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注: 本文不含任何商務性質,其中觀點可能與部分用戶觀點有所不同,請在完整閱讀文章後再以理性、尊重、包容的態度發表評論。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少數派僅對標題和排版略作修改。
三星 Galaxy S10 陪伴了我 4 年,我從無怨言:雙曲面設計的絕佳握持感、極具辨識度的「防爆盾」後蓋和「五彩斑斕白」配色、小尺寸機身與 2K 解析度的出色觀感,以及我用不上但配置齊全的 TF 卡槽和極為先進的耳機插孔。
最打動人心的,還是那句「 十代,先於時代」的身體力行。
這絕美的後背,在換機現場留下最後一抹魅影
這 4 年裡我不是沒有過換手機的念頭,也曾向「火龍 888」妥協而下單過一台 S21。但當我看到那降級成 FHD+ 螢幕里非常明顯的紫邊現象時,我實在繃不住了。我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對 S22 感到失望。
只是 S10 撐到現在,本來就小的電池已經衰減到「座機」級別,同時考慮到三星已經停止了 S10 大版本支持,並且新一代驍龍 8 Gen 2 紙面數據還不錯,權衡之下我決定不再當釘子戶,瞄準了新一代 Galaxy S23。
巧合的是,在 17 號「先行者」發售那天,因為其他顧客決定升杯,我誤打誤撞成了為「先坑者」接盤俠。更巧的是,在門店以舊換新現場,也有一位 S10 的用戶正在以舊換新購買 S23。我們兩人給 S10 拍了紀念合照,一起送別了陪伴各自 4 年的老夥計。
黑白雙雄
▍肯定不是因為外觀和配置……
我買手機主要看三點:小巧輕薄、續航不差、螢幕夠好。
關於這第一點,是我一直以來喜歡三星、喜歡小屏手機的原因之一。S23 機型依然保持著三星旗艦機型的優良傳統,重量控制在 170g 以內,即時戴著厚重的官方矽膠腕帶手機殼,戶外長時間手持也沒有壓力。
其實第一小節的內容,到這裡差不多就可以結束了。因為對我來說,S23 的裸機手感毫無驚喜可言(不是貶義但絕不是褒獎)。開篇那一段囉唆,差不多能夠證明我有多麼喜歡 S10 的美貌。在此之後,S 系列的外觀設計風格一直沒有大變化,至今已經 3 年有餘,S23 也只是把「柳葉刀」相機模組簡化,統一了整個系列的外觀風格,然後變直、再變直。
民間有在高喊「一代比一代割手」「好的不學凈學壞的」,不過實機上手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嚴重,鋁合金邊框依然保留了一絲弧度,僅僅是單手握持手機時,因為純平設計導致邊緣有一些稜角感罷了。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即使 S23 的厚度參數與 S10 保持一致,都是 7.6mm,但 S23 裸機手感依然感覺比 S10 要厚。當然了,如果你還是習慣搭配手機殼使用,那麼這兩點你根本無需在意。
民間另一個呼聲則關於內存容量,這些負面評價自打 S23 發布以來就不絕於耳。對於我個人而言,8G 並不是不夠用,只是即便星粉如我,也覺得一度接近萬元的產品,還在將 8G 作為「標配」,確實該罵。
還真是沒出現過殺後台的情況
SoC 作為「配置」一詞的頭號代言人,一定是每款手機的宣傳重點。在風口浪尖上站了 2 年的高通、被高通坑了 2 年的三星(約等於自己坑自己),終於憑藉著驍龍 8 Gen 2 站到了地面上,並且 S23 系列還獲得了「for Galaxy」高頻特供版,理論上會獲得比標準版晶片更出色的性能體驗。
不過 8 Gen 2 對於不玩遊戲的我來說,性能提升並不會給我帶來多少增益,其意義更多是在於改善了發熱和續航。
▍續航好得不像三星
如果說小巧輕薄是三星的強項,那續航則是上帝為三星關上的那扇門。當然了,這個問題也不是近一兩年才有的。買三星誰在乎續航呢?
