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創業,更像是在老家建樓房:目標管理很重要

2019-10-30     職場大俠知陽

職場江湖有問題,大俠知陽來救急。

「我根本不懂創業是什麼?當時把北京的房子也賣掉了!」

最近看了在今日頭條首發的《燃點》長篇版某個視頻,介紹的是兩位創業者在創業初期以及創業期間的所謂的「辛酸」。

除了感到無比殘酷外,我也深深體會到這些人為了自己的夢想而付出的常人無法想像的痛苦。

於此同時,我回想了我身邊很多蠢蠢欲動想要辭職創業的朋友,似乎跟他們都有一些共同點。與其說是為了理想而奮鬥,倒不如說是想趁著年輕拼一把。

這拼的結果,有極大的幾率會像視頻中的一位創業者說的那句話一樣的結果:

「當時把北京的房子也賣掉了!」

「創業3年,只有7%的公司能夠生存!」

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次長達25年的追蹤調研,調研對象都是從哈佛畢業的「高材生」,這些調查對象無論是從智力、學歷以及環境條件都差不多。

調查結果發現:

27%的人沒有人生目標,25年後他們幾乎都生存在社會的最底層,常常失業,靠社會救濟;

60%的人有比較模糊的目標,25年後他們生活在社會中下層。能安穩的生活和工作,但基本上沒有什麼比較出色的成績;

10%的人有清晰短暫的目標,25年後他們基本生活在社會中上層,能夠通過完成自己短期的目標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生活狀態。這些人大多成為了各個行業的專業人士,如律師、醫生、高級職業經理人等;

而只有3%的人有長期且堅定的目標,他們在25年後幾乎都成了社會的頂尖成功人士、社會精英、行業領袖。

為什麼要提到這個關於哈佛大學的追蹤調研呢?那是因為在眾多創業者中,其實有太多人屬於那60%的人群,他們對於目標的價值並沒有比較深刻的認知。

所以,這些人口中所謂的創業,在我看來其實更像是自己回老家建樓房的狀態。

在這個網際網路普及的年代,我們知道的那些稍微有點起色的創業者,其實只是芸芸創業浪潮中的冰山一角而已。

經緯中國的張穎說過這麼一句話:「創業3年,只有7%的公司能夠生存。」

而這個數據在我看來,這還是在經緯中國投資協助比較樂觀的狀態下。

縱觀整個創業環境,實際上可能只有3%左右——就如同哈佛大學的調研結果一樣。

「創業就像建樓房,目標管理很重要。」

了解了很多創業者的經歷之後,我發現其實大多數創業公司的狀態更像是回老家「自建樓房」。

建樓房分兩種情況,我簡單把這兩種情況分為「自建樓」「工程化建樓」來理解。

記得蔡崇達的《皮囊》一書中提到過他的母親存錢建樓房的情節,這並非是他獨有的經歷,而是大多數生活在農村的朋友都能體會的場景。

舉例:

老張存了些錢,就給自己定了個目標,要把自己老家的房子蓋成一個兩層的樓房。於是,請了工人終於建成了自己想要的樓房。

但是自己隔壁的老劉建了個三層的樓房,老張心裡想著為什麼他能建三層?於是老張又定了個目標:建四層樓。

可是等建到第三層的時候發現自己的錢不夠了,老張就只能找親朋好友借錢。借到錢了,四層樓可以建起來。借不到怎麼辦呢?只能先放著,自己進城務工存錢,然後回來繼續建。

然而等到老張到城裡掙錢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城裡更好,與其回老家建樓房還不如在城裡買房算了。

仔細想想,這種情況是不是跟現在很多的創業公司是一樣的過程?

為什麼會因為創業而輸掉北京一套房?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目標管理不恰當導致的。

當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此前並沒有清晰的目標管控,沒錢了怎麼辦?找投資人。這不就是跟建樓沒錢找親戚借一個道理麼?

而相對於那些做投資人比較看重的項目來說,更多「創業者」的項目,投資人一點興趣都沒有。那還談什麼投資呢?

「創業是上輩子造的孽,這輩子來還……」

在《燃點》里,皇包車旅行創始人孟雷的一句話讓人感慨萬分:「創業是上輩子造的孽,這輩子來還……」

這句話是在說他自己在創業過程中體會到的艱辛,同時我也認為這句話是在提醒所有想創業的人:打工不易,創業更難,且行且珍惜。

而即便是你想要創業,那麼也請大家先掂量掂量自己到底有幾分本事。

除了資金的問題外,我覺得創業的機遇和素養也是極其重要的,其中關於目標管理方面的能力尤其重要。

關於目標管理,我有三點建議給大家,無論是對於創業者來說,還是對於職場人而言,我希望都能給予大家些許幫助。

首先:在執行前,要先做好「設計」。

優秀的創業者和不優秀的創業者之間,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區別,那就是對目標的掌控。

相對於「自建樓房」而言,「工程建樓」一般都不會想到就立馬行動,而是要經過前期大量的調研、規劃、設計和預算等繁瑣的流程。

執行前的「設計」會儘可能預估到在建樓的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將「爛尾」的可能性和風險降到最低。

創業者需要這樣做,職場人也需要這樣做。優秀的創業者或者管理者,其實都是一個優秀的「設計師」。

只有做好了相對完善的前期規劃和設計,你制定的目標才能得到更有保障性的實現。

其次:在執行中,要隨時準備「Plan B」。

很多熟讀歷史的朋友,都喜歡給自己找一個「背水一戰」、「破釜沉舟」的理由,以為這樣就能堅定自己的信念。

但實際上在當下社會環境中,光靠「一腔熱血」並不能幫你帶來成功。我們要相信一個道理:所有的成績,都並非來自偶然。

預備方案才是相對穩妥的做法。

「工程建樓」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沒有預備方案,那麼當出現緊急情況的時候,可能就會造成一棟大樓停工,甚至更嚴重的時候就直接導致「爛尾」。

創業並非一個人的事情,雖然看起來好像是創業者個人的得失,但背後牽連的卻是一大幫跟著你拼闖的同事。

最後,要學會把目標植入到團隊中去。

幾乎所有的創業者,在講述自己的創業經歷時,都喜歡說這麼一句話:「我為了自己的目標而奮鬥過,哪怕失敗也不後悔。」

我並沒覺得這句話有多麼高尚,或者有多麼勵志。反而讓我感到這句話里的「自私」。

對於創業者本人而言,目標的價值應該就像是一面「旗幟」。

「旗幟」的目的,是為了號召和吸納更多志同道合之士加入到這個偉大的事業中來。

因此,對於團隊來說,目標是為了達到「上下同欲」的共識。

只有達成了「共識」,才能真正牽引大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當有了共識,目標則會讓員工進入「自我管理」的狀態,從而形成所有人都奔著目標而前行的氛圍。

而這所有的關鍵就在於,你需要把「個人的目標」植入到團隊中,變成「大家的目標」。

補充:「年輕人不要把創業當成唯一成功路徑,也不要把打工當成一種妥協。」

這個社會不是只有「創業者」一種身份和標籤,我們看到的帶著「創始人」身份的大佬,那光鮮亮麗的背後,不知道隱藏著多少「傷痕」。

所以,奉勸各位年輕人不要以為這個世界只有創業才能成就自我,我們還有更多可能性的選擇。

更不要把打工當成了一種對生活的妥協,職場既是煉獄場,也是訓練基地。

用創業者的心態來工作,我相信也一定不會辜負青春的。

還是那句話:且行,且珍惜。

我是知陽,感謝閱讀。

如果你對創業還有其他看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觀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TSJJW4BMH2_cNUg6at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