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創
作者 | 呂敬之 馮曉亭 侯燕婷 陶 淘
馬舒葉 張 琳 曹 楊
編輯 | 曹 楊
2022年,打工人想要理財太難了。
8月12日,話題#1萬元銀行理財15個月僅賺9元#登上微博熱搜。話題中,網友小麗購買了某家理財子公司風險等級為PR3的封閉式理財產品,投資期限為15個月,在投資15個月後僅僅賺了9元錢。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燃次元截圖
話題一經發布,瞬間引起網友們的熱議。有網友調侃道,「還以為是1萬元理財之後僅剩9元了呢。」還有的網友表示,「能把錢取出來就不錯了。」更多的網友則直言,「今年理財只要能賺錢就已經贏了大部分人了。」
如上述多位網友所說,2022年,不論是風險投資還是固收投資,表現似乎都不盡人意。
根據東方財富,A股指數從2021年底最高的3887點到今年5月跌至最低3001點。在5月後至發稿前稍微上調至3433點,但仍較去年年底最高點有11.68%的跌幅。
圖/A股指數走勢圖
來源/東方財富 燃次元截圖
「今年二級市場理財真的非常難,去年我的平均年收益能夠達到30%,最好的時候我的投資能達到101%的回報率。但是今年,我已經跌超了35%。」有三年二級市場理財經驗的倩倩表示,雖然投資時間不久,但是從事於投資者教育行業並且有較多的專業分析師資源,已經比完全外行的小白有更好的專業度與信息來源,但仍然擋不住虧損。
將拆房補助一口氣投入封閉式基金的張女士更是有苦難言,「我完全是理財小白,去年拿到一筆較大金額的拆遷款,就全部投入了招商銀行一款封閉式管理的基金中。基金主投的是外貿行業,但是今年年初由於環境因素導致基金凈值一度跌超30%。但封閉式基金錢也拿不出來,幸好最近這幾個月稍微有點回升,但也仍然是虧損的狀態。」
除了傳統的二級市場股票與基金,尋求「另類投資」的人們日子也不好過。
靠數字貨幣曾經實現一夜之間資產翻倍的阿莫今年幾乎把賺來的錢原封不動的虧了回去,「去年5月,最好的時候我一夜之間就賺了五位數,但今年受多種因素影響,數字貨幣也很難賺到。」阿莫坦言。
於是,當無論是傳統的風險理財還是另闢蹊徑的NFT、數字貨幣等理財方式都頻頻「踩雷」之時,這屆打工人開始為自己為數不多的資金另尋他處。
本期小酒館,我們和一些在風險投資中受挫的打工人,聊了聊他們在風險投資不順利之後將資金用於的其它途徑。他們當中,有人因理財虧損過多,放棄理財轉身投資自己;有人在基金暴跌後,選擇創業開店;還有的人,有著十幾年理財經驗,卻在今年「金盆洗手」。更有的人,直接將原本的風險投資轉成了最為傳統的定期存款。
正所謂,「理財方式千千萬,怎麼賺錢怎麼干」。
01
理財虧損2萬後
我為清華在職研攢了9.8萬學費
颯颯 | 28歲 媒體記者
入行近6年,作為某頭部財經媒體的一名碼字人,儘管需要在北京租房,但有著存錢習慣的我,早在2020年初,就已經積累了10萬元左右的存款。
不過,我的存款數額自從兩年前達到10萬元後,存款速度便直線下滑。從2020年至今,我僅多存了2萬餘元。究其原因,則是近幾年股票與基金的不穩定,把資金幾乎都裝在風險理財里的我栽了大跟頭。
我從2018年底開始理財,最開始我將資金的30%投入股票,60%投入基金,只有10%的收入存在餘額寶里。在這4年間,我的資金一邊從銀行卡收入流入支付寶,另一邊從支付寶的理財口袋中流出,不知不覺就流走了2萬元,相當於虧損了20%。
當我意識到理財的資金「覆水難收」後,就覺得自己的人生不能再如此 「慘澹」 下去了,哪怕少量割肉也要趕緊上岸。「上岸後」的我,轉而投資自我——用多年上班的積蓄,和接下來持續的資金積累,來完成在職研究生教育。
