所以在大學後就正式投入到了這個平台。

初上手還是經驗與硬體、系統的設計。但是在使用了三個月後,我終於還是忍不住購買了一台 Android 設備作為主力機,WP 設備則退居二線,作為副機使用。首先是移動支付問題,WP 設備上的移動支付幾乎等於不可用,無論是掃碼還是被掃碼都有問題。其次是軟體生態,大部分廠商並沒有為 WP 系統投入專門的開發團隊,更多的是讓 Windows Store 的團隊將已經投入的 UWP app 略微改動了一下便交給 WP 。我承認 WP 設備的 UI 好看、硬體設計非常有水平,但是在易用性面前,好看的皮囊不值分毫,反而成了喉嚨里的一根刺。來到 Anroid 設備後,健康監測、移動支付、app 的易用性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終於不會再「這個 app 我的手機好像用不了」的情況了。

舊手機找不到了,悲,/ thomasmaurer.ch

隨後我在 Android 上還發掘了新的樂趣,那就是「刷機」。刷機這件事可太有趣了,想要的模塊現在的系統沒有?刷!想要的系統組件沒有?刷!光是大學幾年,我的 Android 設備就經歷了 MIUI 、Pixel Experience、Flyme等 UI/OS 。每種不同的系統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MIUI 的萬能、Flyme 的高顏值、PE 的原生體驗,都是我換來換去沒法固定在一個系統的原因。

不過在大三時徹底轉到 iOS / macOS 平台後,離開了 Android 幾年。最近又入手了一台 Android 設備作為副機,發現 Android 真香啊。

用了幾天後我發現,我在 iOS 上切換商店區域的動作明顯減少。仔細想想發現,這要歸結於我多了一台 Android 設備,很多需要切換商店才有的 app 我可以直接在 GooglePlay 上獲取。

同時,我在 iOS 設備上的娛樂用 app 都轉移到了 Android 設備上。無論是觀看自媒體視頻、刷社交軟體,甚至是玩手游,我都是在 Android 設備上完成。而生活相關的支付、聊天、導航等,都交給了主力機 iPhone 。

另外,由於系統的特性,Android 設備上的 app 大小普遍要比 iOS 平台的 app 小(微信除外)。所以我能有更多的空間去存儲我的照片、文件。

而擁有一台 Android 副機,也極大地方便了我在日常中區分娛樂與日常。當我拿起 iPhone 的時候,我能意識到我現在需要聊天或者需要工作,那我的狀態也會隨之改變;當我拿起 Android 設備,我知道接下來我需要放鬆一下,打開流媒體或者刷一下我的社交軟體,看看有沒有新劇新電影、有沒有新的回覆或者有朋友 @ 我。簡單的設備交換就能夠讓我進行活動狀態的切換。

除開這些 app 上的區別,還有硬體上的補充。iPhone 的攝像頭大家都懂,這幾年已經被 Android 廠商卷得沒邊了,也就是今年才上了一顆不錯的攝像頭。手裡的紅米 Note11T Pro+,有顆 6400w 像素的攝像頭,比我的 iPhone14 要好上不少,能拍遠景能拍微距。也是為了這,我將我的 DJI OSMO Mobile 5 和其綁定,有拍攝需求的時候就將他們組好拿出去拍素材。超廣角、微距攝像頭,搭配穩定器,能夠拍出許多 iPhone 做不到的鏡頭,豐富了我視頻的角度。

Android 相比 iOS 的另一個比較有優勢的地方在於,我可以為 app 單獨設置隱私模式,每次打開 app 都需要進行密碼或生物識別認證。iOS 上只能在某些 app 內設置,而無法做到從系統上為每一個 app 設置。比如我會為我的瀏覽器、相冊、流媒體等 app 設置每次打開都需要驗證指紋,防止別人動我的手機時會點開以上 app 窺探我的生活。

說來說去,我其實已經沒有再去折騰系統這些過去剛接觸智能機時的衝動,更多的是為了「不折騰」才同時使用兩種設備。用兩種設備來區分我的生活,我覺得剛剛好。小朋友才做選擇題,作為大人我當然是全都要了。

:是什麼原因讓你選擇更換設備 or 成為跨平台用戶?歡迎在評論區一起分享~

原文連結:

https://sspai.com/post/83445?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責編:Lotta

/ 更多熱門文章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82cda3d0a8ca24c3911aae80be3ee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