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提升 10 倍閱讀體驗之後,這是我的「效率」反思……

2023-02-10     少數派

原標題:為自己提升 10 倍閱讀體驗之後,這是我的「效率」反思……

編注:本文是 少數派 2022 年度徵文活動 的入圍文章。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少數派對標題和排版略作調整。

少數派年度徵文截稿在即,趁此良機,我剛好想要總結和分享一下「我的效率系統 2022 升級版」,內容包括:

碎片化閱讀

書本閱讀

整理筆記的思維鏈路(#卡片盒筆記法)

GPT-3 人工智慧賦能的生產力工具

重新思考 Roam Research 的價值

任務管理和目標管理的反思

白板的作用,以及各大筆記工具在 2022 年對白板的支持。

由於篇幅和時間有限,這篇文章只能涉及前 2 個話題(閱讀篇),如果你感覺對某個話題很感興趣,不如先來點一波關注。對於其他話題的細節,可以看我在 B 站的往期視頻,在視頻中能夠找到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引言:我的年度關鍵詞 ——「幸運」

面對新的一年,我的情緒跟股票市場一樣,也是高波動,高分化。去年我的投資收益率大概在 16%,只不過是負的,。

但這其實是一種幸運,因為它讓我可以有機會去把握「機會」,儘管我可能還沒來得及做好充分的準備。跟股票市場的兩輪暴跌類似,2022 年度我的心情也是兩次暴漲,兩次暴跌,所以總結下來,我對年度關鍵詞「幸運」有了更深的理解: 幸運不僅僅意味著要把握機會,也可能伴隨著失去幸運的可能。只有努力再努力,才能讓自己的實力配得上所獲得的「幸運」。

另外,去年我的 B 站關注數突破了5000,總計發布83個視頻,累計時長22小時,而這背後所花費的錄製和剪輯的時間至少是10倍以上啦。令人唏噓的是, 近一年的 B 站總收益是668.33元,不足少數派的一篇稿費,🤣 這更加鼓勵我要繼續努力。所以,非常感謝看我的文章和視頻的各位,也特別感謝2022年新關注的4334位小夥伴,希望你可以和我一起,用努力來獲得幸運,迎接新的一年!

碎片化閱讀(化零為整)80% -> 20%

Readwise Reader 是我在 2022 年自我評選的最佳軟體產品,我用四象限圖表的方式總結了它和其他 APP 的區別,可以看到 Readwise Reader 屬於「學習(認知)」部分,我願稱之為年度最好用的現代化閱讀器,它是碎片化閱讀的完美兜底。

我的效率系統 2022 年度總結

Readwise Reader 本身有一個 Feed 流的概念,能夠幫助我把微信公眾號、少數派、B 站、博客、Newsletter,甚至是 Twitter List 里的內容統一匯總到 Reader 里。

將所有信息源統一收納之後,我就可以通過 Reader 的「每日摘要」卡片式篩選自己想要讀的內容,然後保存在 Library 里。我還可以根據作者和對應的域名進行篩選,比如可以通過 domain:sspai.com篩選出所有從少數派來的文章。

特別的是,當我看到一篇關於 MarginNote 的少數派 付費內容,通過瀏覽器端插件直接保存時,它可以備份完整的文章和對應的圖片。進入精讀的階段,當我在 Reader 中進行文章高亮,右側會有一個 Notebook 的列表,所高亮的內容也會實時同步到 Readwise 本體。

我最喜歡的是精讀時的純鍵盤操作,可以通過上下左右的快捷鍵快速跳轉文章段落,以及按下 h 或 n 進行內容的高亮(highlight)或筆記(note),並且支持在整個文檔層級完成筆記記錄、加標籤、打開原網頁、歸檔等快捷操作。

在閱讀高亮完畢後,我就可以跳轉到 Readwise 查看所記錄的所有卡片,編輯或添加更多的筆記內容,甚至可以製成類似 Anki 的閃卡,通過提問的方式總結知識卡片。Readwise 會每天提醒我回顧這些卡片,從而形成閱讀的閉環,持續不斷的反饋幫助我將卡片內容內化到大腦當中。

另外,使用 Readwise 還有一個好處,它會把筆記內容自動同步到筆記軟體,比如我在 Readwise 里加了 #favorite標籤,也會自動同步到 Roam Research 方便篩選。而在查看筆記時,還可以通過 highlight 連結直接回到原文出處。

