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句老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充足的糧食補給對於戰爭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在各國的軍糧中,除了壓縮餅乾,方便攜帶,容易儲存的各類罐頭也是很常見的。二戰期間,當時經濟條件較好的國家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都製作出了各式各樣的罐頭來充當軍糧。比如英軍中常出現牛肉罐頭,日軍常吃魚肉罐頭,而美軍的軍糧則更加著名了,是影響了世界飲食文化的午餐肉罐頭。
午餐肉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種名副其實的舶來品,伴隨著西餐的流行,午餐肉也像培根、芝士一樣逐漸在我們的餐桌上流行起來。有人會拿它炒蒜苗,有人拿它下火鍋,還有人拿它夾三明治。其實,午餐肉作為一種加工食品,從營養學角度來說是一種高鹽、高膽固醇、高熱量,營養素密度極低的垃圾食品。之所以能夠流行,是因為它為二戰同盟國的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
1932年,美國明尼蘇達州奧斯汀市的荷美爾公司創始人之子——傑伊·荷美爾發明了一種12盎司罐裝的肉製品——HSH formel Spiced Ham。可能是產品名字過長過複雜,這款被寄予厚望的產品卻在市場上並不叫座。無奈之下,荷美爾公司高管們只好向社會賢達廣泛徵求新名號。一位半紅不紫的演員提出用午餐肉配方中的豬肩肉加火腿的縮寫SPAM作為產品商標,讓人能一目了然。荷美爾公司高管們覺得此法可行,於是便採納了這一建議。
1937年6月5日,第一罐經過重新包裝的斯帕姆午餐肉橫空出世,每罐40美分的售價著實讓不少窮人動心,這幾乎是等量普通肉製品價格的三分之一。
到了二戰期間,無數的斯帕姆被分發給了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和蘇聯的部隊.其受歡迎程度不亞於根據租借法案運來的美國坦克和吉普車。
英國前首相瑪格麗特柴契爾回憶說:「記得那是1943年的節禮日(聖誕節後第一日,按照傳統,英國會人在這一天向來到的郵遞員、送奶工等贈送禮品),有朋友來訪……我們打開了一罐斯帕姆午餐肉罐頭。我們還有一些萵苣和土豆。朋友們高興地說:「午餐肉和沙拉,多麼豐盛啊!」
前蘇聯領導人尼基塔赫魯雪夫也曾經在和尼克森進行有名的「廚房辯論」之後勉強承認:「德國人占領了烏克蘭農業區後,沒有斯帕姆的話,我們當時真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拿來養活紅軍了。也正是借著二戰後食物短缺,美國憑藉戰勝國優勢在世界各國駐軍的這段東風。有時午餐肉被美國大兵們偷偷拿到市場上買賣,或者是吃剩的午餐肉被駐地的平民撿到,煮成湯、粥,做成餡餅,熬成火鍋,有了各種各樣的做法,迅速地在全世界範圍內流行起來。
吾之蜜糖,彼之砒霜。在別國眼中的珍饈美食到了美國大兵眼裡可能就是令人深惡痛絕的「靈肉」「下水肉」「仿製品」了。他們公開吐槽午餐肉是「全球各地美國大兵共同的敵人」。因為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美國大兵的後勤補給都是全球最好的,像午餐肉這種吃不出多少肉味,亞硝酸鹽含量高,幾乎不含任何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東西,在美軍的食譜中只能算第三類軍糧。但正因為它高熱量、便於運輸、儲存,保質期長的特點,使得它能夠很快的恢復士兵的體力。即使是對午餐肉罐頭最深惡痛絕的美國大兵,也不得不承認午餐肉是絕佳的軍用食品,為二戰期間保障美國軍隊的戰鬥力,取得戰爭最後的勝利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明尼蘇達州奧斯汀市的人們甚至會定期為斯帕姆午餐肉舉辦一個隆重的慶祝儀式,他們還為自己的衣食父母建起了一個博物館。每年7月1日-7日,都會舉辦節日SPAM Jam,一個為期一周的節慶。節日期間會有嘉年華、遊戲、放煙花等節目。裡面的美食攤位和餐廳會用午餐肉炮製各種美食和相關的主題紀念品。
今天的年輕人們會慢條斯理地煎好一片午餐肉,慢慢品味其中的鮮美。也會花心思去用午餐肉加上其他配菜。然而在戰爭中,食物的味道幾乎完全被忽略了,鮮嫩的午餐肉也不過是為了填飽肚子,保存性命和體力的東西。