來源/視覺中國
由於我的工作長期處於高壓環境,自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我就有了學心理學緩解內心焦慮的念頭。恰逢聽說某成人教育機構有比較成熟的考研培訓班,我就報名了2021年初春的心理學考研班,花費了1萬元左右。與此同時,我開始為我理想的學府——清華大學的心理學研究生攢起了學費。
清華的心理學在職研學制兩年,總共需要花費9.8萬元,按照年度分開繳納。這就意味著我如果在2022年上半年考上了在職研究生,就需要在秋季開學前先交上4.9萬元的費用。
在交完考研培訓班的1萬元費用後,我的帳面資金和理財資金加起來也就剩11萬元了。我是生活消費中的保守派,身邊要時刻保有2萬元的現金,才會心安。
因此,當我今年上半年成功拿到了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在興奮激動之餘,便開始更加精打細算地存錢——之前我偶爾有打車上下班的習慣,現在完全換成了地鐵和公交;以前我經常點外賣,現在也變成自己做飯。除此之外,我和男朋友也將最近兩年的旅行計劃暫停了。這樣均攤下來,每個月可以比之前多省下1200元左右。
雖然這兩年,我的日子會過的節衣縮食一些,但我還是很開心。畢竟,對自己的投資可以轉化為技能與經驗,提升自己未來在職場的競爭實力與溢價空間。
02
最好的理財,竟是提前還房貸
洛洛 | 24歲 教師
提前還20萬房貸,是我今年最棒的一次投資。
我算是幸運的,畢業後就選擇回老家,在當地一所不錯的私立學校工作。因為和父母同住,我生活成本基本沒有,就連加油用的都是家裡油卡。父母平日裡還會給我補貼不少,房子的首付也是他們幫忙出的,我每月最大筆的固定開支就是承擔部分房貸。
即便用錢的地方不多,但我本人還是挺有理財意識的。讀大學時我就會從每月的生活費中抽取一些拿來定投基金。而讀書那幾年整體的行情都不錯,我收益率也是蠻好的,這個基金定投的習慣便一直保留了下來,工作後還新增了幾個定投基金。
但今年以來,基金收益率開始掉轉向下,我也有選擇性地停止了幾個本金投入略高的基金定投計劃。但最明智的,不是停止定投,而是我年初通過提前還部分房貸,節省了近30萬的利息。一想到這,我就覺得自己白賺了很多錢。
房子是我畢業那年購置的,50萬元首付由父母出,貸款70萬元。還款方式是等額本金,目前每月房貸接近5000元。原本我是對於房貸沒什麼想法的,就是年初時候父母聊天時提到生意不好做,理財投資收益也不好。就順著聊到房子的貸款利息接近5%,我就提了一嘴,既然閒錢放理財年收益率現在都到不了5%甚至還虧,為什麼不拿來提前還些房貸。
來源/視覺中國
沒想到我隨口一說的建議當下就被我父母採納了。他們想著可以先還一部分,這樣每月月供也少些。說干就干,我們一家三口就開始聊能拿出多少閒錢。最終,我是拿出了5萬元存款,父母拿出了15萬元,並約定次日就去銀行辦理提前還款業務。
20萬元對我家來說也不是一筆小數目,所以在那晚我也是上網搜了不少信息。說實話,那時候網上有關提前還房貸的帖子沒現在這麼多,但我還是得知了不少有效信息。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選擇「月供不變縮短期數」的還貸方式,這樣總利息會更少。
在銀行辦理業務也沒什麼阻礙,銀行既沒要求收取違約金,也沒說不同意縮短還款年限,一切都很順利。而且提前還款後,每月還款金額也少了,現在每個月還貸金額不到4000元。
而且由於總的還款年限減少了,省的利息足足有近30萬元。因為是等額本金方式,所以當初雖然是還了接近2年房貸,但也只是還了30萬多本金,剩餘待還本金還有60多萬元,剩餘利息也40多萬元。
