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帝國是歐洲傳統五大強國之一,它始建於1721年彼得一世稱帝,滅亡於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享國196年。俄羅斯帝國還有好幾個別名,其中俄羅斯人最引以為傲的別名當屬「第三羅馬」。當然,此處的羅馬並非指羅馬這個城市,而是當年的羅馬帝國。那麼問題來了,俄羅斯帝國為什麼自稱第三羅馬?它與羅馬帝國有什麼關係?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數百年前的一樁婚姻開始。
羅馬帝國在公元395年分成了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兩個部分。西羅馬帝國信仰天主教,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信仰東正教,雙方都認為自己才是基督教的正統。
幾百年後,俄羅斯人的祖先在基輔建立了國家,即基輔羅斯。基輔羅斯與拜占庭帝國有很密切的商業貿易往來,因此東正教也逐漸傳入基輔羅斯,成了俄羅斯人(嚴格的說當時應稱呼為羅斯人)的主要宗教。
1453年,鄂圖曼帝國攻占了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皇室成員大多慘遭屠戮。不過還算幸運的是,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弟弟托馬斯·帕萊奧羅古斯在君士坦丁堡陷落之時逃了出來,他輾轉來到羅馬尋求庇護。雖說羅馬天主教與拜占庭帝國因宗教理念不同而長期相互仇視,但好歹大家同根同源,拜占庭帝國最後一點血脈逃難而來,羅馬教廷總不可能見死不救。因此,托馬斯·帕萊奧羅古斯就在羅馬安家了。
轉眼到了1472年,此時托馬斯·帕萊奧羅古斯的女兒索菲婭公主已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於是羅馬教廷就決定將索菲婭公主嫁給莫斯科大公國(基輔羅斯的後繼者)的統治者伊凡三世。
羅馬教廷之所以安排這樁婚事並非是熱衷於當月老,而是希望通過聯姻強化羅馬教廷與莫斯科大公國的關係,讓莫斯科大公國從東面牽制住彼此共同的敵人——鄂圖曼帝國。此外,拜占庭帝國滅亡後,東正教文明的最後一點火種也只剩下莫斯科大公國及周邊數個小城邦。如果促成莫斯科大公與索菲亞公主聯姻,或許可以結束天主教與東正教長期對立的狀態,甚至還有機會使東正教歸附於羅馬教廷。
羅馬教廷的算盤打得很精,但這樁婚姻俄羅斯人也非常樂於接受。因為伊凡三世迎娶了索菲亞公主後,在法理上就成了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的唯一繼承人,拜占庭帝國的雙頭鷹紋章後來成為俄羅斯帝國以及現在俄羅斯聯邦的國徽。俄羅斯帝國最高統治者稱「沙皇」,這在拉丁語中便是「凱撒」的意思。因此,俄羅斯人認為羅馬帝國是「第一羅馬」,拜占庭帝國是「第二羅馬」,而俄羅斯帝國便是名正言順的「第三羅馬」。
參考文獻:《俄羅斯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zU03r3YB9j7PxaI7KL_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