同時,Reader 的手機端體驗也非常好,能夠快速地將內容在移動端保存到 Reader 中。此外,它還支持其他文件類型,比如電子書支持 Epub、PDF 文件甚至支持文字重排、Email 支持 Newsletter 和 Twitter Thread 等,非常值得一試。

總結一下,對於碎片化閱讀,雖然信息源多且繁雜,但是藉助於好用的匯總和篩選工具,比如 Readwise Reader,可以「化零為整」,我們只需要 20% 的時間就能系統化地處理自己的碎片化信息。

書本閱讀(漸進式總結)20% -> 80%

因此,這也就引出了下一個話題:書本閱讀。我想特別提一點我的反思:在 Reader 聚合了「碎片化閱讀」之後,反而又讓我重新更加重視「讀書」了,更應該閱讀的應該是書籍。

每當我打開 Reader 的 Home 頁面時,看到自己未讀完的內容、最近添加的內容、可快速閱讀的內容,以及信息流中新出現的信息。

此時,我會有意識地將書籍放在 Reader 主頁的第一個位置,看到自己更應該去做的是「書本閱讀」,而不是所謂的「碎片化閱讀」。因為相比之下,當你看到可以閱讀書籍時,你會發現書籍會給你更多有價值的體系性內容。

書籍閱讀的漸進式總結流程

但是,這又引出了一個新的問題:什麼是更好的書籍閱讀 Workflow?我認為,更好的書籍閱讀發生在 MarginNote 中,使用 MarginNote 可以很好地結合漸進式總結。那麼,什麼是漸進式總結?

Tiago 的 CODE 框架是一種更加明確的提取和總結方式,它由 Capture(捕獲)、Organize(組織)、Distill(提取)、Express(表達)四個階段組成,而在 Distill 階段的漸進式總結 Workflow 中,每個層級的篩選過程和提取比例都是逐步降低的。

  • 第一層是 Note,通過加粗高亮的方式對原文內容進行篩選,並以視覺化的方式標註出來;

  • 第二層是 Mini Summary,用自己做一個簡短的總結,然後跟自己的其他筆記 Remix,最終變成屬於自己的東西;

  • 第三層是 Q&A,提問的方式來對關鍵概念進行總結,最終混合出屬於自己的知識結構。

第一層是 Note,通過加粗高亮的方式對原文內容進行篩選,並以視覺化的方式標註出來;

第二層是 Mini Summary,用自己做一個簡短的總結,然後跟自己的其他筆記 Remix,最終變成屬於自己的東西;

第三層是 Q&A,提問的方式來對關鍵概念進行總結,最終混合出屬於自己的知識結構。

L 先生的 INK-P 也是一套類似的理論,只要 總結它們的原則和關鍵點,最終提取屬於自己的,適用於自己的框架,就可以讓類似的知識框架為自己所用。

MarginNote 閱讀筆記流程演示

接下來,我會逐步演示一下我在 MarginNote 裡面是怎麼閱讀的。MarginNote 對閱讀和學習的支持非常好,藉助 MarginNote 的「學習模式」,可以方便地完成漸進式總結的流程。我發現很多 MarginNote 的小細節,真的很貼心,比如 iPad 和 macOS 的聯動,可以快速推送筆記,並且打開的筆記在書中的位置是完全統一的。

以終為始,我會先帶你看看閱讀筆記的最終形態是什麼樣子的?打開 MarginNote,以我正在看的《第二大腦》為例,左邊是一個思維導圖,右邊是這本書。另一個模式是學習模式,點擊某一張卡片,就會跳轉到對應的 PDF 位置。最終的筆記成品是以一個個問題組織起來的,就像爆竹的引線,將一顆顆爆竹 🧨 串聯在一起。

完成對書本的閱讀和學習之後,我會將 MarginNote 的筆記導出到我的筆記軟體,完成統一的知識匯總。在 Roam Research 中有類似的一個大綱結構,對應 MarginNote 裡面的思維導圖,展開可以看到一些概念,比如書中所提到的「中間產物」或「知識資產」,都是以問題的方式組織起來的。

如果我對問題的答案已經很了解,可以對它進行反饋,根據反饋指定下一次 Review 的時間,比如選擇 Hard,就會明天提醒再次 Review。右上角的 Past Due 會標註是否錯過 Review 時間。

當然,如果對卡片內容記得不是特別清楚了,可以點擊連結,直接回到 MarginNote 所對應的卡片位置和原文位置。

Q1: 如何梳理書籍的知識結構?