提前還了20萬元後,房貸待還的本金從66萬元變46萬元了,但利息總額可是從46萬元變16萬元,到2036年也能將房貸全部還清了,想來這筆投資還是不錯的。
03
基金暴跌後,我選擇開了家店
蒼蒼 | 20歲 大二學生
由於我的父母都是經商的,受他們的影響我早早就有了投資的理念和習慣。
剛上大一我就買入了新能源基金,一開始還有小幅增長,但沒多久便一跌到底,至今沒有起色。投資基金失利,再加上中概股一片慘澹,讓我對股票、基金市場完全失去信心,但想投資的心仍在蠢蠢欲動。
去年寒假我在姑姑的服裝店裡兼職了幾天,意外給了我一個投資新思路——開一家服裝店。
過去我習慣了線上購物,總覺得這種服裝店早就「老掉牙」了,怎麼可能會賺錢。但兼職時我卻發現,姑姑一家不起眼的50平小門面房,竟能年入百萬,不少老顧客一次性消費金額就可以上萬元。
「與其把錢放著不動,不如投資創業。」打定主意後,我決定開一家「JK+韓系」風格的服裝店,就開到大學附近。這樣不僅方便我看店,而且大學附近還有初高中,基本人流量是完全可以保證的。
就這樣,我拿出了壓箱底的兩萬元壓歲錢,從定址、裝修到拿貨,用了一個月時間,在大學附近開起一家20平的服裝店。
來源/視覺中國
除去每月4000元的租金,我選擇和一手上拿散貨的檔口合作,初期進貨5000元。而在服裝店重裝的時候,我開始在自己的朋友圈積極推廣,並用預訂初春JK裙的噱頭吸引了第一批客戶。
當第一批JK裙一出手,這些初代顧客便都成了移動「廣告牌」。我的店也隨之打開了知名度,竟然順利的在第一個月就回了本。
隨後我活用「飢餓營銷」戰術,基本每款衣服只有2-3件,同款不同色的只有1件。通過「限量」營造出缺貨的「搶手感」,這讓我的資金回流速度能壓縮到一周內。一進一出之間,第4個月我就實現了月入過萬。
現在我和媽媽輪流守店,已經成功實現兩萬元成本、收益翻番的「小目標」。如今看來,創業也不失為一種投資的新思路。
04
理財十餘年,回歸餘額寶
小喵 | 32歲 自由職業者
我一直都有在理財,只不過相較於那種比較瘋狂的大額理財,我屬於保守偏嘗試型。既會試著買一些新的產品,也會買一些比較不容易跌的,比如黃金。
大概十年前,我就已經開始買黃金了。只不過當時我並不把購買黃金當成一種理財,因為也賺不了多少。但後來發現身邊買黃金的朋友越來越多,尤其是在「年輕人理財買黃金」多次刷屏社交平台後,我才意識到,原來我都有十幾年的理財經驗了。
黃金買得最多的時候,大概有100G左右吧,花了將近4萬元。最開始確實賺了,而且和身邊的朋友相比,賺的還不少。但前段時間黃金開始跌,跌到現在大概是平本的狀態。不過,這已經是我所有理財產品里,「表現」最好的了。
來源/視覺中國
不完全統計,除了黃金,我還買過基金、比特幣、少量股票,還有一套房。最開始會認為買房是穩賺不賠的「買賣」。但事實上,因為是在老家買的,買了大概有6年時間了,如果說一點沒有升值那是假話,但真正升的價值卻是寥寥無幾。
然後就是比特幣。比特幣當時是跟我男朋友一起買的,買的金額也不算少,而且在前兩年是真的賺了很多。但理財嘛,就都會有僥倖心理,尤其是各種虛擬貨幣不斷出新,總會覺得還有上升空間,但萬萬沒想到,後來是大跌的局面,就全部都退出來了。退出的時候我大概計算了下,賠了將近2萬元左右。
目前還在投的就是基金了,但「躺」在裡面的錢,都是很早之前投進去被套住的那部分資金。就是秉承著「賠了就賠了,只要我不賣,早晚會賺回來的」的理念,一直沒有賣。
從今年開始,各種理財產品我都沒有再往裡面注資了,如果非要說今年的理財產品那就是餘額寶了。利息低是低了點,但至少不會賠,這樣一想,就會覺得自己賺了很多。
05
理財不划算,我把錢拿來投資自己
七七 | 28歲 社群運營
2022年過去半年了,發現當初買的基金虧損率,比一年前的這個時候還要多。意識到理財一年理了個寂寞後,我決定不如直接把錢花了。