我對於 S23 的續航還是非常滿意。相比老夥計 S10 的「座機」體驗,3900 mAh 本就比 S10 大了許多,加之新 SoC 出色的能效比感知很強,讓我重新體會到了「原來手機並不需要插電使用」。
基於我的使用習慣,日常使用輕輕鬆鬆從早上撐到下班,出去瘋玩一天進家門也才剛剛電量報警:
• 自適應刷新率、自動亮度
• 雙卡 5G 自動配置、開啟低電量回落
• 全天候藍牙連接手錶
• 低功耗模式、自適應省電
• 後台常駐應用 1 3 個(含數字遠行工具)
中杯機型依然只有 25W 充電功率,對比國產品牌動輒五六十甚至上百瓦來說實在小家子氣。拿我目前仍然在使用 S10 配套的 15W 充電器為例,實測從 15% 第一次電量報警充電至 85% 電池保護大概在 1 小時上下,如果換成 25W 充電器,大概也只快了十幾分鐘,感知不強。如果你非常看重充電速度,還是考慮升杯再搭配一個性價比高一些的 PD/PPS 快充頭更合適。
15W DP 充電速度預估
在 S10 生命周期末尾,可能是由於性能老化的原因,使用過程經常會發燙,甚至不得不沖涼水來降溫(IP68 之重要性)。與之相對的,在主力使用 S23 的這三周內,我並沒有感受到有多少發熱量。
要說最熱的時候,恐怕也只是在換機現場轉移數據時了,而且那是在同時使用「S 換機助手」和微信、分別轉移手機所有數據和微信聊天記錄,網絡和 SoC 都處於高負載狀態,螢幕也保持點亮。即便是這樣,S23 體感溫度也只是像是在與戀人牽手一般——溫暖而有力。
三星「官方外掛」之一的「Good Guardians」中有一個溫度監測和限制插件,在這裡可以看出,溫度升高主要還是因為某些不規範 App 的性能消耗以及快充導致的。平日裡聊微信、刷微博,包括看短視頻這種操作,也不會有很誇張的熱量產出。如果你使用手機殼,那麼應該更難感覺到熱量的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Good Guardians 還能「猜測」可能是有外部因素干擾導致無法降溫,比如是否有東西覆蓋住了手機、是否因為環境溫度本來就高等等。關於 One UI 的部分我們留到後面來說。
▍既然如此,那就賭一把螢幕
正如我開篇所言,因為有了 S21 那一次不愉快的視覺體驗,讓我產生了「120Hz 高刷遠遠沒有高解析度重要」的想法,所以我非常擔心同樣是 FHD+ 的 S23 是否也會如此、用低解析度去賭 120Hz 是否值得。
初見 S23 螢幕,確實有肉眼可見的圖像質量下降——不過只是因為 One UI 5.1 竟然用著 720P 清晰度的圖標。但說實在的,從 WQHD+ 降級到 FHD+ 能夠明顯感知到圖像和字體沒有那樣銳利。不過我最擔心的紫邊現象並沒有特別明顯,比 S21 好太多了,也許是子像素排列方式或是其他什麼方面進行了優化,至少不會像 S21 那樣干擾日常使用。
S23 系列與前代產品一樣,只有 Ultra 機型才搭載了 LTPO 螢幕,因此 S23 自適應刷新率最低只能降至 48Hz,管線頻率則是低至 24Hz。但升級的地方在於,S23 全系列向 Ultra 機型看齊,螢幕激發亮度來到了 1750 尼特。在我看來,這一點的重要性比是否能夠用 1Hz 刷新螢幕更重要。
對了, S23 不配叫做「四邊等窄」,因為黑邊要比 S22 略寬。再者,我看慣了 S10 幾乎是左右兩側無邊框的曲面屏——我寧願是這樣。
▍逃不開而又無所謂的相機
我的購機三要素中並不包含相機這一點,我無所謂一台手機有沒有長焦、有沒有廣角,我甚至覺得當下手機廠商就像走火入魔一般,恨不得滿背都是攝像頭。我對手機攝影的需求只是「能看清」就足夠了。所以要評價一台手機的攝影素質,我並不在行。
不過經過好友 @Levinson的提醒,我發現三星原相機的銳化效果確實非常重,好在「官方外掛」Good Lock 中上架了針對相機的助手插件,可以通過「照片柔化」選項來調整銳化程度,減少令人生厭的噪點,讓照片看起來更加自然。
左圖:默認相機配置 | 右圖:開啟照片柔化
這一代 S23 讓我比較驚艷的一點是,主攝 OIS 防抖非常厲害,官方宣稱主攝防抖模組的移動角度可以達到 3 度左右,即便故意地大幅度抖動手機,畫面也依然穩如雞頭。
在相機啟動時你能很明顯感覺到防抖組件上電自檢那一瞬間的震動,這讓我懷念起來 S10 打開相機時物理光圈自檢「咔嚓」一下的感覺。
不過也正是因為防抖模組擁有較大的運動幅度,所以沒有上電鎖定時,防抖模組能夠自由晃動。這就導致譬如手持手機走路的場景下,因為手臂自然擺動或身體搖晃,防抖模組的震顫感能夠傳遞到手掌上,會給人一種「這產品做工不行」的錯覺。
▍One UI 很好,但少了點「自我」
我喜歡 One UI 的原因,是它不會莫名魔改 Android 原生特性,也因為它擴展了足夠豐富的自定義功能,讓「Android 更加 Android」。One UI 開山之作 S10 戛然停止在了 4.1 版本,更換了 S23 則能吃到最熱乎的 One UI 5.1 直到 One UI 9.x(如果不改名的話)。
新系統讓 One UI 使用說明書目錄更厚了,但確實處處透露著 iOS 的影子。
@Clyde 的貓貓
比如相冊摳圖以及情景模式,如果說前者是得益於新 SoC 的 AI 處理能力,那麼後者則完全是照搬 iOS——原本「日常程序」里已經包含了這一功能幾乎所有的特性,甚至有些選項要比 iOS 更加豐富和實用,只不過並沒有單獨將「場景」這一項拿出來做一套介面罷了。
三星你圖個啥?
三星完全不需要這樣做,但它還是做了。我不理解,也懶得說了。
另外,S23 螢幕挖孔還是沒有與狀態欄垂直居中,這一點留給 @Clyde來罵。好在絕大部分場景下狀態欄都能夠自適應或者填充顏色,與應用主介面融為一體。
除此之外,S23 的其他優點只能算作錦上添花、其他缺點也無傷大雅。
三周時間太短,我還不能獲得最完整的體驗和感受。作為星粉,我也不能給出一個中肯的評價。S23 對我來說也只是三星最近幾年來最貼近「水桶」一詞的手機——這才是撬動 S10 釘子戶的原因。畢竟當年的 S10 也曾經是一部近乎完美的水桶機。
如果硬要我對 S23 做出一個評價,那就套用一個網絡用語: 值得購買,卻又沒那麼值得。
原文連結:
https://sspai.com/post/78683?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Noah_Choi
責編:克萊德
/ 更多熱門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