以《程式設計師修煉之道》這本書為例,我打開的是 PDF 文件,因為 MarginNote 支持的功能會比 Epub 格式更多。在學習模式裡面,你可以直接導入整本書的目錄結構,從而生成一個思維導圖,但問題在於,這還是以原作者的知識框架來整理內容的,而不是你自己的。

其實,按照作者的結構來組織內容,還是按照自己的結構來組織內容,這其實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如果你對某個領域完全沒有框架性的基礎概念,你可以先學習一遍作者的結構,也就是把原書的 TOC 目錄放進思維導圖。

但如果你對這個領域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初步認識,你就可以在這裡選擇只按照文檔(By Document)進行自動摘錄。此時每當我摘錄一條,它就會存在整個文檔的框框裡面,而不會出現在之前的目錄結構下面。

所以,我一般就會把知識點概念單獨摘錄出來,把目錄刪掉,然後從書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部分,比如「正交性」的概念,就對它所在的關鍵文本進行高亮。

Q2: 閱讀時遇到新概念怎麼辦?

重點來了,閱讀時,我還會打開「學習模式」的 Title Link(標題字典),並且在文檔中打開 Recall Mode(回顧模式),從而在閱讀的過程中,就開始回想所提取的新概念。

高亮之後,打開大綱模式,選擇 Emphasize(強調),並且選中強調會同步到標題。此時,點擊「正交性」這個詞,它會自動同步到卡片標題上。而所有文中出現「正交性」這個關鍵詞的地方,都會有一個小小的下劃線。

點擊它,在左邊的大綱中,就會出現詞的具體解釋,而在右邊 PDF 的劃線高亮段落中, 所有關於「正交性」的詞語都會隱藏起來,讓你通過回想強化一次「提取強度」

更神奇的是,當我在其他地方划上高亮之後,也選中「正交」作為它的標題,那麼點擊「正交」這個詞,會發現關於這個詞的解釋會有兩個出處,可以直接點擊它,分別跳轉到不同的原文位置。

比如,「正交」的系統能獲得兩個最主要的收益:提高生產力和降低風險。因此,我就可以把生產力和風險標註起來,從而使文章中出現的概念彼此相互連結。比如,我可以看到風險與正交系統有關,它是正交系統的收益之一。特別是當我想要查看關鍵概念出處時,就可以方便地快速查看。如果對卡片內容仍然不能理解,就可以點擊它回到當時你所劃線的文章內容。因此,通過這樣一個過程,我就能夠 在閱讀時把文章中的許多關鍵概念組織起來

Q3: 如何組織書中的新概念?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我會通過問題的方式來組織我的思維導圖或者叫大綱,所以我就會在這裡添加 Q 作為問題的前綴。(當你做筆記的時候,你可以把右邊稍微縮小一點。)比如,新建一個問題:「Q:: 正交性的好處是什麼?」這樣 按照你自己的思維鏈路,通過自己大腦里的提問方式來組織內容的表述:「好處就是提高生產力和降低風險。」

正交性促進了重用,特別是當兩個組件的職責相對單一時,正交性的價值就提高了。因為一個組件能做 M 件獨特的事情,另一個組件能做 N 件事情,如果它們是正交的,它們就能夠組合起來完成 M 乘以 N 件事情。

所以,正交組件在組合過程中,單個組件單元的性價比就提高了。

正交性促進了重用,特別是當兩個組件的職責相對單一時,正交性的價值就提高了。因為一個組件能做 M 件獨特的事情,另一個組件能做 N 件事情,如果它們是正交的,它們就能夠組合起來完成 M 乘以 N 件事情。

所以,正交組件在組合過程中,單個組件單元的性價比就提高了。

同樣的,當我遇到了一個新的概念叫做「組合」,那麼我就可以給這張高亮的卡片,手動加上一個標題:組合,從而書中所有出現「組合」的地方就會被劃線高亮出來。

Q4: 筆記如何導出到 Roam Research?