年初,我就給2022年定了一些計劃,包括健身、學法語、學游泳、學車。一系列計劃逐一實施下來,大概會花超過2萬元,但感覺可以換來一些成長,做一些從來沒做過的事情,還是蠻值得的。
3月份,我首先花4000多元辦了15節健身私教課。由於工作時間比較自由,我每周去健身房1-2次,每次健身一小時。我屬於不愛運動的群體,也從來沒上過健身私教課,這是第一次嘗試。儘管到目前為止,沒有達到減肥的效果,但整體體驗感還算不錯,也仿佛有了一些對身體的掌控感。
到5月,北京遇上比較嚴重的疫情,人們開始居家,各類公共場所都關閉了,我的健身計劃也暫停了。
7月,情況開始恢復,我便開始繼續「花錢」。本來,我想在5月份學游泳、學車,但到7月,天氣炎熱,加上北京法國文化中心開始了法語暑期課程,我決定先上法語課。
之所以學法語,我是考慮良多的。我感覺學多一門語言是一件挺有挑戰性的事情,而且經我研究,法語是很多國家的通用語言,同時比西班牙語、德語、俄語等許多語言更適合中國人學習。此外,如果有機會,我打算去法國留學。
挑選之下,我在近期報了8月下旬的課程。課時費,加上註冊費、教材費,近5000元。不過,這只是兩個月的學費,只能學入門的一個單元課程。後續學習的話,可能還要繼續交錢。但畢竟沒那麼多積蓄,可能後面我就要轉為自學,或者找些收費不高的線上老師。
等天氣涼一些,我也想同步報駕校。說起來,我以前都沒想要學車,導致奔三了還沒駕照。所以今年就打算學起來。由於住在同地區的朋友報了附近的駕校,我也打聽好了價格,大概在5000元左右。
來源/視覺中國
至於學游泳,可能也會在下個月開始。也是朋友在附近一個游泳館買了會員卡,距離較近,價格也不貴。報一個12節成人班,應該只要2000元左右。然而游泳也是第一次,不知道我能不能學會,得看實際學習情況決定後續安排。
算下來,今年花的錢也不算多,但比起以前節約的我,還是很大的改變。存起該存的那部分,有餘錢就多花在一些值得花的地方,只要有收穫,就都不算浪費。
06
理了幾年財,又回到小白儲蓄時期
沐沐 | 28歲 UI設計師
我原本是個理財小白,前兩年看身邊的朋友都通過買基金賺了錢,我也跑去研究了起來。
我先是投入幾萬元試水,賺了幾千元錢後,膽子開始就大了起來,直接投了30多萬元。買的大部分都是科技類基金,一開始每個月都賺錢,多則四五千元,少則兩三千元。
但從去年開始行情不太好,虧了四五萬元。因為本來錢就不多,錢賺得也不容易,我膽子又小,實在受不了一直跌的刺激,就選擇了及時止損。
痛定思痛,我開始研究起「穩健型」投資,結果發現所謂的「穩健」也只存在於銀行客戶經理的嘴裡,落實到文件上卻鮮有「保本保息」的條款。
思來想去,我覺得還是把錢存在銀行最為保險。「四大行」並不在我的考慮範圍之內,因為他們算是市面上利率最低的了,平均年化利率在3.65%左右。而地方性銀行利率高,有些村鎮的銀行中更是出現了一年期4%以上的存款利率,直接秒殺了銀行的理財產品。
來源/視覺中國
當然額度越高利率也就越高,最終我選擇了一家年化利率4.0%的地方性銀行,將30萬定存了五年。另外20萬買了年化利率4.12%的養老儲蓄類理財產品,雖然比起定存有一定風險,但好處就是隨時可以急用取出。按規定是要求存三年,但客戶經理介紹只要滿一整年就可以按4.12%結算,其餘不滿一年的部分才按照活期利率結算。
這樣算下來,我每個月有將近1700元的額外收入,儘管沒有以前基金賺得多,但也少了很多風險,我覺得自己還是更適合這樣簡單儲蓄的理財方式。
*題圖及部分內文配圖來源於視覺中國。
*文中倩倩、阿莫、蒼蒼、洛洛、颯颯、小喵、七七、沐沐為化名。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