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闖王李自成率軍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殉國,大明王朝走到了歷史的盡頭。導致明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但歸根結底只有一個字,那就是:窮。
許多人都知道明朝末年內憂外患,天災人禍輪番上場,由此才造成了國庫空虛,民窮財盡的局面。然而這只是真相的一部分。事實上,明朝從立國之初到最後滅國這二百多年時間裡,一直沒有闊過。那些所謂大明盛世充其量也就是當時的百姓還能填飽肚子。而造成明王朝長期處於溫飽線和貧困線上下的惡果卻是從明朝開國時候就已經種下了。
明朝立國後不久,明太祖朱元璋便派出官員到各地巡視糧食生產情況,固定各地的稅收額度。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全國田賦收入達到了322789900石。朱元璋覺得這麼多收入根本花不完啊,於是他就宣布北方各省新開墾的田地永不起科。自此,定額稅收便成為了明王朝的一項基本制度,國家的收入和百姓需繳納的稅糧基本就限定在了一個固定額度。
朱元璋統治時期,百廢待興,國家處於冉冉上升階段,所以他看到的是一片大好局面。既然朝廷用度已經完全足夠,那就沒必要加重百姓負擔。從政策制定的初衷來看,朱元璋顯然是考慮到百姓切身利益的。然而世界上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變化,歌舞昇平的局面不可能一直延續下去。等到後來明王朝遇上一些天災人禍,定額稅收制度的弊端便很快顯現出來。死板僵硬的財政制度不僅沒給百姓減負,反而進一步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具體後果涉及面太廣,沒幾萬字說不清楚,本文就不詳細展開了,大家可以參考一下計劃經濟的結果就能明白。更何況明朝時期與計劃經濟時代在科技文明等方面都存在極為懸殊的差距,所以後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朱元璋在位時期還大力推廣寶鈔作為流通貨幣。然而沒學過經濟學的洪武皇帝不怎麼明白通貨膨脹的惡果,只看到幾乎零成本的紙幣的好處,於是瘋狂發行。從《太祖實錄》的記錄來看,僅在1390年,朱元璋賞賜出的寶鈔就達到了9500萬貫,而這一年的朝廷收入按當時寶鈔的價格折算只有2000萬貫。無限度發行寶鈔自然造成了惡性通貨膨脹,結果就是寶鈔變成了一文不值的廢紙,百姓省吃儉用積攢下的一點老本也在惡性通貨膨脹中灰飛煙滅。
明朝官員的工資收入很低,而且還經常不足額發放。各機構部門的日常管理費用也都維持在一個極低水平,比如一個縣只有四個正式官員,分別是:知縣、縣丞、主簿、典史。如果每個明朝官員都能擁有極高的道德操守,並且不辭辛勞地高效工作,那這套制度興許還能玩得轉。可人會沒有私心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所以明朝的這套又要廉潔又要高效的制度很快就被狠狠打臉了。
首先是預算不足導致部分政府職能喪失,行政效率低下。該修的設施沒人修,該管的事情沒人管,結果又導致社會經濟進一步下滑。其次是官員和吏員的合法收入根本不夠維持日常開支,因此導致了從上到下貪污腐敗橫行的局面。由於不合理的財政制度造成朝廷也沒有餘糧,不可能讓官員實現高薪養廉,因此只能對官員的貪污腐敗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
除了上述原因外,明朝在政策制定上的漏洞還有許多。比如軍隊冗員、吃空餉情況嚴重;人口大幅度增長後,勞動崗位沒有相應增加;土地兼并導致納稅人口越來越少……明朝皇帝大多都是碌碌無為之輩,他們既無魄力,也無能力去改變祖制中那些早已不合時宜的政策,結果就導致大明王朝一代不如一代。明朝亡於1644年並不奇怪,奇怪的是在有這麼多漏洞的情況下,他們竟然能延續到1644年才滅亡。
參考文獻:《明實錄》、《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