完成閱讀之後,我就會把這些內容複製放到 Roam Research 裡面,但是如果直接複製,你會發現有個小問題:它是不帶 MarginNote 的連結的。所以這個時候,我會藉助印象筆記作為一個中轉,每本書導出一遍的頻率倒也還可以忍受,儀式感滿滿 。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當你是英文系統,並且 MarginNote 也是英文版的時候,你登錄的是 Evernote,而不是國內的印象筆記。 只需要在 iPad 上或者把 MarginNote 改成中文語言即可,在系統設置 language 裡面,你可以添加增加 MarginNote,把語言改成簡體。這樣,當你重啟之後,整個 MarginNote 就會變成中文,當你去導出的時候,它就會登錄的是印象筆記。

導出的時候,你可以不用附上原文的文檔,也不用附上腦圖。保存的筆記很快就會出現在印象筆記,我只需要選中它們,複製到 Roam Research 當中。所有的 MarginNote 的連結都會保留下來, 一張一張的卡片以問題的方式組織起來,而通過連結可以非常快速地回到原文所對應的位置

Q5: 如何間隔複習筆記卡片?

此時當我點擊打開 [[Q]] 頁面,你就可以看到我之前所有的加了問題的筆記卡片。接下來,還需要去設置 MEMO 插件,額外增加 2 個標籤,將 Q 和 memo 增加進來,作為 MEMO 卡片的標識符。這樣,當我點擊 Review 插件,選擇下拉框,裡面就會出現 Q 和 memo,點擊查看所有的跟剛剛的卡片所對應的卡片內容。每張卡片,還會顯示一個麵包屑,從而我可以快速查看當前這張卡片的出處。

Q6: 如何在閱讀時 Remix 自己的舊筆記?

在 MarginNote 閱讀時,你還可以快速添加自己的評論。比如,當我們意識到「正交性」的價值時,你可以把正交性概念加上雙鏈符號,並且將它與腦海中的其他概念相互聯繫起來。比如,我會想到[[正交性]]與筆記的[[原子化]]非常類似,都可以用來增加筆記的[[可復用性]]。

可想而知,我在 MarginNote 所添加的筆記雙鏈,導出到 Roam Research 後會自動跟已有的 [[原子化]] 頁面連結起來,從而我就可以查看[[原子化]]在我之前的筆記系統中有哪些相關內容。

比如,這裡的原子化和之前我所做的另一個視頻就連結起來了。此時,我就可以再次回顧它,並且關聯出一些相關的概念,也完成了我們剛剛所說的 Remix 混合的一個步驟。

好,以上就是我在 MarginNote 到 Roam Research 的一個漸進式總結。這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演示,不過我特意通過 Q: 小標題提問? 的方式將內容組織起來了,也算是一個不斷實踐的親身示範。

當我在 MarginNote 裡面讀書,在閱讀過程中,就會 通過高亮文本和提取關鍵概念,不斷通過標題連結連結相關的知識點。而當我把筆記導入到 Roam Research 之後,又可以通過雙鏈符號以及頁面屬性功能來進行間隔重複。

總結:書本閱讀的重要性

作為年度徵文,我向你儘可能詳細地介紹了「碎片化閱讀」和「書本閱讀」的整個流程。更多的操作細節可以在 B 站搜索我的視頻

本文從文章篇幅上,就刻意強調了「書本閱讀」的重要性,。當我們把碎片化閱讀和書本閱讀擺在一起時,優先級自然浮現出來。從書本中學習,從經典中學習還是會更加重要一點,哪怕碎片內容可能占據了 80%,但我們的重心仍然應該是花 80% 的時間去閱讀書籍

對於「碎片化閱讀」,雖然可能信息量更多,時效性更強,但藉助於好用的聚合與篩選工具,比如 Readwise Reader,我們只需要 20% 的時間就能夠系統化地處理自己的碎片化信息,「化零為整」批量化處理,留出那屬於自己的 80% 時間去閱讀書籍

題外話:因為錄製的過程就是我思考的過程,時間相對會比較長,所以我想把它拍成幾個視頻來進行講解。目前來看,至少需要三個視頻才能夠完整地講完,然後再通過 Notion AI 轉成文章,手動插圖,然後才會有類似這篇文章的成品。

如果大家對之後的卡片盒筆記、人工智慧、Roam Research 插件、任務管理、目標管理以及白板等話題感興趣,可以幫我在少數派「充電、收藏、關注」三連啦,特別重要的是留下一個屬於你的腳步:「己所欲,施於人」,為自己留下一個評論。

好啦,我的 2022 年度徵文 Part 1 就到這裡了,謝謝大家,我們下次再見,拜拜 。

原文連結:

https://sspai.com/post/78124?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呂立青_JimmyLv

責編:克萊德

/ 更多熱門文章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0ba4e02c0935d436cf0549467d6e2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