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戰的大眾 真的錯了嗎?

2021-07-28     SUV大師

曾經的南北大眾可謂風光無限,邁騰、探岳、帕薩特、途觀、朗逸就足以在細分市場闖入前5,但隨著豐田、本田在雙車戰略造詣的提升,大眾汽車也只剩下品牌光環。

老牌車型遇挫折

然而本田豐田等合資品牌發展迅速也只是外憂,真正的問題出現在大眾的內患上,有質量問題引起的口碑崩塌。根據車質網統計近一年的投訴數據,一汽-大眾就占據前三,其中曾作為一汽-大眾銷量支柱的探岳,從穩定月銷前10到投訴第1,到底經歷了什麼?

從車主真實用車反映來看,大部分都是因為發動機為了順應國六b排放而升級,加裝顆粒捕捉器,由於技術不過關導致顆粒捕捉器堵塞。從而引發廣大車主油耗翻倍、加速無力、換擋頓挫和失靈等一系列的相關故障。部分車主反饋平均油耗30L/100KM,還有更甚者達到40.9L/100KM。

從問題爆發至今已超一年,廠家還沒有真正解決的辦法,客服溫馨提示:跑高速可緩解堵塞情況,有助降低油耗。消費者買車就是是圖個日常用車省心而不是買個爹回家供著,結束一天繁忙工作後,還要帶它上高速遛彎。

而另一個方法就是加註98號汽油,直呼好傢夥,大家都是花20來萬買輛車,探岳(參數|圖片)車主的用車體驗就是多一些。當然你也可以加95號汽油,只是廠家的回答又回到第一個方案上。

而投訴榜亞軍和季軍則是因為變速箱的問題,而引起消費者大面積投訴。

新車預冷爬坡慢

從大眾汽車近一年來的動作來看,無論是上汽大眾通過「加強」帕薩特(參數|圖片)A柱、凌度正式換代、途昂(參數|圖片)和帕薩特先後改款,一汽-大眾CC(參數|圖片)換代加推獵跑版、全新中大型SUV攬境(參數|圖片)上市,還是6個月連下兩子的迅速布局新能源汽車市場動作,都是大眾有心收復「失地」的表現。

但很多時候都是大眾汽車的一廂情願,或者說是高估了產品力,例如上汽大眾推出的全新中大型MPV威然,中高端定位狙擊別克GL8。然而威然上半年銷量僅為4257輛,未及本田奧德賽、艾力紳等MPV一個月的銷量。

錯判新能源市場

另一方面,年初上市的大眾ID.4雙雄也在6月新能源汽車銷量榜上雙雙失蹤,更別說近期上市的ID.6了。

回想到大眾品牌CEO拉爾夫·布蘭塔斯特(Ralf Brandsttter)曾透露,大眾集團的目標是到2025年,每年生產150萬輛電動汽車,其中ID.4約占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也就是全球每年賣50萬輛ID.4。此前,大眾曾預計今年ID.4銷量為10萬輛。

比較有趣的是,根據乘聯會統計數據顯示,國內ID.4雙雄在3月份上市以來,3~6月累計銷量為6463輛,其中6月銷量為2902輛,環比5月增加90.0%,但相比特斯拉Model 3或者Model Y的銷量都還有著10倍的差距,而就是這麼一款在中國市場默默無聞的車型,在歐洲本土創下單月銷量近8000輛的佳績。

這側面反映了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並非歐洲市場所能比擬的,作為緊湊型SUV,大眾ID.4以20多萬的售價混跡該級別車型密集的15萬區間,優勢不大。而同價位對上特斯拉Model Y,對手的品牌力以及尺寸優勢都有一定令消費者放棄大眾ID.4的念頭。

放長線釣大魚

不過大師覺得,判斷一個車企的成敗不是短短几個月,也不是一兩年就能妄下斷言,需要有長遠而且實際數據支撐,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析。

而大眾對電動化的投入也是業內少有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大眾已經在國內投入超300億元,建設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兩座專為新能源汽車打造的MEB工廠。初期規劃總產能就已經超過100萬輛,遠超蔚小理等頭部造車新勢力們。

開弓沒有回頭箭,大眾在沒有完全搞懂中國市場,沒做好市場調研的準備就推出ID.4,低估了中國本土的新能源品牌車型的實力,沒想到自主品牌在電動化、網聯化和智能化走得更快更遠。但大眾汽車的實力猶在,試駕過ID.4的同事都對其行駛質感稱讚有加,銷量也在逐步爬升。

一時失利並不代表沒有翻盤的機會,相信大眾汽車對市場進行充分調研後,能根據實際情況為後續推出的新車制定更合適的指導價,以及調整ID.4終端價,讓更多消費者產生興趣繼而入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80063451_250086-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